食用色素

合集下载

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

三、食用天然色素-常见天然 色素
• 甜菜红 ——有蔬菜提制而成,安全性较高。--生产需 要添加。 • 姜黄——直接植物研磨而成 • 姜黄素——有机溶剂的提取制得 • 红花红、黄——红花中提取--最适用于含有 维生素C得饮料。
三、食用天然色素-常见天然色素
• 焦糖 • 焦糖亦称酱色,是我国传统使用的色素之一, 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的液体或固体。 • 制法 • 焦糖可分为不加铵盐(非氨法制造)和加铵盐(如 亚硫酸铵)生产。加铵盐生产的焦糖色泽较好, 加工方便,得率亦较高,但有一定毒性 • 非氨法制造液体焦糖是把饴糖、淀粉水解物、 糖蜜及其它糖类物质在 160 、 180℃的高温下 加热使之焦化,最后用碱中和制得。粉状或块 状焦糖是将液体焦糖用喷雾干燥或其它方法干 燥而成
• 加工中选用适当的色素,得到令人满意 的食品
• 分类——按照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和性 质,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 色素两大类
• 合成色素:主要是利用有机物合成某种 颜色的色素,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 合成色素主要是水溶性食用色素。 • 天然色素:主要是利用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制取的,在着色性能方面和合成色 素相比相差很大,因此天然色素使用范 围很广。
概述
概述
• 合成色素的两面性:
• 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 艳,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 且可取得任意色调,加之成本低廉, 使用方便,故天然色素逐渐被合成色 素所代替 • 合成色素很多属于煤焦油染料,不仅 既无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 害 • 可能受到重金属等的污染
概述
• 色素着色的作用原理
•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某物 质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那未 被吸收的光波被反映出来的,呈现颜色。

饮食中的食用色素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饮食中的食用色素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饮食中的食用色素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五颜六色的食品常常让人垂涎欲滴。

然而,这些诱人的颜色背后,很可能隐藏着食用色素的身影。

食用色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以增加其视觉吸引力,但它们并非完全无害。

那么,饮食中的食用色素到底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食用色素的分类。

食用色素通常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

天然食用色素一般来自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例如从胡萝卜中提取的胡萝卜素、从葡萄皮中提取的花青素等。

这些天然色素相对较为安全,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潜在风险。

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则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常见的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等。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儿童的身体尚在发育阶段,对于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解毒能力相对较弱。

长期摄入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可能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障碍等问题。

有研究表明,某些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干扰大脑正常的功能运作。

对于成年人来说,食用色素也可能引发一些健康问题。

一些人可能对特定的食用色素过敏或敏感,导致出现皮肤瘙痒、红肿、腹泻、呕吐等症状。

此外,长期大量摄入食用色素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负担。

肝脏和肾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和排泄器官,过多的色素需要它们进行代谢和排出,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可能会影响其功能。

食用色素还可能与其他食品添加剂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或叠加的不良影响。

例如,与防腐剂、甜味剂等同时存在时,可能会增加对身体的潜在危害。

在某些情况下,食用色素还可能影响我们的食欲和饮食选择。

过于鲜艳的颜色可能会误导我们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判断,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好看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健康的食品。

此外,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或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可能会违规超量使用食用色素,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色素对人体的危害风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减少食用色素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呢?首先,尽量选择天然、无添加或少添加食用色素的食品。

食用色素调色配方大全

食用色素调色配方大全

食用色素调色配方大全食用色素是一种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和调色的物质,它可以为食品增添丰富的色彩,提高食品的吸引力和美观度。

在食品行业中,食用色素的使用非常普遍,它可以用于调色、着色和装饰各种食品,如糕点、糖果、饮料、冰淇淋等。

不同的食品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食用色素,因此了解食用色素的种类和调色配方是非常重要的。

一、食用色素的种类。

1. 水溶性食用色素,水溶性食用色素是指可以溶解在水中的食用色素,它广泛应用于各类饮料、果冻、冰淇淋等食品中,具有色彩鲜艳、易溶解、不易沉淀的特点。

2. 油溶性食用色素,油溶性食用色素是指可以溶解在油脂中的食用色素,它主要用于各类油脂类食品,如巧克力、奶油、油炸食品等,具有色彩鲜艳、不易褪色的特点。

3. 乳化型食用色素,乳化型食用色素是指可以溶解在水和油脂中的食用色素,它适用于各类乳制品和复合食品,如奶酪、酸奶、冰淇淋等,具有色彩均匀、稳定性好的特点。

二、食用色素的调色配方。

1. 红色食用色素调色配方,红色食用色素可以使用甜菜红、茜草红、番茄红等原料调配而成。

一般来说,甜菜红适用于酸性食品,茜草红适用于中性食品,番茄红适用于碱性食品。

2. 黄色食用色素调色配方,黄色食用色素可以使用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胭脂红等原料调配而成。

胡萝卜素适用于油脂类食品,番茄红素适用于酸性食品,胭脂红适用于碱性食品。

3. 蓝色食用色素调色配方,蓝色食用色素可以使用蓝莓色素、蓝莓提取物、蓝莓精华等原料调配而成。

蓝莓色素适用于酸性食品,蓝莓提取物适用于中性食品,蓝莓精华适用于碱性食品。

4. 绿色食用色素调色配方,绿色食用色素可以使用蔬菜绿、蓝莓绿、蔬菜色素等原料调配而成。

蔬菜绿适用于酸性食品,蓝莓绿适用于中性食品,蔬菜色素适用于碱性食品。

5. 黑色食用色素调色配方,黑色食用色素可以使用红曲色素、黑米色素、黑豆色素等原料调配而成。

红曲色素适用于酸性食品,黑米色素适用于中性食品,黑豆色素适用于碱性食品。

三、总结。

天然食用色素化学

天然食用色素化学

天然食用色素化学
天然食用色素是指从天然来源中提取的用于增加食品颜色的物质,通常被认为比合成色素更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天然食用色素和其化学成分:
1. 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一种橙色到红色的天然色素,常用于食品中增加橙色或红色的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碳、氢和少量氧原子的类胡萝卜素化合物。

2. 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绿色的天然色素,通常用于增加食品的绿色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含氮的类叶绿素化合物。

3. 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紫色到蓝色的天然色素,常用于食品中增加紫色或蓝色的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花青素化合物。

4. 赤藓色素:赤藓色素是一种红色的天然色素,常用于食品中增加红色的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多种化合物,包括红苷和红酮。

5.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黄色的天然色素,通常用于增加食品的黄色色泽。

其化学成分为黄酮化合物。

这些天然食用色素的化学成分都是天然来源的有机化合物,相比合成色素更加健康和安全。

但是,一些人对某些天然食用色素也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食品成分标签,避免过量摄入。

1/ 1。

食用色素化学成分

食用色素化学成分

食用色素化学成分食用色素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具有染色作用的化学物质。

在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增加食品的色彩,使食品更加美观,增加食欲,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

食用色素按来源可以分为动物性色素和植物性色素两种。

动物性色素一般取自昆虫、贝壳、甲壳类等海洋动物,也有少量从食品中提取。

植物性色素一般来自于植物果实、蔬菜、树皮、根茎等部位,也有从其他来源合成的。

一、动物性食用色素1.胭脂红:是从卵石蚜的成虫体中提取的一种红色色素。

应用较广泛,广泛应用于糕点、饮料、口香糖、糖、果冻、冰淇淋、调味品等食品中。

3.亚硝基胭脂红:是将胭脂红A和硝酸钠混合后,通过加热和酸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常用于肉制品、鲜鱼、蟹类等食物中,能够使食品颜色鲜艳,并具有防腐作用。

4.紫色素:是从甲壳纲动物中提取的一种紫色色素。

常用于果汁饮料等食品中,用于调节颜色。

1.胡萝卜素:是一种植物色素,是植物中最常见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西红柿、蘑菇、柿子等植物中。

胡萝卜素本身具有较好的色泽,加入到食品中能提高食品的色泽,并且对人体健康有益。

2.叶绿素:是一种绿色植物色素,主要存在于绿叶植物中。

常用于调色剂、营养保健食品。

3.红曲色素:是从红曲菌中提取的一种红色色素。

常用于豆腐乳、酒、腐乳、腊肠等食品中,具有抗菌、防腐、变质等作用。

5.嗜酸乳杆菌色素:是从嗜酸乳杆菌中提取的红色色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卫生安全性,可用于多种食品中,如奶制品、糕点、饼干、辣椒等。

总的来说,食用色素是食品加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是,在使用食用色素时,需要注意,应使用合格的食用色素,并在安全标准范围内使用,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一、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1. 吲哚类:吲哚系色素是吲哚系有机黄酮的统称,其中常见的有吲哚茜类,黄烷醌类,黄酮型素和花青素等。

由于吲哚系色素油溶性较低,颜色比较淡,因此常用于食品低温颜色添加,例如水果冻、果酱、蜂蜜等。

2. 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复杂的黄素,也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植物色素,在高温煮沸条件下,胡萝卜素稳定性较强;常见的胡萝卜素有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γ胡萝卜素,由于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颜色艳丽、适用范围广,因而被广泛用于各种食品颜色添加,例如果汁、果冻、植物油、水果软糖、酱油、啤酒等。

3. 罗丹明类:罗丹明是一种植物性香精芳香物质,也是一种紫色色素,它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在热加工条件下,罗丹明的颜色稳定性较高,故广泛用于饮料、调味料、果汁、面食、蓝莓糕点等食品的颜色添加。

4. 烟酸类:烟酸是一种脱水烟醇的衍生物,也是一种喹啉类有机黄酮,烟酸具有深色、浓艳的膜状色调,在热处理条件下,其耐热性也较强,因此常用于酱汁、糖果、饮料、烘焙食品等食品的颜色添加,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其在受温度、pH、酸碱等条件影响下可能出现变色现象,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加以控制。

5. 桑素类:桑素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素,它具有强烈的蓝色,耐热性强,因此可用于各种食品中,包括冷冻饮品、乳制品、冷冻果汁、
调味料、自然调味酱汁等,但由于桑素释放的蓝色较深,因此在食品中使用时要慎重,以免影响食品的口感和外观。

6. 壳聚糖类: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色素的添加,它具有多种颜色,因此可以用于植物油、果汁、乳制品、果冻、调味料、奶糖、糕点等食品的不同类型的颜色添加,壳聚糖具有色泽柔和且不易变色的特点,因此能够有效保护食品颜色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食用食用色素的危害

食用食用色素的危害

食用食用色素的危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成为了人们
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但是在追求美食口感的同时,也不可忽
视食品中所添加的色素对人体健康的重大影响。

食用食用色素的
危害已成为时下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
对食用色素危害进行详细解析。

一、致癌物质
食用色素往往含有某些致癌物质,如苯和甲醛。

这些物质通常
在色素加工过程中产生,无疑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据研究发现,长期食用含有苯或甲醛的食品,可能导致人体器官癌变,影
响人体健康。

二、过敏性物质
食用色素中也常常含有一些过敏性物质,如亚硝酸盐和苯甲酸
钠等。

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加工肉制品等食品中,如果体内积累
过多,可能引起人体过敏性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性疾病。

而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对亚硝酸盐和苯甲酸钠的敏感度更高,需要特别注意。

三、肝肾损害
食用色素在体内代谢后,会生成一些较为有害的代谢产物,对人体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期食用含有大量食用色素的食品,可能引起肝肾负荷过大,导致肝肾功能异常,甚至身体机能崩溃。

因此,由于存放时间,食品中所含的色素往往越多,对人体伤害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食用色素的危害不容忽视。

鉴于现如今市场上存在大量添加剂和色素的食品,建议广大消费者尽量选择无色素、无添加剂的天然食品,以保障人体健康。

同时,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防止低质量、劣质食品上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食用色素优秀课件

食用色素优秀课件
ADI为0~0.5mg/kg。
苹果酱或梨罐头、果酱或果冻,最大使用 量为0.2g/kg;小虾或对虾罐头,最大使用 量为0.03 g/kg;冷饮最大使用量为 0.05g/kg.
结构 性能 毒性 使用
胭脂红
胭脂红为红色至深红色粉末,无臭,溶于水,水 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耐光性、耐酸性、耐盐性较好,但耐热性、耐还原 性相当弱,耐细菌性也较弱。
材料等。
♥着色剂溶液的配置
1.着色剂粉末直接使用时不方便,在食品中 分布不均匀,可能形成色素斑点,经常需要配 置成溶液使用。
2.合成着色剂溶液一般使用的浓度为1~10 %。
3.由于温度对着色剂溶解度的影响,着色剂 的浓溶液在夏天配制后,储存在冰箱或是到了 冬天,亦会有着色剂析出。
4. 配制时,着色剂的称量必须准确。 此外,溶液应该按每次的用量配制。
制备
红曲米色素
化 学 组 成
特性
(1)对pH值稳定 (2)耐热性强 (3)耐光性 (4)不受食品中常见金属离子的影响 (5)不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6)对蛋白质的着色性很好 (7)兼具抗菌性
在食品中的应用
在古代,我国就已利用红曲米着色各种食 品,例如用它酿造红曲黄酒,香肠着色,酱, 腐乳和粉蒸着色等。现在用它制成着色剂用于 各种调味品、糕点、禽类、火腿等食品。红曲 色素色调纯正,水溶、醇溶清亮透明,已广泛 应用于肉制品、糕点、糖果、饮料、医药、化 妆品等行业中,特别是红曲色素在发酵香肠中 代替亚硝酸盐发色的应用取得很好效果。
饮料、汽水、配制酒、糖果、糕点、冰淇淋、饼 干。
性能
毒性 使用
栀子蓝
桅子蓝为蓝色粉末,无异味,易溶于水 和稀醇,不溶于有机溶剂。在pH值2.5~8 范围内颜色稳定,对光、热、金属离子等都 相当稳定,尤其是它可以和红、黄着色剂任 意调配成各种中间色调,适应用于多种食品 的着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一、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食用色素分类食用色素分为两类:焦油类合成色素、天然色素。

一、焦油类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

焦油合成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

自从1856年英国的Perkins第一个合成苯胺紫以来,许多色素相继被合成。

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具有性质稳定、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能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

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时,品种多达100余种,随着人类对合成色素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合成色素的使用管理,已将一部分从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名单中删去或严格限量使用。

现在各国允许作为合成色素品种越来越少。

目前,世界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色素。

其实,合成色素也有许多是油溶性色素,但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因容易蓄积而不易排出体外,其毒性都比较大,各国都不再允许使用这类色素。

而为了避免色素混色,需要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提高色素对光、热、盐的钝性,还生产了将色素制成它的铝色淀产品而广泛使用。

二、天然色素1、植物色素植物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

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

绝大多数植物色素安全性高。

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

但植物色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就一种植物色素而言,应用时的专用性较强,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部分植物色素染着力较差,染着不易均匀,不具有合成色素的鲜丽明亮。

植物色素在植物体中含量较少,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其中有的共存物存在时还可能产生异味,因此生产成本较合成色素高。

同时,大部分植物色素对光、热、氧、微生物和金属离子及值变化敏感,稳定性较差;使用中一部分植物色素须添加氧化剂、稳定剂方可提高商品的使用周期。

2、动物色素动物色素动物身体及组织器官内累积的天然有色颗粒。

例如昆虫、鱼类、鸟类及兽类等,有着各式各样的颜色,包括保护色和警戒色。

这都是由于这类色素本身的化学作用,以及皮肤和外部的羽、毛、鳞等对光的反射及干扰等物理作用形成的。

从动物体提取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物质常见的由紫胶红(虫胶红)、胭脂虫红、小龙虾色素、鳞虾色素等。

胭脂虫红就是由产于秘鲁等南美地区的雌性胭脂虫干体磨细后用水提取而得的红色色素,主要成分是胭脂虫酸(又称胭脂红酸,是蒽醌衍生物),很久以前就用做食品染色。

3、微生物色素系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色素,如红曲红。

三、其他色素这类着色剂质包括单质物质(金、银、铝等)、矿物类(二氧化钛、氧化铁红、氧化铁黑等)、焦糖色素(焦糖Ⅰ(普通法)、焦糖Ⅱ(苛性亚硫酸法)、焦糖Ⅲ(氨法)、焦糖Ⅳ(亚硫酸氨法))和植物炭黑等。

•各国食品中禁用的合成色素目前,国际以及各国禁止在食品领域中使用的合成色素有如下:1、FAO/WHO金胺(碱性槐黄)、苄基紫4B、奶油黄、碱性菊橙、桔红2号、酸性绿B、品红(洋红)、油橙S5、油橙XO、油黄AB、油黄OB、丽春红3R、丽春红SX、苏丹红I。

2、日本日本曾批准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7种,现已禁止使用其中16种。

(1959.12.28)食用蓝色101号;(1965.4.1)食用红色1号,食用红色101号;(1965.7.5)食用红色4号,食用红色5号,食用橙色1号,食用橙色2号,食用黄色1号,食用黄色2号,食用黄色3号;(1967.1.23)食用绿色1号及其铝色锭;(1970.5.29)食用绿色2号及其铝色锭;(1971.2.26)食用红色103号,叶绿素铁钾,叶绿素铜钾;(1972.12.13)食用紫色1号及其铝色锭;(2005)花生衣红、海州常山色素。

3、美国美国1960年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35种,现在允许使用的食用人工合成色素为9种(包括2种仅用于橙子和肠衣染色的色素)。

已禁止使用的包括FD&C绿色3号、橙色B和橘红2号。

奶油黄(1919)、绿色1号(1965)、绿色2号(1965)、橙色1号(1956)、橙色2号(1960)、橙色B(1978、红色1号(1961)、红色2号(1976)、红色4号(1976)、红色32号(1956)、苏丹1号(1919)、紫色1号(1973)、黄色1号(1959)、黄色2号(1959)、黄色3号(1959)、黄色4号(1959)。

4、欧盟红色2G(2008)。

5、中国苏丹红I、碱性橙II、罗丹明B、铅铬绿、碱性嫩黄、酸性橙、工业染料。

•各国禁止使用色素的规定中国、CAC、加拿大、俄罗斯、虽然没有禁止允许使用的范围,但是就是没有申明的范围就是默认的禁用领域。

欧盟规定不得含有着色剂的食品有:未加工食品;所有瓶装或包装的水;巴氏灭菌或消毒(包括超热处理)的牛奶,半脱脂牛奶和脱脂牛奶(原味);巧克力牛奶;发酵牛奶(原味);罐装牛奶;酪乳(原味);奶油和稀奶油(原味);动植物油脂;在理事会指令89/437/EEC,影响蛋类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卫生和健康问题的条款2(1)中定义的蛋和蛋制品;面粉和其他碾碎的产品及淀粉;面包和类似产品;意大利面食和意大利汤团;糖,包括所有的单糖和二糖;番茄酱以及罐装和瓶装的番茄;番茄沙司;果汁和果子露以及蔬菜汁;罐装的、瓶装的或干缩的水果,蔬菜(包括马铃薯)和蘑菇;经过加工的水果、蔬菜.(包括马铃薯)和蘑菇;李子酪;优质果酱、优质果冻,以及栗子酱;鱼,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肉类,家禽和野禽及其配制品,但不包括含有这些成分的精制膳食;可可产品和巧克力产品中的巧克力成分;炒咖啡、茶、菊苣;茶和菊苣提取物;茶、植物、水果和谷类食品的冲剂,以及这些产品的混合物和混合速溶物;食盐、食盐替代品、调味品和调味品混合物;理事会条例(EEC)No 822/87中定义的酒和其他产品;理事会条例(EEC)No1576/89,制定酒精饮料的定义、描述和表述的一般规则中定义的Korn、Kornbrand、果酒饮料、果酒、希腊茴香酒、格拉巴酒、TsikoudiafromCrete、马其顿的齐普罗酒、塞萨利的齐普罗酒、Tyrnavos的齐普罗酒、EaudeviedemarcMarquenationaleluxembourgeoise、EaudeviedeseigleMarquenationaleluxembourgeoise、伦敦杜松子酒;委员会条例(EEC)No1180/91中定义的意大利茴香酒、黑樱桃酒和Mistra;理事会条例(EEC)No1601/91,制定有关加香葡萄酒、加香葡萄酒饮料和加香葡萄酒鸡尾酒的定义、描述和说明的一般规则中涉及的桑格利亚汽酒、Clarea和Zurra;酒醋;理事会指令89/398/EEC,各成员国有关特殊营养用途食品法律的协调和统一中提及的婴幼儿食品,包括用于非健康婴幼儿的食品;蜂蜜;麦芽和麦芽产品;成熟和未成熟干酪(原味);绵羊和山羊奶中的黄油。

美国规定“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401节规定的不能着色的食品(除非所加入的着色剂是这类标准所允许的)香港就明确规定禁止未经烹煮及未经加工处理的肉类、野味、家禽、鱼、水果或蔬菜是哟个色素。

日本禁用于:腌鱼、鲜鱼、鲜贝(包括鲸肉),Kasutera(茶碗糕),KINAKO(烘烤大豆粉),KONBU(海藻)/WAKAME(海草)(两者均为昆布属植物),豆类/pulses,橘子,肉类,腌肉、日本豆面酱(MISO)(发酵大豆面团),面条(包括Wantan),海苔(NORI)(紫菜类),酱油,松糕,茶叶,蔬菜,或腌鲸肉的着色。

台湾规定在生鲜肉类、生鲜鱼贝类、生鲜豆类、生鲜蔬菜、生鲜水果、味噌、酱油、海带、海苔、茶等不得使用。

香港规定未经烹煮及未经加工处理的肉类、野味、家禽、鱼、水果或蔬菜,如拟供出售给人食用,则除非是作为标记用途,否则不得加进或加上任何染色料:但如已按下述规定办理,柑橘属的水果可加进或加上准许染色料─在该类水果皮上以准许染色料标明“加有色素”字样;及该等字样印写清楚可阅,大小明显易见。

•各国允许使用的色素目前,国际及各国允许在食品领域中使用的色素有如下:1、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合成色素(5种):赤藓红、坚牢绿FCF(143)、亮蓝FCF(133)和日落黄FCF(110)、胭脂红4R(胭脂红A)(124)。

天然及其他色素:叶绿素(140)、甜菜红(162)、叶绿素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盐141(i)叶绿素铜络合物,钠和钾盐141(ii))、胭脂树提取物,以红木素计160b(i)、、胭脂虫红(120)、焦糖色I-普通法(150a)、焦糖色III-氨法(150c)、焦糖色IV-亚硫酸氨法(150d)、核黄素(核黄素,合成101(i)、核黄素5’—磷酸钠101(ii);核黄素(Bacillussubtilis)101(iii))、氧化铁(氧化铁黑172(i);氧化铁红172(ii);;氧化铁黄172(iii))、β-胡萝卜素。

2、美国需要产品证书的着色剂(9种):FD&C蓝色1号(亮蓝)、FD&C蓝色2号[靛蓝(二磺酸)]、FD&C绿色3号(坚牢绿)、橙色B、橘红2号、FD&C红色3号(赤藓红)、FD&C红色40号(诱惑红)、FD&C黄色5号(柠檬黄)、FD&C红色6号(日落黄)。

免除产品证书的着色剂:胭脂树红提取物、虾青素、脱水甜菜(甜菜粉)、群青色、斑蝥簧、焦糖色、β-阿朴-8,-胡萝卜醛、β-胡萝卜素、胭脂红;胭脂虫提取物、叶绿素铜钠、烘烤的部分脱脂煮棉子粉、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着色剂提取物、葡萄糖提取物(脱糖葡萄花青素)、红球藻属海藻粉、合成氧化铁、水果汁、蔬菜汁、藻类干粉、胡萝卜油、玉米胚芽油、红辣椒粉、红辣椒油树脂、Phaffia酵母、核黄素、藏红花、二氧化钛、姜黄、姜黄油树脂。

3、欧盟有机合成色素(15种):柠檬黄(E102)、喹啉黄(E104)、日落黄FCF(E110)、橙黄S、偶氮玉红(E122)、苋菜红(E123)、胭脂红,胭脂红A(E124)、赤藓红(E127)、诱惑红(E129)、专利蓝V(E131)、靛蓝,靛蓝二磺酸钠(E132)、亮蓝(E133)、绿色S(E142)、亮黑BN,黑色PN(E151)、拉脱玉红(E180)。

天然及其他色素:姜黄素(E100)、核黄素(E101i)、核黄素—5’—磷酸酯(E101ii)、胭脂虫红,胭脂红酸,胭脂红(E120)、叶绿素和叶绿酸、叶绿素(E140i)、叶绿酸(E140ii)、叶绿素铜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合物(E141i)、叶绿酸铜络合物(E141ii))、普通焦糖(E150a)、苛性亚硫酸盐焦糖(E150b)、氨法焦糖(E150c)、亚硫酸铵焦糖(E150d)、木炭(E153)、棕色FK(E154)、棕色HT(E155)、胡萝卜素(混合胡萝卜素(E160ai)、β—胡萝卜素(E160aii))、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E160b)、辣椒提取物,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E160c)、番茄红素(E160d)、β—阿朴—8’—胡萝卜素醛(E160e)、β—阿朴—8’—胡萝卜酸乙酯(E160f)、叶黄素(E161b)、斑蝥黄质(E161g)、甜菜红(E162)、花色苷(E163)、碳酸钙(E170)、二氧化钛(E171)、氧化铁和氢氧化铁(E172)、铝(E173)、银(E174)、金(E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