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及特有分布区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斑腿蝗科属级阶元区系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中国斑腿蝗科属级阶元区系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维普资讯
四川动物 20 0 8年 第 2 7卷 第 5期
Sc u nJ u n l f olg Vo.7 N . 2 0 i a o ra oo y h oZ 12 o 5 0 8
中 国斑 腿 蝗 科 属 级 阶元 区 系研 究 ( 直翅 目 : 总 科 ) 蝗
Abs r c :Th h r c eitc fg n rcditi to n a na o p n n so tn o i a r m n v e n su e ta t e c a a trsi so e e i srbui n a d f u lc m o e t fCaa t p d efo Chia ha e b e t did
Chi nd Afia a e h g na a rc r i h,a d t e r l to hi fb t sc o ey r l td. n h e ains p o o h i l s l e ae
Ke r s y wo d :Or o tr t p e a;C tn o i a ;fu ;C i a h aa t p d e a n hn
tef r o o et ae 14 , 7 8 , 4 9 , . % rsetey n 8gnr 4 . % )aeedm ct C ia h u mpnns r 6 . % 1 . % 1 . % 59 o c epc vl.A d4 eea( 7 5 i r n e i o hn .
中 图分 类 号 :9 9 2 Q 6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0 3 20 ) 5— 82— 4 10 7 8 ( 0 8 0 0 1 0
Ge ei a n f aa tpd efo C ia ( t o tr : rd ie ) n rcF u ao tn o ia r m hn Orh p ea Aciod a C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常见的蝗虫主要有稻蝗、东亚飞蝗、红后负蝗、台湾大蝗、拟稻蝗、台湾稻蝗、沙漠蝗虫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稻蝗
在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稻蝗有中华稻蝗、日本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无齿稻蝗5种,均隶属直翅目斑腿蝗科昆虫,其中中华稻蝗为优势种,占稻蝗总数的85%以上。

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夏威夷、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国内稻区几乎均有发生,而已长江流域及华南稻区为害较重。

成虫体长30~44毫米,雌大雄小,黄绿色或黄褐色,复眼灰色,触角褐色,丝状,头部两侧复眼后方各有深褐色纵纹l条,直达前胸背板后缘,雄虫尾须近圆锥形,雌虫下生殖板表面向外突出,卵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中部稍弯,两端纯圆,深黄色,由平均30多粒卵、不很整齐地斜排成卵块,卵块处包有坚韧胶质物的卵囊。

若虫称蝗蝻,形似成虫,一般6龄。

东亚飞蝗
蝗虫是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中国有600多种,为害性大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属直翅目蝗总科,分布在中国北起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东达沿海各省,西至四川、甘肃南部,黄淮海地区常发。

中国史籍中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先后发生过800多次。

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

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

中国束颈蝗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

中国束颈蝗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

种 及 和布 克萨 尔束 颈 蝗 S hn o ou o o s rn i Z e ge n新 发 现 的 雄 性 , p ig n tsh b kae ss h n tRe
现 记述 如下 ,模 式 标 本 保 存 于 陕西 师 范 大 学 动 物 研 究 所 昆虫 标 本 室 。 1 平 缘 束 颈蝗 S hn o o u lbma gn s . p ig n t s a i r ii ,新 种 ( 1 9 g 图 ~) 雄 性 :体 小 型 。头 大 , 略 短 于 前 胸 背 板 ;头 顶 较 宽 , 向前 倾 斜 , 前 缘 平 直 ,侧 缘 隆线 明显 , 中央 略 凹 陷 ;侧 面 观 ,头 顶 与 颜 面 部 形 成 圆形 , 颜 面 隆起 较 平 ,在 触
维普资讯
品tom分 axonom ia ot 其学狂 In  ̄
中 国 束颈 蝗 属 二 新 种 记 述
( 翅 目 : 翅 蝗科 ) 直 斑
郑哲 民 ,杨 亮 ,张 陵 ,王 延峰 2
( . 西 师范 大学 动物 研究 所 ,陕西 西 安 70 6 ; 1陕 1 0 2 2 延 安大 学生 命科 学 院,陕 西 延安 7 6 0 ) . 10 0
外 首 次 记 录 新 发 现 的 和 布 克 萨 尔 束 颈 蝗 S hn o ou o o s rn i,Z e g e p ig n ts h b ka e ss h n t R n的 雄 性 。 模 式 标 本 保 存 于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动 物 研 究 所 昆 虫 标 本 室 。 e
角 之 间部 分 具有 1短 纵 隆线 ,在 中 央单 眼 处 略 凹 陷 ,侧 缘 在 触 角 之 间部 分 较 狭 , 中
央 单 眼 处 略 扩 大 ,在 中 央 单 眼 下 明 显 收 缩 , 向 下 渐 扩 大 , 直 达 唇 基 ; 头 侧 窝 三 角 形 ;颜 面 侧 隆线 略弯 曲。触 角 丝 状 ,超 过 前 胸 背 板 后缘 , 中 段 一 节 的 长 度 为 宽度 的 25 30倍 。复 眼 卵 形 ,纵 径 为 横 径 的 14倍 , 为 眼 下沟 长 度 的 16倍 。前 胸 背 板 在 .~ . . . 沟 前 区 部分 较 缩 狭 , 前 缘 呈 钝 角 形 突 出 ,后 缘 宽钝 角 形 ; 前 胸 背 板 中隆 线 在 前 横 沟 前 部 分 明 显 隆起 , 呈 小 片 状 ,侧 面 观 明显 高 出于 沟 后 区 部 分 , 中隆 线 在 前 横 沟 与 后

新疆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散布1

新疆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散布1

新疆主要蝗虫种类的识别及散布蝗虫的识别蝗虫(locusts&grass hoppers)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亚目(Acr idodea=Locustodea),包括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Acridoidea=Locustoidea)的种类,俗称蚂蚱一、蝗亚目的特征头较宽,触角较粗短,一般不超出体长之半,常少于30节。

单眼三个。

前胸背板发达,复盖胸部背面和两侧,在蚱总科(菱蝗类)中向后延伸。

常达到或远超过腹部末端;有时向前延伸,越过头顶。

前翅狭长,较厚,复于腹部背面;后翅宽大,三角形,膜质,静止时呈扇状纵褶,藏于前翅下;少数种类翅退化成鳞片状或完全退化。

有翅的种类一般具发音齿,分别着生于前翅、后翅、后足腿节内侧或外侧以及腹部的侧面,短翅及翅退化的种类发音器常退化残缺;若具发音器,则由后足股节内侧与前翅或腹部摩擦发音。

腹部第一节背板两侧常有一对鼓膜听器,少数种类缺如。

后足适于跳跃,跗节3节;蚱类的前足、中后足跗节2节,末端有爪。

产卵瓣粗短,卵产于土中,形成卵块,外围有胶状物保护,称为卵囊。

渐变态,若虫称为蝻。

二、蝗虫的分类特征蝗虫和其它昆虫一样,全躯可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各部分均又具有若干附属器官,如亚洲飞蝗的结构如下:(一)头部:1. 触角触角分节明显,一般不超过30节,基部一节称柄节,基部第二节称梗节,其余所有的节通称鞭节。

触角的形状变异颇大,通常有丝状触角、剑状触角和棒状触角三种。

2.口器由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下唇和舌等组成。

上颚颇发达,顶端坚硬,常呈锯齿状,左右不对称,取食不同植物的蝗虫,其上颚齿面常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

(二)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组成。

1.前胸前胸背板通常具有纵形隆起的中隆线,它一般呈线状,有时则呈片状隆起或被横沟切割成齿状。

侧隆线位于中隆线两侧,与中隆线平行或在中部向内弯曲,而在两端向外扩展;侧隆线有时不发达或仅呈现为淡色条纹。

世界及中国的昆虫地理区划

世界及中国的昆虫地理区划

世界及中国的昆虫地理区划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之一,它们分布在全球各个地区,但不同地区的昆虫种类却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人们常常将地球上的各种昆虫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分类,这就是昆虫地理区划。

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昆虫地理区划是根据美国昆虫学家W. L. McAtee的划分方式所建立的六个区域系统。

这些区域包括:新北界区、新热带界区、古北界区、古新界区、澳洲界区和南极区。

这些区域根据不同的生态特征、地理位置以及昆虫的分布特点进行划分。

在中国,昆虫地理区划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中国昆虫学家的研究,中国的昆虫地理区划可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六个区域。

这些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等因素。

昆虫地理区划对于昆虫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昆虫种类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昆虫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昆虫地理区划也为昆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1 -。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种类图片大全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常见的蝗虫主要有稻蝗、东亚飞蝗、红后负蝗、台湾大蝗、拟稻蝗、台湾稻蝗、沙漠蝗虫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稻蝗
在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稻蝗有中华稻蝗、日本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无齿稻蝗5种,均隶属直翅目斑腿蝗科昆虫,其中中华稻蝗为优势种,占稻蝗总数的85%以上。

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夏威夷、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国内稻区几乎均有发生,而已长江流域及华南稻区为害较重。

成虫体长30~44毫米,雌大雄小,黄绿色或黄褐色,复眼灰色,触角褐色,丝状,头部两侧复眼后方各有深褐色纵纹l条,直达前胸背板后缘,雄虫尾须近圆锥形,雌虫下生殖板表面向外突出,卵长约4毫米,长圆筒形,中部稍弯,两端纯圆,深黄色,由平均30多粒卵、不很整齐地斜排成卵块,卵块处包有坚韧胶质物的卵囊。

若虫称蝗蝻,形似成虫,一般6龄。

东亚飞蝗
蝗虫是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中国有600多种,为害性大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属直翅目蝗总科,分布在中国北起河北、
1。

蝗虫的种类

蝗虫的种类

蝗虫的种类蝗虫的种类(2010-03-23 09:26:30)1.稻蝗稻蝗形态特征: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

成虫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

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

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

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

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

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

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

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

2龄后体形渐大,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

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

中华稻蝗在南方一年发生2代。

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9月上、中旬。

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

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

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

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

食性:中华稻蝗在南方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

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

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2.东亚飞蝗飞蝗:昆虫纲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

新疆蝗亚目Caelifera昆虫

新疆蝗亚目Caelifera昆虫

新疆蝗亚目Caelifera昆虫据不完全统计,新疆蝗虫有200多种。

2022年初步拍摄了2总科、9科、33属、74(亚)种。

现整理如下:一、蜢总科Eumastacoidea(一)蜢科 Eumastacidae1草蜢属Phytomastax1.1天山草蜢Phytomastaxartemisiana:缺听器与发音器;触角一般短于前足股节,后足跗节第一节背面具齿;前胸背板一般不向后延伸.二、蝗总科Acridoidea(二)癞蝗科Pamphagidae2波腿蝗属Asiotmethis2.1(2)波腿蝗Asiotmethis sp:体中型。

前胸背板沟前区的中隆线被横沟切割呈齿状,背板上具粗大颗粒;后缘直角形。

后足胫节具外端刺后足股节外侧上下隆线间具羽状隆线,头非锥形,头顶与颜面侧观形成钝角或直角.(三)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3瘤锥蝗属Chrotogonus3.1(3)瘤锥蝗Chrotogonus(Chrotogonus)turanicus:头锥形,头顶与颜面夹角侧观为锐角,触角为线状;前胸背板具许多瘤状结节;前翅在纵脉上具颗粒(四)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4锥头蝗属Pyrgomorpha4.1(4)锥头蝗Pyrgomorpha(Pyrgomorpha)conica:触角扁,为剑状;前胸背板仅具颗粒;前翅纵脉光滑(五)剑角蝗科Acrididae5绿洲蝗属Chrysochraon5.1(5)绿洲蝗Chrysochraon dispar dispar:前胸背板侧隆线强;雄性前翅末端圆形;雌性产卵瓣短粗6直背蝗属Euthystira6.1(6)新源直背蝗Euthystira xinyuanensis:前胸背板侧隆线弱;雄性前翅末端具缺口;雌性产卵瓣长7垫蝗属Duroniella7.1(7)细垫蝗Duroniella gracilis:后足股节内侧下隆线缺发音齿;体灰褐色;雄性下生殖板不延长(六)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8皱腹蝗属Egnatius8.1(8)长角皱腹蝗Egnatius apicalis:后足摩擦腹部发音,腹部两侧皱条纹具发音齿;前胸腹板突为半球形.9拟槌角蝗属Gomphoceroide9.1(9)新疆拟槌角蝗Gomphoceroides xingjiangensis:前胸背板沿侧隆线具黑褐色纵纹,该纹在沟前区在侧隆线外侧,沟后区在侧隆线内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及特有分布区划分∗许升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 710062摘要按照150×150公里对中国陆地部分进行栅格划分,收集整理了中国斑腿蝗科237个特有种在各栅格的分布信息,建立了物种(237)×栅格(168)数据矩阵,研究了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规律并用PAE法进行特有分布区划分。

结果表明:除天山山地分布的少数几个种外,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基本分布西南-东北走向。

在该范围内南多北少。

华南和西南是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最丰富的地区,在秦巴山区、藏东南和浙闽丘陵地带各有一个高密度的分布区。

11个特有分布区中5个分布在东洋界部分,两个在东部古北和东洋界交界区,天山山地有一个分散的特有分布区,东北有2个特有分布区。

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区系相一致,但台湾地区归入华中区;横断山和秦岭山地的栅格在支序图中多形成未决分类单元,特有分布区划分困难;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特有分布区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范围的特有分布区;从云南西北的腾冲、保山经过贵州南部到广西桂林的一个东西狭长的区域可以作为一个特有分布区。

关键词特有种特有分布区特有性俭约分析分布斑腿蝗科The Distribution and Area of endemism of Catantopidae grasshopper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XU Sheng-QuanInstitute of Zo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The land of China was divided into grids of 150km×150km, The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237 Chinese endemic Catantopidae grasshopper species on them was gathered to construct a data matrix of species ×grids. Based on the data matrix, the distributive patterns of Chinese endemic Catantopidae grasshopper species were analyzed. 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 (PA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area of endem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a few species in Tianshan Mountains, Most Catantopidae grasshopper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region of Southwest-Northeast China. In this region, the density in the south is higher than in the north. The South China and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re two areas hold high density of endemi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370170)[ 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by the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370170)]E-mail:shqx@或xushengquan@grasshopper species. Qinling Mountains, the Southeast Tibet and the highland in Zhejiang-Fujian have areas of higher density endemic grasshopper species respectively. Eleven Area of endemism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five located in the Oriental realm, two in the borderline between the Oriental realm and the Palaearctic realm, one scattered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wo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he reg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those area of endemism are mostly in congruence with the Chinese zoogeographical region division and fauna, except some special areas. Taiwan is close to the Middle China region. Most grids of Qinling Mountains and Hengduanshan Mountains formed unresolved units in the cladogram,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area of endemism in these two regions. The clades of the South China and the Middle China are consisted of some small clade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some small area of endemism. A narrow area, which covers Tengchong, Baoshan, the South of Guizhou and extended to Guilin, is an area of endemism, which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in the formal study.Key Words Endemic species; Area of endemism; 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 Distribution; Catantopidae;特有种是指在一个区域分布而其他区域没有分布的种类,其形成受生物地理历史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

历史生物地理学着重从生物地理形成过程的角度探讨现代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Crisci,Katinas and Posadas,2003)。

特有分布区(Area of endemism)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表示两个或多个特有种重叠分布的区域,这些特有种具有相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过程(Humphries and Parenti 1999)。

与生物分类单元之间往往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可以区别不同,特有分布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些连续的区域,在进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时我们需要对其范围和界线进行划分。

在目前的研究中(Andersen,1991;Choi,2000;Schuh and Stonedahl,1986;梁爱萍,1998,2003),特有分布区的划分往往具有主观性。

划分成多少个特有分布区,区域间的界限如何确定,在不同人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同一人的不同研究中都可能是变化的。

对中国南部的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都把中国的南部作为一个区域来分析它和其他区域的关系,没而有考虑其内部的特有分布区划分问题(Schuh & Stonedahl,1986;Andersen,1991;Choi,2000)。

特有性简约分析(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PAE)是最早用来进行特有分布区划分的方法(Morrone,1994;Morrone and Carpenter,1994;Morrone and Crisci,1995),该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关系,依据大量特有种在区域栅格或其他区域单元中的分布信息用俭约分析的方法来建立区域支序图,并依据区域支序图来进行特有分布区的划分(Crisci,Katinas and Posadas,2003)。

中国斑腿蝗科昆虫的特有种非常丰富,在已知的320多种中就有250多种为中国特有种,而且这些特有种的绝大多数为狭布种,分布在比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黄春梅、成新跃,1999)。

这一分布反映了中国斑腿蝗科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对其分布规律和特有分布区进行划分将有助于揭示中国昆虫特有种形成的生物历史地理过程。

1材料和方法1.1研究所选蝗虫的种类在中国斑腿蝗科已知的256种特有种中挑选出分类地位稳定,没有争议的237种蝗虫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材料,其地理分布资料来自文献(郑哲民,1985,1994;蒋国芳、郑哲民,1998;黄春梅、成新跃,1999)及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保存蝗虫标本的采集记录。

1.2 分布区域栅格的划分按照150×150公里的标准对中国陆地部分进行了栅格划分(图1)。

共将中国陆地划分为343个栅格。

对国界边缘的不规则部分采用以下原则进行了处理:面积不足栅格面积1/4的区域将其并入临近的栅格;雷州半岛处于两个栅格的交界,面积比较小,将其并为U17栅格;台湾的西北部面积较小,将其归入R24栅格。

最后确定有斑腿蝗科特有种分布的栅格数为168个。

把一种斑腿蝗科特有种在某一个栅格有分布记为1,没有分布记为0,建立物种×栅格数据矩阵。

1.3 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把各栅格分布的斑腿蝗科昆虫特有种的数量直接标注在栅格中,形成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图(图1)。

根据各栅格特有种的数量来研究中国斑腿蝗科昆虫特有种的分布规律。

图1 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分布图(采用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图底图)Fig. 1: The distribution of Catantopidae grasshopper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The base map of China i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eomatrics Center of China)1.4 用PAE分析法进行特有分布区的划分对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物种×栅格数据矩阵进行转制,形成以栅格为分类单元,物种为分类性状的数据矩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