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案例分析

多动症案例分析
多动症案例分析

在今年接手教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一个特别好动的学生×××,性别男,今年6岁。该学生的现象属于儿童的多动行为,这些现象有些是学生特有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这种多动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我认为该生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不能自主的多动行为,由于特有的年龄特征,学生常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常发生一些不受自我控制的多动行为, 如早操时,该学生都认真的做着操,他却装成“打醉拳”的样子,东倒西歪,

一会儿碰碰这个小朋友,一会儿摸摸那个小朋友……这是学生自我意识心理作用较强表现。由于坐立不安,好动,他们上课、做作业注意力就不能集中,这必将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

(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该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喜欢玩弄各种自己弄不明白的玩具、东西或物品,这些对儿童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其好奇心极强,这是他们长时间地坐着或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效果,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多动行为。

(三)希望受到别人关注的多动行为

学生都希望受到同伴、老师、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大部分学生会用好的、积极的行为。如通过帮助他人、关心同伴等行为,来得到同伴的认可、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也有少数学生会做出一些消极行为。如日常活动中,该学生常常把椅子靠背放在前面倒着坐,有时把椅子当跷跷板,跷着跷着就连人带椅子摔在地上,我走过去扶起他,告诉他一些规则,但过一会儿,他还是我行我素。当老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进行教育时他们常常会不以为然,甚至有时候会

窃喜,认为自己引起了老师或父母的关注,达到了效果。这是学生的社会意识心理和自我意识心理被压抑或没有得到较好的引导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针对“×××”的这种行为,我认为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多动的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1. 用爱心交换信任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我关注着冯梓浚的一言一行,常常主动与他交流,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很喜欢老师的,和他交流得多了他也会主动与我讲话了,后来我在上课或活动时,发现他开小差乱动时,只要走到他身旁,或是微笑的与他讲,他能够马上不乱动了。

2. 用细心发现亮点

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多动症儿童“闪光点”。在教育、观察中,我发现×××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每次他需要什么东西时总是亲热的叫:“老师,我想......”而我们班其他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叫“老师”的习惯,而且每次我给他帮助后,他都要回答一声“谢谢!”而许多孩子做不到这一点,我就利用这些教育契机,表扬肯定×××的同时,也教育其他孩子要懂礼貌。

3. 用耐心期待蜕变

多动症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会出现反复动摇现象,因此多动症儿童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两次教育引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⑴与家长加强交流,我把×××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多沟通,通过家庭

和学校双向对他进行教育。⑵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适度。对多动孩子不应苛求过分安静,不要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⑶加强自制力的训练。在一日活动中,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其自制力。×××经常把书本和玩具乱丢,不懂得归位放好,我就带他捡起来并整理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扔东西的毛病也改善了很多。⑷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时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因此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的注意力,特别是在操作活动中,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四、学生多动行为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得出了在针对学生多动行为的矫正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正视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同时,采取适时、适度、适量的教育措施加以引导。 2.了解、洞悉学生发生多动性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切不可用训骂、讽刺等不正确的方式,一味地责罚学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