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篇一nbspnbspnbspnbsp《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在讲析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文章的疑点、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nbspnbspnbspnbsp一、疑点——找出二疑nbspnbspnbspnbsp文章开篇先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疑郦说:“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尤疑李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理由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正是这两疑引出了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下文作出了铺垫。
nbspnbspnbspnbsp二、重点——理解三笑nbspnbspnbspnbsp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
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态度。
nbspnbspnbspnbsp夜游石钟山,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咳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
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钟⼭记优秀教案《⽯钟⼭记》教案教学⽬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见⽿闻⽽臆断其有⽆”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见⽿闻⽽臆断其有⽆”的深沉价值。
第⼀课时(第⼀⾃然段、第⼆⾃然段前半部分)教学⽬标:1.熟读第⼀⾃然段,掌握第⼀⾃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焉、⿎、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钟⼭记》。
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现在⽼师想请同学们各抒⼰见说⼀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是的,苏轼,⼀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他与⽗亲苏洵⼀起扬名,甚⾄可以说是⽗因⼦显,光耀列宗;作为⼀个重情的丈夫,⼀⾸不朽的《江城⼦》令多少⼈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我们⾮常熟悉的为⼦由⽽作的《⽔调歌头》将⼿⾜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的呢?看来⼤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就让我们⼀起到《⽯钟⼭记》中去看⼀看苏轼是怎样⾝体⼒⾏教育孩⼦的。
⼆.⽂本解读:第⼀⾃然段(⼀)郦元的观点1.⾸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第⼀⾃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准确,语速适中。
“《⽔经》云,⼀⼆读”……..明确:(1)纠正读⾳: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2)提醒学⽣下列句⼦的停顿必须注意:⾄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2.好的,在这⼀⾃然段中,出现了哪⼏个⼈,他们分别是谁?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3.这三个⼈,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活在唐朝,⽽苏轼是北宋⽂坛最具盛名的⼤⽂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的号召⼒让这三个⼤⼈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前?我们先留⼀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件事——翻译。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和翻译;3. 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钟山记》,并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背诵情况;2. 期中考查: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查,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及其注释、翻译;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石钟山记》,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能够解读和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石钟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石钟山的景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背景。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其深层含义。
3.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教师批改和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4.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内容,给予相应的成绩和评价。
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提供教材解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图片、地图、文献等辅助材料。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和论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导语】《⽯钟⼭记》通过对⽯钟⼭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闻⽬见”,⽽不可“臆断其有⽆”这⼀富于哲理的结论。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是/绝/⽽/焉"等常⽤实词和虚词; 2.掌握"⿎/⾈/⽬/⽿"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思考、理解“⼆疑”、“三笑”“⼀旨”,从⽽抓住全⽂的纲。
三、教时安排:⼆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教时 ⼀、导⼊: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学的韦斯克博⼠却⽤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过⼀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发了⼀个杯⼦,⽤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容量相等,却有⾼有矮,⾼的⾼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矮杯⼦的⼈多出⽤⾼杯⼦的,可见对⼀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个范例。
(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作品 1、⽯钟⼭简介(由学⽣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相关图⽚):此⼭位于江西省湖⼝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南边的叫上钟⼭,北边叫下钟⼭。
千百年来,关于名⼭的来历众说纷纭(风⽔声如钟;⽯声如钟;⼭形如钟)。
2、苏轼:字⼦瞻,号东坡,四川眉⼭⼈,北宋思想家和⽂学家。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名与车有关)“唐宋⼋⼤家”:韩愈、王安⽯、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的⼈⽣信条,在政治改⾰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两头受⽓”⼀贬再贬。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5.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内容、文学特点等。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文言文阅读材料:提供相关阅读资料,丰富学生视野。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1.2 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2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和地理环境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3.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子4. 课堂讨论4.1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4.2 讨论文章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第二课时5. 案例分析5.1 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5.2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6. 课后作业6.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6.2 写一篇关于《石钟山记》的读后感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篇一: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时数及教学时间:2课时2021年1月19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二、文体知识:(10分钟)1、考察性的游记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45分钟)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D�D记叙(2)�D�D议论(3)↓ ↓ ↓质疑�D�D�D�D解疑�D�D�D�D感想(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明确: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白天:寺僧演示�D�D“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D�D“笑”(自得)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明确:① 栖鹘�D�D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鹳鹤�D�D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案
篇一: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时数及教学时间:
2课时2014年1月19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
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二、文体知识:(10分钟)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