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高考试题库语文及答案

上海市高考试题库语文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文,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子曰:孔子说。
学:学习。
时习:经常复习。
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说:通“悦”,愉快。
2.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吾之于人也- B. 之于子也- C. 之于天下- D. 之于物也- 答案:B。
A、C、D三项中的“之”字均为代词,指代“我”;而B项中的“之”字为介词,表示“对于”。
二、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 答案:作者主要观点是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继承中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 B.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 C.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 D.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 答案:C。
文中强调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作文1. 题目:《我眼中的家乡》- 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或社会变迁,表达对家乡的感情。
-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个人实际经历进行写作)四、语言知识运用1.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答案:略(根据具体语境和题目要求选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 B. 由于天气恶劣,所以取消了活动。
-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 答案:C。
A项中“不仅...而且...”连接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B项中“由于...所以...”句式杂糅;D项中“虽然...但是...”连接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
五、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列古诗词,回答问题。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徐剑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及答案优选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及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四时之外刹那永恒朱良志①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
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②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副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副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
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
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
这副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拘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
③被闻一多称为“泄露了天机”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象的思考。
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
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1)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史小溪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
真后悔为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
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
模模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
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地延宕。
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
树林子、野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⑥离村子不远。
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惨惨的。
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
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
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的动静。
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
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
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庞余亮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
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
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
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
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
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
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
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
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
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大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
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
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
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
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陈村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
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
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
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
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
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
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
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
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
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
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
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
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只有小说了。
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
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
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
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
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
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
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
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
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
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
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优选】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地鸡毛①刘震云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老婆一开始是责备看孩子的保姆,怪她不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到冰箱里。
谁知保姆一点不买账。
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现在保姆看着馊豆腐,一点不心疼,还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小林,说小林早上上班走时,根本没有交代要放豆腐。
小林下班回来,老婆就把怒气对准了小林,说你不买豆腐也就罢了,买回来怎么还让它在塑料袋里变馊?你这存的是什么心?小林今天在单位很不愉快,他以为今天买豆腐晩点上班没什么,谁知新来的大学生很认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虽然小林气鼓鼓上去自己又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还不知明天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现在下班回家,见豆腐馊了,他也很丧气,一方面怪保姆太斤斤计较,走时没给你交代,就不能往冰箱里放一放了?放一块豆腐能把你累死?一方面怪老婆小题大作,一斤豆腐,馊了也就馊了,谁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说个没完,大家一天上班都很累,接着还要做饭弄孩子,这不是有意制造疲劳空气?……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
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
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
那时她言语不多。
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
头发长长的。
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
她见人有些腼腆。
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
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
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小林的家里来了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徐剑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
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
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
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明天还真不成。
”李旭阁答道。
“有事?”“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
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
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
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
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注释】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
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
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2)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根据画线的【A】【B】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1)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2)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③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3)①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4)①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③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解析】【分析】(1)结合“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有事?”“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等分析可知,多用问句,写出了妻子渴望李旭阁的陪伴,从“不就是”可以看出妻子的淡淡抱怨等。
结合“‘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分析可知,语言简洁,表现作为军人的耿素默,对丈夫工作的支持等。
(2)第一句,“黄昏泛起,1955年”“中南海居仁堂”等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写出了李旭阁在忙碌加班。
结合后面内容“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分析,也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第二句,抓住“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融尽”分析,点明夜将降临。
结合下文“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分析,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第三句,抓住“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及后文内容“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分析,象征古老中国将重耀东方。
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3)“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
结合“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等分析可知,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结合“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及注释内容“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等分析可知,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之路。
(4)分析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讲“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交代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第二段主要讲写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简历。
写出了当前生活的安详、静谧、和平等,以及战斗经历的丰富,体现“真实性”。
结合“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两段文字,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既交代了生活中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和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经历等,也写出了李旭阁所见的北京夜景的美妙和在战斗中的顽强、爱国等精神。
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⑴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⑵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③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⑶①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⑷①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