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5日-1961年8月8日),原名梅龙臣,字光俭,号梅兰芳。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京剧皇帝”。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艺人世家,他的父亲梅益带是清末著名的京剧名家,也是梅派的创始人之一。

梅兰芳从小就对京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也非常重视他的艺术教育。

在父亲的指导下,梅兰芳从小就开始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各项技能。

梅兰芳在少年时期曾经做过很多苦工,但是他从不忘记自己对京剧的热爱。

他在学习过程中十分用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角色的唱腔,还注重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形体素养。

他常常在练功期间模仿动物的动作,以此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就被誉为“小状元”。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独特,他善于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精心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一身皮照人间”。

梅兰芳的表演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他引入了个人的创新和改革。

他注重人物的心理塑造,善于通过微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表演风格独具一格,登台表演时引来无数观众的喝彩。

梅兰芳的杰出表演技艺使他成为了中国京剧界的超级巨星,并且为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表演,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他的表演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给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启发。

除了在舞台上的表演工作,梅兰芳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多次参加慈善演出,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还积极宣传中国文化,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兰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历经了多次战争和动荡的时期,他也经受了很多艰难的困扰。

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艺术事业不懈努力。

他的毅力和勇气给了无数人信心和勇气,令人敬佩。

梅兰芳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的力量。

梅兰芳

梅兰芳

一、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四大名旦梅兰芳资料简介

四大名旦梅兰芳资料简介

四大名旦梅兰芳资料简介名旦梅兰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艺名兰芳,京剧大师,中国近代非常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梅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大名旦之首。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里出生。

1902年,梅兰芳拜入吴菱仙门下开始学习青衣,也常跟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梅兰芳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1907年,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风靡整个江南,后有两次到上海演出,1918年移居上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梅派,这一时期也是梅兰芳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国际也享有盛誉,他的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成为了西方人眼中京剧的代名词,他所唱的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世称梅派,他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

梅兰芳的代表剧目有《五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梅兰芳的代表作梅兰芳一生创造了众多经典的曲目和形象,出演过包括京剧、昆曲等不下二百个作品,其中包括传统剧目、改编剧目和全新创作等等。

但是在他这众多的演出中,梅兰芳的代表作包括《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等等,但是在梅兰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数《贵妃醉酒》。

梅兰芳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又被称为《百花亭》,是从京剧剧目《醉杨妃》演变而来。

这部作品是梅兰芳用了很多心血,经过自己的加工、创作,又用心改编而成的经典曲目,所以说这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一点都不错,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为京剧戏曲开创出另一个方向出来。

这剧目原本的表演有些低俗,虽然将杨贵妃怀春和情醉的状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可是多少有些色情的成分。

于是梅兰芳大胆的去掉其中的糟粕,再加以新的意义和表演形式,改为从杨贵妃的情感变化中入手,这样一来,就让《贵妃醉酒》改编的更加完美,所以才能称之为梅兰芳的代表作。

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梅兰芳,名为梅兰,字号兰芳,字号兰兰,她是一位出生于一九五六年的中
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生为艺术贡献突出。

她追求真实,根植传统,善于创新,
梅兰芳拥有一种艺术感受力,它让她深邃而耐人寻味,表演气质和能量都超乎常人。

梅兰芳能够运用绝技、神奇、体力极强,在舞台上尽显非凡表演本事,并能够
基于不同演出主题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在舞台上完美呈现芭蕾舞和少林寺的多种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清、端严,旋足有规,步伐明快。

梅兰芳创作的舞剧,把传统民间舞蹈和芭蕾舞完美融合《一把扇子》、《十面埋伏》等不少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她精湛的表演技艺所著。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者,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她致力于
表演艺术的传播,持续关注社会问题,不惜为世人贡献一切,而且秉持人文关怀的态度,将自身经历与所思所想融入作品中,让观众拥有一种令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梅兰芳能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保护、公益教育等活动。

她拥有极强的街头文化
博学、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中国文化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为下一代表演艺术创造者,在中国舞台艺术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者,是中国艺术界的全民偶像。

历史上梅兰芳是谁

历史上梅兰芳是谁

历史上梅兰芳是谁梅兰芳是历史上的最杰出的京剧演员之一,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梅兰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梅兰芳的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兰芳的历史贡献京剧改良运动从1900年至1918年十年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志士、演艺界人士参加,京剧改良理论重视戏剧的内容,要求戏剧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脱离现实,只演旧事,不知当今的旧戏剧观,指明戏曲的美丑高下不仅在于表演形式,更在于表演内容,批判极端形式主义倾向。

其次,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剧和演员的社会地位。

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于琢磨创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同时,也在上海的实际演出中体会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京剧改革。

经历各方面改革尝试,终于成为京剧改革的第一人。

1914年7月,梅兰芳首次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北京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继《孽海波澜》以后,他又陆续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

梅兰芳是京剧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他完成了京剧的一个巨大转变。

将京剧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艺术推向成熟。

极大地拓宽了京剧旦角的表演空间,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剧旦角的剧场魅力、对观众的吸引力达到了顶峰。

梅兰芳个人资料

梅兰芳个人资料

梅兰芳个人资料梅兰芳中文名称: 梅兰芳又名: 畹华性别: 男生卒年: 1894~1961国别: 中国生平简介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

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

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

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的著名琴师。

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

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

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

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

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

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梅兰芳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改良了京剧的服侍化妆等,将许多著名的经典京剧曲目化繁为简、化丑为美,结合新型的艺术形式编写新的剧目,令京剧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名澜,梅兰芳是先生的艺名。

梅兰芳八岁拜师学艺,十岁就上台表演,1097搭班“喜连成”,开始了自己数十年的京剧生涯。

当时十岁出头的梅兰芳应该也想不到自己今后的成就会如此卓著吧。

1910年梅兰芳就和王明华结婚,之后到上海演出,一时间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不但表演才华出众,还非常善于创作和创新。

梅兰芳不断排练出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人称梅派。

之后梅兰芳依旧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创编了《孽海波澜》,还对京剧的化妆、头饰等都做了改革。

梅兰芳先不断编写新戏,还将追光等新技术运用到京剧中来,还拍摄过无声电影,梅兰芳在京剧上的改革和创新从未停止。

之后两度出访日本,向大和民族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还在北京接待过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顾日本人的胁迫,蓄须明志,不在表演京剧,知道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更是将京剧魅力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梅兰芳的表演也被誉为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艺术表演体系。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时间是在1904年,时年十岁,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61年,中国科学院的礼堂,演出结束之后68天,梅兰芳先生就不幸去世,享年67岁。

梅兰芳的逝世是京剧界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失,梅兰芳先生一生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京剧走出国门的重要推手。

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907-2003),原名梅光,字叔芳,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华侨文化家、联合国和平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

梅兰芳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他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

他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是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学艺(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梅兰芳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第二自然段写梅兰芳没有泄气,坚持苦练,使眼睛变得会说话了。

第三自然段写梅兰芳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说明梅兰芳的成功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梅兰芳的了解不是很深,最多只是肤浅的知道他是京剧名家。

而对于他是如何成为京剧大师的,他的表演又有何独到之处知之甚少。

不过,学生对名家的生平经历很感兴趣,这对学习课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设计理念]
罗杰斯曾说:“自主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

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代讲,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评词析句,感悟诵读,以教材之情激发学生之情,并采用直观演示、多媒体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本课中,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终于”说一句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学生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会用“终于”说话。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录音带
教学内容:
课前:放一些京剧的带子,让学生跟着听听、唱唱、交流交流。

一、谈话导入
1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是什么戏吗?(京剧)是的,京剧又称京戏。

说起京剧,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曾多次出国访问,他的表演受到外国观众的连连称赞。

知道他是谁吗?(梅兰芳)对,梅兰芳表演的京剧,深受人们喜爱。

(课件:梅兰芳图片)板书:梅兰芳
2.梅兰芳怎么会成为一位这么有名的京剧大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梅兰芳学艺,好吗?板书:学艺。

读题:齐读
3.理解:学艺就是学唱京戏。

让学生把课题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设计理念]教师不能把自己和学生局限在课堂、书本的小圈子里,而是要想方设法的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二、复习词语。

1、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部分生字。

这些词语同学们还认识吗?自由读。

分行指名读 / 齐读。

拜师学艺没有神儿京剧大师
或者灵活世界闻名
紧盯注视世界闻名
2、整体感知
自由读全文,把这些词语放入课文中读读,会吗?但要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理念】从复习旧知开始导入新课,在检验学生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3、师:同学们,词语读得很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梅兰芳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京剧大师。

他在小时候去拜师学艺时,却遇到了困难,想想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1、自由读。

指名读。

2、交流: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不是唱戏的料子)
3、师傅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谁能完成这个填空?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因为_______。

板书:没有神儿可是梅兰芳并没有这样的眼睛呀!他是不是就放弃了呢?(没有)对,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读一读第二小节就知道了。

[设计理念]首先,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并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尝试着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在学生困惑时加以指点。

其次,当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问题时,教师的指点并不是采用“告诉”,而是继续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说说中去自悟。

通过句式训练帮助学生设置台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同时也为背诵课文打下基
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角色转换,进入情境: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去学唱戏,师傅说你不是唱戏的料子,你心里会怎样想?你还有信心再学下去吗?
2、入境生情,以情促读。

①梅兰芳想的和我们一样吗?自由读句子。

②你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他的决心吗?
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表明梅兰芳没有因师傅的批评丧失信心,而是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缺点学好唱戏。

[设计理念]“读”在课堂上处处发挥着它的作用,“读”并非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有层次地一步步展开,教学中,老师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语言文字。

3.第二句话,自由读。

指导看图:梅兰芳在干看么?怎么看的?你们看,他的眼睛一眨不眨,眼光集中在什么上?书上是怎么写的?(找词,指答。

板书:紧盯)除了紧盯飞翔的鸽子,他还怎么练?再读一读,找词。

(指答,板书:注视)紧盯、注视说明梅兰芳练得很认真很转心。

他是不是就连一天两天?再读一读找词。

(指答,板书:常常)
同学们,从第二句话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注意“紧盯——飞翔;注视——游动”之间的联系,从读中真正理解“灵活”。


4、体验情境,读好句子
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梅兰芳的勤奋。

你们能这样来紧盯吗?全班一起紧盯老师手中的这辆纸飞机,并说说眼睛的感受,通过全体学生的体验,感受到“紧盯、注视”时的辛苦。

5.(第三句话)就这样,梅兰芳是一有时间就练呀,看呀,一天过去了,二天过去了,整整十年过去了,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

6、(第四句话)同学们,将你们的感叹带入到朗读中去。

(对,时间真长;哦,要读出双眼渐渐的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啦。

板书:有神儿
[设计理念]读书是一种情感的表露,表达了每个学生对所读句子的一种理解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通过相互的评议,可以促进对句子的理解,帮助读好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勤学苦练”。

1、梅兰芳的眼睛从没神儿到会说话了。

这其中包含着他多少辛勤的汗水呀!其实,作为一个唱京剧的演员,要练的不仅仅是眼神,更重要的是:勤学苦练的精神。

2、同学们,是什么让梅兰芳取得成功的呢?板书:(勤学苦练)
3、对,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的眼睛“终于”——会说话了。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来读这段话!经过勤学苦练——
同学们,让我们高声赞扬这位伟大的京剧大师!经过勤学苦练—
4、开放课堂,拓展延伸。

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除此以外,还有那些成语说的是这个意思?
[设计理念]用学生已有的、懂的词儿去联系、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从而理解意思,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也是一种词语积累的学习方法。

5、拓展,说话
当我们做一件事,很难做,做了一次又一次才做好,就可以用上“终于”。

一个“终于”让我们感受到梅兰芳学艺的艰辛。

其实,同学们,你们的身上也有着勤学苦练的好品质。

比如,我们某某同学,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把广播体操学会了。

你能也来说说自己或同学们身上的进步吗?用上“终于”这个词。

指名回答。

四、齐读全文
1.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京剧大师的敬佩之情齐读课文。

2、填空:学习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梅兰芳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京剧大师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一年级学习的《怀素写字》、以及《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等。

今天,老师再向同学们推荐一个这样的故事:凿壁借光。

领读两遍。

六,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收集古今中外著名人物勤学苦练成才的事例,丰富自己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梅兰芳学艺
常常紧盯注视
没有神儿——————————有神儿
勤学苦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