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5日-1961年8月8日),原名梅龙臣,字光俭,号梅兰芳。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京剧皇帝”。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艺人世家,他的父亲梅益带是清末著名的京剧名家,也是梅派的创始人之一。
梅兰芳从小就对京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也非常重视他的艺术教育。
在父亲的指导下,梅兰芳从小就开始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各项技能。
梅兰芳在少年时期曾经做过很多苦工,但是他从不忘记自己对京剧的热爱。
他在学习过程中十分用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角色的唱腔,还注重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形体素养。
他常常在练功期间模仿动物的动作,以此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就被誉为“小状元”。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独特,他善于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精心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一身皮照人间”。
梅兰芳的表演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他引入了个人的创新和改革。
他注重人物的心理塑造,善于通过微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表演风格独具一格,登台表演时引来无数观众的喝彩。
梅兰芳的杰出表演技艺使他成为了中国京剧界的超级巨星,并且为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表演,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他的表演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给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启发。
除了在舞台上的表演工作,梅兰芳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多次参加慈善演出,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还积极宣传中国文化,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兰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历经了多次战争和动荡的时期,他也经受了很多艰难的困扰。
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艺术事业不懈努力。
他的毅力和勇气给了无数人信心和勇气,令人敬佩。
梅兰芳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的力量。
梅兰芳

一、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梅兰芳之生平

梅兰芳之生平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一个梨园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清“同光十三绝”之一。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师从吴菱仙,11岁首次登台,后搭喜连成科班借台习艺。
1912年,他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确立了他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的地位。
1913年,他首次赴上海演出,受到上海观众的交口称赞,遂崭露头角。
梅兰芳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舞台、服饰、化妆、剧目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不断地发展。
1912年之后,他编演了多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进行了舞台艺术上的改革尝试。
1913年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
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提倡它(昆曲)的动机有两点:(一)昆曲具有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歌舞并重,可供我们采取的地方很多。
(二)有许多老辈们对昆曲的衰落失传,认为是戏剧界的一种极大的损失。
”梅兰芳在唱、年、做、舞等方面,均达到了京剧旦角行当的艺术巅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1927年春,北京“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活动开始投票,梅兰芳参加评选的剧目为《洛神》、《太真外传》、《廉锦枫》、《西施》、《上元夫人》等。
1931年,《戏剧月刊》发表了观众对“四大名旦”艺术优点诸多项目统计比较表,梅兰芳排名第一,确立了名旦之首的地位。
1919年至1935年,梅兰芳先生曾先后到日本(1919年、1924年)、美国(1930年)、苏联(1935年)等国家演出,赴欧洲国家进行考察,结识了许多国际上各界知名人士,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梅兰芳个人资料

梅兰芳个人资料梅兰芳中文名称: 梅兰芳又名: 畹华性别: 男生卒年: 1894~1961国别: 中国生平简介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
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
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
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的著名琴师。
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
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
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
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
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
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907-2003),原名梅光,字叔芳,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华侨文化家、联合国和平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
梅兰芳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他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
他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是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梅兰芳简介_3000字

梅兰芳简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一)生平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
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
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
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
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
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
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
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
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
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
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
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
先请王梦白教画。
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
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梅兰芳先生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天女散花》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父亲、伯父都是著名的艺人或琴师。
他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织女。
1913年到1914年间,他两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并且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此,他开始排演大量的新剧目,并开始了对艺术的改革和创新。
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他排演了11出新戏,有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和昆曲传统戏。
他还积极挖掘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倾注了爱国热情;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艰苦岁月中,他住在沦陷区,不怕威胁利诱,留起胡须,拒绝演出,写字卖画为生,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表现了一位艺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195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练并演出了新戏《穆桂英挂帅》,这是他的最后一出戏。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令世界人民瞩目的“梅派”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改良了京剧的服侍化妆等,将许多著名的经典京剧曲目化繁为简、化丑为美,结合新型的艺术形式编写新的剧目,令京剧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名澜,梅兰芳是先生的艺名。
梅兰芳八岁拜师学艺,十岁就上台表演,1097搭班“喜连成”,开始了自己数十年的京剧生涯。
当时十岁出头的梅兰芳应该也想不到自己今后的成就会如此卓著吧。
1910年梅兰芳就和王明华结婚,之后到上海演出,一时间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不但表演才华出众,还非常善于创作和创新。
梅兰芳不断排练出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人称梅派。
之后梅兰芳依旧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创编了《孽海波澜》,还对京剧的化妆、头饰等都做了改革。
梅兰芳先不断编写新戏,还将追光等新技术运用到京剧中来,还拍摄过无声电影,梅兰芳在京剧上的改革和创新从未停止。
之后两度出访日本,向大和民族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还在北京接待过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顾日本人的胁迫,蓄须明志,不在表演京剧,知道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更是将京剧魅力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梅兰芳的表演也被誉为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艺术表演体系。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时间是在1904年,时年十岁,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61年,中国科学院的礼堂,演出结束之后68天,梅兰芳先生就不幸去世,享年67岁。
梅兰芳的逝世是京剧界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失,梅兰芳先生一生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京剧走出国门的重要推手。
梅兰芳学艺的故事
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后来人们就能在舞台上看见梅兰芳的那双传神的眼睛了。
梅兰芳先生以旦角文明,男身扮女装,还将女人的神态言行举止表演的惟妙惟肖,这其中下了多少工夫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呈现女性的姿态,梅兰芳的太太也成为梅先生的学习的工具。
梅兰芳为了表达女性在受惊吓时的神态,在吃饭时突然举起花盆重重砸下,让正在吃饭的太太下了一大跳,梅兰芳立马就记下了太太的表情和动作,并在日后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梅兰芳对于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在表演时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出现问题就仔细揣摩,修改动作,使自己的表演日臻完美。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梅兰芳勤学苦练,虚心求教,终成一代大家。
他的表演风格也自成一派,被人称为梅派。
梅兰芳这个名字也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梅兰芳为代表的戏曲表演体系称成为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推动的京剧的进步与发展,是京剧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人物。
梅兰芳之所以能被人们久久所称道,除了极高的艺术成为,还有高尚的品格和民族自豪感。
在日寇压境之时,蓄须明志,绝不向敌人妥协,息影退出舞台,尽管日子过得贫苦也不妥协,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复出演出。
这种民族大义的高尚品格和气节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德让人们在今天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肃然起敬。
没有梅兰芳自幼苦练技艺,虚心求教,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之苦,也没有他当下的成就。
所以一切成绩都来自于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再成功的人都经历过那段拼了命的努力的日子。
梅兰芳是这样,我们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