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个人事迹

合集下载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梅兰芳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感恩胡适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留学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拜访,向胡适了解情况。

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

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

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

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

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

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

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愤然毁画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

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

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

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

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

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原名梅光源,字同半,后改名梅兰芳,被尊称为“梅派鼻祖”。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被誉为“古典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从小就对京剧情有独钟。

他的父亲是梅派的创始人梅葆玖,以及职业女子京剧演员孟小冬。

在家人的熏陶下,他的京剧兴趣逐渐培养起来。

梅兰芳自幼酷爱艺术,他的天赋和勤学苦练为他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刻苦学习表演技巧和京剧唱腔,对各种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他在演出中不断创新,使自己的表演风格独特而又深入人心。

他的表演风格精致细腻,以擅长婉转和细腻的唱腔著称。

梅兰芳对于表演的追求是精雕细琢,他的演技在世界京剧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演艺生涯中,梅兰芳曾出演过无数经典的剧目,如《红楼梦》、《窦娥冤》、《桃花扇》等。

他的表演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被誉为“活的画”,他的表演风格完全超越了角色本身,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梅兰芳还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才华传授给了许多年轻艺术家。

他创建的梅派大师班,为中国京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他的学生们也在他的潜心指导下继承了他的艺术传统,使得梅派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除了在国内享有盛誉,梅兰芳还多次出访国外,为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他的精彩演出曾在美国、苏联等国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之声”。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上世纪50年代,他曾遭到政治迫害和批判。

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并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梅兰芳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中国京剧的传奇人物。

他的精湛演技和卓越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世界文化领域的名人,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梅兰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京剧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蓄起唇髭[zī],没融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贫穷,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
然闯到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胡子,对他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吊吊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

哈,哈,哈……。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

我看你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那肥嘟嘟的脸蛋
顿时收住笑,红一阵白一阵,吱唔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
• 以后每在此地演出,他都必请老者观看并请其指正。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点评: • 梅兰芳身为京剧大师,演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竟
被别人连喝倒彩。他听了这样煞风景的倒彩后, 不但不怒,反而把老人接到住处,恭敬地请求指 教,结果得到老者的真诚指正,提高了演技。
• 面对别人批评的声音,我们不妨用谦虚坦诚的心 态对待,努力寻找批评中的合理之处,然后俯首 请教,化批评为点拨,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自身 的能力,还可以为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分。
•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 师亲临指导,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 为震惊。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 水,闪闪生辉,美丽动人。他当即收下了这名高徒。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点评: • 青年梅兰芳对自己的“死鱼眼睛”缺憾并未
灰心绝望,相反,他采取了科学的对策,坚 持锻炼和矫正,终于整容为“流星眼睛”, 学艺拜师成功。
梅兰芳的故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兰芳刻苦学艺
•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有一次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 这位名师仔细打量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长着 一双“死鱼眼睛”: 灰暗、呆滞、无光、不灵。
• 梅兰芳并未灰心气馁,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眼睛进行刻苦锻炼 和矫正。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长空,双眼 同鸽子一起飞翔,穷追不舍;每天俯视水底,双眼 同金鱼一起遨游,寻踪觅影。
•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人有缺憾不用怕,正确 对待能转化。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 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 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 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艺术上非常有才华,被誉为"京剧皇帝"。

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深感国家的危机,决
定投身抗战事业。

有一天,日军的轰炸机飞临北京城,想要对中国人民进行恐吓和打击。

梅兰芳听到炸弹的声音后,立刻意识到国家的危险。

他决定用自己的艺术,来鼓舞人民的士气。

梅兰芳找到了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聂耳,请求他为自己创作一首宣传歌曲,以鼓舞人民的抗战精神。

聂耳感受到梅兰芳的真诚和爱国情怀,立刻着手创作。

通过不懈的努力,聂耳创作了一首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以梅兰芳的演唱进行了首次演出。

这首歌曲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代表歌曲,激励了全国人民为祖国抗战到底。

梅兰芳并不满足于只是通过艺术来支持国家,他还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

他组织了许多义演活动,筹集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和捐款。

除了在前线支持抗日战争,梅兰芳还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演出,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继续激励人民的抗战意志。

梅兰芳的爱国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他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英
雄。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血,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梅兰芳小故事

梅兰芳小故事

梅兰芳小故事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艺术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梅兰芳的小故事吧。

梅兰芳,原名梅春亭,1904年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

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戏曲表演,潜心研习,勤奋苦练。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艺术传统,还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不仅在表演技艺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戏剧理论研究和舞台表现力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他深谙戏曲表演的精髓,善于运用声、律、动、静等表现手段,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如《赤桑》中的贾宝玉、《桃花扇》中的西门大官人等,深受观众喜爱。

他还在舞台表演上勇于创新,提倡“以唱为主,以身为辅”,注重唱功和身段的结合,使得他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除了在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梅兰芳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不满足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出了“以唱为主,以身为辅”的表演理念,大胆尝试新的表演方式,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代宗师。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梅兰芳的一生,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品质都让人钦佩。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力量的启迪。

让我们铭记梅兰芳,学习他的精神,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为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兰芳小故事,如此感人至深,让我们永远铭记。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梅兰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梅兰芳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梅兰芳简介资料

梅兰芳简介资料

梅兰芳简介资料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梅兰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还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学艺、十一岁登台,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断桥》、《黛玉葬花》等。

1961年8月8日凌晨5点梅兰芳去世,享年67岁。

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生平事迹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

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

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1914年再次来沪,演出了《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梅兰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梅兰芳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

彼时仕商结成梅党,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

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梅兰芳的成就贡献1.创立梅派梅派形成初期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

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

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梅派的创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梅兰芳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梅派的创新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艺术戏剧融合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

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

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

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梅派传承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

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

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戏曲理论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

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

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

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

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

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

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

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

3.书画艺术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

梅兰芳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

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

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4.艺术影响梅兰芳京剧改革及其对戏剧文化的影响京剧改良运动从1900年至1918年十年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志士、演艺界人士参加,京剧改良理论重视戏剧的内容,要求戏剧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脱离现实,只演旧事,不知当今的旧戏剧观,指明戏曲的美丑高下不仅在于表演形式,更在于表演内容,批判极端形式主义倾向。

其次,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剧和演员的社会地位。

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于琢磨创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同时,也在上海的实际演出中体会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京剧改革。

经历各方面改革尝试,终于成为京剧改革的第一人。

1914年7月,梅兰芳首次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北京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继《孽海波澜》以后,他又陆续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

梅兰芳是京剧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他完成了京剧的一个巨大转变。

将京剧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艺术推向成熟。

极大地拓宽了京剧旦角的表演空间,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剧旦角的剧场魅力、对观众的吸引力达到了顶峰。

京剧有了老生和青衣这两个成熟的大行当,在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能发展出有其特色的经典剧目,才最终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

所以梅兰芳这一代人不光为其行当的成熟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也为百年来京剧影响力的急剧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梅兰芳成功的对京剧的全方位改革,是对京剧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先导、示范、启发等巨大作用,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部篇章。

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对京剧改革内容一表演内容的改革二表演形式改革1、包括身段、表情和舞蹈的丰富,加强了京剧的可看性。

2、丰富了京剧的唱腔,奠定伴奏改革的基础。

3、舞台美术中的化妆、服装、布景、灯光等的创新改革。

三其他方面改革创新梅兰芳京剧改革的成果在二十一世纪仍发挥影响,特别是他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善于寻找贴切的新手段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艺术思想,距离梅兰芳先生京剧改革创新的高潮期已经走过一个世纪,京剧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也经历了黄金时期而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新传媒手段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欣赏手段习惯产生很大影响,对京剧乃至整个戏曲的演出都形成很大的冲击,给戏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5.京剧与国际文化交流梅兰芳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中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34]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完美表演记录了中国京剧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他的卓越成就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京剧,并为京剧的独特之美而啧啧称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的人物评价1.国内评价1913年10月28日,《申报》13版《剧谈》这样评论他: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