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序
校史馆 序言

序言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大渡口区钢花小学已经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
五十载勠力同心,半世纪砥砺前行。
回首往昔,为有岁月峥嵘;还顾今朝,且以风光旖旎。
一部校园简史,浸染了数代钢花人的奋斗心血,谱写了钢花人躬耕不辍、薪火相传的赞歌,传承一段不朽的历史,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馆分别从历史发展、办学成就、教师团队等不同角度展现出我校自1964年建校以来的历程和风采。
初入征途,栉风沐雨,一路留下坚实的足迹,这是历史的源头;奋进途中,高歌猛进,沿路播撒希望的种子;易地新建,一门复始,开创历史新纪元。
每一段历史都是钢花不可或缺的厚重篇章,共同书写了它生命的脉络。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未来的卷轴徐徐展开。
教育乃百年大计,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教书育人都是每一个钢花人必当秉持的信念,过去的流金岁月已经载入史册,未来的锦绣前程等待我们去描绘。
是为序!。
《江西师范大学校史》序

作者: 雪洁琼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页
主题词: 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政治系;校史;王有兰;罗隆;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时代;许德珩;大学校友
摘要: 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创办于1940年。
至今已是半个世纪。
在学校50周年大庆之际,编辑出版了《江西师范大学校史》。
温故知新,继往开来,这是值得祝贺的。
国立中正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
1940年夏,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于江西省泰和县杏岭正式成立。
筹委会委员有邱椿、马博厂、蔡方荫、许德珩、罗隆基、王造时、王有兰、肖纯锦、朱有骞先生等,我是筹委会委员之一。
我曾在该校政治系任教。
1941年我就离校了。
1988年,我因公赴南昌,与江西师大领导同志会晤,听了几位同志介绍师大建设、改革的情况和成就,十分欣慰。
是年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校友会”成立,我被推选为校友会名誉会长。
自1940年我担任中正大学筹委会委员,至今任校友会名誉会长,已是50个春秋。
正是“别时青丝满,相逢白发生”。
从中正大学到江西师范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和四个发展时期(中正大学时期、南昌。
校史前言部分范文

校史前言部分范文引言校史是学校历史的记录和铭记,是学校文化的源泉和传承。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记录着学校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本文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大家介绍本校的校史。
学校的起源本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是一所小型私立学院。
学院的创建者是一位名叫张明的慈善家,他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为社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学院最初只有几间教室和一些基础设施,但张明先生和他的团队乐观地看待学院的未来,并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加入,并开始扩大校园规模。
学校的发展在20世纪初,学院改为了完全公立的学校,正式命名为本校。
这一改变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学校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逐渐发展成为一所重点中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不断壮大并吸引了一流的教育资源。
学校建立了多个学科的教研团队,并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设施。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绩。
学校的特色本校以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而闻名。
首先,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学校还注重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和合作。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和社区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环境中的全面成长。
学校的成就多年来,本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为了社会的精英,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和商业成就。
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学校争光,也为整个社区树立了榜样。
此外,学校在学科竞赛、艺术节、体育比赛等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经典的校史序言范文大全

经典的校史序言范文大全英文回答:Preface to the History of Classic School.The history of classic school is a long and storied one, dating back to the early days of education. Classic schools hav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y continue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today.The first classic schools were founded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se schools were designed to educate the children of the elite, and they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of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lassic schools quickly became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the upper classes, and they remained so for centuries.During the Middle Ages, classic schools continued toflourish, and they were often the only schools available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Renaissance, classic schools experienced a revival, and they became the model forschools throughout Europe. Classic schools were also introduced to the New World, and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oday, classic schools continue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They offer a rigorous academic program that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Classic schools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they provide their students with a strong foundation in the value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中文回答:经典校史序言范文大全。
怀远三中九十年校史序言 - 二稿

怀远三中九十年校史序言公元前2000年,大禹劈山治水鼎立九州。
公元1291年(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怀远正式建县。
公元1426年黉学(明宣德元年)始建。
公元1926年,怀远县立初级中学(怀远三中前身)在黉学旧址办学。
公元1978年,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被正式命名。
2016年的今天,怀远三中迎来了九十华诞。
九十年弹指一挥间,九十年沧海变桑田,九十年丹心书汗青。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国民怀远县政府筹建怀远县立初级中学,同年8月开始招生。
这改变了当时美国教会学校含美中学一统怀远教育的局面,学校聚集了当时大量有饱学之识的宿儒以及教育界知名人士,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严谨务实的教风和优异的教学成绩闻名遐迩。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在抗战的烽火中,学校办办停停,但是师生们同仇敌忾,在极端危险情况下坚持学习。
经过八年抗战的洗礼,怀远县立初级中学反而在逆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民国卅四年(1945年)秋,日寇屈膝,抗战胜利,学校荣迁回县城黉学旧址(现怀远三中旧校址)。
淮海战役胜利之后,学校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和当时的安徽省立怀远中学、简易师范两所公立学校合并为怀远县联合中学,1950年2月组建成怀远县县立中学,1950年8月改名为皖北区怀远中学。
1960年怀远县城关小学招收两个初一班学生,即初中带帽班。
1961年秋,在黉学旧址上筹建城关初级中学,校名为“怀远县城关初级中学”。
1963年并入怀远中学成为初中部分部,1964年9月学校正式命名为怀远县初级中学。
1970年8月创办高中,后改名“东方红中学”,再后来又历经了分分合合。
“文革”结束后,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78年7月起东方红中学正式改名为“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
十年浩劫,三中人仍然用满腔的赤诚,在荆棘的路途中艰难前行。
耕耘不辍送冬去,于无声处听惊雷。
粉碎“四人帮”以后,怀远三中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时期。
进入21世纪,怀远三中更是与时俱进,更上层楼。
校史馆序言

三江学院校史馆序【作于三江学院建校二十年校庆(1992——2012)】志兴中华,廿载躬耕。
因应时运,情系民生。
公元1992年,神州风流云变,改革潮涌。
是年仲夏,得钱钟韩、匡亚明、赵朴初、陈香梅诸先生热情襄助,陶永德等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诸公承续三江师范学堂学脉,发起筹办三江大学,陶永德先生为校长。
是为江苏首家民办高校,全国前四所民办本科。
晨沐朝霞,夜伴星斗,筚路蓝缕,汲汲以求。
“三江传人办三江”,彰显文脉深厚;金陵故都起名庠,尽得地利人和。
承上级、贤达、友人关爱培扶,无需国库资金,历凤凰西街、北固山洪业肇基,1999年移师铁心桥,于民国中央政府选定的中央大学新校址上开启新篇。
2003,壬午之夏,陈公万年以江苏教育界资深长官和专家主政三江,始有辉煌跨越。
唯实求真、开拓创新,不满三年,规模翻番,实现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先生选此建成万人大学之夙愿。
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内涵规模同步提升,校园建设盛大拓展。
广厦连云,巍峨栉比;学馆雅室,气度恢弘。
全国民办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成绩良好;现代大学制度实践多有硕果,民办高校党建形成创新经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底定了事业发展的稳定、科学。
2009年,三江跨越外秦淮,一河两岸,一校三区,煌煌大业光耀四海。
2011年春,董新华先生出任第三任校长,稳健求实再创业,科学发展谱新篇,矢志办成对学生最负责任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立足应用出特色,狠抓实践炼素质。
吉山科技校园科研与教育携手,产业与文化同辉。
十九院系,一万八千学子,群星璀璨。
文、工、经、管、理,多科相生。
源既深,流自远;天行健,志不息。
适逢金秋,暖阳普照,和风顺爽。
回望创业史,荡气回肠;伏思兴学路,慨当以慷。
或似山峦叠嶂,或如风起云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恐他日物事播迁殊难追怀,因以图证史,砥砺后人,立馆志之。
并贺三江学院二十华诞。
校史馆序言

三江学院校史馆序【作于三江学院建校二十年校庆(1992——2012)】志兴中华,廿载躬耕。
因应时运,情系民生。
公元1992年,神州风流云变,改革潮涌。
是年仲夏,得钱钟韩、匡亚明、赵朴初、陈香梅诸先生热情襄助,陶永德等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诸公承续三江师范学堂学脉,发起筹办三江大学,陶永德先生为校长。
是为江苏首家民办高校,全国前四所民办本科。
晨沐朝霞,夜伴星斗,筚路蓝缕,汲汲以求。
“三江传人办三江”,彰显文脉深厚;金陵故都起名庠,尽得地利人和。
承上级、贤达、友人关爱培扶,无需国库资金,历凤凰西街、北固山洪业肇基,1999年移师铁心桥,于民国中央政府选定的中央大学新校址上开启新篇。
2003,壬午之夏,陈公万年以江苏教育界资深长官和专家主政三江,始有辉煌跨越。
唯实求真、开拓创新,不满三年,规模翻番,实现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先生选此建成万人大学之夙愿。
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内涵规模同步提升,校园建设盛大拓展。
广厦连云,巍峨栉比;学馆雅室,气度恢弘。
全国民办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成绩良好;现代大学制度实践多有硕果,民办高校党建形成创新经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底定了事业发展的稳定、科学。
2009年,三江跨越外秦淮,一河两岸,一校三区,煌煌大业光耀四海。
2011年春,董新华先生出任第三任校长,稳健求实再创业,科学发展谱新篇,矢志办成对学生最负责任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立足应用出特色,狠抓实践炼素质。
吉山科技校园科研与教育携手,产业与文化同辉。
十九院系,一万八千学子,群星璀璨。
文、工、经、管、理,多科相生。
源既深,流自远;天行健,志不息。
适逢金秋,暖阳普照,和风顺爽。
回望创业史,荡气回肠;伏思兴学路,慨当以慷。
或似山峦叠嶂,或如风起云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恐他日物事播迁殊难追怀,因以图证史,砥砺后人,立馆志之。
并贺三江学院二十华诞。
《嘉乐中心校校史》序言(网友来稿)

《嘉乐中心校校史》序言(网友来稿)朱孝超《三国演义》开篇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我看来,未免太过“沧桑”,使人凭添几许“悲凉”之感!在茫无际涯的时空长流中,淘洗过的先辈足跡,沉淀而成的故人情怀与历史价值,宛如清风明月,你固然可以视而不见,但它肯定是客观存在的,或多或少,有形无形,要对后人产生影响。
文化是人类成长、发展活动的纪录,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的写真。
文化要有厚埴的深根,亦需不断的灌溉滋润。
它具有历史传统与現代创新的双重要素。
唐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古知今,承先启后。
缅怀先辈的拓荒精神,巡礼祖先之传承文化,能更好地继往开来。
人类皆有寻根探源的天性。
文化的根在教育,而学校文物的保存和延续,曾为师生暨校友留下许多的成功与失落,自豪与遗憾。
它无疑是潜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是时下“新课程改革”中最好的“地方教材”之一。
倘若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培育出尊重知识,热爱乡土,关心母校,缅怀先辈,欣赏文化的情操,那么“爱国主义”就真正找到了“着力点”,我们追求的人文理想,也才能在乡土里开花结果,进而发扬光大。
高县嘉乐镇中心校,从创立至今,已历100年。
可以说,高县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史,在它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缩影。
在那里学习和工作过的同仁,虽不敢都妄称“仁人志士”,但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对“忠诚国家,服务人民,建设家乡”做出过贡献,甚至较大贡献的,确实不在少数。
他们在那里付出的艰苦努力,流下的辛勤汗水,做出的成绩和贡献,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长期在该校工作,先后担任过该校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的刘祝洪先生,以其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母校、故土的赤子之心,主动请缨,不记报酬,不顾年迈体弱,走乡串户,跋山涉水,展转奔波近三年,终于编成了这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都不可多见的小学校史,实乃功德一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于平凡,追求卓越
——写给一中人
薪火四十五载,学脉绵延;呕心半个世纪,众星闪耀。
一中,历风雨兼程而上下求索,经世事变迁而矢志不渝。
一中人锲而不舍,一路同行,平凡中追求卓越,奋进中书写忠诚。
远喧嚣而宁静致远,亲儒雅而翰墨飘香。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并进。
端庄大气之校园文化,让这片农村天地颇显文明气息;质朴纯净之教育追求,令这方乡野小镇更具厚重承载。
为师者,博学勤勉,立品垂范,教为乐,育为荣,殷殷而诲;引智慧源泉启心灵窗扉,躬耕讲坛育桃李,无愧园丁本色。
为学者,敏思笃行,明德达才,学不惰,习无辍,孜孜以求;携青春韶华扬理想风帆,遨游学海做栋梁,不负时代重托。
积跬步以致千里,逢盛势益增鸿志。
今日之一中人,胸怀赤子心,襟带教育梦,脚踏实地,坚定不移,立时代潮头,葆蓬勃朝气,正以满腔热忱谱写东阳教育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