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史资料
厦门大学校史漫游

厦门大学校史漫游厦门大学是一所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创办于1921年,位于美丽的厦门市,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城市。
本文将以厦门大学的校史为线索,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校史漫游,领略其百年辉煌。
一、建校初期1921年,厦门大学诞生了。
当年,厦门大学创建于南华学院基础之上,由闽西及广东的爱国人士共同创办。
这座学府以培养中国独立自强的人才为宗旨,迅速崭露头角。
建校初期,厦门大学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然而,学校师生们勇往直前,毅然面对困境,团结一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历程厦门大学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着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教学质量。
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学科建设上,厦门大学努力提升学科实力,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培育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
无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艺术领域,厦门大学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师资力量作为一所顶尖的学府,厦门大学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的优秀教师,他们以其卓越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厦门大学还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批海外优秀的学者和专家加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中,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学生培养厦门大学秉持“自主、创新、卓越”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开设的各类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广泛,学生们有机会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多元化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成才,积极开展各类学生社团、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平台。
五、社会贡献厦门大学始终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颗小行星闪耀厦大

三颗小行星闪耀厦大作者:吴锦梦(厦门大学)来源:《大学生》2016年第07期一次偶然翻阅校史资料,我得知有三颗小行星与厦门大学有关:一颗叫“陈嘉庚星”,编号2963;一颗叫“余青松星”,编号3797;还有一颗叫作“陈景润星”,编号为7681。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早期发现的小行星,大多用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命名,后来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名字纷纷进入小行星世界,还有许多小行星用古代和现代著名科学家、文艺家等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们对人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123说起陈嘉庚先生与厦大的渊源,厦大的学生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厦大,陈嘉庚先生被尊称为校主,厦大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
陈嘉庚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
为纪念陈嘉庚先生毕生倾资兴学,1990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第2963号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恰如其分的余青松星余青松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出造诣,给一颗小行星用先生的名字命名,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与他的专业成就交相呼应。
余青松先生1897年9月4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
1918年他远赴美国,先在理海大学(美国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型院校)攻读土木建筑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23年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天文和数学,在阿利根尼天文台台长邱提斯领导下,进行天文观测与研究,并在美国天文界初露头角。
后来余青松又转入加里福尼亚州大学学习并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他创立的恒星光谱分类法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余青松法。
此法还被许多国家定为中、大学天文课程的必修课,这使余青松赢得了国际赞誉。
不久,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因余青松“对世界天文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将他吸收为该会第一位中国籍会员。
这样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和厦大有何渊源呢?原来先生一直对家乡念念不忘,获得博士学位后次年即回国,到厦门大学任天体物理学教授。
厦门大学介绍

厦门大学•THE MOST XMU厦大那点事儿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唯一一所地处经济特区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该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
学校占地9000亩,依山伴海,建筑独特,风景秀丽迷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厦门大学小资料•中文名:厦门大学•外文名:XiamenUniversity (XMU)•简称: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创办时间:1921年4月6日•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主管部门:教育部•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知名校友:陈景润、谢希德、柯召、洪永淼•现任校长:朱崇实•所属地区:中国厦门•主要院系: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软件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院•国家重点学科:13个•硕士点:236个•博士点:148个•院士:22人•博士后流动站:15个•目标定位:世界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厦门大学全景厦门大学正门厦门大学西校门厦门大学南校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景色翔安校区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2012年中国大学排名名次学校名称所在省市类型总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誉1北京大学北京综合10091.811001002清华大学北京理工96.8110087.3092.46 3复旦大学上海综合55.8754.2553.6453.97 4浙江大学浙江综合54.2749.9650.5464.04 5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综合47.6257.6433.9146.89 6南京大学江苏综合45.0142.5342.8347.72 7中山大学广东综合37.8541.7930.2439.33 8武汉大学湖北综合37.0635.7035.8635.81 9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理工35.2936.5026.3148.37 10吉林大学吉林综合34.0032.9932.7532.65 1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理工32.0535.3227.4228.65 12四川大学四川综合30.0029.8127.8029.83 1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综合28.3614.5040.1627.92 14山东大学山东综合28.0925.8726.4732.31 15南开大学天津综合27.9126.5624.9933.27 16中南大学湖南综合26.1027.4123.3124.35 17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25.8223.6125.3227.46 18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理工25.8025.5624.4824.33 19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综合25.5925.8423.9023.84 20厦门大学福建综合24.6324.3521.9627.16 21同济大学上海理工21.5223.4617.0823.47 22东南大学江苏综合21.1722.3717.8722.13 23天津大学天津理工20.9920.9218.1224.28 2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19.8122.9515.5118.50 25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理工18.8220.0413.8124.85厦大专业排名学科排名学科排名马史思主义哲学15社会学11经济学5政治学与行政学7国际经济与贸易3保险13财政学1汉语言文学27金融学4英语18统计学2材料科学与工程79数学与应用数学21信息与计算科学5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0多新闻学28法学11传播学4经济学首选厦大,工科还是算了吧厦大录取情况(福建)年份最高平均理科本一线理科出档线批次2012--546619本一批(面向全省) 2011680648573-本科一批2010656613539603本科一批2009665630569623本科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海洋科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法学: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历史学:专门史数学:基础数学•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校园设施•被称为“滨海风光,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
厦门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历史沿革

厦门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历史沿革厦门大学简单介绍厦门大学简称:厦大;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该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历史沿革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192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37年:改为国立厦门大学。
1952年: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196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
1995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6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厦大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确定为中国副部级大学。
2005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厦门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厦门大学现设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文学院;艺术学院;国学研究院;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法学院;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育研究院;台湾研究院;南洋研究院;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理学部分)化学化工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工学部分)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部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材料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能源研究院;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学院等教学单位。
厦门大学历任校(院)长:田昭武:(1982年2月至1989年9月任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1990年7月至 1999年4月任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1999年4月至2003年5月任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2003年5月到至今任厦门大学校长)。
厦门大学校史资料

厦大简介厦门大学于1921年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创办,是全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校园坐落在“海上花园”厦门岛的南端,依山傍海,四季常春,风景如画。
校园占地面积145.9公顷,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海,风光旖旎。
图书馆面积1.82万平方米,藏书200多万册,具有计算机流通系统和光盘检索系统,开通了信息网络及电子邮件、光盘文献和网上信息100gg字节。
在校生一万多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1000多人,博士、研究生2300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台港澳学生近200人。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荟萃着众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现有1400多教学科研人员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13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教授、副教授914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政法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南洋研究员。
现有31个系,52个本科专业,73个硕士学科点,25个博士生学科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
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生物、历史学等专业被列入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全校有40个研究院、所、室;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文献中心和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共5个。
厦门大学已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优势,面向21世纪,把厦门大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校史点滴1921年1月,邓萃英按陈嘉庚意见先设师范、商部两部,师范部下设文理两科;校训定为“自强不息”,校舍先借用集美学校即温楼。
5月3日,邓萃英辞职,大学秘书兼理科主任刘树杞暂代校长职务,陈嘉庚电邀新加坡挚友林文庆博士为厦大校长。
5月9日,国耻纪念日,陈嘉庚率全校师生由集美来到厦门演武场,为首批校舍开工奠基。
厦大校史博物馆(1)

厦大校史展览馆一.概况校史博物馆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悠久办学历史传统与成就的重要窗口,校史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展示办学成果、弘扬办学传统;2.塑造大学形象、宣传大学品牌、提高大学知名度,提升大学竞争力;3.教育师生员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对学校的热爱;4.凝聚忍心,集结资源,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
厦大校史展览馆于2006年正式开馆,校史馆位于厦门大学的发祥地——群贤楼一楼,面积400平方米,投资65万元。
校史馆分为南强春秋、英才摇篮、科研重镇、走向世界、展望未来五部分,设置了100多幅校史展板,厦大的沧桑历程和辉煌成就均收录进了校史馆。
2011年为庆祝九十年校庆,学校又对校史展览馆重新修缮,以时间为序对展板进行了重新布局。
同时又在群贤楼二楼新建了陈嘉庚纪念馆和校园规划馆。
同时新建的陈嘉庚纪念馆也使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无论在灯光、多媒体、背挂电视、自动门等各个方面都焕发了现代化的气息;校园规划馆使用模型的手段,真实的模拟了校本部、漳州校区以及正在新建的翔安校区的概况。
现在校史展览馆连同陈嘉庚纪念馆以及校史规划馆由人文学院负责管理,为此人文学院在全校招聘了讲解员,除周一闭馆外每个展览日都有专人值班。
二.优点1.校史馆位于群贤楼,毗邻西校门,为进出西校门的学生、家长、以及各种游客的必经之地,方便各位想要了解厦大的人进行参观,不仅对外展示了我校的辉煌成就,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校情节。
2.经过2011年的修缮和重新布局,校史馆总体上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布展,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便于各位了解各个时期厦门大学的发展状况。
3.校史馆主要是通过各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进行布展,这样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很生动的向游客介绍了厦大,对学生进行了校史教育,同时也布置了很多的展品,例如在对外交流的展厅,布置了厦大接收到的国外著名大学的礼物,通过多种的方式展示了我校对外交流的成果。
厦门大学各建筑来历及其简介

大学各建筑来历及其简介(含图)嘉庚风格的历史建筑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包括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建筑组群。
这种风格前后经历了全面西方样式向富有闽南特色地域建筑样式的转变,直至形成不土不洋、中西混合的独特、新奇的建筑形态。
这就是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外廊建筑式样西式的巧妙结合,以斜屋面、红瓦、拱门、圆柱、连廊、大台阶为基本特征。
在2001年落成的嘉庚楼群,是大学嘉庚风格的新的标志性建筑。
嘉庚楼群秉承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在校园中心沿南北向成线性展开。
主、从楼高低错落,空间上以一高四低取得群体均衡。
楼群东侧略呈弧形,面向中心广场,前方是开阔的芙蓉湖,从规模及高度上成为校园的主体楼群。
校区建筑:位于龙海市港尾镇与厦大本部隔海相望的校区,其规划与建设,在建筑理念的传承和建筑风格的发扬上,也始终散发着嘉庚建筑的独特魅力。
主楼群又一次以“一主四从”的形式“一”字形朝东构筑,五幢楼之间有连廊贯通,使楼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他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建筑造型,从红砖粉墙、山墙坡顶、拱券连廊,到细部线角、色彩妆饰,既承袭嘉庚建筑的风格,又展示着自己的鲜明个性。
嘉庚建筑是嘉庚先生个人的审美品位与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结晶,是西方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筛选而达成的中西结合的成功例。
访问过大学的郭沫若先生曾动情地赞誉“厦大之美,全国之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建筑大师从周教授著文盛称嘉庚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
专家的高度评价,也足以证明在特定历史时代建造起来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嘉庚建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1. 群贤楼群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建的。
群贤楼群包括映雪楼、同安楼、群贤楼、集美楼、囊萤楼5幢建筑。
楼群兴建于1921年5月,1922年底竣工,这是大学的首批校舍。
大夏大学

建校伊始
建校伊始
大夏大学校徽1924年夏,王伯群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教授们请王伯群出面组织校董会,聘请马君武、吴稚晖、 王毓祥等7人为校董。7月成立筹备处,租用宜昌路115号为临时宿舍,劳勃生路启和里全部房屋为师生员工宿舍, 小沙渡路201号(今西康路)为校本部。9月20日在槟榔路潘家花园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9月22日正式上课;当 时有学生229人,多为原厦大离校学生。10月22日,大夏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公推王伯群为主席董事(后改称 董事长),马君武为校长。
周尚得到了旅港澳的校董校友的鼓励和支持,因而下定决心,历经周折,得到了教育署长沙立斯和港督杨慕 琦的批准,于1940年夏天“将大夏大学的校牌耸立在圣士提女子中学门前了”。根据周尚的叙述,当时上课时间 则是利用女中下课后的下午三时到晚间十时,而知名学者戴望舒等常前来义务授课。
周尚提到的“圣士提女子中学”通常译为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是香港一所著名的女子中学,1906年由英国圣 公会海外传道会建立,1924年搬迁至校址列提顿道2号。
大夏首任校长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工学博士的化学家马君武。大夏主要创始人是欧元怀(第三任校长)、 王毓祥、傅式说以及当时鼎立支持办学的民国政要王伯群。王伯群在上海捐资创办大夏大学,并担任学校董事长 和第二任校长,集多年努力,将大夏大学发展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尤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 设施较完备和全国成立最早的教育学院而著称。厉麟似、吴泽霖、郭沫若、田汉、邵力子、何炳松、吴泽等知名 学者均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建校伊始,大夏大学设文科、理科、教育科、商科和预科,后增设附设大夏中学、附设女子幼稚师范学校、 师范专修科和法科,是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
兴办大夏
兴办大夏
大夏大学校景大夏创办之初,以租来的弄堂房作为教室,但并非长久之计。当时,只能是一边开学上课,一 边筹设新址。不久,学校在胶州路上借得二亩多的土地,马君武校长以吴淞的私人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得二 万两银子作为建筑费用;另外地主也拿出二万两,以后由学校按月向地主支付利息,并约定十年后造成的房子无 代价给地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大简介厦门大学于1921年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创办,是全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校园坐落在“海上花园”厦门岛的南端,依山傍海,四季常春,风景如画。
校园占地面积145.9公顷,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海,风光旖旎。
图书馆面积1.82万平方米,藏书200多万册,具有计算机流通系统和光盘检索系统,开通了信息网络及电子邮件、光盘文献和网上信息100gg字节。
在校生一万多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1000多人,博士、研究生2300人,外国留学生300多人,台港澳学生近200人。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荟萃着众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现有1400多教学科研人员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13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教授、副教授914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政法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南洋研究员。
现有31个系,52个本科专业,73个硕士学科点,25个博士生学科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
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生物、历史学等专业被列入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全校有40个研究院、所、室;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文献中心和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共5个。
厦门大学已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优势,面向21世纪,把厦门大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校史点滴1921年1月,邓萃英按陈嘉庚意见先设师范、商部两部,师范部下设文理两科;校训定为“自强不息”,校舍先借用集美学校即温楼。
5月3日,邓萃英辞职,大学秘书兼理科主任刘树杞暂代校长职务,陈嘉庚电邀新加坡挚友林文庆博士为厦大校长。
5月9日,国耻纪念日,陈嘉庚率全校师生由集美来到厦门演武场,为首批校舍开工奠基。
7月4日,林文庆校长到校视察,致厦大校训为“止于至善”;亲自为厦大拟定《校旨》及有关章程;绘制校徽;设评议会为最高议事机关;强调要“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顽。
”11月,师范部改为教育学部,下属师范学部之文、理两科分设为文学部、理学部,连同商学部,全校共设四个学部。
1922年2月,演武场新校舍映雪楼竣工,全校由集美迁入。
春,私立厦门大学董事会成立,陈嘉庚为永久董事,陈敬贤(陈嘉庚胞弟)为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
3月28日,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厦大学生在全省率先成立“非宗教同志会”,推举倪文亚为主席。
年底,集美、群贤、同安、囊萤等楼陆续竣工,厦大首批校舍五栋大楼全部落成。
1923年5月,陈嘉庚将新加坡大成树胶园约四千英亩充作厦大基金。
9月,陈嘉庚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撰写的题为《事业与教育之关系》的开幕宣言中,提出发展厦大的三个五年计划及展望,计划将厦大办成生额万众的大学。
1925年6月,师生掀起抗议“五卅惨案”的爱国运动。
在6月6日全市民众集会上,罗扬才代表厦大学生发表演说。
12月中旬,生物院、理化院及笃行、博学等楼相继修浚,第二批校舍宣告落成。
1926年6月2日,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各系毕业生共35名。
6月中旬,添设法科,以政治、经济两系并入之。
10月10日,经近一年的筹备,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由林文庆、沈兼士担任研究院主任,林语堂兼任院总秘书,鲁迅、张星粮、顾颉刚等应聘为研究教授;首期招收研究生两名;并取得《汉语方言考》等一批研究成果。
1927年6月2日,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担任厦门大学总工会委员长的厦大学生领袖罗扬才,在福州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2岁,同时就医的还有曾就读于厦大的共产党员扬世方。
1928年3月21日,国民政论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签发131号训令,批准私立厦门大学立案。
1930年2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科”改为“学院”。
并重新修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全校设文、理、教育、法、商五学院。
5月,国民政府批准,由财政部每年补助陈嘉庚教育事业经费六万元。
8月,充实教学机构,全校共设21个学系,构成多科性的教学体系。
1931年6月23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批准自1931年8月起,补助厦大理学院、教育学院每年三万元,以三年为期。
9月30日,“九·一八”事变后教职员及学生分别组织的“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
11月12日,已厦大地下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厦门学界反帝大同盟”正式成立,决定以“彻底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推翻一切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求中国民族之独立”为宗旨。
11月30日至12月30日,厦大学生先后组织“赴粤请愿”,在丁作韶教授率领下赴广州、南京请愿,呼吁一致对外,团结抗日。
1932年12月9日,厦门各界人士发起组织“厦门大学协进会”,以物质上、精神上协助厦大为宗旨,由厦门中国银行行长黄伯权任主席。
1933年1月17日,福建省政府批准自1933年起,按月补助厦大五千元。
4月15日,北上参加抗日的法学院学生易元勋在前线英勇殉国。
10月,聘请曾江水先生为厦大名誉董事。
校董事会由陈嘉庚、陈敬贤、林文庆、曾江水四人组成。
1934年1月,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被迫收盘,无力再为厦大提供正常经费,自1921年创办以来,陈嘉庚兄弟已为厦大提供经费四百万元。
8月7日,教育部批准每年补助厦大经费九万元。
12月22日,林文庆校长率法院学系主任傅文楷、附设高级中学教务主任曾国裳,启程赴南洋募捐。
1935年3月15日,林文庆校长自南洋返校,计募得国币三十余万元。
8月,中央研究院及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组委托厦大筹建的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聘请厦大陈子英教授为主任。
9月10日,新校董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举陈嘉庚为校董事会主席。
12月,全体学生通电全国,响应和声援华北学联发起的“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6年5月17日,陈嘉庚自新加坡致函福建省政府和南京教育部,愿无条件将厦大全部产业奉送,请政府接办,省立、国立均可。
1937年10月4日,借用鼓浪屿英华中学及毓德女校部分校舍开学。
1938年4月6日,校庆十七周年纪念日,萨本栋校长发表“勖勉同学词”。
1940年1月,全年经费由20.3万元增加至25.8万元,但仍为全国各大学中最少者。
夏初,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江特委在厦大建立党支部。
5月6日,厦门大学校友总会正式成立,首届理事为彭传珍。
11月9日,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莅临视察,称赞“厦大有进步”。
1941年6月,教育部公布1940年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成绩,按获奖人数与学校生数、系数及所需经费数的比率评判,厦大均名列第一。
1942年6月,教育部公布1941年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成绩,在最优五校中,厦大蝉联第一。
1943年4月,原福建省研究院院长、生物学家汪德耀博士应聘为厦大教授。
1944年春,英国纽凯索大学教授雷立克与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莅校访问,对厦大称赞不已,称谓“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
5月12日,萨本栋校长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启程赴美讲学,校长职务由新任理工学院院长汪德耀教授代理。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厦大师生欢欣雀跃,决心在胜利后将厦大办成一所“理想完善的大学”。
9月,教育部呈报行政院后,正式批准萨本栋校长的辞职。
9月19日,行政院第2058号训令,任命汪德耀代校长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0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原福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亚南教授应聘到校,担任法学院院长兼经济学系主任。
11月20日,汪校长正式视事,抓紧部署复员厦门工作,并任命周辨时教授为厦门复员处处长。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长发表《廿五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即“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
6月1日,校本部开始迁返厦门,长汀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大匾额一架,上刻“南方之强”四个大字。
9月7日,厦大创办人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及参众两院议长,谴责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
11月25日,一年级新生在鼓浪屿新生院正式上课。
12月31日,校务委员会议决设立经济研究所,由王亚南教授兼任研究所主任。
1947年3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在厦大建立地下党小组。
(10月建立党支部)。
4月,中共闽西南地下组织在厦大建立临时支部(7月转为正式支部)。
10月20日,全校同学首次以直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学生自治会理事会。
11月13日至15日,全体学生罢课三天,抗议国民政府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并举行于子三追悼会1948年5月28日,学生自治会联合厦门各中学学生,冲破国民党不许有形的禁令,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民族危机”的示威游行,并成立厦门学生联合会,对全国“反美扶日”爱国运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5月30日,林砺儒、王亚南、卢嘉锡等十位教授,在厦门《星光日报》发表《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笔谈》。
7月10日,学生自治会学术部筹办的“嘉庚阅览室”正式开放,该室位同学提供了大批的进步书籍。
1949年1月31日,前校长萨本栋在美国逝世,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厦大校园内。
5月,厦大地下党在学校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下组织。
5月17日,厦大创办人陈嘉庚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之邀,从新加坡回国参政,途经香港时以南洋闽侨总会主席名义,发出《呼吁全全国进和平迎接解放》的快邮代电。
6月,中共闽中地下组织在厦大建立支部。
9月14日,厦大工友党支部书记张逢明、组织委员陈员干和电机系学生党员吴修省,在刑场上英勇就义。
10月16日,新生院学生党员周晨茂和工友党支部宣传委员陈绍裘在狱中被秘密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