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历】
梅兰芳介绍

梅兰芳介绍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京剧大师,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梅兰芳八岁学艺,11岁登台。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的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所唱戏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1年8月8日凌晨5点去世,享年67岁。
人物生平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
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
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梅兰芳个人资料

梅兰芳个人资料梅兰芳中文名称: 梅兰芳又名: 畹华性别: 男生卒年: 1894~1961国别: 中国生平简介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
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
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
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的著名琴师。
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
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
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
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
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
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梅兰芳词语解释

梅兰芳词语解释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907-2003),原名梅光,字叔芳,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华侨文化家、联合国和平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
梅兰芳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他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
他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是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故事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贡献梅派形成初期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
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
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梅派的创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梅兰芳简介_3000字

梅兰芳简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一)生平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
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
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
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
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
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
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
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
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
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
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
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
先请王梦白教画。
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
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梅兰芳生平简介

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梅兰芳先生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天女散花》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父亲、伯父都是著名的艺人或琴师。
他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织女。
1913年到1914年间,他两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并且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此,他开始排演大量的新剧目,并开始了对艺术的改革和创新。
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他排演了11出新戏,有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和昆曲传统戏。
他还积极挖掘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倾注了爱国热情;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艰苦岁月中,他住在沦陷区,不怕威胁利诱,留起胡须,拒绝演出,写字卖画为生,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表现了一位艺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195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练并演出了新戏《穆桂英挂帅》,这是他的最后一出戏。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令世界人民瞩目的“梅派”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的【梅兰芳简介梅兰芳简历】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梅兰芳简介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
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
彼时仕商结成梅党,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
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
梅兰芳-生平
梅兰芳,男,京剧旦角。
原名澜,字畹华、浣华,号鹤鸣,乳名群儿,斋名缀玉轩,别署缀玉轩主人。
祖籍江苏泰州市之东薛家庄。
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
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
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