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政治形态
明清的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明清的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内政改革、外交政策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中国政治与外交进行分析。
一、政治体制明代的政治体制相对比较宽松,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朝廷设立六部进行行政管理,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此外,还设有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大臣们主要由士人出身,他们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具有较高的学识和政治才能。
而到了清代,则实行的是专制的封建统治体制。
清朝建立时,清朝皇帝首先进行了统一的国号、政权和政府机构的调整,建立了清朝的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常备軍即满洲正伪二党王公协助清朝统治。
二、内政改革明清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户口调查和清代的康熙、雍正时期的改革。
在明代,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户口调查,目的是为了征收更加公平的税收和兵役。
这一调查还使得朝廷对人口变化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改革更加深入。
康熙时期,废除了明代设置的一些机构,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允许移民开垦荒地等,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雍正时期则更加注重调查统计工作,进行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三、外交政策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战争的开展和疆域的拓展,另一个是与邻国的交往和经济贸易。
明代开展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如明成祖朱棣发起的北伐战争、明仁宗朱高炽的南下战争等。
这些战争一方面是为了扩张疆土、确保边疆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和地位。
而清代则相对稳定,主要通过与邻国的婚姻联姻、送贡使等方式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此外,清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贸易,如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扩大了中国的外部影响力。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明清年代是离我们最近的⼀个封建年代,那么⼤家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多少呢,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考历史核⼼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希望能帮助到⼤家! ⼀、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 ⼆、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衰。
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传教⼠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民进⾏反侵略⽃争,有⼒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明太祖设⽴殿阁⼤学⼠(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渊阁设⽴内阁,⼤学⼠开始参与军国⼤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帮助皇帝起草对⼤⾂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朱笔批⽰、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 (1)清朝建⽴后,承袭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会议来处理。
(2)设⽴: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变迁

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迁,这对于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大致沿袭了唐宋元的传统,但也有不少的变化。
明初采取胡、汉、蒙、藏四等制度,分别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的控制方针。
明朝建国时采取了中央集权体制,设立吏部、兵部等六部。
明朝的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九辅政制、三会大典等,以限制皇帝的权力。
而清朝则取消了明朝的皇帝制,代之以皇帝和权臣相互制约的政治体系。
二、官僚体系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在政治体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明初时,朝廷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以期确保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稳定。
科举制度也成为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基础,但在明朝晚期,由于由科举内外的贿赂、作弊等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科举制度的效率和公正性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清朝建国后,设置了八旗、著名的三藩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旨在对外族人口的统治上发挥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逐渐演变为一个封建特权政治体系,八旗、三藩等制度也渐渐没落。
三、政治经济关系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农业税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也逐渐提高。
在清朝时期,国家更是实行驻乡税收制度,以保证税收的实时性和及时性。
这些税收制度不仅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在政治上奠定了国家英制。
每逢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时还会有减免税收的情况。
总之,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这些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些质疑和争议,但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不仅是一个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明清阶段特征

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 调政治、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
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 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夕阳与曙光)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封建专制制度达 到顶峰
封建自然经济占 主导,资本主义 萌芽缓慢发展
西方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近代的民主政治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重商主义,政府 鼓励对外扩张,18世纪中后 期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
对外 “海禁”“闭关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关系 锁国”
7、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古代科技成就发达的原因、地位、特点、 影响及明清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古代科技成就发达的原因 (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权 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经济: 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条件(3)政策: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对科技 的支持和重视。(4)文化: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5)对外:民族交 往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科技进步。(6)源泉: 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7)主观: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和创造;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 索精神。地位: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 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停滞。
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近代社会的 到来,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成为世界文 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期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大明律 30卷 460条 卷 条 钦定律诰》 条 附《钦定律诰》147条
制定《明大诰》 制定《明大诰》,“明刑弼教” 明刑弼教” 御制大诰》 御制大诰续编》 《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 诰三编》 御制大诰武臣》 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 制定《大明会典》——明代的行政法典 制定《大明会典》——明代的行政法典 ①弘治 明会典 180卷 (明孝宗弘治十年至十 180卷 五年,明武宗正德年间重校刊行) 五年,明武宗正德年间重校刊行) 228卷 ②万历 明会典 228卷(明神宗万历四年至十 五年, 重修会典》 题为申时行等撰) 五年,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
二、法律制度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 权利和义务,确认、 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明清史专题
政治、 政治、法律与选官制度
范蕾蕾
一、政治制度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一)中央机构 明代对中央机构的改革
(1)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废中书省和丞相,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洪武十五年,设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等殿阁大学士。 洪武十五年,设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等殿阁大学士。 永乐年间,发展成较为正规的内阁制度。 永乐年间,发展成较为正规的内阁制度。
明代以前
洪武时期
仁宣以后
司礼监 皇帝 宰相 六部
宰相权力在明代的分解 —— 王天有
内阁 六部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结构、官制体系、科举制度、王朝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所帮助。
一、政治结构明朝的政治结构是由皇权、地方和官员三者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
皇权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皇帝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朝廷设立有内阁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日常政务。
另外,朝廷还设有军机处和东厂等机构,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处理。
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又不至于让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
清朝政治结构则是集权式的政治结构。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员和地方政权都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清朝设立有内阁、六部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地方政权则由巡抚、知府等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权也完全受制于朝廷。
二、官制体系明朝和清朝的官制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明朝设立有“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按照中正制的原则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以品行为重,试图排除贪污和腐败的官员。
清朝则设立有“科举制度”,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岗,科举制度使得清朝政府选拔的官员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明清两代都使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一个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借助于科举考试,政府可以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层流动更加便利,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
四、王朝衰落在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明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明朝后期,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和朝政腐败等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最终,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外敌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在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等问题,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
明清政治制度

明清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废丞相,设三司:明太祖废除宰相一职,设立中书省,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同时设立三司,分管理地方政务。
(2)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事。
(3) 明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如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以加强皇权。
2.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由皇帝任命的官员组成,对皇帝负责。
(2) 设立军机处:清朝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处理军务的机构。
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 清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如实行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特务机构,以加强皇权。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集权化、官僚化、专业化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
2、核心内容
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两个概念来理解。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 是指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
4、基本矛盾及 方,地方服从中央。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6、影响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加强——北宋 6、发展——元朝
5、原因分析 6、影响
7、强化——明清
8、消亡——1911年辛亥革命, 清王朝的覆灭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朝代
皇帝
中央
地方
思想
秦朝 (确立) 汉朝 (发展) 隋唐 (完善) 宋元 (发展) 明 (强化)
清(顶峰)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自然经济分散性决
定的)
②政治基础 巩固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
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③理论基础 韩非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皇帝政务繁多, 难以应付,且容 易产生错误。
(二)设内阁:
1、内阁制设立:明成祖朱棣。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演变:
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 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内阁的发展演变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参预机务”“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等关键信息。
【解析】选D。
【探究活动1】宰相制与内阁制的 区别?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法定,宰相制度 非法定,咨询机构
――摘自《明太祖实录》
结合材料二,思考:明太祖“罢
相”的原相权因过大有,威哪胁些皇 ?
材料二:权1(3根76本年原,因)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总揽胡地惟庸方骄军恣政擅权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 布政司、(都直接指原挥因司) 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 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 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 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 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 中书省和丞相。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直接)
——为强化皇权。 (根本)
⑵设立的职能: 材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
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 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 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1、君主权力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缩小。
6、影响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2、核心内容
3、发展演变进程(轨迹)
4、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的小农
①经济基础
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小农经济的生 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设立军机处 ⑴设立的时间、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 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 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 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 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 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⑶军机处的特点:
⑷军机处的评价: ①军机处的建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
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军政
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 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隆宗门内军机处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赋权
,不能统帅百官
不 同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 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比较英国内阁和中国明朝内阁
1、产生方式不同:英国内阁是由国王任命在议会下 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明朝内阁首辅 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2、权力大小不同:英国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 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只备顾问),内阁没有实权。 3、性质不同:英国内阁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的产物;明代内阁制是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 产物。
1、含义 2、核心内容 3、发展演变进程(轨迹) 4、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6、影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①政治:皇权专制易造 成暴政、腐败; ②经济: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钳制了思 想,扼杀了创新,阻碍 了科技进步; ④社会:阻碍了社会进 步,使中国社会的发展 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
提问1:“大一统”的君主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何时?
提问2: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
括着几对基本矛盾?
提问3: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
中,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 的?
——明清时期
思考: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
哪些危害?①②是 各秦 朝速 丞亡相多的是原因专权;
乱政的根源;
③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材料一:自秦始(置强丞化相皇,权不)旋踵而亡。汉、唐、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3宰)相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 对❖皇权起制—约—作《用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4、影响: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 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2012·江苏单科·T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 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 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 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中(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宋) 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内阁,太监牵制设 军机处
郡县制 刺史制度
行省制 (元)
密折制
焚书坑儒 挟书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文字狱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2、核心内容
1、君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①政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 ②经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 ③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④文化:有利于加强各地区和中外的文化交流。 ⑤外交: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
1、含义: 2、核心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 3、地方行政制度。
3、发展演变进程 其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轨迹)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6、影响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1、萌芽——战国
2、核心内容
2、建立——秦朝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3、巩固——西汉 4、完善——隋唐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一)废除丞相:
1、原因:
❖ 1)历史原因: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 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 2)根本原因:进一步加强皇权,消除丞 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
❖ 3)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
2、后果: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 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 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 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 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 理411件事。
——佐伯富
既加强皇权,又加强中央集权。
总结: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
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 趋衰落。
表现及影响:(1)明朝废除丞相,权归 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 (2)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 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 达到了顶峰。……
联系军机处职责来思考
军机处的设置后,皇帝可通过军机处对地方大 臣直接发号施令,各地大臣也可以向皇帝直接 递送奏折,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大大 缩小,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加 强了专制皇权。
跪受笔录,遵旨办事。
2、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 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 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部权尽归内
阁
阁”
政
参与 票
治
侍 机密 拟
地
从 事务 权
位
顾 决策
演
问
X(时期)
变
图 O 明太 明成 明宣 明神
祖祖 宗
宗
3、特点:
1)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明朝
中❖2央万)一历其级四职行权十政范年机围内构始阁,终只首不是辅明一叶朗个向,咨不高询能曾机正说构式:;统帅 六❖部;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