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10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精神。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其他】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思考“研讨练习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课题)那么,对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提问:(学生小组研讨,思考作答)⑵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

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小结文章立意和写法特点(略)。

三、拓展训练(可选做)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⑵“班门弄斧”辩⑶“滥竿充数”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辨析并作小结。

2、圈画并熟读文中举例论证的相关句子,说说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例如:文中列举了列宁指导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和诸葛亮读书所用的方法,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而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所包含的精髓和实质意义。

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典型,确凿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三、教学内容1. 词条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及例句。

2. 故事分享:讲述与“不求甚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

3. 方法指导:介绍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实践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四、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出处,分享相关故事。

2. 第二课时:讲解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及例句。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实践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内容。

2. 视频:播放与“不求甚解”相关的短视频,增强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是否存在困惑。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3. 教学调整: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文章、书籍,提高阅读能力。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素质目标1. 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2。

学会通观全局、把握实质的做事方法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四、教学方法(一)学法1. 讨论法2。

阅读法3. 朗读法4。

讨论法5。

辩论法(二)教法1。

展示法2. 阅读指导法3。

组织活动法4。

讲授法五、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六、教学时数2学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组织全班学生谈谈自己平时在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都是怎样阅读的。

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自由发言。

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入新课.(二)解题1. 板书课文标题——不求甚解,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含义,然后自由发言。

2. 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不求甚解”是什么含义,作者对它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几分钟时间阅读全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然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并板书课文结构.课文结构Ⅰ(1):提出观点—-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有误Ⅱ(2—-—4):追根溯源—-正解陶渊明原话Ⅲ(5--—9):举例引用——阐明“不求甚解"Ⅳ(10):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四)微观层面——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作者是怎样亮出自己的观点的?2。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3。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4.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5.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阐述“不求甚解”?6. 第8自然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怎样理解?这一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7。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它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知识,敢于提出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讨论其合理性。

3. 举例说明“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观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运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讲解课文,阐述“不求甚解”在某些情境下的适用性。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求甚解”的情况,并分析其利弊。

5.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不求甚解”的适用场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不求甚解”的应用能力,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建议的反馈,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批判性思维、快速阅读的书籍,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 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策略,如在阅读长篇文章或书籍时,采用速读技巧,把握主旨。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不求甚解》的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材料:视频讲座、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求甚解”的概念。

3. 网络资源:在线讨论平台,便于学生分享观点和进行互动。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深入学习,而是在适当情况下提高效率的策略。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读书。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2)理解本文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那么,“不求甚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一起探究“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围绕“不求甚解”提出了什么观点?(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不求甚解”的本义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作者是怎样论述“不求甚解”的?(1)作者先指出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即认为“不求甚解”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2)然后通过举例,以普列汉诺夫因为曲解马克思著作而曲解列宁的批评为例,说明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其精神实质。

(3)接着,作者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为例,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可取之处。

(4)最后,作者总结“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好处,即可以开阔视野,不死抠字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3、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如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等例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将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突出了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求甚解”的定义和背景。

探讨“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利与弊。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合作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什么是“不求甚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求甚解”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释“不求甚解”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不求甚解”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求甚解”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自身是否存在“不求甚解”的认识。

第三章:为何要避免“不求甚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分析“不求甚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偏见和停滞不前。

探讨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避免“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帮助学生避免“不求甚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通过个人反思和口头报告来评估学生对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如何避免“不求甚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避免“不求甚解”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如提问、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阅读。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1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1
作业两选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知识面进行选择。
再读课文
品味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1、论证过程中作者应用了哪些谁方法?
2、举例论证的使用在本文中很突出,思考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
3、议论文不仅要求行文思路严密而且语言也讲究严密性。
第7段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一句中“真正”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1、思考明确:
A“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怎么理解?
C“活读”怎么理解?
(3)边读边对自己不理解的、的地方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做质疑准备。
1、(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边读边按要求对文章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
预设: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2预设:举例典型、思考全面:古今、中外、正反,各个角度(态度和方法)。
辨析观点
看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反驳他,你会对哪一点进行反驳?
学生各抒己见,但要求:1列出所要反驳的观点。2阐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学习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主要从对议论文写作思路把握以及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的角度来谈)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练习作业
1、将以下文字和《不求甚解》的第一节文字作比较,谈谈《不求甚解》一文用词的严密性。
人们总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是没道理的。
2、结合你的亲身感受,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认识。(80字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的: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 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 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 年代初以"马南村" 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 文革" 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 三家村反党集团" 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 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 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 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 ,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 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解释词语:会意:会心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五)课文分析:1.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2.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六)具体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1 自然段)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 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 ,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 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2--3)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 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

首先,"一定要好读书" ,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要诀,全在于会意"。

"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 甚解",要" 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

(4--9)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 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 ,只要认真"会意"" 未晓处" 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七)归纳本文写作特色1.论证结构:层进式的结构,逐层深入的剖析问题2.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3.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的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八)、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九)、作业①完成书后相关练习。

②背诵课文课后小记:篇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三: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① 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②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①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 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② 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

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5、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