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3课《不求甚解》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下语文-13.《不求甚解》导学案

部编版九下语文-13.《不求甚解》导学案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堆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部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拜托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别改)
3.“滥竽充数”辩
示例:“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当堂测试
(2018·湖南衡阳中考卷)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点拨法,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学会理性思考,将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思辨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

教学难点:1.品析富有思辨性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逻辑严密、语言周密的特点,学习思辨的方法;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并将本文的思辨之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思,引入目标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群众连夜抢空双黄连口服液,专家证明双黄连并不能直接抑杀新型冠状病毒,只能起到辅助缓解作用;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到中国公民哄抢食盐,而后中盐集团提供相关数据证明中国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衔接语: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没深入了解一件事,只知道个大概,然后就盲从他人采取行动,这样不求甚解,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的行为小则伤财,大则害命,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的思考者,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随波逐流。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邓拓先生用马南邮的笔名写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学习他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学习他读书、思辨的方法。

任务一:寻找文章观点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文章围绕“不求甚解”这一论题,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预设1(周佳烨):我从第一段中找到对“不求甚解”的不同看法:一般人的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而作者的看法是: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随后在第二段中援引“不求甚解”的出处,明确提出“不求甚解”“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教案(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3  不求甚解教案(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3、了解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中的议论文,所以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建立对于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地初步认识,这远比灌输概念和考点来得重要,学生对于议论文是如何证明观点的思路在之前的两篇文言文议论文中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应该以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体验运用到这篇现代议论文的学习中,相信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3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旧知导入
我们曾学过两篇文言文《黄生》和《潍县》,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想要反驳一个怎样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是不对的”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树靶子-引出处-阐内涵-证观点-结全文
活动3【讲授】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谦虚”和“活读”
2.作者是如何证明这观点的呢?
(1)归纳举例论证的内容
(2)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活动4【活动】拓展阅读深入理解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被编者删去了,请阅读之后将这段话归位:陆象山的话应该放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巩固教学
1.整理课文笔记
2.完成《千万别折腾汉字》的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3课《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不求甚解》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成语“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不求甚解"呢?今天,我们来听听马南邨的见解。

【学习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借鉴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60年代初,在《北京晚报》开辟了《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其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体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议论文常见的驳论方法:①直接反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②间接反驳:反证法(通过正面立论来反驳)、归谬法。

【读音释义】①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②不尽然:不一定是这样;不完全如此。

③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④要诀:重要的诀窍。

⑤咬文嚼(jiáo)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⑥大略:大致的情况或内容。

【整体把握】1、本文与《谈读书》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本文是驳论,《谈读书》是立论。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作者对此的观点又是什么?明确: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九年级下册十三课《不求甚解》教案

九年级下册十三课《不求甚解》教案

九年级下册十三课《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13.《短文两篇》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请同学们10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

驳论文往往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

(二)自学检测
1.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

2.(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疑惑?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三、当堂训练
比较《不求甚解》和《谈读书》,归纳论证方式。

四、自我反思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简单的梳理本节课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