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 可少 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大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 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 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1.消息二则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 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 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我军英勇善战,已为 事实说明。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
•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品味语言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 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 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 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 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品味语言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 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 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新闻的作用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
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面 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七律.长征》等。
讲授新课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相信你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新 闻的六要素。
讲授新课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一、课文内容。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
开篇点明时间“二十一日”,接着写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是“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为“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文中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概括地叙述了事件的核心内容。
然后描述了渡江战斗的具体情况,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还提到了国民党军的毫无斗志,“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语言特色。
- 简洁准确:全文短小精悍,用简短的文字传递了大量信息。
例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简洁地描绘出渡江时的环境和我军的气势。
- 用词生动:“摧枯拉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把国民党军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文章首先总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则遇到较为顽强的抵抗,但我军英勇善战,也顺利渡江。
文章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语言特色。
- 层次分明:按照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依次叙述,条理清晰。
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样的叙述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进展。
- 富有气势:“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等词语,展现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
八年级 消息二则 知识点

八年级消息二则知识点
1、新闻一:我国将对中考科目进行调整
近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我国将对中考科目进行调整。
根据新
政策,中考将取消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目,而改为综合素质评
价科目。
综合素质评价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共计占比30%。
此次调整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也将为高中阶段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新闻二:英语学习新趋势:智能化教学
据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也
出现了智能化教学的新趋势。
通过智能化手段,学生可以使用语
音识别、人脸识别、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英语学习和测试。
智能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方式进
行个性化定制,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评
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科学的学习建议。
虽然智能化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基于其优越性和发展趋势,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智能化教学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 《消息二则》 课件

1.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主体部分为什 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 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 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对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1.关于新闻的定义: (1)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院长弗兰克·莫特 ) (2)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中国著名新闻记 者范长江) (3)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 新报道,皆为新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卡迪斯·D.麦道高) (4)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 公众。(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道比法特) (5)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 (6)狗咬人不新是闻新是闻经,人由咬新狗闻才媒是介新传闻播。的(、美为国广著大名受报众人所查尔斯·丹纳)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典雅
口语化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 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及任务。
2.阅读二则消息,了解消息构成要素,学会概括新闻事实。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了解消息构成要素,学会概括新闻事实,明晰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明确核心问题1.消息定义:消息作为一种文体,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2.核心问题: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3.观看视频,了解渡江战役【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二、重点读析,学习第一则1.请学生朗读第一则,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1)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2)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3)什么时间报道的?学生关注文章开头黑体字部分,知晓答案,结合旁批,明确“电头”是消息构成部分。
校对练习册第1题。
2. 快速阅读第一则消息,提取主要内容。
方法:参照语文书p2新闻“六要素”完成作业单第3题,上台交流。
3. 阅读,思考: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交代了事实?哪些语言隐含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圈画重要词句(1)关注标题、导语、主体中交代的事实(事实是可以被核实的)标题: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军溃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等。
追问:表述这些事实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点呢?明确:描述事实时尽量使用中性词。
(2)关注称谓、明显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句子之间关系称谓:“我”“国民党反动派”修饰语:“胜利”“英勇”“英雄式”句子之间关系: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对比,对人民解放军的褒扬和对国民党军的蔑视。
4.总结阅读路径首先,关注电头,从电头中知道了报道消息的新闻媒体。
新华社。
知道了消息的报道时间二十二日二时。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音字
塞
sāi( 塞子 ) sè( 闭塞 ) sài( 要塞 )
dānɡ( 锐不可当)
kuì( 溃退 )
当 dànɡ(安步当车) 溃 huì( 溃脓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初步感知消息 假如我们是新华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这胜利的时刻,
请你向全国人民报道胜利的消息吧!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播 报呢?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消息的内容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消息的结尾 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毛泽东(1893—1976),字润___之_,湖南湘 潭人。伟大的马__克___思__主__义__者_,中国无__产__阶__级__革_、命家 _政__治___家__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
朗读基调是慷慨激昂、豪情万丈,读出胜利的喜悦。
说说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中三十万 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中人民 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捷报。
读了这两则消息,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同学们,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世界上每天都 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 来到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新闻。下面我们通过 第一则消息学习阅读新闻。
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 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 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 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 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
请你根据新闻的结构找出第二则是消息的标题、电头、导 语、主体、背景、结语。
我会自主探究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 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学会阅读新闻
你能在第一则消息中找到表现作者态度与倾向的语句 吗?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 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 情怀。
我会自主探究
同学们,你能运用分析第一则消息的方法,探究 第二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吗?我们一起试一下吧!
“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 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到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 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因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句 中“至发电时止”更为严谨,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数 据等,叙述得准确而精要,可看出真实性、准确性的特点。
我会自主探究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 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 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交中央电台向 全国广播。评论中说: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 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逃向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 党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庄沿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了 命令,限令3天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
第二则消息有没有新闻的时效性、简明性、准确性的特 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晚间的消息,报道下午的战况,可以看出时效性的 特点。
文中使用了许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例如“均是”、 “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 为”、“然”、“诸县”等。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体现出 简明性的特点。
我会自主探究
背景: 无 结语: 无
我会自主探究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消息题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人民解 放军百 万大军 横渡长 江
1949年
4月20 长
日夜到 江
22日下 前
午
线
渡江 战斗
人民 解放 军
国民党 反动派 签订和 平协定
冲破敌 阵,横 渡长江
我会自主探究
我会自主探究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 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 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 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合作交流难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报道的主体是写 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 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消息题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1949 年20 日午 夜到 21日
长江 前线
渡江 战斗
人民 解放 军
国民党 大约三 反动派 十万人 签订和 渡过长 平协定 江
学会阅读新闻
数一数第一则消息有多少个字,可以看出消息有什么特 点?
第一则消息正文有199个字,可以看出消息有简明性的 特点。一般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 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 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 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一则消息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 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 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 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 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 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 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
学会阅读新闻
请你根据新闻的结构找出第一则是消息的标题、电头、导
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无 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会阅读新闻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
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
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 山》等诗词。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 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 “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 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 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
路军的战况。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 家王朝巢穴——国民党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 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字词注音
芜湖( wú ) 督战( dū ) 荻港( dí ) 诸城( zhū ) 要塞( sài ) 泄气( xiè ) 溃退( kuì ) 歼灭(jiān ) 锐不可当(dānɡ) 摧枯拉朽( kū )
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于作战,尤其要注重打 击骑兵等等。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 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 并有了歼灭部署。他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地将 刚开出来的部队又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 就这样结束了。学习写一则消息。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路军 所遇抵抗,都很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 西路军略写,东路军详写。这样写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 的时间先后,战略部署。
合作交流难点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不能去掉。因为这些内容表明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 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及时性。
1 消息二则
R ·八年级上册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 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 的街头巷议呢?
学习目标
• 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 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 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
准确。
•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些句子叙述和议论结合,在文 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 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 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对 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对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和平的不满。
消息中的事件发生在什么在什么时间,消息写于什么时 间?可以看出新闻有什么特点?
事件发生在1949年20日午夜到21日。消息写于22日2时。 可以看出消息有时效性,报道要快速及时。
学会阅读新闻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 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 个概数,不是确数。这体现了新闻真实、准确的特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