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国考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2023国考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2023国考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23国考申论范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引言自古以来,忠诚、奉献、无私的精神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背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国家出现重大危机时,我们更应当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勇敢面对、积极行动,而不是因祸福避之。

二、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为国家的利益摒弃个人利益,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面临自然灾害、战争、疫情等重大挑战时,我们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克服困难。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无数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伟大精神。

仅仅因为个人的福祸安危,而退缩、逃避,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背叛,是一种无法容忍的行为。

三、保家卫国筑起铜墙铁壁作为一个具有气节勇敢国家传统的民族,关爱家庭、热爱祖国的责任感一直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当祖国面临危难时,我们勇往直前,奋起攻坚。

回望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一代代英雄豪杰纷纷冲向战场,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铸就了中国民族的伟大胜利。

如果每个人只顾着自己的祸福安危,舍弃国家的利益,又岂能有那样辉煌的战绩?面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我们更应该保家卫国,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四、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唐代诗人林则徐曾经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受到了后人们的广泛赞颂,因为其中蕴含着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意义。

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困难遭遇而放弃,更不能因为福祸安危的考量而退缩。

面对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们应该与之对抗,积极改变现状。

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迈出一步步前进,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五、个体的力量汇聚成国家的力量在发展进程中,国家需要汇聚每个公民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每个人都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份子,应当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只有通过个体的奋斗,国家才能蓬勃发展,当国家走向繁荣时,个体也会因此而受益。

湖南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选择题专项训练 (2)

湖南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选择题专项训练 (2)

中考历史历年真题含答案1.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A.颂扬汤武功德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D.宣扬变法图强【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的法度才兴旺。

殷朝和夏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灭亡。

可见,材料主张变法图强的思想。

D项正确。

材料不是颂扬汤武功德,排除A;材料也不是批评商朝暴政,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不是强调以礼治国,排除C。

故选D。

2.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A.昆剧B.徽剧C.川剧D.京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剧”京剧的相关史实。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

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法兰克王国A.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B.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C.国王与下属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关系D.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国的雏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与下属的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的关系,故C正确。

查理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相当,故排除A项。

查理在位时,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故排除B项。

分裂后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的雏形,故排除D项。

故选C。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大禹B.炎帝、黄帝C.蚩尤、大禹D.炎帝、蚩尤【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8.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8.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8.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习题(含答案)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8.2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练习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知识点一: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的这句话反映了他()A.热爱和平的愿望B.对贪生怕死的鄙视C.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D.具有清正廉洁的优良品德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要求我们()①我们要有爱国之情②我们要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③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维护国家利益④考虑个人得失,以不伤害个人利益为前提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利益,我们每个人应该()①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②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表达爱国情感③维护国家利益,必须放弃人民利益④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知识点二:捍卫国家利益4.下列不属于捍卫国家利益的表现是()A.对祖国的关心热爱和忠诚B.为满足个人私利而丧失国格、人格C.对民族的自尊和自信D.以大局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5.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①以国家利益为重②强调个人利益,放弃国家利益③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捍卫国家利益④让国家利益服从个人利益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6年1到9月,我国税务部门严历打击骗税行为,已立案检查出口企业2680户,挽回税款近50亿元,有效规范了外贸出口和经济秩序。

出口企业骗税()A.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B.不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C.只是企业个人的行为和国家利益无关D.损失小,可以视而不见二、非选择题7.钱伟长是我国的“力学之父”,他在1935年赴美留学,拜冯·卡门教授为师,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徒。

钱伟长那时有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还是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祖国。

他对每一个夸奖他的人都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统编版普通高中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统编版普通高中

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族危难之际,我们的先辈将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勇敢地承担起了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了对个人安危与民族重任的思考;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国人勇于担当、救亡图存;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为民族觉醒甘愿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怀...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从先辈的身上寻源、探源、感源,培养担当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学校准备开展以“我们的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及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围绕该主题,写- -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目的在于贯彻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关注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是对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表达与交流”进行教学检测。

本题的命制基于新教材、忠于新课程标准,又从时代出发,以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作文[审题要点]1.明确主旨任务驱动:材料的主旨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

2.明确文体任务驱动:演讲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情感认知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3.明确演讲的群体范围任务:“我们”指青年人,尤指高中生。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③。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

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山妻:对己妻的谦称。

老头皮:老头子。

此联作者“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1.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

B. 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

C. 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

D. 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诗人的宽厚处分,实则是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

E. “养拙”相当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之意,守本分、不显露自己,此句诗言“我”适宜归隐田园,语气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2. 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DE2.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是故作玩笑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脉脉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新区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新区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八年级历史限时训练试题(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共60分)1、他受命为钦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他是()A. 林则徐B. 魏源C. 左宗棠D. 关天培2、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杰出人物”包括( )A. 林则徐B. 曾国藩C. 洪秀全D. 康有为3、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清朝的都城,下列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4、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A. AB. BC. CD. D5、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

”这两次战争分别指()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下列通商口岸不属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是()A、南京B、广州C、上海D、宁波7、下列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使中国从此富强起来B.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C.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8、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虎门销烟 B.清朝政府的腐败落后C.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D.鸦片走私9、右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大事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该是()A.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B.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C. 定都天京、天京事变D. 金田起义、天京事变10、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朝皇帝是()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慈禧太后11、太平天国运动中,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内容的是()A. 《资政新篇》B. 《天朝田亩制度》C. 《时务报》D. 《变法通议》12、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小学八年级历史上册1-7考试卷带答案

小学八年级历史上册1-7考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1-7课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万斤鸦片。

“他”是( )A.关天培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3.“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

”“十室之邑,必有烟馆。

”这说明清朝(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B.军民体质下降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D.白银大量外流4.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5.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获取大量赔款B.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D. 抢劫并焚毁圆明园6.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下列内容不属于该条约的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C.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D.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7.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A.火烧圆明园B.占领香港岛C.割占台湾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8.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个浮雕是以金田起义为题材的。

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 )A.洪秀全B.李秀成C.林则徐D.李鸿章9.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 金田起义B.永安封王C.天京事变D.天京陷落10.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例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例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例子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例子?【答案】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

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

包令发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说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

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

包令说对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

林则徐26岁中进士后,在翰林院里当文官,36岁时离京出任杭州、嘉兴、湖州的道员,即这三地的行政长官。

杭州风景如画,美女如云,是鱼米之乡。

如果是个庸人,在这人间天堂当官,岂不悠哉游哉!但林则徐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十分反感,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转待灯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惫矣。

后来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幅自写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内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

1830年8月,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掌管全省人事财政大权。

林则徐每任新职,在赴任前常发出传牌。

所谓传牌,就是事先向沿途各地发出一些必须执行的命令。

林则徐自北京到武昌,从水路进入湖北省后立即发出《由襄阳赴省传牌》,全文不到二百字,主要说明的是:第一、我林则徐已乘船到达湖北境内。

从襄阳到武昌这段路自雇船只,自付船费,不需要沿途各地交付一分钱,也不准派人添篙帮牵,溜须拍马。

我和随行人员的一日三餐均自行实备,不接受任何酒食。

第二、我路过各地时,只在码头上接见一下当地官员,不准远迎,不准送行,任何人不准打着我的旗号捞好处。

只要发现行为不轨者,立即严肃查处,不得稍有徇纵,切切。

林则徐每任新职,人还未到正气先行。

这种传牌不仅是独善其身,也是告诫同僚和下属: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和腐败,我林则徐绝不同流合污,你们也当洁身自爱,否则严惩不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阅读答案
问题补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悲壮的改革家商鞅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

商鞅变法于中国古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所能同日而语。

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身兼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这就使得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商鞅年少时最为喜好刑名之学,对当时的儒、墨、道、兵等各派学说也谙熟于心。

早年的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于是商鞅首先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

岂因祸福避趋之商鞅虽年少且身份卑微,但仍显示出遮掩不住的熠熠才华。

公叔痤病危之际,特意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可惜惠王未听其言。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远在西陲的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便当机立断,西行入秦。

入秦的第三年,秦孝公即任商鞅为左庶长,命他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变法还未付诸实践,即遭到甘龙、
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变法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太子师傅唆使太子犯法的故意破坏行为。

最终商鞅秉公执法,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

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名士赵良劝商鞅激流勇退,归还孝公赏赐的十五座都邑,到乡野躬耕劳作。

赵良还直言不讳地提醒商鞅:你的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亡可翘足而待。

事实上,商鞅本人对此也很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做好了思想准备。

商鞅每次外出前,都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在严密护卫下方才出行。

而为了确保变法措施的持续贯彻,商鞅不肯听从赵良的好意,依然坚持同反对变法势力作不屈的斗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一心改革的商鞅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完全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但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生前,即已看到变法所带来的可喜成果,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不久,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王。

公子虔之徒诬告商鞅谋反,于是惠王下令缉拿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到边境,想投宿馆驿,却被主人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

英雄末路,这位叱咤秦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竟然落得作茧自缚的可悲结局。

其后他转而赴魏,魏国不仅拒其入境,还逼迫他返回秦国。

无奈之下,商鞅发商、於十五邑兵,连同其私徒属,约七、八万人,北进击韩,图谋到韩国西部去。

但是在秦军的进攻下,寡不敌众,兵败被诛于渑池。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执着地践行变法措施,堪称我国古史上首位获得巨大成功的改革家和一位为改革而献出热血与生命的斗士。

与同为卫人的改革家吴起相比,商鞅幸运地遇到了坚决支持他变法的秦孝公,但不幸的是,他和吴起一样结局悲惨,于秦孝公身后遭到政敌的诬陷与杀戮。

真正的改革家,常常是坚持公平与正义的斗士,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社稷前途两难选择的时候,总是大公无私地选择后者,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商鞅推行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运动,但却落得惨遭车裂的下场。

这对于商鞅个人来说,当然是十分不幸的;然而对于秦国的发展来说,商鞅苦心经营的变法成果无法抹杀,其身虽死,其法未败,乃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战国策•秦策一》)。

当秦王政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语)的时候,商鞅大概也会为此含笑九泉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商鞅是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为他身兼学者与执政者的双重身份,这就使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B.变法还未付诸实践,就已经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说明这场变法真的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C.商鞅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但他自己对此并不清楚。

D.商鞅虽然结局悲惨,但他的变法却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运动,其无法抹杀。

E.与改革家吴起一样,商鞅遇到了明主秦孝公,所以变法才得以成功。

岂因祸福避趋之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商鞅能够成为改革家的条件有哪些?200909083.结合全文概括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文章来看,商鞅变法给了你哪些的启示?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