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写道“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
可以说此剧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对“情”字的选择。
此剧的开头,副末唱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与死。
”这段唱词使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毫无疑问,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那种反叛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
在《例言》中,作者又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说法表示赞同,这表明《长生殿》对情的赞美是受到《牡丹亭》很大影响并且与之相似的。
但《长生殿》所写皇帝与妃子的情,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是无可非议的,这和《牡丹亭》所写根本违逆礼教精神的情,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说《牡丹亭》的主旨是呼唤、是抗争,那么《长生殿》的立意则是在反思、在自省。
反思不为别的,正在“情”本身。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国运衰退,生灵涂炭之后,爱情还有意义和价值吗?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正是此剧的关键所在。
《长生殿》以李、杨定情为发端,很快形成了两条线索。
一条是李、杨的感情由深入浅、逐步升华的过程。
另一条线索是情欲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条线索在杨自缢后,以鬼魂的形势继续顽强的发展,一方面它对第二条线索做出回应,借助鬼魂对自己的罪孽进行深刻忏悔;另一方面却又咬住“情”字不放。
最后二人在天上团圆了。
全剧以“情”始,以“情”终,首尾一贯。
两条线索,最后是第一条兼并、消融了第二条,理想战胜了现实。
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
《长生殿》没有像《梧桐雨》杂剧那样以唐明皇怀着痛苦的心灵夜雨思人作结,而是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馀波,如野老献饭、乐工雷海青骂贼、李龟年悲唱兴亡等,委婉的讽谏、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闹热《牡丹亭》”——《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

“闹热《牡丹亭》” ——《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摘要:梁清标曾言《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亦对此说法表示赞同。
由此可见,两部剧作确有相似之处,但细究之,又同中见异。
本文主要从演出排场、情节结构、主旨意蕴三个能体现闹热性的方面试对《牡丹亭》与《长生殿》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所谓“闹热”是对传统戏剧“热闹”状态与性质的概括性描述,即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亦可称为“闹性”。
①“闹热”不仅着眼于戏曲的舞台性,如演出排场的热闹,还包括戏剧的文本内容,如剧本结构的冲突性以及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因此,在比较两部剧作的“闹热”时,要兼顾舞台与文本两重属性。
1.演出排场之比较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注重科诨的插入以加强情节的喜剧性和剧作的闹热性,如《闺塾》《劝农》《冥判》等出。
《闺塾》中春香、杜丽娘、陈最良三人构成了一副诙谐闹热的画面,特别是春香的插科打诨,使人读来忍俊不禁。
《劝农》一出田夫、牧童、采桑老妇、采茶人依次登场,也构成了春耕劝农的闹热场面。
《冥判》则是展现了鬼判们的诡异腔调和古怪行径等极具闹热氛围的表演。
但是,《牡丹亭》毕竟以“冷”戏为主,“冷” 戏最精彩、最动人,也最富意蕴、最富韵味、最启人思索,如《游园》《惊梦》《寻梦》《冥誓》等出,每一场次至多出现两人,只有在这样“冷清”的场面和氛围中,杜丽娘才可以通过大段的唱词将春意萌发的黯然、春心萌动的惊惧以及死而不悔的追逐细腻地表达出来,以将“至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牡丹亭》相比,《长生殿》无疑更加“闹热”。
首先,洪昇喜欢用众多人物穿插构成“闹热”场面,如《春睡》一出,永新、念奴、杨玉环、李隆基、高力士和杨国忠等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整个场面生动宏大,热闹至极。
其次,《长生殿》的场景多是两两对照,苦乐相应,如《进果》与《舞盘》二出,一方是田禾被踏坏,行人被踩死,令人惨不忍睹;一方则是轻歌曼舞,逸态横生,极尽靡乐。
再次,《长生殿》的排场之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天上与人间,朝堂与疆场,官员与百姓,涉及场景之广,人物之多,都极富“闹热性”。
昆曲《长生殿》赏析

(3)格律谨严
王季烈:“读曲应先读《长生殿》,再读元 人百种与《玉茗堂四梦》。”
吴梅:“南洪北孔,名震一时,而律以词范 ,则稗畦能集大成,非东塘所及也。” “至于音律,更无遗憾,平仄务头,无一不 合律,集曲犯调,无一不合格,此又非寻常 科诨家所能企及者。”
洪昇:“余自谓文采不逮于临川,而恪守韵 调,罔敢稍有逾越。盖姑苏徐灵昭氏为今之 周郎,尝论九宫新谱,余与之审音协律,无 一字不慎也。”
4
《长生殿》例言
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 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寻客燕台,亡友毛 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 白,入季泌辅肃宗中兴, 更名《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含情之所钟 ,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 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 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 乐人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盖经十余年,三易稿 而始成,予可谓乐此不疲矣。
《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几大更改 对“情”的反复渲染 对杨贵妃人长恨”为“长生”
3
《长生殿》自序 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
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 典则……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 ,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而。然而乐极哀来 ,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7
《长生殿》主题
一、爱情主题说 二、政治主题说 三、“双重主题”说 1 “主副”说 爱情为主,政治为副 或相反 2 “矛盾”说 写情和惩戒 3“统一”说 否定与肯定、批判与歌颂和谐
统一
8
清人题词的家国兴亡之感: 开元盛事过云烟,一部清商
见俨然。 绣口锦心新谱出,弹词借手
李龟年。
16
〔内又喊介〕 〔生顿足哭介〕罢罢,妃子
昆曲《长生殿》赏析

▪ 钱塘洪昉思昇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 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人、 才人,一齐俯首。……《定情》《絮阁》
《窥欲》《密誓》数折,俱能细针密线,触
绪生情,然以细意熨贴为之,犹可勉强学步;
读至《弹词》第六、七、八、九转,铁拨铜
琶,悲凉慷慨,字字倾珠落玉而出,虽铁石 人不能不为之断肠,为之下泪!……《梧桐 雨》首折【醉中天】,第二折【普天乐】,
4
▪ 《长生殿》例言 ▪ 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
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寻客燕台,亡友毛 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 白,入季泌辅肃宗中兴, 更名《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含情之所钟, 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 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 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乐 人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 始成,予可谓乐此不疲矣。
▪ 为人疏狂不羁 ▪ 故常不满人,亦不满于人 ▪ 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 ▪ 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问世 ▪ 杂剧《四婵娟》一种 谢道韫、卫夫人、李清
照、管夫人
2
▪ 正史 《唐书》、《新唐书》 ▪ 唐人笔记 《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 ▪ 唐诗 白居易《长恨歌》 ▪ 唐传奇 陈鸿《长恨传》 ▪ 宋传奇 乐史《杨太真外传》 ▪ 元杂剧 白朴《梧桐雨》
12
▪ (生上香揖同旦福介)双星在上,我李隆基 与杨玉环,(旦合)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 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
▪ (生又揖介)在天愿为比翼鸟,(旦拜介) 在地愿为连理枝。(合)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誓绵绵无绝期。
▪ (旦拜谢生介)深感陛下情重,今夕之盟, 妾死生守之矣。
古代戏剧研究长生殿

洪昇的疏狂《长生殿》剧作本身的复杂性是后世对其评价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
因复杂而歧异纷呈,那么,剧作的复杂性来自于题材本身吗?题材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是,洪昇选择的这个题材其所表达的和所寄寓的才是造成《长生殿》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要先从洪昇说起。
认识或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个性特征的分析而获得索解。
在有关洪昇个人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关于他个性中“疏狂”字样的介绍或描写。
如徐嘉炎在《长歌行送洪昉思南归》中说他“好古每称癖,逢人不讳狂”。
尤桐在为《长生殿》所作的序中这样描写洪昇:“洪子既归,放浪西湖之上,吴、越好事闻而慕之,重合伶伦,醵钱请观焉。
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
”洪昇也自我记述在宴会上“率尔奏短歌”,或“浩然发长啸,酒酣自落帽”,因而常引得“四座颇惊怪”。
由此可见,洪昇的疏狂是很有名气的。
什么叫“疏狂”?疏狂就是超越世俗、没有任何拘束的纵情任性或放荡骄姿的状态。
如果我们把疏狂当作艺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来理解,它很近似古希腊的柏拉图形容诗人在获得灵感时的所谓“迷狂”状态,但它更与荷雷兹、维兰特和叔本华沿着柏拉图的迷狂而称诗意盎然的状态为“癫狂”相接近。
不过,西方对癫狂的释义主要是用以描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一种奇异的心理特征,我国的疏狂这一概念不特指艺术活动,它是在涵概了艺术活动在内的同时,则主要的是指一个人超出常则的行为方式,而那种超常的行为方式是很有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味道。
那么,洪昇奇异、超常的即疏狂行为怎么来理解呢?我认为,洪昇的疏狂是他历经精神磨难并因此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受后百感交织郁结于胸成为一个孤独者的情感表现,是充满了苦味的诗意栖居。
我们知道,《长生殿》最终定稿的时间是1688年,即康熙二十七年,这年洪昇43岁。
依照古人的看法,四十岁是人生精神成熟的转折点,即对人生不再是有疑惑的年龄,因而也是到了考虑彼岸问题的年龄。
洪昇在这个人生根本问题上解决得很早,大约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完成了,《长生殿》就是他完成的标志。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文化学诠释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文化学诠释 自唐代以来李隆基与杨玉环 的爱情故事 就是比较热门的一个创作题材习称天宝遗事。
清代以前最著名的作品有唐代白居易 的《长恨歌 》与元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清康熙年间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两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其中之一就是洪升的 《长 生殿》 比较而言洪升笔下的杨玉环形象塑造得更为鲜明动人比起以往世俗的观念 与唐诗 、 元杂剧的有关描写这部戏曲突破较大作者对杨玉环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独特 的诠释使传奇表现出了较为鲜明而进步的妇女观。
本文试图对此加以分析并从文化学的角度解析这一新的戏曲现象。
一《长生殿》的作者洪升 Agt—A 是钱塘今杭州市人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 孔”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 《长生殿》 三易其稿而成传奇不仅改变了以往李杨故事 的悲剧结局而且真实细腻地展示了帝妃的爱情生活刻画了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 杨玉环形象。
与同类题材相比洪升在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突破显现 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一杨玉环注重真情情痴而妒突破了“三从四德”、 “夫为妻 纲”传统妇女观的束缚洪升删除了以往写杨贵妃“涉秽”的情节这一点与 《长恨 歌》 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描写相同但不同的是传奇强调“借 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 《长生殿》 细腻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女人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她追求专一爱情 的精神痛苦。
戏曲中的杨玉环既不过问朝廷争斗也不在意家族利益却常常担心皇帝的移 情别恋甚至是情痴而妒。
她不满李隆基与虢国夫人的暧昧举动惹恼了明皇被撵回了杨国忠的丞相府。
此时杨玉环的内心极为痛苦“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
其间心事多少难论。
1 / 11”“不提防为着横枝陡然把连理轻分。
”唱词中反映了她注重真情渴望专一爱情的一面。
后因献发致歉李、杨二人重归于好。
后来当得知李隆基与梅妃旧情复燃杨玉环十分恼怒说道“唉江采苹江采苹 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当听到万岁爷晚上已宿到翠华 西阁梅妃那里了《长生殿》几次写到她肝肠寸断的表情和动作“旦呆介”、“泣 介”、 “旦作不语掩泪叹介”并有一段唱词前腔闻言惊颤伤心痛怎言泪介把从前 密意旧日恩眷都付与泪花儿弹向天。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
”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
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
“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
”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
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
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
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
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
《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
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
《牡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
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
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
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
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
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
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
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
《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也 。 梦 中之 情 , 必 非 真 。 … … 第 云 理 之 所 必 无 , 何 安
知 情 之 所 必 有 邪 ! 21 们 从 中 可 以 看 出 汤 显 祖 的 ”_ 我 j
观 点 。 首先 , 情 ”是 出 于 不 可 捉 摸 的 天 性 , 不 是 “ 而 “ ” 教 条 。 其 次 , 情 ” 以 突 破 生 死 , 能 拘 泥 于 理 的 “ 可 不
活 跃 的 时 代 , 其 是 “ ”、 理 ” 辨 , 乎 充 斥 了 有 尤 情 “ 之 几
字 一 意 雷 同 。 [ 2 朔 方 也 认 为 “ 长 生 殿 ・ 觅 ” 10 ]徐 《
魂 》 胎 于 《 丹 亭 ・冥 判 》 。 但 是 古 今 研 究 者 大 多 脱 牡 ” 还 是 把 《 生 殿 》 成 就 笼 统 归 结 于 古 代 诗 词 和 戏 曲 长 的
成 了迫 切 论 题 。此 时 “ 情 ” “ 教 ” 手 言 和 。冯 言 和 风 握
梦 龙 因 此 创 立 了 “情 教 ”, 出 了 “ 为 情 之 范 ”, 情 提 理 “ 为 理 之 维 ”, 且 主 张 “私 情 化 公 ”, 展 了 “情 ”和 并 发
想 : 情 不 知 所 起 , 往 而 深 。 生 者 可 以 死 。 可 以 “ 一 死
当时 的主 流 , 显 祖 在《 丹亭 》 出的“ 至” 说 , 汤 牡 提 情 一 ・题 词 》中 这 样 阐 述 他 的 思
、
两 剧 “ 情 ” 想 的 异 同 言 思
汤 显 祖 在 《牡 丹 亭
振 聋 发 聩 , 为 “ ” 全 对 立 于 “ ” 把 “ ” 到 了 认 情 完 理 , 情 提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度 。 但 是 “ 至 论 ”的 偏 颇 之 处 在 于 , 情 “ ” 旦完 全脱 离 了理 的束 缚 , 会 造 成情 欲 的泛 情 一 就 滥 。 明末 国 家 危 亡 , 族 入 侵 , 建 人 的 道 德 责 任 感 异 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一、闹热说的由来:
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
”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
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
总由情至。
”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
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
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的铿锵叙述。
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
主人公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和化身的形象,完全地表达了作者“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
在《长生殿》中为了宣扬李杨“钗盒情缘”,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文墨和心血叙写了李杨爱情的整个过程。
以唐明皇和杨贵妃定情为发端,中间以为情牺牲作过渡,最后两人在天上团圆的情作终结,全局以情为线索首尾一贯。
其中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感情由浅入深到唐明皇的单相思和失去贵妃的烦恼、苦闷、怨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
剧本的编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至真至情的崇尚,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重新弘扬晚明尚情的思想。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叙写了李杨的“钗盒情缘”,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思索; 通过再现天宝年间统治阶级任人唯亲、穷奢极欲、沉溺声色, 致使生民涂炭、国破家亡的历史事实, 寄寓着作者“垂戒来世”的意图, 表达了作者对乱臣贼子、变节乞怜者的痛恨和对忠臣良将的赞许; 全剧寄托着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历史兴亡之感。
三、“至情”诠释的不同
《长生殿》继承了《牡丹亭》的“至情”的理想, 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 而
是具有创造性的模仿,作了不同的诠释。
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是由梦幻进入现实的, 但在《长生殿》中, 杨玉环和唐明皇的爱情则是由现实进入梦幻的。
汤显祖通过《牡丹亭》达到以“情”反“理”的目的, 洪昇则借用《长生殿》阐明以“情”融“理”的愿望。
在《牡丹亭》传奇中,杜丽娘唱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当得个梅根相见。
”这正是对至情的呼唤,是私欲的萌发和觉醒。
汤显祖表现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表明了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情达到极致就可以超越生死。
汤显祖说《牡丹亭》“因情成梦, 因梦成戏。
”梦幻和现实分别代表了“情”和“理”,梦幻为“情”插上了翅膀, 让“情”逃离出“理”的樊笼。
杜丽娘复生与柳梦梅相认相爱之后,杜丽娘的父亲不肯认女儿的环节是“理”对“情”的阻扰, 而皇帝最后成全有情人终成眷属彰显了“情”的胜利,是“情”对“理”的超越。
可见《牡丹亭》宣扬的是“情”和“理”的不相容和对立。
《长生殿》的主人公和《牡丹亭》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
他们是皇帝和妃子, 这就注定他们的结合是没有困难的。
所以, 他们不用像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幻中才能结合。
然而,在现实中, 他们虽经历了种种考验而真心相爱了, 但是他们最终不能厮守的原因正是他们太沉浸于“情”了,乱了朝纲,导致了“理”的混乱, 招致了安史之乱。
这说明该剧认为, 如果把“情”和“理”完全对立起来, 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此后, 在梦幻中,两个人经过“情悔”,并且因为对情生死不渝, 最终获得了神仙的认可, 厮守在天。
由此可见,“至情”虽然很珍贵, 但是只有把“情”和“理”结合起来,那么这段“情”才能算是圆满的。
总而言之,《长生殿》借鉴和继承了《牡丹亭》的“至情”和思想,也发展了“情”的历史范围和内涵,并且更深入探讨了“情”与“理”的相对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