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长生殿_一部闹热的_牡丹亭_长_省略__与_牡丹亭_至情_文化主题比较_董雁

_长生殿_一部闹热的_牡丹亭_长_省略__与_牡丹亭_至情_文化主题比较_董雁
_长生殿_一部闹热的_牡丹亭_长_省略__与_牡丹亭_至情_文化主题比较_董雁

2007年9月

第24卷第3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ournal of Further Educa ti on o f Shaanx iN o r ma lU n i ve rs i ty

Sep.,2007

V o.l24N o.3

5长生殿6: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至情0文化主题比较

董雁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710062)

摘要:清人梁清标称洪昇巨作5长生殿6为/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0,确为的评。就剧作家的/至情0观而言,二剧都是将/情0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昇在5长生殿6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5牡丹亭6,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以情感忏悔和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以情抗理;导情入理;情悔

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2007)03-0068-05

收稿日期:2007-03-20

汤显祖的5牡丹亭6和洪昇的5长生殿6是明清时期表现/至情0文化主题的两部著名传奇作品。清人梁清标称5长生殿6为/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0[1](P1),确为的评。将5长生殿6比为5牡丹亭6,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5长生殿6主眼仍在写/至情0,与5牡丹亭6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0,则是指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就剧作家的/至情0思想而言,虽然二剧都是将/情0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昇在5长生殿6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5牡丹亭6,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0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汤显祖的5牡丹亭6是在明代主情主义思潮勃然兴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部优秀传奇。明代自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不仅改变着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有二千年历史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0,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0[2](P4286)。/理0不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母体,还是人类伦理道德、礼仪的来源。而/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0,/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0[3](P224)。人要道德完美,就要穷天理,节人欲。

明代中叶,理学开始受到冲击,代之以心学。王阳明也讲天理,但那/理0不是悬浮在外部世界,人人匍匐其下的带有绝对权威性质的本体。他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0,且谓/心即理也0,

68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0[4](P3),而/人是天地的心0,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0,/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0[4](P110)。王阳明体悟到在/理0中难以求得性,提出/心即理0,以/心本体0取代朱子的/性本体0,就是欲将性与情统之于心,从而使理学更富活力与创造性,目的仍以/尊德性0,挺立道德自我为宗,并不违背理学原则。但王阳明将人心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赋予它天然自足、生天生地、主宰一切的本能和/活泼泼地0、/发见流行0的性质,这又无疑是对理学/性本体0的一种反动。

所谓/弥天都是网,何处有闲身0,阳明心学所体现出的意义还在于它使世人顿感思想枷锁的存在,并认识到枷锁是可以挣脱的,给了世人不拘成说、标新立异的胆量和勇气。正是由于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掀翻天地0,大力扩张心体的感性内容,加之南宗禅那种本心自认的思想观念、色空无碍的思维方式和狂禅式的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个体感性欲望,强化了情感的世俗化倾向。因而,经过泰州学派的改造,心学被生发、提升为与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相颉颃的个体感性意识和个性自由思想。

儒家思想的变动所引发的哲学思潮,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中,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主情主义文学思潮。明清多/狂士0,有/扬州八怪0等超出常人规范而著称于世的人物;李贽非圣非孔,被视为洪水猛兽;思想激进的文人也一反正统观念,徐渭以/狂0蔑视/理0,汤显祖以/情0对抗/理0,袁宏道则以/狷0调侃/理0,,他们都大声疾呼要改变/理0的一统天下。正因了异端学说的影响和激进文人的鼓吹,这一时期的说曲文本才敢于掀翻天理的华盖,打破伦常框架来写/情0。可以说,在明代中后叶主情论者那里,/情0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范畴,它被普遍理解为与/理0相对立,与一切传统道德相对立的带有个性意识的内涵。

汤显祖即是当时主情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汤显祖在5牡丹亭记题词6中扼要道出其/至情0观: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5](P1)/情不知所起0说的是一种生命的真情气息,乃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它生生不息,鼓动万物,使人无端而悲,无端而喜,你无法解释它何以会产生,但它却/一往而深0;你也不能解释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但它却能鼓荡人心,超越生死。这种/情0的激荡正是人性价值的表现,任何外在力量,无论是人事的规范如/天理0,还是客观的规律如死生,都无法抑制它,也无法扼杀它。在这里,汤显祖几近把/情0的生机投放至本体论的高度。

汤显祖及其/至情0观与阳明心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长于王学盛行的江西临川,自幼受到心学的熏陶,并成为泰州学派后期著名学者罗汝芳的弟子,可以说,罗汝芳的心学主张是汤氏/至情0观的重要思想源头。而罗汝芳正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他提出/是制欲,非体仁也0[6](P760-761)的观点,认为/惩忿窒欲0只是一种克制欲望的方法,而不是体现和达到天理之善(仁)的途径。他反对把/天理0与/人欲0对立起来,反对程朱/惩忿窒欲0的修养方法,主张从正面引导人的善根,鼓励其向善的情感意志。汤显祖直接从老师身上体悟到了泰州学派的一些主张,这些主张对他最终形成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感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影响甚著。

在5牡丹亭6传奇中,杜丽娘唱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当得个梅根相见。0[7](P110)这正是对至情的呼唤。但/理0却要压抑人的/情0的觉醒,这种/理0对人性的弱点时时抱着如临大敌态度,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性的专制。情与理,在当时的现实中就是如此地尖锐冲突,逼迫汤显祖不得不发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0[8](P1268)的一刀两断语,坚决反对以理制情的僵化模式,为人间至情正名、讴歌,把至情作为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美。杜丽娘就是至情、深情的化身,5牡丹亭6就是情与理冲突的一场大排演,剧作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警示意义。

由于汤显祖的以情为本、以情抗理的/至情0理想反映了当时呼唤情感主体性和崇尚个性自由解放的时代要求,在5牡丹亭6传奇的影响下,其后/传奇十部九相思0,汇聚成一股揄扬/至情0的时代潮流。万历以降,从晚明到清初的戏曲作品,几

69

乎无不标举汤显祖的/至情0思想,其中虽然不乏孟称舜5娇红记6等较为清新的作品,但从吴炳到李渔的大多作品表现的/情0,已不是汤氏含蕴丰富的/死可以生,生可以死0的/至情0,而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男女之情,与5牡丹亭6所负载的重大至情文化主题相比较,这些作品显然未能把握到汤氏主张的深刻思想内涵。而汤显祖思想的真正传承者,应是清初/玉茗堂派0的翘楚洪昇,他在5长生殿6传奇中再一次讴歌了/至情0的巨大力量。

洪昇在5长生殿6第一出5传概6开宗明义,阐发了自己的创作主旨: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9](P399)

洪昇强调借李、杨故事写5长生殿6不为别的,/情而已0,并说此种/至情0由来已久,/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0,我辈不过借题发挥,力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写情的理论依据,为5长生殿6传情张目。显而易见,洪昇的创作目的,就是要借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表达他心目中理想化的至情。显然,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洪昇身处于清代复归传统理性精神的文化氛围中,这种至情就显得尤其难得。

然而,从至情的具体内涵上来看,5长生殿6的/至情0与5牡丹亭6迥然不同。尽管同汤显祖一样,洪昇也将/情0的张扬视作人性得以发扬的通道,但他提出,如同善与恶一样,情也存在着真情与奢欲,恰恰是那些被赋予了真情的人,能够/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0。他特意点出/精诚0二字,/精诚0是就爱的/纯净0与爱的/深刻0而言,情若不/精诚0,情便不实,与/无情0无异。且不唯男女姻缘,就是天地间一切/臣忠子孝0,亦皆是由此真我之一番/精诚0所至,即是说,情也是历史兴衰的关键。显然,洪昇所宣扬的/至情0,无论是连理之情的/精诚不散0,还是/臣忠子孝0的坚定不移,都是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它们共同构成洪昇至情理想的内涵。这种至情理想无疑迥异于5牡丹亭6。吴人将5长生殿6的中心主题概括为/情之根性者理也,不可无,情之纵理者欲也,不可有。此曲明示生天之路,痴迷者,庶知勇猛忏悔矣乎0。他不赞成某些批评家所认为的情与传统道德准则从来都是不一致的,他指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性也,性发为情,而或过焉,则为欲0。[10](P107-108)即是说,吴人认为洪昇在区别情与欲和引导情进入道德准则范围之内方面,情这一概念带有正统儒家观念的味道。

5长生殿6的/至情0理想向传统文化复归,亦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明清之际,正值主情主义文学思潮的后期,人们确信,/只有反省前代学术的失败,才能为哲学和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0[11](P36),人们大都要求对明中叶以来那种率性任情、无所拘系的自然人性论加以反省,以此拯救伦理异化,从中见出人性尊严和文明价值。由此,儒学进入了历史反省期,明代中后期的主情思潮在狂飙突进、风靡一时之后,又转入向传统理性精神的文化复归。

与这种哲学思潮的变迁相表里,明末清初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导情入理、情理合一的潜在趋向。而这种情理兼得的演变趋势,实则是从汤显祖开始的。在他看来,以理格情是不能接受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现实,玄妙多变的情感世界,岂是单单一个/理0字所能尽述?因此,情与理不能互相替代。理不能代替情,当然也就不能用情代替理。一个社会只有情而没有理,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人性的泛滥,这种情况,想必也是汤显祖不愿意看到的。情理关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情理并行,以情助理。因此,5牡丹亭6仍不离/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0[12](P1127)的创作宗旨。因此,严格地说,汤显祖并不是简单地以情反理,而是反对把理作为绝对标准,反对以理制情、存理灭情,反对把/理0与/情0截然对立起来。

在汤显祖之后,文学中的导情入理、情理合一的文化趋向则更加显豁。冯梦龙对/情0亦是倍加推崇:/人,生死于情者也;情,不生死于人者也。0[13](P859)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表现真情,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0[14](P122)。然而,同洪昇/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0一样,冯梦龙又说/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0[15](P2),认为/情0是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情始于男女,而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因此,他将情视为支配人类关系的一个至上准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0[15](P2),标举/情教0来替代/礼教0:/六经皆以情教也0[16](P1),/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必勉强,从至情上做必真切0[13](P82)。种柳主人亦认为/上下天地,资始资

70

生,罔非一情字结成世界。自二帝三王言法教百姓,迨夫孔子明其道于无穷,忠孝节义仁慈友爱亦惟情而已。人孰无情?然有别焉。有情者君子,本中而和,发皆应节,故君子之情公而正,情也,即理也。小人亦托于情,有忌心、有贪心、有好胜心,爱憎皆徇于己,故小人之情私而邪,非情也,欲也,一动于欲则忠孝节义仁慈友爱不知消归于何有0[17](P1652),,忠孝大节,无不是从一个/情0字生出。无论是冯梦龙、种柳主人、洪昇,还是5长生殿6的评论者吴人,虽则张扬至情,其目的都是试图将/忠0/孝0等正统儒家道德观念重新置于/情0的基石之上。与传统伦理道德合而为一的主情思想,无疑是十七世纪以降中国文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比较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的至情内涵,如果说5牡丹亭6的主旨是以情抗理,呼唤一个有情世界的到来,那么5长生殿6的至情则更多地孱入了理性省思色彩。经过明末的狂飙突进,人们看到,人性的解放并没有带来人性的尊严,反而导致了人性的放肆。洪昇坚持真情,否定奢欲,正是出于这种现实思考。他所张扬的至情,已不是明代中后叶的那种/数见不鲜,兼乖典则0的才子佳人之情,而是与传统伦理道德合而为一的至情。在其/至情0观中,还包括有汤显祖所未纳入的思想内容,即在民族危亡之际,同样/总由情至0的/臣忠子孝0。对于至情理想,洪昇既坚持又批判的态度,反映出情代文化特有的时代气息及理性省思的色彩。

从二剧的至情表现形式上来看,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9](P202)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5牡丹亭6中丽娘/由梦而死、死而复生0是汤显祖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是对生命的一种超常式升华。一旦至情问题上升到肯綮生死的终极问题上来之后,便有了更为普遍的哲理意味。汤显祖表现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表明了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情达到极致就可以超越生死。作者是把情投放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就是说,情达到/至0的境地就可以创造一切,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正是这种生生死死的至情,赋予杜丽娘形象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杜丽娘也就成为汤显祖/至情观0的化身。汤显祖正是高举/至情0的旗帜,处处为/情0张目,不惜以丽娘的生生死死来结构故事,表现情的巨大力量。在剧本中,杜丽娘的春思梦遇,寻梦伤逝,魂荐枕席,无媒自合,婚走野店等等生死真情,恰恰都是/至情0。这样的/至情0自然可以不因离别、不因生死而减损一分一毫,而且可以由情而梦、因梦而死、入死出生地最终实现。在此,至情观念通过/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表现手法得以广泛确立,这种至情是无功利的本心,醇厚的爱人之心,热烈的情人之心,以及为理想与人生的执著之心,是一种无论时间的流转、生死的轮回以至纲常的规约都抹不去的深情,人类与生俱来的真情在剧中得到了全面生动的表达。汤显祖通过生死轮回和梦境魂界,多角度多侧面地体现了受/天理0拘系,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真情。

与5牡丹亭6相比较,5长生殿6以情感忏悔和情爱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比较浓厚。洪昇深谙佛道之学,力图寻求宗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在/精诚0的基础上,他进而引用佛家/缘0的观念,指出/情真0而/缘虚0,也就是/情缘总归虚幻0的道理,并以此来处理李、杨情缘,认为/千年长恨声色原空0,以佛教的/色空0观来否定世俗情欲,说明唯有/精诚不散0的至情才能超越时空之限,凌驾生死之上。洪昇在剧末更点出人唯有/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0[18](P542),方得自由逍遥,即是说明必须由深情之至再提升到/忘情0之境,才能求得生命意义的永恒。这种看似矛盾而并非矛盾的说法,若以哲学的方式来阐释,也就是情到/至真0之处,亦须不为/情累0之义。

5长生殿6此种主题表现上的哲学性构思,若从剧本的客观叙写结构来看,整部5长生殿6的情节结构主线是建构在所谓/情爱升华0的四阶段,即/情欲0、/情悔0、/救赎0、/情偿0的发展进程之上,以展现男女主角内在心灵如何逐步净化,以及两人间情爱境界如何逐渐升华。剧中明皇与贵妃之情,在马嵬事变以前,属于痴迷热烈,耽溺于情欲的/俗世之爱0。马嵬事变后,天人相隔的贵妃之鬼魂与明皇皆忏悔不已。/忏悔0来源于人的/罪感0,/罪感即是对人自身中的自然欲望的自觉意识0,/是一种祈求的意念,祈求生命的重生,,,从生命的沉沦状态中走出来,从人的跌落状态中走出来0[19](P146-147)。贵妃悔其以情误明皇之国事,而明皇亦悔其牺牲所爱之性命,然二人皆不悔其情,坚贞如初,仍企盼能重圆相守。

正因如此,剧本后半将两人各写一处,使他们的爱情悲剧因铺叙了天上人间情缘难续的悔恨与

71

悲戚,凸显了相思之苦与执情之妄,反而更动人心魄。没有经过这样刻骨铭心的忏悔与天人相隔的哀思,便不可能使纵欲侈心的世俗情爱获得彻底的/净化0。当情爱一旦达到两心全然相属、唯愿生死相随的境地时,情爱事实上已经超越了朝朝暮暮的情欲缠绵,而成为超越现世时空的不朽心契。因此,李杨的真情爱恋终于感动上苍,杨玉环获得了/一悔能教万孽清0的宽容而尸解复活,并登入仙境。然而回复仙籍的贵妃仍不变初心,一心只愿能再谪人世,重续前缘。真诚的忏悔与忘我的牺牲使李杨的/俗世之爱0彻底升华为/精诚之爱0,于是二人终获情偿补恨,重圆于月宫。就此,吴人点评说:/积业未除,所重在悔,既能知悔,则忘情者自得逍遥,有情者亦谐夙愿。0[20]而在重圆之际,两人却因姻缘俱了,悟出情实缘虚之道,遂得解迷而达至/忘情逍遥0之境。

就是在这样的情节架构的设计下,洪昇依其特有的至情观重塑人物,叙写明皇、贵妃如何在生死的情爱体验中完成自我的情感净化,并说明此种情感净化的力量,实来自人与人间心心相契的/精诚之爱0。而这种意旨,乃是藉由明皇与贵妃不寻常的身份与戏剧化的命运来凸显的,亦即洪昇在主体的表现上,系以明皇为孔升真人、贵妃为蓬莱仙子之贬谪下凡的神话为故事源头。他们的贬谪象征一个理想的、永恒的价值在俗世的沉沦。这对爱侣注定要经过尘世里的诸般体验,而他们所象征的纯净真情在涤净一切罪孽后终于逐步显现。因此,所谓/情欲0、/情悔0、/救赎0、/情偿0的发展,代表了人类心灵从迷惘、痴情、执着到完全澈悟、肯定/真我0的历程,而唯有经过尘世/情欲0、/情悔0、/救赎0、/情偿0的体验,才能完成其自我,保有其永恒真情。洪昇这种至情处理手法,是李杨故事前所未有的新创,亦使本剧成为一种以呈现至情真谛为主旨的巨作。

[参考文献]

[1]洪昇.长生殿#例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2]朱熹.朱子文集#卷七#读大纪[M]M台湾德富古籍

丛刊.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

局,1986.

[4]王阳明.传习录[M]M张立文整理.王阳明全集(卷

一).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5]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M]M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62.

[6]黄宗羲.泰州学案三#罗近溪传[M]M明儒学案(卷

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汤显祖.牡丹亭#寻梦[M]M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成

都:巴蜀书社,1998.

[8]李贽.寄达观[M]M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五).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洪昇.长生殿#传概[M]M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成都:

巴蜀书社,1998.

[10](清)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M章培恒.洪昇

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7.

[12]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M]M徐朔方笺校.

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冯梦龙.情史[M]M冯梦龙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3.

[14]冯梦龙.叙山歌[M]M高洪钧辑.冯梦龙集.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15]冯梦龙.情史#詹詹外史序[M]M冯梦龙全集.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6]冯梦龙.情史#龙子犹序[M]M冯梦龙全集.南京: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7.

[17]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6.

[18]洪昇.长生殿#自序[M].徐朔方校注.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3.

[19]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0]吴舒凫眉批.长生殿(稗畦草堂本)[M].北京:文学

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

[责任编辑李山未]

72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一、闹热说的由来: 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看臣忠子孝, 总由情至。”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 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的铿锵叙述。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主人公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和化身的形象,完全地表达了作者“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 在《长生殿》中为了宣扬李杨“钗盒情缘”,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文墨和心血叙写了李杨爱情的整个过程。以唐明皇和杨贵妃定情为发端,中间以为情牺牲作过渡,最后两人在天上团圆的情作终结,全局以情为线索首尾一贯。其中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感情由浅入深到唐明皇的单相思和失去贵妃的烦恼、苦闷、怨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剧本的编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至真至情的崇尚,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重新弘扬晚明尚情的思想。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叙写了李杨的“钗盒情缘”,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思索; 通过再现天宝年间统治阶级任人唯亲、穷奢极欲、沉溺声色, 致使生民涂炭、国破家亡的历史事实, 寄寓着作者“垂戒来世”的意图, 表达了作者对乱臣贼子、变节乞怜者的痛恨和对忠臣良将的赞许; 全剧寄托着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历史兴亡之感。 三、“至情”诠释的不同 《长生殿》继承了《牡丹亭》的“至情”的理想, 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 而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牡丹亭与长生殿

10、如何认识《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通过杜丽娘个性觉醒而与柳梦梅痴情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的情欲的正当性,赞美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的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表现出汤显祖的“人生而有情”“世总有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意义。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11、《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②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 25、《长生殿》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其一,将“情”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其二,在写“情”的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宫廷之荒淫,外戚之专权,边将之跋扈,君王之“逞侈心而穷人欲”,人民生活之艰苦,这使得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构成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艺术特点: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展现统治者荒淫,内部斗争,人民不幸。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 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社会变迁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 (三)曲词优美,具有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牡

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从这些唱词里我读出的是一份凄凉,一份无奈,尘世的恩与爱到头来总是空。这样的意境颇像《红楼梦》十二曲中的《收尾·飞鸟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长生殿》没有将“至情”的理想付与现实,《牡丹亭》则将原本梦幻的“至情”落实到现实生活。在这里,作者对于“至情”结局的不同安排,表达了两位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洪昇做为一个“明朝遗民”在创作此戏时是有感于自己的“国殇与家难”,他在戏中不时对前朝有一个反思,具体地说,如第三十八出《弹词》【南吕一枝花】中李龟年的“不提防余年值离乱”,“唱不尽兴亡梦”那一番感叹差不多就是洪昇本人的思想化身。洪昇在戏中反思,想要寻求一条出路,但是最终还是失望而归,他将最后的结局归结到宗教,神仙等虚幻的事物里,正是表现了他的一种出世思想。而《牡丹亭》虽然被称为冷戏,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激扬的斗争精神,却使整部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有的学者说过,“《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

_长生殿_与_牡丹亭_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第27卷第2期V ol.27,No.2 西安社会科学 Xi .an Social Science 2009年6月 Jun., 2009 收稿日期:2009-03-09 作者简介:云燕(1984-),女,河南新乡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云 燕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5长生殿6作为明清传奇的杰作,继承发展了5牡丹亭6的/情至0思想。本文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上讨论了二剧的关联性,并且比较了二剧在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主题思想;剧情结构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2-059-03 洪昇在5长生殿例言6中说:/棠村相国(清人梁清标,字棠村)尝称是剧乃一部闹热5牡丹亭6,世以为知言0。事实上,自从5长生殿6问世后,就有人从各个方面把它和5牡丹亭6加以比较。洪昇的亲朋知己吴人(字舒凫,号吴山)在5长生殿批语6中说:/此剧月宫重圆与5牡丹亭6朝门重合,俱是千古奇特事。0/此与5牡丹亭6祭杜丽娘同用一调,,,而绝无一字一意雷同。0[1]29徐朔方也认为/5长生殿#觅魂6脱胎于5牡丹亭#冥判60。但是古今研究者大多还是把5长生殿6的成就笼统归结于古代诗词和戏曲的影响,或者认为它的主题主要受梁辰鱼5浣纱记6启发。但事实上,5长生殿6和5牡丹亭6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0名剧,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一、两剧/言情0思想的异同 汤显祖在5牡丹亭#题词6中这样阐述他的思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0[2]1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汤显祖的观点。首先,/情0是出于不可捉摸的天性,而不是/理0的教条。其次,/情0可以突破生死,不能拘泥于/理0,这是借故事的夸张来表现/情0的真实震撼力。 而洪昇在5长生殿#传概6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0[3]1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情0拥有感天动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它能够超越地理的距离,甚至超越生死的距离。这和 汤显祖对/情0的推崇一脉相承。其次,/情0不仅仅是儿女私情,它也包括/臣忠子孝0,这就扩大了情的视野。再次,洪昇在5长生殿#自序6中写道:/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0由此可见,洪昇认可的/情0是一种充满道德理性精神的/情0。 如果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从明代到清初的思想文化的变化,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洪昇/言情0思想的发展是完全有脉络可循的。明代是一个思想讨论异常活跃的时代,尤其是/情0、/理0之辨,几乎充斥了有明一代,表现在传奇中,就是/言情0和/风教0之辨。 在明代初期,高明在5琵琶记6中提出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0,对当时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心学的发展,/言情0的传奇成为当时的主流,汤显祖在5牡丹亭6提出的/情至0一说,振聋发聩,认为/情0完全对立于/理0,把/情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情至论0的偏颇之处在于,/情0一旦完全脱离了理的束缚,就会造成情欲的泛滥。明末国家危亡,异族入侵,重建人的道德责任感成了迫切论题。此时/言情0和/风教0握手言和。冯梦龙因此创立了/情教0,提出了/理为情之范0,/情为理之维0,并且主张/私情化公0,发展了/情0和/理0的联系,扩大了/情0的广度。而孟称舜在5娇红记6中认为/情0出于/深0,毕竟不同于/理0,但是/始若不正,卒归于正0,就是/情正0。[4]299可以说,这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0的回归。到了清代,人们对/情0的认识就更加细致和深入了。 5长生殿6对5牡丹亭6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和剧情结构两个方面。 二、两剧主题的异同 5长生殿6在作品主题方面,也明显地借鉴了5牡 # 59#

洪升与长生殿

洪昇与《长生殿》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把美好爱情的丧失和政治的变乱相联系,取得感人的效果,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已趋中落的世宦之家。他本人做了二十来年的太学生,其间十余年旅食京华,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更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演《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学籍。此后往来于吴越山水之间,过着放浪潦倒的生活,在浙江吴兴夜醉落水而死。洪昇才情超脱,与当世名流如王士禛、朱彝尊、陈维崧、赵执信等都有密切的交往,却一生坎坷,生活也很贫困,他的诗中常为此发出慨叹,如:“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己未元日》)才士不遇、容易出以狂狷之态,洪昇给人的印象,也是很清高孤傲的。赵执信说他“故常不满人,亦不满于人”(《谈龙录》),徐麟说他“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长生殿序》),可以略见他为人的风貌。 洪昇能诗,今尚存《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对他的诗前人评价不一,但总体上说成就不是很高,他的主要创作成就是在戏曲方面。今知洪昇的剧作,有传奇九种,仅存《长生殿》;又存有杂剧《四蝉娟》一种。《四婵娟》体式略近于徐渭的《四声猿》,由四个单折的短剧合成,分别写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管夫人这四个历史上才女的故事。而据洪昇友徐材说,他“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天籁集·跋》)。 《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据洪昇此剧《例言》说,他曾三易其稿:最初所作名《沉香亭》,后因“排场近熟”,删去有关李白的情节,加入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更名《舞霓裳》;“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这一过程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最后一稿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自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以来,一直是诗歌、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反复袭用的素材。戏剧方面,杂剧有元人白朴的《梧桐雨》等,传奇有明人吴世美的《惊鸿记》等。但元杂剧在清代已无法直接用于演出,而《惊鸿记》既非名作,又因其中“涉秽”的情节而导致洪昇的不满。所以,为这样一个人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编写一种较为完美的演出剧本,应是《长生殿》创作的首要动因。在写作的过程中,则自然而然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念、审美喜好和特定的时代气氛。 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前代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学虚构中,有各种各样的材料,《长生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取舍,构成其独特的面貌。如剧中回避杨贵妃曾嫁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等“秽迹”,标榜“义取崇雅”,认为“一涉秽迹,恐妨风教”(《例言》),具有对这一历史故事在道德上加以“净化”的用意。当然,这同时也有突出全剧的爱情主题的效果。又如,剧中较多描写了唐明皇在宠爱杨贵妃同时又屡次“召幸”梅妃、虢国夫人,而引起他与杨贵妃的感情冲突,从而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多生曲折。而最为突出、与前代写同一故事的文学作品显得明显不同的地方,为以下两点: 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并把故事的结局,写成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虽然“情”本是杨、李故事的中心,但《长生殿》的写法,却有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的用意。剧本开场曲写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即点明这一主旨。在《例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 《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 化主题比较 2007年9月 第24卷第3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西安) JournalofFurtherEducation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 Sep.,2007 Vo1.24No.3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 《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董雁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710062) 摘要:清人梁清标称洪异巨作《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确为的评.就剧作家的"至情"观而言, 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 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畀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 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异以情感忏悔和

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关键词:《长生殿》;《牡丹亭》;以情抗理;导情入理;情悔 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20Cr7)03—0068— 05 收稿日期:2007—03—20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舁的《长生殿》是明清 时期表现"至情"文化主题的两部着名传奇作品. 清人梁清标称《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P?,确为的评.将《长 生殿》比为《牡丹亭》,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长生殿》主眼仍在写"至情", 与《牡丹亭》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 则是指洪舁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 只觉得更为热闹.就剧作 家的"至情"思想而言, 虽然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舁在《长生殿》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牡丹亭》, 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 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 之际"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舁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68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在明代主情主义思潮勃然兴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 部优秀传奇.明代自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不仅改变着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有二千年历史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程朱理学的最高范 畴是"天理", 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 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

牡丹亭游园(鉴赏参考)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

_长生殿_一部闹热的_牡丹亭_长_省略__与_牡丹亭_至情_文化主题比较_董雁

2007年9月 第24卷第3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ournal of Further Educa ti on o f Shaanx iN o r ma lU n i ve rs i ty Sep.,2007 V o.l24N o.3 5长生殿6: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至情0文化主题比较 董雁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710062) 摘要:清人梁清标称洪昇巨作5长生殿6为/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0,确为的评。就剧作家的/至情0观而言,二剧都是将/情0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昇在5长生殿6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5牡丹亭6,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以情感忏悔和诗意升华代替汤氏的情欲张扬和个性意识,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以情抗理;导情入理;情悔 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26(2007)03-0068-05 收稿日期:2007-03-20 汤显祖的5牡丹亭6和洪昇的5长生殿6是明清时期表现/至情0文化主题的两部著名传奇作品。清人梁清标称5长生殿6为/一部闹热的5牡丹亭60[1](P1),确为的评。将5长生殿6比为5牡丹亭6,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5长生殿6主眼仍在写/至情0,与5牡丹亭6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0,则是指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就剧作家的/至情0思想而言,虽然二剧都是将/情0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但是,由于身处于清代古典主义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洪昇在5长生殿6里所传达的至情观又迥异于5牡丹亭6,反映出清代特有的时代气息及文化的理性省思色彩。就/至情0表现形式而言,汤显祖采用的是/肯綮于生死之际0的超越现实手法,而洪昇力图寻求佛教对伦理异化的拯救,宗教意味较为浓重。 一 汤显祖的5牡丹亭6是在明代主情主义思潮勃然兴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部优秀传奇。明代自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动不仅改变着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有二千年历史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0,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0[2](P4286)。/理0不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母体,还是人类伦理道德、礼仪的来源。而/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0,/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0[3](P224)。人要道德完美,就要穷天理,节人欲。 明代中叶,理学开始受到冲击,代之以心学。王阳明也讲天理,但那/理0不是悬浮在外部世界,人人匍匐其下的带有绝对权威性质的本体。他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0,且谓/心即理也0, 68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者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与《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关键字: 爱情浪漫主义杰作反封建杜丽娘文词典丽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或称“玉茗堂四梦”)及《紫箫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与长生殿的比较

《牡丹亭》与《长生殿》 摘要:《牡丹亭》和《长生殿》都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从《长生殿》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把它和《牡丹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二者都表现了“至情”的观点,宣扬用“情”来对抗“理”。但是在结构,主题,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二者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关键词:异同点结构主题文化内涵 《牡丹亭》和《长生殿》分别产生于明末和清初,作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杰作,二者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牡丹亭》描写了“才子佳人”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生死爱情;《长生殿》讲述的是一代帝王李隆基和“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之间的“钗合情缘”,都感动无数的男男女女。由于《长生殿》的产生受到了《牡丹亭》的一定的影响,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所以经常有人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 首先,在爱情主题的描写上,二者看似都描写了“至情”的思想,实际上又有很多的差别。关于《牡丹亭》和《长生殿》的爱情描写,有人用“貌似而神离,行进而实远”①来描述。在结构上二者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能够因梦而亡,因情复生,同时还出现了冥府阴司、花神等事物,但同时也不乏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的现实生活的描写;而在《长生殿》中,洪昇描写了杨玉环在深宫之中和各方周旋以博得李隆基的独宠的现实的宫廷生活,同时也在结尾写到了李杨二人的在月宫团圆,根据玉帝敕谕,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的结局。但是在结构上,“《长生殿》的剧情结构虽然效仿《牡丹亭》,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模仿。”②汤显祖从现实再到浪漫,最后在回到了现实,即从杜丽娘的现实生活到梦中相会以及因梦而亡、阴司受审,最后到复生,回到了现实生活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结构;而《长生殿》从描写现实中的李杨之间的爱情和生活到杨玉环之死,再到李隆基因为思念导致二人能在天上相会,采用的是直线的结构。还有在二者处理的男女关系的手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和洪昇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关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描写时并不避讳对于男女情爱之事的描写,只是给其披上的“梦”的外衣,体现了汤显祖先进的爱情观和人道主义思想。相比之下,“洪昇的至情观秉承孔子不删《郑》、《卫》之’义’,含蕴着深沉的道德理性精神。”③因此,对于《长生殿》中的爱情,洪昇进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处理,使李杨之间的爱情理想化了。同时,对于历史上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等人的秽事则一概不提,使得李杨爱情得以净化和升华。 其次,在主题上《牡丹亭》与《长生殿》,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相比于《牡丹亭》,《长生殿》的主题思想更加丰富多样。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而且这一思想是从一而终的,不管是杜丽娘的因梦而亡,还是她的因情复生,或者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现实生活都蕴含着这 ①《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段》爱情描写约比较》刘孝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 ②《<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云燕西安社会科学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 ③《明清传奇史》郭德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第529页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賞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作者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與《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並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關鍵字: 愛情浪漫主義傑作反封建杜麗娘文詞典麗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欲,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或稱“玉茗堂四夢”)及《紫簫記》。“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借助現代科技,纏綿秾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

长生殿在结构上的特点

第一张PPT介绍一下研讨题目小组成员 第二张PPT介绍一下作者 洪昇是个可怜人,由于家庭不合,“不得于后母”,洪昇长期流寓在外,有家不能回 “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因在孝懿皇后(终氏)丧期内搬演《长生殿》,被视为“大不敬”,酿成大祸,下刑部狱革去监生出身,甚至“枷号一月”, 返杭州时途经乌镇,酒后登舟,失足落水死。 第三张PPT《长生殿》的演变 洪升创作《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初名《沉香亭》,次名《舞霓裳》,洪升对这两稿均不满意,最后才确定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这段“帝王家罕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描写李杨二人的“钗盒情缘”,从此使传统的李杨故事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剧本的最后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张PPT长生殿主要内容 长生殿分成两个部分,在上半部,作者生动细腻地敷演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富于深刻的现实性。李隆基的感情由不专到专一,由帝王对后妃的肤浅之爱发展到普通夫妇的真心之爱,至七夕密誓两人爱情发展到高峰。接下去马嵬之变,迫使李隆基赐死杨玉环,导致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在下半部,作者重点写二人尘世、仙界,苦苦思念,情意绵绵,具有浓厚的理想性。 第五张PPT简要说一下《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第六张PPT小组研讨重头戏《长生殿》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第七张PPT①主线副线并行时有交错的故事结构 由于天宝政治与李杨爱情密不可分,作者采取了以李杨爱情的发生,发展,转折,升华为主线,以天宝政治由腐败直至崩溃为副线,两线交相穿插的结构方法这种结构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能容纳曲折的情节,表现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且起到了强化情绪和加强对比的作用。一方面是帝妃爱情的步步发展,一方面

《牡丹亭》 论文

《牡丹亭》赏析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对《牡丹亭》的简单认识:一是《牡丹亭》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在春日渐暖时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思考,及对自由的初步渴望。杜丽娘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挣脱牢笼的束缚;二是《牡丹亭》把杜丽娘描绘的形象生动,散发着当时女性少有的光彩,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梦境与现实的不断交织,营造一个浪漫而迷人的故事传奇。 关键词: 渴望自由呼唤个性典型形象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其因爱而死,又因爱而生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与闺中少女,成为其竞相传颂的绝唱。从其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规矩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规矩”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怀春之情也随之萌发出来。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