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长生殿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写道“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
可以说此剧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对“情”字的选择。
此剧的开头,副末唱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与死。
”这段唱词使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毫无疑问,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那种反叛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
在《例言》中,作者又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说法表示赞同,这表明《长生殿》对情的赞美是受到《牡丹亭》很大影响并且与之相似的。
但《长生殿》所写皇帝与妃子的情,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是无可非议的,这和《牡丹亭》所写根本违逆礼教精神的情,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说《牡丹亭》的主旨是呼唤、是抗争,那么《长生殿》的立意则是在反思、在自省。
反思不为别的,正在“情”本身。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国运衰退,生灵涂炭之后,爱情还有意义和价值吗?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正是此剧的关键所在。
《长生殿》以李、杨定情为发端,很快形成了两条线索。
一条是李、杨的感情由深入浅、逐步升华的过程。
另一条线索是情欲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条线索在杨自缢后,以鬼魂的形势继续顽强的发展,一方面它对第二条线索做出回应,借助鬼魂对自己的罪孽进行深刻忏悔;另一方面却又咬住“情”字不放。
最后二人在天上团圆了。
全剧以“情”始,以“情”终,首尾一贯。
两条线索,最后是第一条兼并、消融了第二条,理想战胜了现实。
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
《长生殿》没有像《梧桐雨》杂剧那样以唐明皇怀着痛苦的心灵夜雨思人作结,而是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馀波,如野老献饭、乐工雷海青骂贼、李龟年悲唱兴亡等,委婉的讽谏、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中国科大.李弦,2011.6,摘抄自《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重排于2013.2。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是《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
1.《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的直接蓝本。
全剧五本二十五折,突破了杂剧创作一剧四折的体例。
此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剧中叙述了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逢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借宿于此。
张生游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以身相许。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出于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后张生高中皇榜,归来求亲,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本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2.《长生殿》《长生殿》,清初洪升作。
初名《沈香亭》,继称《舞霓裳》,最后定名为《长生殿》。
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
全剧共五十出。
剧本写唐明皇宠爱贵妃杨玉环,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不理朝政,朝中大权由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
七月七日,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上情意绵绵,盟誓世世代代结为夫妻。
不久,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争权,发兵叛乱。
唐明皇带杨贵妃逃离长安,官军将杨国忠杀死,又逼唐明皇将杨贵妃缢死。
安禄山叛乱平息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
后来,道士杨通幽运用法术架起一座仙桥,让明皇飞升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闹热《牡丹亭》”——《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

“闹热《牡丹亭》” ——《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摘要:梁清标曾言《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亦对此说法表示赞同。
由此可见,两部剧作确有相似之处,但细究之,又同中见异。
本文主要从演出排场、情节结构、主旨意蕴三个能体现闹热性的方面试对《牡丹亭》与《长生殿》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所谓“闹热”是对传统戏剧“热闹”状态与性质的概括性描述,即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亦可称为“闹性”。
①“闹热”不仅着眼于戏曲的舞台性,如演出排场的热闹,还包括戏剧的文本内容,如剧本结构的冲突性以及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因此,在比较两部剧作的“闹热”时,要兼顾舞台与文本两重属性。
1.演出排场之比较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注重科诨的插入以加强情节的喜剧性和剧作的闹热性,如《闺塾》《劝农》《冥判》等出。
《闺塾》中春香、杜丽娘、陈最良三人构成了一副诙谐闹热的画面,特别是春香的插科打诨,使人读来忍俊不禁。
《劝农》一出田夫、牧童、采桑老妇、采茶人依次登场,也构成了春耕劝农的闹热场面。
《冥判》则是展现了鬼判们的诡异腔调和古怪行径等极具闹热氛围的表演。
但是,《牡丹亭》毕竟以“冷”戏为主,“冷” 戏最精彩、最动人,也最富意蕴、最富韵味、最启人思索,如《游园》《惊梦》《寻梦》《冥誓》等出,每一场次至多出现两人,只有在这样“冷清”的场面和氛围中,杜丽娘才可以通过大段的唱词将春意萌发的黯然、春心萌动的惊惧以及死而不悔的追逐细腻地表达出来,以将“至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牡丹亭》相比,《长生殿》无疑更加“闹热”。
首先,洪昇喜欢用众多人物穿插构成“闹热”场面,如《春睡》一出,永新、念奴、杨玉环、李隆基、高力士和杨国忠等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整个场面生动宏大,热闹至极。
其次,《长生殿》的场景多是两两对照,苦乐相应,如《进果》与《舞盘》二出,一方是田禾被踏坏,行人被踩死,令人惨不忍睹;一方则是轻歌曼舞,逸态横生,极尽靡乐。
再次,《长生殿》的排场之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天上与人间,朝堂与疆场,官员与百姓,涉及场景之广,人物之多,都极富“闹热性”。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一、闹热说的由来: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
”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
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
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的铿锵叙述。
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
适合儿童学的京剧曲目

适合儿童学的京剧曲目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曲目可以分为正剧、戏曲、武功戏、越剧、粤剧等多种类型。
其中,适合儿童学习的京剧曲目主要是正剧,既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又能够提升孩子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下面是几个适合儿童学习的京剧曲目:一、《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目之一。
它讲述了唐代一位书生在牡丹亭邂逅美人潘金莲,相识相爱,却在坎坷中分别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感人肺腑,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也是京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讲述了大观园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和贾府的衰落。
孩子们通过学唱《红楼梦》,可以学习和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和丰富性,还能了解家族、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三、《长生殿》《长生殿》是一出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性悲剧的京剧,以唐代女诗人李清照与司马迁的爱情悲剧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子的遭遇和她的决定。
《长生殿》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人道的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孩子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历史知识和爱情观念。
四、《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是一出反抗外敌入侵、英勇斗争的历史戏剧,讲述的是女将穆桂英率领铁甲军英勇作战,击退了清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了民族英雄精神、爱国情怀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感受到这种英勇的精神和顶天立地的气概。
五、《梁祝》《梁祝》被誉为“中国故事的艺术精华”,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最为广泛、最为受欢迎的传奇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现在普遍被视为宣扬“真爱”的经典,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情感的吟唱。
在学习《梁祝》过程中,孩子们既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体会到它对于人们的启示和影响。
以上五个京剧曲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凝聚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京剧曲目,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和表现能力,构建自己的人生世界。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牡丹亭》和《长生殿》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两个著名剧目,都描写了主人公的魂魄在梦中或灵体出游的情节。
这些情节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生死和超凡境界的思考。
《牡丹亭》中的魂游情节《牡丹亭》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由汤显祖创作。
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因爱情悲剧而死,其魂魄在梦中游走,并与男主角柳梦梅在幻境中相遇。
他们的相爱之情超越生死,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柳梦梅与杜丽娘魂游牡丹亭,意味着两个人的魂魄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展开了一段超凡脱俗的旅程。
他们在梦中忘却了尘世间的痛苦与纷争,只关注彼此的爱情。
这种情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超越现实的美好,也引发了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类情感的深思。
在剧中,作者通过魂游情节探讨了人类欲望与命运的关系。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
他们在梦中的相爱注定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情。
魂游情节使得观众产生对于缘分与宿命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悟。
《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长生殿》是元曲作家白朴的代表作,剧中讲述了杨贵妃被宠幸后,遭到皇帝废黜并死于长生殿的故事。
在剧情中,杨贵妃的魂魄离开了身体,在长生殿中以灵体的形式重逢了唐明皇。
魂游情节在《长生殿》中展示了作者对于永恒与不朽的追求。
长生殿象征着超越时空的境界,杨贵妃的魂魄在这里找到了永生的可能。
通过魂游情节,观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永恒和超凡的向往,并思考人类对于死亡和生命延续的疑问。
魂游情节还在剧中突出了爱情的坚贞不渝。
杨贵妃的魂魄虽然已经死去,但她的灵魂依然爱慕着唐明皇,并希望能与他相聚。
这种虽有身体分离却依然相爱的情感,让人们对于爱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结语通过《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超凡境界、爱情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这些情节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美妙的艺术表现,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两部剧作因其独特的魂游情节而广受赞誉,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邮票里的故事——《牡丹亭》《长生殿》和《浣纱记》

票 中的三部 戏和扬 州或 多或 少都有 关联 , 有
的甚至 密不可分。
《 牡丹亭》
《 牡丹 亭》 汤显祖 的代 表作 , 的是杜 是 讲
丽 娘 和 柳 梦 梅 生 死 离 合 的 爱 情 故 事 ,洋 溢着
闲话・ 掌故 【XA H A Z A G U IN U ・H N G
l
邮票 里 故 一 的一 一
● 赵 军
《 牡丹 亭》 长生殿》 浣纱记》 《 和《
多媒 体视 听邮票《 昆曲》 在扬 州市首 发。 该套 邮票一共三枚 , 内容分/ 为《 l j 浣纱记》 牡 l j 《
出。 ” 忽 问海 上 有仙 山 ,山在 虚 无缥 缈 “ 间” 可 见 白居 易 对杨 玉环 之 死也 是将 信 , 将 疑 的。如 果杨玉 环真 的去 了 日本 , 州 扬 可 能就是 她在 祖 国最后 驻足 的城市 。
《 浣纱记》 《 浣纱记》 的是春秋 时期 吴越 争 讲
雄 的故 事 。 吴 王 夫 差 在 相 国 伍 员 的 支 持 下 兴 兵 伐 越 欲 报 父 仇 ,将 越 王 勾 践 困于 会稽 山 。勾 践 向吴 王 称 臣 , 携 妻 并 子 大 臣赴 吴 服役 三 年 。越 王 卧薪 尝胆 , 伺 机 复 仇 雪 耻 。 范 蠡 举 荐 未 婚 妻 西 施 使 用 美人 计 , 施 与 范 蠡 倾 诉 离 情 , 西 并 把 当年 定 情 物 溪 纱 各 留一 半 ,互 嘱 毋
追 求 个 人 幸 福 、 唤 个 性 解放 、 对封 建制 度 呼 反 的浪 漫 主 义理 想 , 感人 至 深 。杜 丽娘 是 我 国 古
四大古典戏剧是哪四部

四大古典戏剧是哪四部四大古典戏剧,也称“四大古典戏曲”,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1、《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2、《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
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剧共五十出。
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
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
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
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
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
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4、《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介绍: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如何认识《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通过杜丽娘个性觉醒而与柳梦梅痴情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的情欲的正当性,赞美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的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表现出汤显祖的“人生而有情”“世总有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意义。
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11、《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
②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
25、《长生殿》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其一,将“情”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
其二,在写“情”的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宫廷之荒淫,外戚之专权,边将之跋扈,君王之“逞侈心而穷人欲”,人民生活之艰苦,这使得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构成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艺术特点: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展现统治者荒淫,内部斗争,人民不幸。
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
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社会变迁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
(三)曲词优美,具有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