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东南亚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东南亚》教学反思123

《东南亚》教学反思123

《东南亚》教学反思2010-2011第二学期徐恕宏本章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最为重要。

本节课是学习《东南亚》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东南亚的自然地理部分。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得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比如能记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图上标注,本节课要注意强调这方面的训练。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利用图片、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我认为亮点的地方有:1.利用图片、猜谜语、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图,查图,看图等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提高。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1.在学习中虽然注重识图但还有个别学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2.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略显呆板,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

教学反思:东南亚

教学反思:东南亚

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指导学生读图。

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2.通过地形图分析:(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东南亚反思

东南亚反思

《东南亚》地理课教学反思东南亚是中国的邻区,历史也好,现实也好,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地区。

因此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比较投入和感兴趣的。

但如何把感性的感兴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了解东南亚,就需要老师的指引。

关于《东南亚》这一堂复习课,总体而言,有自我感觉讲的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是关于《东南亚》这一节的几点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是遵照上级的要求,就进行以“图”为主的复习课教学,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断一个学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而学习地理更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和分析。

地理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那复习课则更是如此,既要识记基础知识又要知道该知识的牵连与延伸,所以要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图”为主,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图。

本节复习课以多个图为契机,进行了有关东南亚知识的“图”的复习教学,并达到以图融入知识的目的,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合作学习,并积极展示,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多方位的训练,以达到学生熟记相关知识的目的,充分发挥课堂时间,达到全班学生都能会的目的。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地理新课本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很多地图很少文字的的新课本,如何能让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相关的知识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

初中地理_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是:1.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自学指导与学生的自学使学生们“动”了起来。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指导—当堂训练—检测学习效果”,这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确实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3.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同学。

教师在巡视的环节中,不但督促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进一步的让全体学生真正地融入到了课堂,真正体会到了紧张有序地学习带来的快乐。

4.在本节课,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要求学生反复地读图、析图、记图、用图,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或机械地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地图这一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于解决问题与不足之处:1.在学生的自学阶段,我对于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准确,导致原本设计好的环环相扣环节,略显脱节,不连贯,没有达到很好的层层递进的效果。

2.在设计上单纯地是学生的自学,缺少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环节等等。

总之,通过这堂课,我更加认识到了:课堂上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少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生才是主导课堂的一切;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当堂训练,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

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条,“东南亚”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反思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反思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东南亚。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赌徒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导入我主要采取的是问题导入,提问: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火山最多?他们位于世界的哪个地区?(学生回答东南亚)。

这样的导入非常直接,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部分,主要采取的是读图及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读图7——1“东南亚地形分布图”,说一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能理解东南亚地处低纬度地区,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接着出示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图要求学生据此思考东南亚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具有哪些显著的气候特征?学社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及时完成教学。

最后出示东南亚的地形分布图及河流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出东南亚河流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特征,思考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这一部分学生读图的时间较长,分析问题不具体,且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

对于马六甲海峡和富饶的物产部分,同样采取的是读图,让学生了解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富饶的物产则要求学生读图理解东南亚的农作物及产地和矿产资源分布。

这部分的内容看上去较多,但简单,学生理解容易。

完成较好。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较多,能积极参与的学生也多,课堂较为丰富。

《东南亚》教学反思

《东南亚》教学反思

东南亚教学反思
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地理要素的思路,根据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其重点是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并且会分析气候和地形等对农作物种类和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堂上通过
活动设计
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还运用大量的图表和资料,以针对性的问题推动,引导学生探究、
总结
,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整体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缺乏主线的贯穿,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更加细致分析,更透彻在宏观把握上再下功夫。

2、应该结合重难点及时小结,使知识点更系统化。

3、在世界政区图中找不到东南亚的具体范围,导致在分析气候时无法判断气候的分布区域。

4、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课堂结构前紧后松,部分教学任务完成粗糙。

5、注意要组织和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情。

6、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发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保留和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初中地理_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是:1.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自学指导与学生的自学使学生们“动”了起来。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指导—当堂训练—检测学习效果”,这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确实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3.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同学。

教师在巡视的环节中,不但督促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进一步的让全体学生真正地融入到了课堂,真正体会到了紧张有序地学习带来的快乐。

4.在本节课,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要求学生反复地读图、析图、记图、用图,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或机械地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地图这一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于解决问题与不足之处:1.在学生的自学阶段,我对于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准确,导致原本设计好的环环相扣环节,略显脱节,不连贯,没有达到很好的层层递进的效果。

2.在设计上单纯地是学生的自学,缺少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环节等等。

总之,通过这堂课,我更加认识到了:课堂上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少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生才是主导课堂的一切;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当堂训练,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

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条,“东南亚”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优秀
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和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多数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区域特征,掌握简单的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区域评价。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这节内容就简单了。

但由于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
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地图、有关熟知的(东南亚)、身边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区地理位置,并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东南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东南亚。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赌徒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导入我主要采取的是问题导入,提问: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火山最多?他们位于世界的哪个地区?(学生回答东南亚)。

这样的导入非常直接,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部分,主要采取的是读图及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读图7——1“东南亚地形分布图”,说一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能理解东南亚地处低纬度地区,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接着出示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图要求学生据此思考东南亚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具有哪些显著的气候特征?学社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及时完成教学。

最后出示东南亚的地形分布图及河流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出东南亚河流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特征,思考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这一部分学生读图的时间较长,分析问题不具体,且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

对于马六甲海峡和富饶的物产部分,同样采取的是读图,让学生了解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富饶的物产则要求学生读图理解东南亚的农作物及产地和矿产资源分布。

这部分的内容看上去较多,但简单,学生理解容易。

完成较好。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较多,能积极参与的学生也多,课堂较为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