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智慧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懒惰智慧的表现,理解其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追求时髦。

(3)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懒惰智慧的表现,理解其内涵。

2. 教学难点:(1)懒惰智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相关生字词的释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生字词。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懒惰智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懒惰智慧的小论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课后小论文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懒惰的智慧”这一概念,认识到懒惰并不一定是负面的,有时候它可以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2. 通过分析懒惰的原因和后果,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克服懒惰,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懒惰的智慧是什么,如何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2. 分析懒惰的原因和后果,学会正确面对和克服懒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理解懒惰,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2.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懒惰的智慧,提高效率。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懒惰的智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懒惰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如何克服懒惰。

3. 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后运用懒惰的智慧,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懒惰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 讨论题:提前为学生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实践任务:为学生设计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懒惰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懒惰的原因分析1. 生理因素:探讨人体生物钟、能量消耗等因素对懒惰的影响。

2. 心理因素:分析心理需求、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导致的懒惰现象。

3. 社会环境:探讨社会环境对懒惰的影响,如教育体制、家庭背景等。

七、懒惰的后果1. 个人发展:分析懒惰对学业、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2. 社会影响:探讨懒惰对家庭、团队、国家等社会层面的影响。

3. 懒惰与创新:分析懒惰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和发展。

八、克服懒惰的方法1. 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自我管理能力。

2. 目标设定:引导学生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提高执行力。

3. 激发动力:探讨如何激发内在动力,克服懒惰。

九、懒惰的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1. 学习方法:运用懒惰的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2. 生活技巧:将懒惰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懒惰的智慧》这篇文章,了解懒惰有时候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智慧。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懒惰的智慧。

2. 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懒惰的智慧。

2. 如何培养学生将懒惰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举例说明懒惰的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懒惰的智慧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懒惰的智慧的兴趣。

2. 实践运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懒惰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3. 小组竞赛:教师设计有关懒惰的智慧的竞赛题目,让学生在竞赛中加深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懒惰的智慧。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的提高。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懒惰的智慧,以及如何在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懒惰的智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懒惰的智慧》相关文章。

2. 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相关课件。

《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

《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

《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篇一」平时在家帮你们的爸妈干过农活的同学请举手。

都干过些什么活?现在,如果要你帮爸妈把红薯从山上背下来,用小背笼背要10次才能背完,如果用大背笼背呢,只要5次,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去背?想不想听我对你的评价?你是个懒惰者!(大声,停一下)但你很优秀!我很欣赏你!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 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

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明确:逆向思维。

对,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倒过来想。

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得出来的见解和认识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逆向思维,我们后面还要作具体研究。

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研读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一文,看看他怎样对懒惰和懒惰者作出自己的诠释(点出作者)并且,我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点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91面,通过课前的预习,有谁能告诉我,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好,那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有关议论文的一些知识(点出)我们说,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要有作者的观点、看法或主观、认识,那么本文是写作者对什么人的认识呢?(懒惰者)。

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作者对懒惰者的见解和认识读出来,“实际上”预备读:“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是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点出观点句)看得出来,作者提出来的对懒惰者的认识和常人的认识是不是一样?(不是)这种认识是不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是)下面我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罗列出来的关于不懒惰和懒惰的相关事实。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到懒惰是一种智慧,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懒惰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懒惰的智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作者观点。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懒惰的智慧”。

(2)教师示范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懒惰的智慧”。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懒惰的智慧”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4.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懒惰的智慧”这一概念,认识到懒惰有时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2. 通过分析故事和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中,发现懒惰的智慧,学会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 懒惰的定义与传统观念2. 懒惰的智慧案例分析3. 懒惰的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4. 懒惰的智慧与创新思维5. 懒惰的智慧与个人成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懒惰的定义、懒惰的智慧案例及生活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和应用。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懒惰的智慧,总结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 懒惰的智慧案例及相关资料3. 讨论话题及问题清单4. 实践任务及评价标准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懒惰的传统观念,引发学生对懒惰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懒惰的智慧,让学生认识到懒惰有时也能带来好处。

3. 案例分析:分析懒惰的智慧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和应用。

5. 实践任务:布置课后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懒惰的智慧。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自身对懒惰的认识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任务中的完成情况,以及懒惰智慧的应用效果。

4. 个人成长反思:查看学生对懒惰智慧的认知和运用,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成功运用懒惰智慧的的人士分享经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懒惰的智慧。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机构,了解懒惰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教案

《懒惰的智慧》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懒惰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品质,而是蕴含着一种智慧。

引导学生认识到懒惰有时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重点懒惰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懒惰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懒惰。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懒惰与智慧之间的关系,懒惰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懒惰的智慧。

1.5 教学准备教案、PPT、案例素材。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懒惰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懒惰的思考。

1.6.2 讲解讲解懒惰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讲解懒惰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1.6.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懒惰的智慧。

1.6.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懒惰的智慧的理解和案例。

1.6.5 总结对懒惰的智慧进行总结,强调懒惰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品质。

第二章:懒惰与创新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懒惰有时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懒惰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懒惰如何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懒惰与创新的关系。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懒惰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懒惰如何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懒惰的智慧。

2.5 教学准备教案、PPT、案例素材。

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懒惰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懒惰与创新的思考。

2.6.2 讲解讲解懒惰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讲解懒惰如何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2.6.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懒惰的智慧。

2.6.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懒惰与创新的理解和案例。

2.6.5 总结对懒惰与创新进行总结,强调懒惰有时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懒惰的智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及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懒惰的智慧》原文。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 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论文,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便于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懒惰的智慧
凯利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句子提炼议论文论点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解“懒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理解文中“懒惰”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举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法学法讨论法、问答法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惑
同学们,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你太懒了!”你会是什么感觉?是啊,大多数人都会不高兴。

自古以来,“懒”就被人们所鄙视和批评,“懒惰”一直被我们认为是贬义词。

奇怪的是有一家世界知名宾馆在年终时竟评选了十名最懒惰,做事讨厌吃苦受累,不愿多做半个多余动作的员工为年度最优秀员工,对此,宾馆很多员工都不理解。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凯利也对“懒惰”大加赞赏,说“懒惰”是一种智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凯利的这篇《懒惰的智慧》中来寻找答案!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带着问题,听录音朗读课文
1、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摞(luò)训诫(jiè)循规蹈矩(jǔ) 水泵(bèng)
阀门(fá)亲躬(gōng) 捷径(jié)裨益(bì)
2、找出文中作者对“懒惰”、“懒汉”发表评论的议论性句子,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试着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作者发表评论的议论性句子:
(1)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2)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3)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4)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中心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1——5段):论述懒惰激励了发明。

(6——7段):论述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三)再读课文,分析论证过程
1、认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作者为了证明“懒惰激励了发明” 和“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证明“懒惰激励了发明”的事例:
(1)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
(2)懒惰和勤快的服务员送餐具和咖啡;
(3)远祖发明水桶、管道、水泵、水车、船;
(4)少年波特发明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
(5)人类动机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懒汉;
证明“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的事例:
(6)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
(7)懒汉建立“2十2=4”的规则。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举事例具有什么代表性和作用。

(板书)
明确:第1段提到的“露茜”并不是具体的真实人名,她只是小孩子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换成玛丽或苏珊等任意一个名字,但第4、5段提到的汉弗莱·波特和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则是具体的真实人名。

由此可见,作者在1——3段里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而4——5段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1——3段所讲到的社会普遍现象,范围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露茜收拾餐具是反面例子,饭店中懒惰和勤快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正反面的对比,而远祖取水、渡水的发明则是正面的例子)。

4——5用个别典型事例做论据论证,真实详细,富有说服力。

3、小结: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采用的论据: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四)归纳小结,理解“懒惰”
1、教师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一个常被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

强调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2、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大家还能找到其他的例子来支持作者的观点吗?
参考:洗衣机、洗碗机、方便碗面、带轮的箱包、电梯、复印机、点钞机、一次性用具……
3、、联系课文,试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中“懒惰”的含义,尽可能说得有特点(如简洁、通俗、幽默、形象、富于哲理等)。

参考:
(1)“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

(2)“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

(3)“懒惰”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

(4)“懒惰”指想方设法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最大的成效。

(5)“懒惰”是“智博”而非“拼搏”。

(6)“懒惰”即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
高。

(7)“懒惰”指不断迸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

教师点拨:文章所赞美的“懒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惰,而含有勤于动脑,不懈进取,不断创新的意思,这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在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美国有位名叫海曼的画家,他靠为行人画铅笔素描维持贫困的生计。

由于街头行人较多,画稿纷乱,他经常陷入找不到橡皮的麻烦。

后来,他灵机一动,将橡皮用一小块铁皮绑在铅笔的后部,于是,世界上第一枝橡皮头铅笔就这样诞生了。

海曼将这一发明卖给了一家铅笔厂,获得5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海曼由此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而那家铅笔厂更通过该产品获利千万。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就是财富,创新就是财富,创新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大胆创造,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学习上:我们要提倡勤奋学习,但不能死读书。

要多动脑筋,寻求最佳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生活上:我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
教师点拨:“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大家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五)激活思维,布置作业
本文告诉我们,从一个新角度思考,就可以引出新的观点。

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变换角度提炼出言之成理的观点,完成一篇论点新颖的议论文。

(300字左右即可)
a.铁杵磨成针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班门弄斧
d.名师出高徒
e.亡羊补牢
八、板书设计
九、联系拓展
尝试着做一个生活和学习中善于思考的有心人:从生活中许多可以“偷懒”的事件中,想一些“聪明的懒办法”,大胆提出你的设想,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十、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