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B卷)古代中国的政治(作业)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地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疑难突破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及与此相联系的大小宗制。“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反映出长兄和长孙在家族内部的地位高于其他成员,这正是宗法观念的体 现。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表现为宗主与宗子的权力及其地位不可逾越。
5.(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 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答案
B.皇帝宝座
D.铁制农具
A 在夏商周时期,“宗”即题干中所说的“ ”,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
祭祀祖宗的场所,则“ ”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 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 远,故C、D两项可排除。
答案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任免的标准是 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一般向平民开放,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这与分封制下贵族垄 断各级政权的“私天下”相对,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项不是主要表现,可以排除A项。B、 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
8.(2014课标Ⅱ,24,4分,0.25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发源地无关。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8.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 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
目的是( )
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 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 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
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 分)
12.(2019 届高三·南阳调研)清朝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 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直到自己 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创立反 映了( )
A.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瓦解 B.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
A.管理水平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0.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 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标志着东北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5
2019 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2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政治史测试题(含答案)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 809。
宋朝皇祐前官额
861人,二者比例为。
宋朝与唐朝
相比()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6.观察下图。
下列与唐都长安有关的表述,较为恰当的是()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②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③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④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
①强化君主专制②体现开放决策
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协调满汉矛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9.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B卷及答案(20190731080110)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B卷及答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A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调研)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A.河北B.山东C.河南D.湖北2.考古发现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东部地区的贵族之长均自称为侯,但是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之长从未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这表明()A.王畿的人地位高于东部B.权力的分配都依靠血缘C.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制度实施注重因地制宜3.(2018·成都检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4.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
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
皇帝有病称“不豫”。
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之印称“玺”。
材料反映出()A.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D.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5.(2018·惠州调研)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6.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7.(2018·滨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濮阳二模)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
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2.(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的培养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5.(2018·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6.(2019届高三·广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7.(2018·福建毕业班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B卷)
一、选择题
1.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
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 )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顺应当时统治需要
D.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
【解析】选A。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的主要依据是父系血缘关系,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均保留了分封制,反映了统治者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故A正确。
2.(2018·南通三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解析】选C。
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当时无中央集权,故A错误;西周天子未达到君主专制,故B错误;依据题干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异
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可知,西周利用血缘巩固统治,故C正确;西周时期异姓诸侯也是其联合对象,如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且题干中强调“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故D错误。
3.《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旨在 ( )
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减少决策失误
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集权于中书省
【解析】选B。
材料不涉及三省之间的相互关系,故A错误;根据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体现了军国大事决策审慎,故B正确;中书省不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错误;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分工明确,故D错误。
4.(2018·江苏高考预测)宋代把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各路设立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分掌财政、司法、赈济和军事,其长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
这说明宋朝的“路” ( )
A.导致了不同部门相互推诿
B.可代行中央机构部分职能
C.致使监察机构出现地方化
D.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D。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A错误;宋代的“路”是地方行政机构,不能代行中央机构部分职能,B错误;“监察机构”说法错误,
“路”不是监察机构,C错误;依据材料“各路设立四个机构”“分掌财政、司法、赈济和军事,其长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可知,宋代的“路”实行了分权,防止任何一个机构专权,从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
5.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制度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解析】选B。
三代不士者有300多人,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
6.(2018·南扬泰徐淮宿六市二模)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解析】选D。
“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不是监督皇
权,故A错误;并不是只适用于军政权力,故B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是中央体制的问题,故C错误;从这种运作可知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15分)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
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
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
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处理政事的做法。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朕意则不然”得出信任群臣,据“皆委百司商量……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得出集体筹划。
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问本质,结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思考。
第(3)题,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
观点一,据材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得出,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汉、隋唐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
观点二,据材料“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得出,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分析论证。
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3分)
(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
本质问题: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分)
(3)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
(6分)
论证方
面(1分)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
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1分) 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③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把
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
来。
(3分)
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
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1分)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
政务都由皇帝决断。
(2分)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
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