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包头市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范文

《包头市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其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包头市城镇化质量,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包头市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包头市城镇化质量实证分析1. 城镇化发展现状包头市作为内蒙古的重要工业城市,其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规划滞后、环境污染等。
2.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等方面,对包头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包头市城镇化质量进行量化分析。
3. 实证分析结果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包头市城镇化质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环境友好和城乡统筹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环境污染、城市规划滞后、农村人口外流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包头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包头市工业发展较快,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2)城市规划滞后: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3)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导致人口外流,城乡发展不均衡。
2. 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包头市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政策支持: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滞后。
(3)教育资源不均: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人口外流。
四、对策研究1.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城市建设的环保水平。
内蒙古城镇化进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之一——内蒙古城镇化十年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l 3 . 4 6 个 百分点 ,平均 每年提高1 . 3 5 个 百分 点 ,而同期 内蒙古城镇化率提 高
化” 的理 念 , 城 镇 化作 为 “ 新 四化 ” 之
一
,
越 来 越受 到 各级 党 委 、 政 府领 导
了1 2 . 8 5 个百分点 ,平 均每 年提 高1 . 2 9
份( 除直辖 市外 ) 相 比, 内蒙古 比广东 、 辽宁 、 浙江 、 江苏 、 福建、 黑龙江分别低
1 0 . 6 4 、 6 . 6 2 、 6 . 1 1 、 4 . 6 9 、 1 . 5 6 和0 . 1 3 个百
年来 ,内蒙古 城镇化进 程稳 步推进 , 城镇化 率不断 提高 , 城市 基础设 施建
热 点 透视
国
内蒙古城镇化进程 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之一
内蒙古城镇化十年 来发展现状 、 存在 问题及 原 因
口 内 蒙古城 镇 化 研 究课 题 组
党 的十八 大报告 明确提 出“ 新 四
伐 ,已经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的 关键环节之一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重要基 础。要 引导城 镇化稳妥健
( 一) 城 镇 化 水平在 全 国排 名 靠 前 ,
但 发展 速 度 相 对较 慢
重
贵
庆
州
5 3 . O 3
4 0 . 2 2 3 3 . 7 8
青
宁 新
海
夏 疆
4 4 . 7 2
4 7 . 9 6 4 2 . 7 9
四 川
化 的质量水平, 从 中发现 问题 , 找 出制
地
广
比较 突 出 ,城 乡一 体化 进 程相 对 滞
内蒙古通辽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通辽市虽与东北 地 区相邻 , 但从 经济发展 的角度 看 , 应
通辽地 区“ 十五” 开局时 以农 牧业 为 主导 , 业化水 平不高 。 工 在以大城 市为 重点 推进 城镇 化 , 乏工 业化 支撑 。另 一 方 缺 面, 无论从整个 自治区 , 还是东部四盟市来看 , 通辽市人 口均
1 城镇 化 是 工 业 化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镇 化 要 与工 业 化 . 城
、
结 合 地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实 际 , 持 走 分 散 式 的城 镇 坚
发展相适应。我们从 城市规 模 的角度 出发选取 城镇化 发展
化 之路
模式时 , 应考虑本地 区工业 发展的 现状和今 后发展 的趋 势。
: 3 .。全市城 镇化 进程 加快 , 成 了城 市 总体规 划和 4 56 6: 完
l 自治区级重点 镇 、5个 市级重 点镇总 体规划 编制 。累 0个 I
计新建城镇住 宅 3 5万 平方米 , 中经济 适用住 房 4 . 5 其 0 7万 平方 米 。农 村 牧 区砖 瓦 化 率 达 到 5 %。城 镇 化 率 达 到 9 3 %, 20 9 比 0 3年提高 6 4个百分 点 , ] 2 0 . C 比 00年 的 2 . % 1 24
集 镇为支点 , 以第二 、 第三产业聚集为依托 的城 镇群落 , 正在
科尔沁草原上崛起。
一
旗县城关 镇两个重 点 , 同时 , 抓好 一定基础条 件 、 产业特 色、 发展潜力的重 点建制镇 的发展 。注重 以园区建设聚集产业 ,
注重 以良好的环境聚集人 口, 注重以市场 聚集资金 。 J
地 区城镇化发展 的重点。另一 种观点 则认为 应把小 城镇作
《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研究》范文

《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市化进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二十年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历程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城市化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以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到如今形成了以呼包鄂城市群为龙头,其他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内蒙古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城市群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特点1. 城市群发展迅速近二十年来,内蒙古形成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乌海-包头-二连浩特等区域性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的发展为内蒙古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多个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农业和商贸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虽然近二十年来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城市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二是城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城市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三是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五、对策与建议针对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优化城市群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内蒙古各地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三牧”基层基础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
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截至2022年底,全区80个旗县(不含市辖区)人口达到1777.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2022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
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
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7个和10个,在2022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
内蒙古人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
这20个旗县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l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l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另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跻身于第几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内蒙古城镇化水平阶段性评价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2 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4 5 (0 80 一O 9 一O 10 - 4 8 20 )5 0 8 3
一
、
城镇化一般理论
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改善生态环境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 目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同时对其区
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速度是处于城镇化快速
发展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缩小 , 城镇化 由量变 向质变过 渡。内蒙古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向前发展。
2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速度全国平均水平进程比较分析 .
由表 1 可知, 从发展历程来看, 19 在 90年第 四次人口普查
内古 镇水阶 性价 对 蒙城 化平段评 与 策
● 梁振 民 刘新智 冯维波 , ,
(. 1 重庆师 范大 学 地理科 学学院, 重庆 4 0 4  ̄. 00 7 2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重庆 4 0 1 ) 0 75
摘
要: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 口向城镇转移和集 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 。笔者利 用城镇人 口占总人 口的 比重对城
在 内蒙古有着特殊的情况 , 农牧民住所 比较分散。20 年 06 总人 口为 29.5 323 万人, 城镇人 口 16.4 136 万人 。城镇化发展达 到 4. 。将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城镇。按 R N r a 86 M ot m划分 h
渡。城乡分裂逐渐走向城乡融合 , 劳动力实行双向流动, 国民经
三、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城镇化发展受到政府靠行政 区划变化影响 .
城镇化的进程一种是由“ 自上而下” 推力” 的“ 来推 动, 另一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内蒙古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者:佟成元康磊来源:《北方经济》 2018年第8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部分问题和难点凸显出来,率高质低现象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内蒙古目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城镇化对策建议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依然滞后。
作为国土面积占全国第二位的内蒙古,在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支撑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布局,打造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一、内蒙古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取得可喜成绩。
内蒙古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时期,至2017年,内蒙古城镇人口已达156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8个百分点。
2015 年末,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并逐步起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区新型城化建设水平。
(一)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区常住人口252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2.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镇格局不断优化,截至2017年,内蒙古有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4个、旗县城关镇69个,建制镇425个,“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体系初步形成。
2.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平稳增长,各项民生保障逐步落实,城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人均收入水平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极大促进了城镇化进程,也提高了城镇化的质量。
“呼包鄂经济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

“呼包鄂经济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摘要:“呼包鄂经济圈”作为中国十大经济圈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东临环渤海经济圈,西靠河套平原。
矿产资源和能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随着近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急剧膨胀,能源经济的不断壮大,“呼包鄂经济圈”的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经济圈经济发展建议一、“呼包鄂经济圈”发展的总体情况(一)“呼包鄂经济圈”各个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整体来说,“呼包鄂经济圈”人口较为稠密,人、财、物力相对集中,各种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城市居民观念趋同且富裕程度相当。
加之整个“呼包鄂经济圈”工业门类齐全,地区间协调合作较多,且自然环境相对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受中纬西风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
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多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在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相关问题的基本数据进行搜集对比后,我们看到,“呼包鄂经济圈”作为一个地广人稀的经济体可统计的人均绿地面积只有呼和浩特24.28M2和包头市27.46M2。
具体来说,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支柱产业以乳制品加工业为主,主要突出其政治和文化的功能,由于其功能地位不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且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可能性小,但由于经济以轻工业为主,使得呼和浩特对经济危机的抵抗性也最弱。
以钢铁、机械制造、电力、重型汽车、纺织化工等为代表的老牌工业基地包头对整个“呼包鄂经济圈”在发展中可以起到平衡、消化和自净的功能,使得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在发生城市危机时可以分散当地金融风险和承担本地区就业压力,故而经济体最稳定。
作为新兴能源城市的鄂尔多斯,因煤炭行业兴起而异军突起,短期内积聚了大量资本,但由于居民有以土地和房产衡量富裕程度的偏好,致使地产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泡沫。
在全民放贷和地下钱庄的刺激下愈演愈烈,加之地方政府为满足政绩而推波助澜,最终使得城市经济陷入困境,作为单一经济来源,鄂尔多斯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最弱,因而整个经济体在三个城市中也最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镇化是指由依靠农业谋生的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即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即城镇化率、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地区常住于该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因各学科的研究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城镇化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但城镇化内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城镇化是在各国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不可跨越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二、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化发展速度位于全国前列2013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到%,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9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00年内蒙古城镇化率为%,在2000-2013年的13年间,内蒙古城镇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区12个盟市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地区差异有所缩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地区间差距比2000年缩小了个百分点,并且全区12个盟市的城镇化率都已经超过了40%。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日益完备过去十年间,伴随着内蒙古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日益完备。
2012年,全区城市铺装道路长度7299公里,是2000年的倍;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0012公里,是2000年的倍;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6727公顷,是2000年的倍。
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城市燃气普及率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平方米。
同时,城市医疗、教育、交通等软实力也不断增强,2012年,全区医院,卫生院1848个,床位近十万张;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出租车39047辆,公交车5705辆,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部。
(三)三大城市集群已经形成,特点各不相同(1)是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带动作用明显。
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中心,以鄂尔多斯、乌海、临河、集宁等中小城市为骨干,辐射带动周边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林县等小城镇迅速发展。
呼包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2013年,呼包鄂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总量的60%,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和增长极。
(2)是以通辽市和赤峰市为中心的东部城镇集群初具规模。
这一区域以通辽市科尔沁区和赤峰市市区为双中心,以贯穿境内的铁路和公路为纽带,辐射带动邻近的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
该区域同时受惠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煤、电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伴随着自治区东西大通道公路和集通铁路的建成通车,沿线小城镇的活力也不断被激发。
(3)是以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为中心的蒙东北城镇群初见雏形。
以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为中心,以牙克石、扎兰屯、根河、额尔古纳等城市为骨干,辐射整个呼伦贝尔地区。
这一区域由于地理跨度较长,人口密度较小,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都不强,但是随着自治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与俄蒙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城镇化提质加速的潜力巨大。
三.内蒙古的城镇化道路的特征内蒙古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推力,总体属于政府主导型。
自上而下,城镇化模式表现为多元化发展方向。
(一)行政指向型“撤盟设市”、“县改市”、“乡改镇”等等区划变动引起城镇数量的增加为主导模式。
(二)重点项目建设型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城市发展,以包头为代表”包头是国家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
(三)资源开发型以“鄂尔多斯为代表”通过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张城市规模。
(四)边贸推动型内蒙古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以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为代表的口岸城市”“以贸易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发展。
(五)旅游促动型依托内蒙古草原、森林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带动当地经济,促进城镇化发展,以阿尔山市、锡林浩特市为代表。
通过“乡改镇”、“县改市”、“盟改市”等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城市数量及城镇人口,提高了城镇化率,但城镇经济的总体水平偏低,综合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医疗、养老、教育、城镇管理、人居环境等与城市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宜。
四.内蒙古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地区、城乡间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内蒙古城乡收入比为倍,到了2013年,城乡收入比迅速扩大到了3倍。
按照一般标准,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倍左右,发展中国家为2倍左右时,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超过3倍的,属于严重失衡状态。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不利于中小城镇和农村牧区的就地城镇化,不利于启动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从而拉动内需,不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社会稳定。
同时,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巨大。
2012年,内蒙古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7053元,工资较高组的最低收入仍高于平均水平5051元,而收入相对较低组的最高工资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382元,最低行业工资仅为平均工资的56、,仅为最高行业工资的39、。
在内蒙古转移农牧民工中,就业分布最广的两个行业是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和%,而2012年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行业的19个门类中分别排位倒数第3位和倒数第4位。
(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证城镇各种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
随着近几年城镇化的推进,各地区都在进行城镇的草坪、广场、道路建设,城市的公用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显着,内蒙古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水平仍显薄弱。
自来水、煤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公共设施指标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一些城区特别是小城镇的污水排放处理设施不健全,并且多数镇没有污水处理厂,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城镇的形象。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水平不能仅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重要的是要实现人口向城镇区域聚集和扩张基础上的城镇自身更高层次发展。
随着经济和生产要素组合深层次变革,将带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
如果将就业的非农化等同于人口的城镇化,实际上是扩大了城镇人口的范围,夸大了城镇化水平。
尽管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大量人口,但是城市的环境质量还要有所提高。
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素质提高一定要实现同步,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内蒙古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
同时内蒙古基础设施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
(四)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内蒙古由于处在资源优势和地区优势上,其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截至现在,城镇化率已由,2002年的%迅速提高到现在的%,走在全国前列。
但是,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
东部城市主要以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为核心,中部城市较少主要有呼和浩特、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西部则是以包头和鄂尔多斯为主的城市聚集群。
西部地区因为矿产资源丰富,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城镇化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因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所以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保持较高速度。
中部地区因缺乏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五)城镇化总体竞争力不强通过对比201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的城镇化率在五个自治区中位居第一,城镇化率达%,远远高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
所以说内蒙古的城镇化已取得了相当好的发展,这也再次说明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内蒙古城镇化取得佳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内蒙古的总体竞争力与中东部地区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基础设施状况与城镇化发展不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的总体竞争力,并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六)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城镇化进程发展迁徙型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是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转移人口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农牧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牧民工流动转移总量达238万人,45%的农牧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状态相对稳定,但90%以上的用人单位或雇主单位没有给农牧民工缴纳“五险一金”。
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一方面,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无法顺利地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稀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
目前,全区有行政村11224个,43%的行政村没有通沥青水泥路。
2012年,内蒙古有贫困人口139万人,扶贫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内蒙古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一)取消农牧区劳动力进入城镇的制约制定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的支持政策,取消农牧区劳动力进入城镇的各种制约,降低农牧区人口的转移成本,并实现与城镇人口相同待遇。
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取消城市中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投资、经商、务工、创办企业,实现城镇规模的扩大。
政府和企业可以建立用工需求信息,有序地进行培训和引导;在住房、子女上学方面,各地可以制定农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经济适用房购买政策,取消学校所收取的借读费,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子女享有相同的待遇;在社会保障方面,将用工单位必须为务工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作为基本用工条件,鼓励业主自主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金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农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安全。
(二)促进大城市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内蒙古城镇化水平的推进,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大城市的中心、主导、聚集、辐射等地位和功能增强,促进了人口和生产、经济要素向合理的、最大利益的方向及区域流动和聚集,因此再继续强调小城镇的发展将会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大城市具有更好的规模收益,为了提高经济的聚集程度,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更大的空间,需加快大城市的发展或形成更多新的大城市。
内蒙古城镇化的推进,应将突出发展大城市列为首要任务,要集中力量提高大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城市规模。
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中心、主导地位,提高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镇的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通过政策倾斜来支持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发展。
针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资源较少,产业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以吸引企业到中部地区建厂投资,从而活跃中部经济,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提高内蒙古城镇化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