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师用书(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3课时)

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 及运行的速度; 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⑴ 核外电子质量小(只有9.11×10-31 kg),运动空间 小(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运动速率大(近光速)。
⑵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⑶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 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概率)。
用光谱仪测定氢气放电管发射的氢的发射光谱
特征: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特征汞的吸收光谱
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 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 谱,总称原子光谱。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①③⑤ 下图是锂、氦、汞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其中图_______是 ②④⑥ 原子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时的吸收光谱,图_______是原子由 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发射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上的特 征谱线不同,请在下图中用线段将同种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 光谱连接。
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思考: 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
课堂练习
1、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 →1s22s22p63p2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C.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D.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2、判断下列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 (1) 1s22s2 2p63s2 3p63d54s2 属于激发态
(2) 1s22s2 2p63d1 属于激发态
构造原理: 1s;2s ; 2p 3s ; 3p 4s ;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套课件

b.电子云扩展程度
同类电子云能层序数n越大,电子能量越 大,活动范围越大电子云越向外扩张
2、原子轨道
①定义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
②原子轨道与能级
ns能级 ns轨道
npx轨道 简
np能级 npy轨道 npz轨道
并 轨 道
nd能级
ndz2轨道
ndx2—y2轨道
从K至Q ,能层离核越远,能层能量越大 每层最多容纳电子的数量:2n2
2、能级
同一个能层中电子的能量相同的电子亚层
能级名称:s、p、d、f、g、h…… 能级符号:ns、np、nd、nf…… n代表能层 最多容纳电子的数量 s:2 p:6 d:10 f:14
能层: 一 二
三
KL
M
四…… N ……
能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全满规则 半满规则
四、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 以量子力学为基础
①电子云 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 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小黑点:概率密度 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小黑点越密概率密度越大
小黑点不是电子!
②电子云轮廓图 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 即精简版电子云
③电子云轮廓图特点 a.形状 ns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球形 np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双纺锤形
2s
2p
F ↑↓ ↑ ↓ ↑ ↓ ↑
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排布式 O原子:1s2 2s2 2p4
电子排布图
1s2 2s2
2p4
O原子
六、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能量最低原理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师用书(人教版)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使用该书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重点和难点、具体教学建议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案供参考。
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习题参考答案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和每章的复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本书编写者:吴国庆、李俊、徐伟念、王建林、郑忠斌、胡晓萍、陈学英、王乾(按编写顺序)本书审定者:李文鼎、王晶责任编辑:李俊责任绘图:李宏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5年6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资源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本章说明教学建议第一节共价键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学资源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教学建议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第三节金属晶体第四节离子晶体教学资源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能举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含义及应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电负性
1.电负性 (1)概念 ①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 化学键 的电子。 ②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 吸引力 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 越大 。 (2)衡量标准 电负性是由美国化学家 鲍林 提出的,他以氟的电负性为 4.0 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5.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表给
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 1.5 2.0 1.5 2.5 3.0 4.0 1.0 1.2 3.0 0.9 3.5 2.1 2.5 1.8
1.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 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如r(Cl-)>r(Cl),r(Fe)>r(Fe2+) >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 r(O2-)>r(F-)>r(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Li+) <r(Na+)<r(K+)<r(Rb+)<r(Cs+),r(O2-)<r(S2-)<r(Se2-)<r(Te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 ( √ )
(2)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对键合电子引力的大小( √ )
(3)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4)同一周期电负性最大为稀有气体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第1课时)

(2)、共价键的方向性 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成键原子的电子 云尽可能达到最大重叠必须沿一定方向交盖,所以共价键 有方向性。
共价键的方向性 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共价键的形成
电子云在两个原子核间重叠,意味着电子出现在核间的概 率增大,电子带负电,因而可以形象的说,核间电子好比 在核间架起一座带负电的桥梁,把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 “黏结”在一起了。
2 、共价键的特征 (1)、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按照价键理论的电子配对原理,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 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共价键的 “饱和性”。 跟踪练习. 分别写出下列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电子配对成键数目 H 1 、ⅤA 3 、ⅥA 2 、ⅦA 1 。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决定了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共价单键是σ 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 键,另 一个是π 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 键,另两个 为π 键
【科学探究1】 P29 N2分子中共价键的成分。 (基态N原子电子排布1S22S22Px12Py12Pz1)
N2中 p-pσ键和 p-pπ键的形成过程
p-pπ键
p-pπ键 p-pσ键
N2
N≡N分子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础知识梳理 共价键 (1)成键微粒: 原子 。 (2)成键实质: 共用电子对 (3)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 (4)分类
。 的原子相结合。
(5)【思考】共价键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吗? 不是,共价键也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 NH4Cl中都含有共价键。
我们可以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5)(6)(7)(8) 。(填序号) ⑶ NH3 ⑹ N2 ⑼ F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2课时).ppt

范德华力大小: CI4> CCl4 >CF4 >CH4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8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练习: 下列变化过程只是克服了范德华力 的是( C )
A、食盐的熔化
B、水的分解
C、碘单质的升华 D、金属钠的熔化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9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沸点/℃100
75 50 25 0 -25 -50 -75 -100 -125 -150 CH 4 NH3 HF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课件系列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第2课时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1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我们知道:分子内部原子间存在 相互作用——化学键,形成或破坏 化学键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物质三相之间的转化也伴随着能 量变化。这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 相互作用力。
液态水中的氢键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22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23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24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练习:
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每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B. 在所有的水蒸气、水、冰中都含有氢键 C. 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D. HF稳定性很强,是因为其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6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思考:
分子间 将干冰气化,破坏了CO2分子晶体的作用力 —————
共价键 将CO2气体溶于水,破坏了CO2分子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

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5,写出该元素原子的价电 子层结构式,并指出该元素所属的周期和族。
其排布式为[Ar]3d54s2, 由于最高能级组数为4,其中有7个价电子,故该元素是第四周期ⅦB族。
思考与探究
按照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s区、p 区、d区、ds区、f区。划分区的依据是什么? s区、d区、 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
P区,主族,第三周期,第VIIA族 ds区,副族,第四周期,第IB族
3、由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给出其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 (3)第四周期第VIA族 (4)第四周期第IVB族
4S24P4 3d24S2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DF ) A. B. C. D. E. F. G. S区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s结尾 d区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ds结尾 ds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ds结尾 p区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sp结尾 主族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含s,但都不含d 过渡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ds结尾 ds区元素的原子d轨道一定全满
课堂练习 1、已知某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ⅥA族位置 上。试写出该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 式并分析该元素在哪区? 由于是ⅥA族, 4d必是全充满的,所以价电子排 布为5s25p4,
电子排布式[Kr]4d105s25p4
属P区
2、下列元素是主族元素还是副族元素?第几周期?第几族? (1)1s2 2s2 2p6 3s2 3p5 (2)[Ar]3d10 4s1
区的名称来自按照构造原理最后填充的能级的符号
(四)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s区: 含ⅠA与ⅡA共两族两列;价电子层为ns1或 2(n≥1) 特点: 价电子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注意: ①并不是所有价电子层为ns1或2的元素都在 S区, He除外(它在p区) ②除H外,都是金属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的容和要求编写的,供使用该书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容的选择与呈现以及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容特点、重点和难点、具体教学建议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案供参考。
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习题参考答案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和每章的复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本书编写者:吴国庆、俊、徐伟念、王建林、忠斌、胡晓萍、学英、王乾(按编写顺序)本书审定者:文鼎、王晶责任编辑:俊责任绘图:宏庆人民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5年6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章说明教学建议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资源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本章说明教学建议第一节共价键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学资源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本章说明教学建议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第三节金属晶体第四节离子晶体教学资源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能举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含义及应用。
2. 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3.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以及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4. 知道“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和运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5. 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容分析1. 地位与功能本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容比较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从分子结构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保持,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本章依据“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容标准中的第3、4、5、6条,以及“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容标准中的第1、2、3条的要求选取容,同时注意与第一章知识的衔接。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像的方式,很形象生动地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接着介绍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并描述了这些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很简洁地用表格形式列出了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通过“思考与交流”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解释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在已知N2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根据CO和N2都有10个价电子,它们是等电子体,再比较CO和N2的某些性质,引出了等电子原理的概念;教科书中提到了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只知道N2的结构,没有介绍CO的结构,这是由于CO中的三重键与N2的不同,相对复杂而不作介绍。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接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最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也安排在本节介绍。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共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除分子的手性外,对其他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知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等。
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关于章图和节背景图的说明:①本章章图由一幅主图和三幅小图组成,主图为合成ATP 分子的模拟图;三幅小图分别是一个复杂分子的结构模型图;一对手性分子(反应停);雪、冰、水和北极熊。
②节背景图是B12分子模型图。
3. 容结构三、课时建议第一节共价键2课时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3课时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3课时复习与机动2课时第一节共价键一、教学设计在化学2中学习了化学键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本节将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知识,包括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知识。
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充分利用数据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键能、键长、键角等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2. 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教学难点:1. σ键和π键的特征;2. 键角。
具体教学建议:1. 可以通过制作原子轨道模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
2. 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表2-1和表2-2,从定量的角度理解键能、键长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3. 键角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可以介绍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分子的键角,如CO2、H2O、CH4、NH3等,并引出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介绍键角时不要求对具体角度做解释,留待下一节继续学习。
4. 关于等电子原理,只需以教科书上的CO和N2为例,简单介绍等电子原理的概念即可。
还可例举CH4和NH4+,但不要做太多的扩展。
教学方案参考【方案Ⅰ】制作模型学习σ键和π键创设问题情景:(1)复习以NaCl为代表的离子键的形成过程;(2)复习共价键的概念。
提出问题:(1)两个H在形成H2时,电子云如何重叠?(2)在HCl、Cl2中,电子云如何重叠?制作模型: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泡沫塑料、彩泥、牙签等材料制作s 轨道和p轨道的模型。
根据制作的模型,以H2、HCl、Cl2为例,研究它们在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即σ键和π键的成键过程,体会σ键可以旋转而π键不能旋转。
归纳总结:σ键是两原子在成键时,电子云采取“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这种重叠方式符合能量最低,最稳定;σ键是轴对称的,可以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旋转。
π键是电子云采取“肩并肩”的方式重叠,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互为镜像,不可以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旋转。
在分子结构中,共价单键是σ键;而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的。
反思与评价:组织学生完成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
【方案Ⅱ】利用表格与数据学习键能与键长提出问题: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发生化学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讨论与启示: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认识到化学反应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过程,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发生化学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说明断开N≡N 键比断开F—F键困难。
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表2-1,了解一些共价键的键能,并思考下列问题:(1)键能是共价键强度的一种标度,键能的大小与键的强度有什么关系?(2)键能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联系?怎样利用键能的数据计算反应的热效应?(3)完成“思考与交流”中的第1、2题。
归纳总结:在上述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归纳键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即键能是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共价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通常取正值,键能越大,意味着该化学键越稳定。
创设问题情景:共价键的强度还有一种描述方法,即用键长来描述,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表2-2,结合键能的概念,你认为键长是什么?它怎样描述共价键的强度?讨论与总结:分子的核间距称为键长,它是衡量共价键稳定性的另一个参数,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方案Ⅲ】制作模型学习键角提出问题:怎样知道多原子分子的形状?讨论与启示:要想知道分子在空间的形状,就必须知道多原子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即键角。
制作模型:利用泡沫塑料、彩泥、牙签等材料制作CO2、H2O和CH4的分子模型,体会键角在决定分子空间形状中的作用。
归纳总结:知道了键角,就能确定分子在空间的形状,键角是描述分子空间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
例如,在CO2中,∠OCO为180°,所以CO2为直线形分子;而在H2O中,∠HOH 为105°,故H2O为角形分子。
反思与评价:完成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