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反应试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梅毒的血清学试验PPT课件

梅毒的血清学试验PPT课件
梅毒的病原学
苍白螺旋体:细长螺旋形,原核微生物,长714微米,不易着色,普通显微镜不易看到,可 用暗示野显微镜观测到。
人体的免疫学反应
非特异性抗心脂质抗体可用牛心脂质检测出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可用梅毒螺旋体检出
梅毒的血清学试验
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抗原:心磷脂 胆固醇 卵磷 脂) 临床意义:初筛 疗效评价 复发及再感染的判断
肉眼判读结果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Rapid Plasma Reaging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Tolu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试验方法(TRUST)
试剂复温(23℃-29℃) 试剂与血清等量混匀,水平转动8分钟。 结果判断:中等或大的红色凝聚物为阳性反应性反应。
存在的问题
◆假阳性
1、生物学假阳性:见于瘤型麻风、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硬 皮病、雅司病、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包虫病、旋 毛虫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疾 2、人为因素:试剂与血清反应后放置时间过长,因干燥在纸片 上留下假性凝集;没有做阴性对照,肉眼判定错误;标本错误。
RPR+FTA-ABS+TPPA+ 全自动酶免仪、全自动洗板机 5、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处理。 6、缓慢取出吸嘴,确保吸嘴外壁无液体。 2、移液器使用完毕后,把移液器量程调至最大值,且将移液器垂直放置在移液器架上; 2、缓慢将控制钮按至第一档并等待约 1 - 3 秒; 影响ELISA测定结果的干扰因素 临床意义:初筛 疗效评价 复发及再感染的判断 ELISA法梅毒抗体检测 具备以上指标之一即可诊断 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患儿检出抗梅毒19s-IgM
注意的问题
实验器材的计量(酶免仪、洗板机、恒温箱、 冰箱、空调、生物安全柜、精确移液器、量筒、 振荡器、温度计)

血清病和血清病样反应诊断与治疗PPT

血清病和血清病样反应诊断与治疗PPT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观察淋巴结、脾脏等器官的变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观察肺部、肝脏等器官的变化 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关节、肌肉等软组织的变化 核素扫描:观察淋巴结、脾脏等器官的代谢情况
血清病样反应的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牛奶等 心理治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神经系统并发症:对症治 疗,如抗癫痫、抗抑郁等
皮肤并发症:局部治疗, 如外用激素、抗生素等
消化系统并发症:对症治 疗,如抗酸、止泻等
呼吸系统并发症:对症治 疗,如抗炎、止咳等
血清病样反应的诊断
诊断标准
血清病样反应的症状:皮疹、关节痛、发热等
血清病样反应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
血清病样反应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史等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用于缓解关节疼痛 和发热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治疗严重的血 清病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用于缓解皮肤瘙痒和荨 麻疹
生物制剂: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TNF-α单克隆抗体等, 用于治疗难治性血清病
辅助治疗:如补液、营养支持等,用于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用于减轻炎症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用于减轻瘙痒和皮疹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抑制免疫反应
特殊治疗
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抑制免疫系统,减轻症状 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用于减轻瘙痒、皮疹等症状 抗凝血药:如肝素、华法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风险

免疫血清学实验ppt课件

免疫血清学实验ppt课件
原之间的异同点
两个样品为同一抗原
存在三种不同的抗原 两个样品部分相同
二、凝集反应
原理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 体特异性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 的凝集团块。
基本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凝集抑制反应等。
直接凝集实验(ABO血型鉴定)
主要材料
A 抗
A
B 抗
B
结果判断
血型 抗A试剂
抗B试剂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B
-
+
0
-
-
AB
+
+
注意事项
• 注意无菌操作 • 滴加血液时,不要使枪头尖触及试剂
感谢下 载
64100l100l100l100l100l100l100l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两个样品为同一抗原存在三种不同的抗原两个样品部分相同二凝集反应原理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
g
3
间孔加入抗原
• 琼脂板放入湿盒内,置4℃,24-48小时后
4
观察结果。
倍比稀释法
样品 100管µL第一 管
10管0µL第二
100µ L
100µ L
100µL
1:4
1:8
1:16
100管µL第四
100µ L 1:64
结果判断
1
6
2
5
3
4
应用
• 测定抗体的效价 • 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 • 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比较抗

血清学实验技术课件

血清学实验技术课件
•本质:间接凝集试验
•原理:不完全抗体(单价抗体)与颗粒抗原结合不出现可见凝集反应,用单价抗体免
疫动物,将获得的抗抗体与结合有单价抗体的颗粒载体混合,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 •应用:初生动物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诊断,布氏杆菌病的不完全抗体检测,抗组织细 胞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Step 1 Step 2
+
不完全Ab
原分析和疾病诊断的基础;但不同微生物的 部分共同抗原或不同抗原的相同表位可出现 交叉反应,后者是区分血清型或亚型重要依 据
• 结合比例:抗原抗体结合在比例适当时才出现 明显可见反应,抗原或抗体过多可抑制可见反 应,称为带现象
• 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力与非共价键性质、数
量和距离有关,形成的复合物可以解离, 离解 常数(K)反映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亲合力,高亲
=
颗粒性抗原 如:RBCs
+
=
Anti-AbFc
第14页,幻灯片共36页
沉淀试验分类
液体沉淀试验 沉淀试验
凝胶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 环状沉淀试验 免疫浊度测定
免疫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第15页,幻灯片共36页
环状沉淀试验
• 在小口径玻璃管内进行 • 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检测(如诊断
• 分类 • 凝集试验: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与颗粒性载体
(红细胞、乳胶等)结合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 沉淀试验: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电解质参与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第8页,幻灯片共36页
凝集试验分类
直接凝集性试验 凝集性试验 间接凝集性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 ELISA)

第五章 血清学反应 免疫学课件

第五章  血清学反应  免疫学课件
(2) 结果:阳性---类似粉笔沫样凝集物漂浮澄清液滴中;
阴性----无凝集物,液滴浑浊。
2020/7/6
(3) 用途意义:
① 用已知抗体诊断抗原(病原) ② 也可用已知的诊断抗原悬液,检测待检血清中是否存
在相应抗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常用于布氏杆菌的玻板凝集反应和鸡白痢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
2020/7/6
2020/7/6
三、免疫标记技术
(一)原理:抗原与抗体能特异性结合,但抗体、抗原分子
小,在含量低时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是不可见的。将荧光素、酶分 子、胶体金、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在抗体分子上,可以通过检测标记 分子来显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此种根据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和标记分子的敏感性建立的技术,称为标记抗体技术。
标记免疫技术一般分为两类: (1)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 用于组织切片或其他标本中Ag或Ab的定位。 (2)免疫测定(immunoassay):用于液体标本中Ag或Ab 的测定。
2020/7/6
第二节 沉淀反应
2020/7/6
一、沉淀反应概述
(一)原理: 可溶性抗原 (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
2020/7/6
(3)用途意义: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用已知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 是否存在相应抗体和测定该抗体的含量。
2020/7/6
(二)、间接凝集试验 1、原理:将可溶性抗原 (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
一定大小的不溶性颗粒 (统称为载体颗粒)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 (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所出现的特异性凝 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吸附抗原称为正向;吸附抗体称为反向。
2020/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种间的物质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 自体内隔绝物质:
眼睛水晶体蛋白质、精 细胞及甲状腺球蛋白等
抗原的性质
2.分子量足够大:一般>104道尔顿 3.立体化学结构:一般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愈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愈强。
4.抗原决定族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表面上的具有一定化学 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决定其特异性
抗体 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缩写为Ig).
抗体的结构和种类
IgG:存在于血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0%)和组织液中。
抗体种类
IgA:二体 IgD: IgE: IgM:五体
IgG结构
IgA结构
IgA:存在于血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3%)和外分泌液中
IgM 等结构
➢ 当抗原过多或抗体过多,则抗原抗体的结合不能 形成大的复合物,因而抑制可见反应的出现,这 一现象称为带现象。
➢ 抗体过多出现的抑制现象称前带现象,而抗原过 多出现的抑制现象称后带现象。
➢ 为了克服带现象,在进行血清学试验时,需将抗 原或抗体作适当稀释。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规律
反应的二阶段性 结合阶段-----反应发生快,几秒钟至几分钟 。 反应阶段-----较慢,需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更长时间 。
表面抗原:不同细菌的表抗原名称不同.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称为封套抗原 或K抗原,肺炎双球菌的叫荚膜抗原,伤寒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称为Vi抗原
细菌抗原
细菌的各种抗原
微生物抗原成分-----病毒抗原成

颗粒抗原
组分抗原 微生物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antigen)
是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的B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
应乳胶凝集试验
以乳胶颗粒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称为乳胶凝集试验。该试验 既可检测相应的抗体也可鉴定未知的抗原,而且方法简便、快速,在临
乳胶凝集试验 床诊断中广泛应用于伪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猪细
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禽衣原体病、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囊虫病等的诊断。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间接凝集反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 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 (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体内反应可介导 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 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 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 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 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 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 (erologicreaction)。
IgM:血液中 IgE:血清中,0.002%
IgD:血清中,1%
淋巴器官
抗体的产生部位
胸腺
一级淋巴器官
骨髓 (鸟)法氏囊
二级淋巴器官
淋巴结(约500-600个) 脾脏
Lymph
抗体在人体nod中e 产生部位
thymus
spleen Bone marro w
抗体的存在部位:血清、 乳汁、体液
抗 体 作 用
反应的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分子表面的结合,结合 的适宜温度为0~40℃、pH在4.0~9.0范围内。 如温度超过60℃或pH降到3.0以下,或加入解离 剂台硫氰化钾、尿素等,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可 重新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性质不改变。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规律
最适比和带现象
➢ 只有抗原与抗体呈适当比例时,才可出现可见的 结合反应。
抗原决定族
抗原的种类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完全抗原
天然抗原 人工抗原 合成抗原
抗原种类
异种抗原 同种异体抗原 自身抗原
蛋白质抗原 核酸抗原 多糖抗原 脂抗原
微生物抗原成分-----细菌抗原成

菌体抗原: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称O抗原---脂多糖蛋白质的复合物
微生物抗原
鞭毛抗原称为H抗原
抗原抗体反应条件
1. 抗原 2. 抗体
3. 环境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条件 (1)电介质:0.85%NaCI;
(2)温度:37或56 (3)pH值:7.0 (4)振荡:适当的机械振荡 (5)反应时间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规律
特异性和交叉性
若两种抗原之间含有部分共同抗原时,则发生 交叉反应。亲缘关系越近,交叉反应的程度也越 高。
应协同凝集试验 葡萄球菌A蛋白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表面抗原,能与 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分子的Fc片段相结合,结合后的IgG仍保持其 抗体活性。当这种覆盖着特异性抗体的葡萄球菌与相应抗原结合时,可 协同凝集试验 以相互连接引起协同凝集反应,在玻板上数分钟内即可判定结果(加图 图八)。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快速鉴定细菌、霉形体和病毒等
抗体吸附于红细胞上鉴定未知抗原称为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常用的红细胞有绵羊、家兔、鸡及人的O型红细胞。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间接凝集反

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与游离抗原结合后就不能凝集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从而使红细胞凝
集现象受到抑制,这一试验被称为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间接凝集反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鉴定: 用已知抗体鉴定未知的细菌或标本中的抗原
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抗原(antigen)
是一类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免疫原 性),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反应原性)。
(一)抗原的性抗质原的性质
1.异物性
抗原抗体反凝应集类反型应-----凝集反
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血球等)或吸附在乳胶、白陶土、离子交换树
脂和红细胞的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有电介质存在时,凝聚成 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
凝集原——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法 试管法

血清凝集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间接凝集反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小颗粒(载体)表面,加
间接凝集反应 入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在适宜条件下,发生凝集反应。
载体:动物的红血球;聚苯乙烯乳胶;矽酸铝;活性炭等。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血凝试验
吸附抗原的红细胞就称为致敏红细胞。致敏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后,能 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间接血凝试验 用已知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检测未知抗体称为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用已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