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初中毕业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契.合(qiè) 沉淀.(diàn)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B.折.腾(zhé) 迸.溅(bèng) 相形见绌.(zhuō) 面面相觑.(qù)

C.追溯.(shuò) 针砭.(biān) 锲.(qì)而不舍风雪载.(zài)途

D.挑衅.(xìn) 休憩.(qì)怒不可遏.(è) 强.(qiǎng)词夺理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殒落了。

B.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

3.对下面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A.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

B.一重复句,是因果关系

C.一重复句,转折关系

D.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是转折关系

4.联系语境,对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2分)

A、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娴熟:熟练。)

B、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抽搐:这里指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C、有一个不羁的灵魏/掠过我的头顶〈不羁:不受拘束。〉

D、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遒劲:倔强,不驯服。)5.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夸张〉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比〉

C、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比喻)

D、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反复〉

6.下列诗词和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A、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D、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8、下列对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诸葛亮

“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初中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散文集。

C、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勇敢、乐观,不惧困难。在孤岛上,他积极地与大自然作不屈

的斗争,用火枪和《圣经》征服了“星期五”,使其心甘情愿做了他的奴仆。

D、《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

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探险、寻找沉船宝藏的故事。

二、阅读《故乡》中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④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在第一段的方框内填上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就并且

B、即使也何况

C、虽然但而且

D、虽然而况且

10.“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11.下列选项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B.第②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C.第④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D.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12. 对于文中结尾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这一景物描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我”眼前出现的真实画面,因为离开所以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再看故乡也就客观了许多。

B.这是“我”眼前出现的一幅虚幻的画面,这并不是现实故乡的景象,是“我”因为太热爱故乡而对它的一种美化。

C.此句再现了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理想中新生活的象征。

D.这是“我”在离开时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的景象的最后怀念,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三、阅读《斑羚飞波》的选文,完成13-16题

①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拔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拎调换位置。

②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③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④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⑤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⑥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⑦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3、文中能看出"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句子是 ( )

A、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B、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

C、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D、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

14、如何理解第④自然段中"我没想到"、"我更没想到"这两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没想到”使意思层层递进,表达了"我"对斑羚绝境求生所表现出的智慧和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的由衷敬佩。

B、两个"没想到",是并列关系,表明了斑羚的飞渡让"我"很吃惊。

C、说明斑羚的飞渡让人出乎意料。

D、"我"没想到斑羚能这么聪明!

15、第⑤自然段从描写角度看属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正面描写。作用是说明了我们的吃惊程度。

B、侧面描写。作用是进一步烘托气氛,表明震惊的程度,表现老斑羚行为的悲壮和悲剧色彩。

C、正面描写。作用是说明了我们没有想到斑羚这么聪明。

D、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斑拎飞渡的壮观景象。

16、选文最后一句话"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中"灿烂"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灿烂"指的是彩虹灿烂。

B、"灿烂"指斑羚的精神灿烂。

C、"灿烂"的不只是彩虹的光辉,更是对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赞扬。

D、"灿烂"指斑羚的行为精神的灿烂。

四、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7-20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甲】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乙】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丙】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丁】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7、下面是文段中的一句话,它应还原到原文中的 ( )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8、在节选文字横线处加一句名言,较合适的一项是()

A.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人是其事业之子。”

B.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心灵里没有音乐,绝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C.清代学者梁章钜说:“凡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D.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如果享受工作的乐趣,那么人生是天堂。”

19、概括“职业趣味”每一点的意思,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每项职业都是个复杂的系统,看其自身变化,给人以新鲜感。

B.第二,经艰苦奋斗取得成就,会有成功的喜悦。

C.第三,与同业比较骈进,因竞争而得快乐。

D.第四,专心于工作,省却无限闲烦恼。

20、综合分析节选文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B.这段文字作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

事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最后谈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这段文字论证严谨。

C.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D.选段结尾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20-2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1、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发生变化的是()

A、阡陌交通

..

..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魏晋

.... D、乃不知有汉,无论

22、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

..交通(田间小路)..若有光(好像)初极狭,才.通人(仅)阡陌

B、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桃花源)此中人语.云(对……说)

C、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欣然规.往(计划)

D、未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后遂无问津

..者(过问)

24、下列对《桃花源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了渔人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经过。

B、《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记叙了渔人的行踪。

C、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