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篇【导语】《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 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 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一篇杂文, 王小波对“媚俗”(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 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与“媚雅”(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盎惑或者误导, 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 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进行了比对, 重点阐述了“媚雅”。
他回想在美国时, 一日去波士顿看朋友。
趋车一整天方到朋友家, 被朋友邀请去教堂听免费的高雅音乐会。
小波在婉拒不成的情况下, 和朋友去了音乐会现场。
由于坐在首排正中, 他硬撑着听了两支曲子, 结果是觉得曲子没咸没淡, 没油没盐, 演奏员在胡吹、胡拉, 指挥先生在胡比划, 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
中间居然有一段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结论即是布鲁纳这两首鸟曲, 真是没劲透了!欣赏小波的率真和透彻,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知名作家而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没有怕别人讥笑他缺乏古典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闭口不谈。
现今社会中, 不雅装雅的人比比皆是, 个别演艺明星(当然演艺明星也是人, 也不乏具有高功力、高水平人士出现), 连整句话都说不好, 一手蛛蛛爬的“书法”, 愣说自己的爱好是读书, 读名著、读经典、读深奥的古籍……听音乐、听古典音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此“媚雅”之举不提也罢, 还不如真实地说说自己喜欢朋友围炉而坐, 喝喝大酒、吹吹小牛来得真实!看了王小波的“媚雅”谈, 也不由得想起另一作家说过, 如果一本书, 无论评价多么好的书, 如果你看不下去, 完全可以放下不看, 不用强迫自己去迎合。
支持小波的不要故作“媚雅”状, 但辩证地分析, 不怀“媚雅”之心, 而抱“媚雅”之举, 去尝试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 学着去听不同风格的音乐、看各种风情的舞蹈、阅读兴趣之外的书籍, 也可能在“媚雅”的驱动下, 保不齐真地培养出来了某些文学、艺术修养, 那岂不是一件快事!【篇二】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有一本书, 全是俏皮话, 你一看就乐了, 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 连你也骂了, 接着你就反思了。
2021年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2021年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自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人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
安古人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老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
我想读读《金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老的《资本论》,否则老想着找自己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小波杂文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一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几个城市的人照样跟踪操控。
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一本随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女友无边无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杂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
一部分杂文是讲电影的,一部分杂文是讲他在国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杂文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
喜欢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点也不文艺腔,全是俏皮话,你一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手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
大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文艺片。
2、美国电影人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一个路数拍烂。
就像《镜花缘》里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几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
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一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食客。
我原来读小波的小说,一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_84》。
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言,他喜欢现代文学,无比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还有图尼埃。
他对小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过现代文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言每一句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一辈子也就能出一两个。
他还很推崇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对新千年文学做过演讲,他想写8个讲稿,完成5个就死了。
现在剩下轻、快、精确、形象、繁复,恰好我的老师最近也在看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她现在对精确十分着迷,并迫使我也要精确。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 读书心得体会)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17612《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My spiritual home《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一】《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
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
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
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
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在这本《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神家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重要的一点即,精神家园建设需要从内心开始。
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和选择。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描述了他在追求成功和物质利益的道路上曾经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最终他发现,只有真正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才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建设一个完善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才能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通过反省,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找到激励自己进步的动力。
另外,书中还探讨了与他人的关系对于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建立真正的、互相尊重和理解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安全感。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学习和分享,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友谊。
最后,在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关于品质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作者引用了很多经典著作和名人名言,强调了对于艺术、文化和道德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艺术的品味、对于文化的熏陶,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这样的修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也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通过读完《我的精神家园》,我深切感受到了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和建设的必要性。
在这个快节奏和物质至上的社会中,我们容易迷失自己,忽视内心的需求。
而正是通过建设和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让我对于精神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读完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太有个性了,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是人云亦云,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
他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比方在说到孔孟程朱,他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
他认为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创造的价值是孔孟所不能及的。
他认为孔孟程朱的那些“仁义”啊,“格物”啊,“中庸”啊等等,虽然是些好话,但是这好似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
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创造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方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
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
这几句话我特喜欢,挖苦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方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
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根本单位。
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读后感-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 精品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读书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安古人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老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
我想读读《金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老的《资本论》,否则老想着找自己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小波杂文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一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几个城市的人照样跟踪操控。
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一本随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女友无边无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杂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
一部分杂文是讲电影的,一部分杂文是讲他在国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杂文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
喜欢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点也不文艺腔,全是俏皮话,你一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手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
大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文艺片。
2、美国电影人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一个路数拍烂。
就像《镜花缘》里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几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
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一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食客。
我原来读小波的小说,一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
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言,他喜欢现代文学,无比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还有图尼埃。
他对小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过现代文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言每一句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一辈子也就能出一两个。
他还很推崇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对新千年文学做过演讲,他想写8个讲稿,完成5个就死了。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
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
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
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
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
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
——著名评论家陈村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
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
——著名作家卫捷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
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
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陈坪师承王小波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
那就是王小波。
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
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王小波极具黑色幽默的文风。
“至于黑色幽默,我认为无需刻意为之,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把它写下来,就是黑色幽默。
”正如王小波在《与人交流》一节中所说,黑色幽默已经成为王小波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说自己是个天性悲观的人,这幽默之所以加个黑色,就是因为他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地说出了人们都在说甚至不敢说的话,而这些话,不仅适用于当时,竟也出奇地映射于现今的某些社会现象,令如今的我们掩卷沉思。
在《为什么要老片新拍》这一节里,王小波探讨了影视圈里老片新拍的现象,并且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戏重拍真是不必要。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如今的影视圈。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这四部电视剧没少重拍。
又拿里面的《西游记》来说,自从86版的开播以来,各路导演、演员,又都陆陆续续地拍了三四遍,然而,这些重拍的版本,现今都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最老的86版《西游记》成为经典,年年回味。
还有很多除了毁经典,没有其他任何价值的重拍影视剧:《神雕侠侣》《新笑傲江湖》《鹿鼎记》《新白娘子传奇》《封神演义》……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些翻拍失败的影视剧,大多数导演甚至都没有搞清楚自己为何要翻拍,自己是否具备翻拍成功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蹭经典的热度,玩煽情的老梗,耗观众的耐心,服化道或敷衍,或夸张,编剧不能细心打磨剧本、钻研剧情,情节俗套,逻辑混乱,演员演技不在线,惨不忍睹,最终翻拍得人不人鬼不鬼。
当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评分的高低足以说明他们是否做到了致敬经典。
王小波说影视剧里的俗套剧情就如《镜花缘》里的直肠国,就是大粪。
毫不避讳,一针见血,我想如果王小波生活在现今,他不想当作家的话,准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影视剧评论家或者吐槽博主。
在书中也能看出王小波对弱势群体和底层人民的关注(《同性恋成因问题》《有关贫穷》),也可以看到他对当时文化状态的态度。
从犀利的反讽口吻中,王小波对文革时期的社会氛围批判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
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
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
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
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
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
可惜45岁就英年早逝。
王小波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
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
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
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
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
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
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
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
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
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
王小波与李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
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
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
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
在《论战与道德》中,王小波发现,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难错,而是争谁好谁坏。
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此言不谬。
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机制,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王小波才说:“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道上是无懈可击的。
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
”“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
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
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
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
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
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
王小波的文化意义也极有可能被一起消解掉。
他的《极端体验》、《沉默的大多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等篇,均直指现世中的尴尬处,以其特有的智慧与巧思,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至于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是一篇被笑料包裹
的故事,却不失为一支悲剧性的挽歌。
幽默,不仅需要学养与才具,同样也需要一个良性的氛围。
这种氛围要求听者拥有同样的兴趣与机敏,更要一种积极宽容的品评。
我不敢说所有人都会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正是基于我对后者的怀疑,真正意义上的幽默永远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当王小波调和了他的理智与情感,试图建立他的公正和谐时,许多人却将他的机智之语当成粗鄙的攻击和恶意的玩笑。
因而,从鲁迅到王小波、文人的幽默常常是一种悲剧性的操作。
诸如果戈理《钦差大臣》、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安徒生《皇帝的新衣》这类政治幽默、无不以其民族深厚的幽默传统为依托,美国电影可以拿总统、议员寻开心,而中国要形成正常的幽默环境,尚需假以时日。
许多朋友为王小波这位古道热肠的文坛怪杰的过早离去黯然神伤,而我,却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