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简述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
甲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
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
王国维为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
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3.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为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 初中是高中的基础,高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保证学习效率.
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一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祝你成功.。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步入语文教学讲坛,就意味着在人生道路上开始了艰辛的拔涉。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信念:读书!“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读书是没有止境的,对此,我不禁想起王国维的几句话。
我想,读书对老师来说应有三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读书第一境。
读书要静心,守住心灵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读进去。
读进去才会沉醉其中,这样才会人书融会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三境。
书有如巍峨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就可以高屋建瓴,对事物认识也就更加深入、透彻。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读与语言直接相关的书,又要读与教育有关的书,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有关的书。
这些书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理论素养。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看,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关于善读书,我有三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

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学习是有趣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更会乐趣无穷。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读书的“三个境界”,有一段精辟的比喻。
他认为,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前也曾看到过这段论述,真是又深刻又生动,优美的词句蕴涵了透彻的哲理。
这次重读,忽然想找出这三段词的出处。
前两首词很容易就从周笃文先生选注的《宋百家词选》上找到了。
第一首是北宋诗人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首词是北宋诗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首词却一直没有找到。
前几天,偶然看到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才知道这首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首词都是抒发个人情感之作,王国维在这里巧妙地借来用于描写对学问的执著追求,恰到好处。
喜爱古诗词的朋友不妨从中感悟一番,而对于我们学习理工科的人,则更会有深刻的启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迷去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生六大境界2006-06-15 22:28:32第一境界:"志于学"。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涌现出了许多诗词名篇、诗词名句。
这些诗词佳句,不仅饱含着深刻的思想,有着深邃的意境,富于哲理,而且文辞优美,描绘生动,情真意切,音调铿锵,读来不禁会有齿颊生香之感。
有些诗词名句已象成语一样在生活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能收到很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读书的三种境界及其来历

读书三种境界及其来历一、读书三境界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简述:“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这一境界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意为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三、出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
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我所谓读书的境界有三,一曰:博;二曰:辨;三曰:用。
我们刚接触书本,刚开始读书时,会有如临大海,如观百花的感觉,心中充满了新奇。
不知道从何入眼去看,入眼去瞧?且莫着急,找你所能看到的书来读,吸取书中的营养博闻强记,打好读书的基础,从各方面积累知识。
这时候的你初闻书香,一定深感
书中的奥妙无穷,被书所吸引所折服,但不大会去想书中所蕴含的思想是怎样的。
这时候的你在书的花园里徜徉,心情会无比愉悦,此谓读书第一境界。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对读的书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有所选择。
我们所读的书和文章,里面表达的思想和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的表达一定偏颇。
这时我们要学会分辨哪些书是正确的,是我们要学的书;哪些是错误的,我们要摒弃的书。
如同在百花园中虽然花都艳丽无比,但有些花散发出的香气是有毒的,是对我们无益的我们要远离这样的花。
如果你能够在书中进行正确的辨别,说明你已达到读书的第二境界。
读了许多书,胸中竹竿历历,锦绣尽存,你就要把胸中的知识泼洒出来,也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于生活。
如果不用,和胸中没有知识是一样的。
要勇于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去做知识的主人,去主宰自己的生活,唯有运用所学,生活才会因你而精彩。
古人早已有“学以致用”的观点,读书的真正目的在取得读书过程的享受和愉悦的同时,更要勇于去实践,去运用知识。
这既是检验知识的正确性,也是对知识的巩固。
我们不提倡读死书,读书要灵活运用,挥洒自如,做一个读活书的读书人。
如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读书的第三境界了,到这时眼界打开,胸中知识就会如泉水
咕咕流之不尽,而乐趣也会陶陶涌之无穷。
这就是我认为的读书三境界,当然这三个境界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穿插在一起,博览、辨识、运用是系统的读书,它们是要合三为一的,互相促进,互相支持。
这样读书才更有进益,更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