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合集下载

道士塔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道士塔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道士塔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

写到了上世纪王道士每天早上都粉刷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写,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常常是写得更杰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道士塔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应出的豪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箓敦煌石窟枉守护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光辉文化毁灭中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管叫遗产他乡跑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委曲求全保财富四、小结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渐深化。

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没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明确目标: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知道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二、具体分析㈠导入⒈课文的题目是“道士塔”,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明确:敦煌文物的流失-→罪魁王道士⒉假设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明确: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⑵满清官员:任其自然、赠送佳品、中饱私囊(重刑)⑶国外掠夺者:敲诈、低价、大量巧取豪夺⒊假设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明确:王道士――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反语】恨﹤满清官员――腐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对照】〉痛惜无奈愤慨国外掠夺者――狡猾敲诈蛮横(学者)【反语】※ 结合练习二穿插揣摩句子的含义⑴这是一个庞大的民族悲剧。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高三语文《道士塔》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高三语文《道士塔》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1、高三语文《道士塔》教案一等奖设计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生:(无语)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

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

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

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

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

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

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生:(齐声)王圆录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

你认为,是这样的吗?生:不是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1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塔心竖一木桩。

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

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相关的视频资料。

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的相关资料)(板书:王道士)(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

“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

(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

)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通过课文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 对传统文化、历史和人物客观评价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道士塔》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道士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图片资料:道士塔的图片或其他相关图片4. 视频资料:关于道士塔的视频或其他相关视频5. 字典、辞典等参考资料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独立解决问题。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主题和问题。

3. 情景教学: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4.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中关于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简要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道士塔有何象征意义?”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道士塔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道士塔,它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去感受这段历史的沧桑。

”2.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道士塔象征着什么?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道士塔》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道士塔为线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历史的沧桑。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道士塔》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江城》等,以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那它究竟
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
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可能有:
(这是一个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无奈的、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
(如果可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末节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啊)
(五)、作业:
感受余秋雨
板书:(空白处补充学生的看法)
王同情讽刺余
()道秋()
士谴责
嘲笑雨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