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2:阅读理解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2:阅读理解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2:阅读理解题Ⅰ、综合问题精讲:阅读理解型问题以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别致、题样多变为特点.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它可以是阅读课本原文,也可以是设计一个新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内容、方法和思想,然后在把握本质,理解实质的基础上作出回答.这类问题的主要题型有:阅读特殊范例,推出一般结论;阅读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阅读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等.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能透彻理解课本中的所学内容,善于总结解题规律,并能准确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及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应透彻理解所学内容.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更要掌握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Ⅱ、典型例题剖析【例1】(,模拟,9分)如图 2-7-1所示,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H的边长分别为2 2 和2 ,对角线BD、FH都在直线l上,O1、O2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线段O1O2的长叫做两个正方形的中心距.当中心O在直线l上平移时,正方形 EFH也随之平移,在平移时正方形EFGH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1)计算:O1D=_______,O2 F=______;(2)当中心O2在直线 l上平移到两个正方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中心距O1 O2 =_________.(3)随着中心 O2在直线 l上的平移,两个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还有哪些变化?并求出相对应的中心距的值或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计算过程)解:(1)O1D=2,O2 F=1;(2)O1 O2 =3;(2)当O1 O2>3或0≤O1 O2<1时,两个正方形无公共点;当O1 O2=1时,两个正方形有无数个公共点;当1<O1 O2<3时,两个正方形有2个公共点.点拨:本题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是“两圆的位置关系”,但形式有所变化.因此,可以再次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认真分析并总结两圆五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圆心距d与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五种位置关系主要由两个因素确定:①公共点的个数;②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按这两个因素为线索来探究位置关系.然后,把这种利用平移实验直观探索方法迁移到研究“两个正方形的位置关系”上来.【例2】(,内江,9分)阅读材料,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学读书时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1+2+3+…+100=?经过研究,这个问题的一般性结论是1+2+3+…+()121+=n n n ,其中n是正整数。

(完整版)初二数学经典阅读理解题

(完整版)初二数学经典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型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BO 和△CDO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 =∠COD=90︒.若△BOC 的面积为1, 试求以AD 、BC 、OC+OD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的面积.图1 图2小明是这样思考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移动这些分散的线段,构造一个三角形,再计算其面积即可.他利用图形变换解决了这个问题,其解题思路是延长CO 到E , 使得OE =CO , 连接BE , 可证△OBE ≌△OAD , 从而得到的△BCE 即是以AD 、BC 、OC+OD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如图2).请你回答:图2中△BCE 的面积等于 .2.如图所示,圆圈内分别标有1,2,…,12,这12个数字,电子跳蚤每跳一步,可以从一个圆圈逆时针跳到相邻的圆圈,若电子跳蚤所在圆圈的数字为n ,则电子跳蚤连续跳(2-3n )步作为一次跳跃,例如:电子跳蚤从标有数字1的圆圈需跳12-13=⨯步到标有数字2的圆圈内,完成一次跳跃,第二次则要连续跳42-23=⨯步到达标有数字6的圆圈,…依此规律,若电子跳蚤从①开始,那么第3次能跳到的圆圈内所标的数字为 ;第2012次电子跳蚤能跳到的圆圈内所标的数字为 .3.请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如图(1)在Rt △ABC 中,∠BAC =90°,AB = AC ,点D 、E 分别为线段BC 上两动点,若∠DAE =45°.探究线段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明的思路是:把△AE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连结E′D , 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1)猜想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式,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 图(1)ADCOBBOCDA111210987654321图2图1A'PPA ABCBC(2)当动点E 在线段BC 上,动点D 运动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时,如图(2),其它条件 不变,(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 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4.阅读下面材料:小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 (其中∠BAC 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中,AB=2,AC=4,以BC 为边在BC 的下方作等边△PBC ,求AP 的最大值。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

阅读理解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 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 例1 (2013•六盘水)阅读材料: 关于三角函数还有如下的公式: sin (α±β)=sinαcosβ±cosasinβ; 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m 。

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将一些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求值. 例:tan15°=tan(45°-30°)=tan 45-tan 301tan 45tan 30︒︒+︒︒g =31(33)(33)1263363(33)(33)13----==+-+=2-3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请选择适当的公式解答下面问题 (1)计算:sin15°;(2)乌蒙铁塔是六盘水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图1),小华想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该铁塔的高度,如图2,小华站在离塔底A 距离7米的C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75°,小华的眼睛离地面的距离DC 为 1.62米,请帮助小华求出乌蒙铁塔的高度.(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2, 2=1.414)思路分析:(1)把15°化为45°-30°以后,再利用公式sin (α±β)=sinαcosβ±cosasinβ计算,即可求出sin15°的值;(2)先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BE 的长,再根据AB=AE+BE 即可得出结论. 解:(1)sin15°=sin (45°-30°)=sin45°cos30°-cos45°sin30°=232162622222444-⨯-⨯=-=;(2)在Rt △BDE 中,∵∠BED=90°,∠BDE=75°,DE=AC=7米, ∴BE=DE•tan ∠BDE=DE•tan75°. ∵tan75°=tan(45°+30°)==tan 45tan 301tan 45tan 30︒+︒-︒︒g =31(33)(33)1263363(33)(33)13++++==+--=2+3。

七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七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七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系列七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问题,并完成相关计算。

问题:小明有10支铅笔,小红有3支铅笔。

如果他们把铅笔都放在一起,那么总共有多少支铅笔?解答:小明有10支铅笔,小红有3支铅笔。

所以他们总共有10+3=13支铅笔。

题目二根据下面的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一家商店正在举行打折活动,所有衣服的价格降低了30%。

如果一件衣服原价是120元,那么现在的价格是多少?解答:如果一件衣服原价是120元,那么降价后的价格为120 * (1-30%) = 120 * 0.7 = 84元。

题目三根据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以下图表表示了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共有32名学生。

请问身高在150-160cm之间的学生有多少人?解答:根据图表,身高在150-160cm之间的学生有12人。

题目四根据下面的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6米,宽是4米。

如果要在该花坛周围修建一圈围墙,请计算需要多少米的围墙木材。

解答:该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为2 * (6 + 4) = 20米。

因此,需要20米的围墙木材。

题目五根据下面的问题,回答问题。

问题:有一辆汽车从A市开往B市,全程480公里。

在一次加油站,它加满油后继续行驶。

如果这辆车每升汽油可以行驶12公里,那么加满一箱油需要多少升?解答:根据题目,这辆车每升汽油可以行驶12公里,全程为480公里。

所以加满一箱油需要480 / 12 = 40升。

以上是七年级初中数学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的一些例题,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祝大家学业进步!。

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专题4)

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专题4)

阅读理解型问题(专题4)——合情推理【考点透视】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试题不再囿于教材的内容及其方法,以新颖别致的取材、富有层次和创造力的设问独树一帜.这些试题中还常常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新的概念和方法,而且要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阅读理解型问题中,除了考查学生的分析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能力,即逻辑推理能力外,还经常考查学生的观察、猜想、不完全归纳、类比、联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因此,这类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理解,然后进行合情推理,就其本质进行归纳加工、猜想、类比和联想,作出合情判断和推理, 【典型例题】例1.已知正数a 和b ,有下列命题:(1)a +b =2,ab ≤1; (2)a +b =3,ab ≤23; (3)a +b =6,ab ≤3.根据以上三个命题所提供的规律猜想:若a +b =9,ab ≤ .(2000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试题)分析:观察(1)、(2)、(3)中的数字规律:不等号右边的数都是等号右边的数的21,由此可以作出猜想.解:ab ≤29. 说明:本题要求直接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规律,猜想结论. 例2.例2.(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你认为成立的请在括号内打“√”,不成立的打“×”.①322322=+( );②833833=+( ); ③15441544=+( ); ④24552455=+( ). (2)你判断完以上各题之后,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n 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并注明n 的取值范围: .图4—1AD nB CD 1 D 2D 3E 1 E 2 E 3 E n 图4—2(3)请用数学知识说明你所写式子的正确性.(200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试题)分析:判断式子①、②、③、④内在的规律时可以发现:①中3=2 2-1;②中8=3 2-1;③中15=4 2-1;④中24=5 2-1.这样就可以统一用含n 的式子表示出来.解:(1)①√;②√;③√;④√.(2)12-+n n n =n 12-n n.其中n 为大于1的自然数. (3)12-+n n n =123-n n =122-⋅n n n =n 12-n n . 说明:本题虽然需要说明所写式子的正确性,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即用含有n 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例3.下列每个图是由若干盆花组成的形如三角形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 (n >1)盆花,每个图案花盆的总数是S .按此规律推断,S 和n 的关系式是 .(2000年山西省中考试题)分析:由正三角形每条边的花盆数n 与花盆的总数S 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S 总是比n 的3倍少3. 解:S =3n -3.说明: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其它形式也可以. 例4. 如图4—2所示,在△ABC 中,BC =a ,若D 1、E 1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D 1E 1=a 21; 若D 2、E 2分别是D 1B 、E 1C 的中点,则D 2E 2=a a a 43)2(21=+; 若D 3、E 3分别是D 2B 、E 2C 的中点,则D 3E 3=a a a 87)43(21=+;…………若D n 、E n 分别是D 1-n B 、E 1-n C 的中点,则D n E n = (n ≥1,且n 为整数).(200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试题)分析:因为12121=;2221243-=;3321287-=;……,所以D n E n 也可以用含数字2的式子来表示.解:D n E n =11212---n n (n ≥1,且n 为整数).说明:寻找数字规律,应把已给的数写成有规律的一组数.n =2,S =3 n =3,S =6 n =4,S =9例5.问题:你能很快算出19952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个位上的数为5的自然数的平方.任意一个个位数为5的自然数可写成10•n+5,即求(10•n+5)2的值(n为自然数).你试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况,从中探索规律,并归纳、猜想出结论(在下面空格内填上你的探索结果).(1)通过计算,探索规律:152=225可写成100×1(1+1)+25,252=625可写成100×2(2+1)+25,352=1225可写成100×3(3+1)+25,452=2025可写成100×4(4+1)+25,……752=5625可写成,852=7225可写成,……(2)从第(1)的结果,归纳、猜想得:(10n+5)2=.(3)根据上面的归纳、猜想,请算出:19952=.(1999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试题)分析:在对这些式子进行规律探索的时候,要找出哪些数是不变的,哪些数是随式子的序号变化而逐步变化的.然后就可以用n来表示这些逐步变化的数.解:(1)100×7(7+1)+25;100×8(8+1)+25.(2)100n2+100n+25100n(n+1)+25.(3) 100×199(199+1)+25=3980025.说明:本题不仅要求归纳猜想和探索规律,而且要运用归纳猜想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例6.如图4—3,在平面上,给定了半径为r的圆O,对于任意点P,在射线OP上取一点P',使得OP·OP'=r 2 ,这种把点P变为点P'的变换叫做反演变换,点P与点P'叫做互为反演点.图4—3 图4—4(1) 如图4—4,⊙O 内外各一点A 和B ,它们的反演点分别为A '和B '.求证:∠A '=∠B ; (2) 如果一个图形上各点经过反演变换得到的反演点组成另一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互为反演图形.①选择:如果不经过点O 的直线l 与⊙O 相交,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 ). (A)一个圆 (B)一条直线 (C)一条线段 (D)两条射线 ②填空:如果直线l 与⊙O 相切,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 ,该图形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 .(200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分析:求解本题首先要理解“反演变换”的意义,并理解圆内的点的反演点在圆外,圆上的点的反演点在圆上,圆外的点的反演点在圆内;其次,第(2)题的第①小题,由于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反演点是它本身,因此只要在该直线的圆内、圆外部分各取几点,画出反演点,便可推测该直线的反演图形.另外,第(2)题的第②小题,由于直线与圆的切点的反演点是它本身,因此只要在该直线上取几点,画出反演点,便可推测该直线的反演图形.(1)证明:∵A 、B 的反演点分别是A’、B’,∴OA ·OA’=r 2,OB ·OB’=r 2. ∴OA ·OA’=OB ·OB’,即''OA OBOB OA . ∵∠O =∠O ,∴△ABO ∽△B’A’O . ∴∠A’=∠B .. (2)解:①A .②圆;内切.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特殊的点的研究归纳、推测图形形状的合情推理能力.另外,还可以研究下列问题:如果直线⊙O’与⊙O 相切,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什么?该图形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是什么?例7.阅读下面材料:对于平面图形A ,如果存在一个圆,使图形A 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大于这个圆的半径,则称图形A 被这个圆所覆盖.对于平面图形A ,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使图形A 上的任意一点到其中某个圆的圆心的距离都不大于这个圆的半径,则称图形A 被这些圆所覆盖.例如:图4—5中的三角形被一个圆所覆盖,图4—6中的四边形被两个圆所覆盖.回答下列问题:(1)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的最小值是 cm ; (2)边长为1cm 的等边三角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的最小值是 cm ; (3)长为2cm ,宽为1cm 的矩形被两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的最小值是 cm , 这两个圆的圆心距是 cm.(200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图4—5图4—6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图形被圆所覆盖的定义,其次,可以推测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取最小值时,显然这个圆就是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而第(3)题可把长为2cm ,宽为1cm 的矩形分割成两个边长为1 cm 的正方形,根据第(1)题,不难得到结论.解:(1)22; (2)33; (3)22,1. 说明:本题的合情推理是建立在空间想象的基础上,并把问题转化为多边形的外接圆问题.另外,还可以研究下列问题:1.如果边长为1cm ,有一个锐角是60°的菱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那么r 的最小值是多少?2.如果上低和腰长都是1cm ,下低长是2cm 的梯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那么r 的最小值是多少?【习题4】1.观察下列各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3×5=15,而15=42-1; 5×7=35,而35=62-1;11×13=143,而143=122-1; ……请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2000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试题)2.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 9×1+2=11, 9×2+3=21, 9×3+4=31, 9×4+5=41, ……猜想:第n 个等式(n 为正整数)应为 .(2003年北京市中考试题)3.观察下列各式: 1×3=12+2×1, 2×4=22+2×2, 3×5=32+2×3,……请你将猜想到的规律用自然数n (n ≥1)表示出来: .(2003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试题)4.观察以下等式:1×2=31×1×2×3;1×2+2×3=31×2×3×4;1×2+2×3+3×4=31×3×4×5;1×2+2×3+3×4+4×5=31×4×5×6;……根据以上规律,请你猜测:1×2+2×3+3×4+4×5+…+n ×(n +1)= .(200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试题)5.将正偶数按下表排成5列: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第1行 2 4 6 8 第2行 16 14 12 10 第3行 18 20 22 24 …… …… 28 26根据上面的排列规律,则2000应在( ).A .第125行,第1列B .第125行,第2列C .第250行,第1列D .第250行,第2列(200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试题)6.细心观察图形4—7,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21,21)1(12==+S ; 22,31)2(22==+S ; 23,41)3(32==+S ; ……(1)请用含有n (n 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 (2)推算出OA 10的长;(3)求出S 1 2+S 2 2+S 3 2+…+S 10 2的值.(2003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试题)7.(1)阅读下面材料: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当A 、B 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 在原点, 如图4—8,|AB |=|OB |=|b |=|a -b |; 当A 、B 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4—9,当点A 、B 都在原点右边时,则 |AB |=|OB |-|OA |=|b |-|a |=b -a =|a -b |; ②如图4—10,当点A 、B 都在原点左边时,则O (A ) B图4—8O B A图4—9O A B 图4—10O A 2 A 4A 1 …1 A 5S 3 S 5 S 2S 1 S 41 1 1A 6 A 3…图4—7|AB |=|OB |-|OA |=|b |-|a |=-b -(-a )=|a -b |;③如图4—11,当点A 、B 在原点的两边时,则 |AB |=|OA |+|OB |=|a |+|b |=a +(-b )=|a -b |. 综上,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a -b |.(2)回答相应问题: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②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是 ,如果|AB |=2,那么x 为 . ③当代数式|x +1|+|x -2|取最小值时,x 相应的取值范围是 .(200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8.如图4—12,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D 的中点,F 是 BA 延长线上一点, AF =21AB . (1)求证:△ABE ≌△ADF . (2)阅读下面材料:如图4—13,把△ABC 沿直线BC 平行移动线段BC 的长度,可以变到△ECD 的位置; 如图4—14,以BC 为轴把△ABC 翻折180°,可以变到△DBC 的位置; 如图4—15,以点A 为中心,把△ABC 旋转180°,可以变到△AED 的位置.象这样,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折、旋转等方法变成的.这种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3)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图4—12中,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翻折、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使△ABE 变到 △ADF 的位置?答: . ②指出图4—12中线段BE 与DF 之间的关系.答: .(200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9.在△ABC 中,D 为BC 边的中点,E 为AC 边上的任意一点,BE 交AD 于点O .某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了如下事实.EDCBADCBAEDCA图4—13 图4—14 图4—15FABC D E图4—12OA B a 图4—11图4—16E A B C O D图4—17 B C A D EOB C A 图4—18 D E O C A 图4—19 D F EO①当11121+==AC AE 时,有21232+==AD AO (如图4-16); ②当21131+==AC AE 时,有22242+==AD AO (如图4-17); ③当31141+==AC AE 时,有32252+==AD AO (如图4-18). 在图4-19中,当n AC AE +=11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用n 表示ADAO的一般结论,并给出证明(其中n 是正整数).(200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10.某厂要制造能装250毫升(1毫升=1厘米3 )饮料的铝制圆柱形易拉罐,易拉罐的侧壁厚度和底部的厚度都是0.02厘米,顶部厚度是底部厚度的3倍,这是为了防止“呯”的一声打开易拉罐时把整个顶盖撕下来.设一个底面半径是x 厘米的易拉罐的用铝量是y 厘米3. (1)利用用铝量=底圆面积×底部厚度+顶圆面积×顶部厚度+侧面积×侧壁厚度)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②根据上表推测:要使用铝量y (厘米)的值尽可能小,底面半径x (厘米)的值所在范围是( ).A .1.6≤x ≤2.4B .2.4<x <3.2C .3.2≤x ≤4(200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11.如图20,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EFGH 对角线BD 、FH 都在直线l 上.O 1、O 2 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O 1D =2,O 2F =1,线段O 1O 2的长叫做两个正方形的中心距....当中心O 2在直线l 上平移时,正方形EFGH 也随之平移,在平移时正方形EFGH 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1)当中心O 2在直线l 上平移到两个正方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中心距O 1O 2 = . (2)随着中心O 2在直线l 上的平移,两个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还有哪些变化?并求出相对应的中心距的值或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计算过程 ).(200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试题)图4—20【习题4】1.解:(2n -1)(2n +1)=(2n )2-1. 2.解:9(n -1)+n =10(n -1)+1. 3.解: n (n +2)=n 2 +2n .4.解:1×2+2×3+3×4+4×5+…+n ×(n +1)=31×n ×(n +1)×(n +2).5.解:选C .6.解:(1)2,11)(2nS n n n =+=+. (2)∵OA 1=1,OA 2=2,OA 3=3,…, ∴OA 10=10.(3)S 1 2+S 2 2+S 3 2+…+S 10 2=2)21(+2)22(+2)23(+…+2)210(=41(1+2+3+…+10) =455. 7.解:(1)3,3,4;(2)∣x +1∣,-3或1; (3)-1≤x ≤2. 8.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 ∵ AB=AD ,AD ⊥AB , ∴∠BAE =∠DAF =90°.∵AE =21AD ,AF =21AB , ∴AE =AF .∴△ABE ≌△ADF .(3)①答:△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度到△ADF 的位置. ②答:BE =DF ,且BE ⊥DF .9.解:根据题意,可以猜想:当n AC AE +=11时,有n AD AO +=22成立. 证明:过D 作DF ∥BE 交AC 于点F .∵D 是BC 的中点, ∴F 是EC 的中点. ∵n AC AE +=11, ∴n EC AE 1=. ∴nEF AE 2=.∴nAF AE +=22. ∵DF ∥BE , ∴nAF AE AD AO +==22. 10.解:(1)解:222250202.0302.0xx x x y ππππ⋅+⋅⋅+⋅=·0.02 =xx 102522+π. (2)B .11.解:.(1)2,1. (2)3.(3)①当1<O 1O 2<3时,两个正方形有2个公共点;②当O 1O 2=1时,两个正方形有无数个公共点;③当O 1O 2 <1,或O 1O 2>3时,两个正方形没有公共点.。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29页PPT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29页PPT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专题三 阅读理解型问题

专题三 阅读理解型问题

专题三 阅读理解型问题阅读理解题通常是给出一段文字,或陈述某个数学命题的解题过程,或设计一个新的数学情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概括或迁移运用,从而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考查目标既有基础知识,又涉及阅读理解能力、自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2016年贵阳中考首次考查了阅读理解几何综合应用问题.预计2017贵阳中考还会考查此类型题目,复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中考重难点突破)阅读解题过程,模仿解题策略【经典导例】【例1】(2016贵阳中考) (1)阅读理解:如图①,在△ABC 中,若AB =10,AC =6,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解决此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再连接BE(或将△ACD 绕着点D 逆时针旋转180°得到△EBD),把AB ,AC ,2AD 集中在△ABE 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判断.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问题解决:如图②,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中点,DE ⊥DF 于点D ,DE 交AB 于点E ,DF 交AC 于点F ,连接EF ,求证:BE +CF >EF ;(3)问题拓展: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 中,∠B +∠D =180°,CB =CD ,∠BCD =140°,以C 为顶点作一个7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D 于E ,F 两点,连接EF ,探索线段BE ,D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本题属于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主要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运用.对于(2)延长FD 至点M ,使DM =DF ,连接EM ,BM ,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把线段BE ,CF ,EF 转化到△BEM 中来研究;对于(3)要延长AB 至点N ,使BN =DF ,连接CN ,先证明△NBC ≌△FDC ,得CN =CF ,∠NCB =∠FCD.再根据已知条件证明△NCE ≌△FCE ,得EN =EF ,则有BE +BN =EN ,所以有BE +DF =EF.【学生解答】解:(1)2<AD<8;(2)延长FD 至点M ,使DM =DF ,连接EM ,BM ,在△BMD 和△CFD 中.∵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BDM =∠CDF ,DM =DF ,∴△BMD ≌△CFD ,∴BM =CF.又∵DE ⊥DF ,DM =DF ,∴EM =EF ,在△BME 中,BE +BM>EM ,∴BE +CF>EF ;(3)BE +DF =EF.理由:延长AB 至点N ,使BN =DF ,连接CN.在△NBC 和△FDC 中,CB =CD ,BN =DF.∵∠NBC +∠ABC =180°,∠D +∠ABC =180°,∴∠NBC =∠D ,∴△NBC ≌△FDC ,∴CN =CF ,∠NCB =∠FCD.∵∠BCD =140°,∠ECF =70°,∴∠BCE +∠FCD =70°,∴∠NCE =70°,在△NCE 和△FCE 中,CN =CF ,∠ECF =∠NCE =70°,CE =CE ,∴△NCE ≌△FCE ,∴EN =EF.∵BE +BN =EN ,∴BE +DF =EF.1.(张家界中考)阅读材料:解分式不等式x -13x +6<0,解: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①x -1>03x +6<0,或②x -1<0,3x +6>0,解①得:无解,解②得:-2<x<1,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x<1.请仿照上述方法解下列分式不等式: (1)2x +5x -4≤0; (2)2x -6x +2>0.解:(1)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①2x +5<0,x -4≥0,或②2x +5>0,x -4≤0,解①得:无解,解②得:-2.5<x ≤4,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5<x ≤4;(2)根据实数的除法法则: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因此,原不等式可转化为:①2x -6>0x +2>0,或②2x -6<0,x +2<0,解①得:x>3,解②得:x<-2,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3或x<-2.2.(2016兰州中考)在数学课上,老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如图1,我们把一个四边形ABCD 的四边中点E ,F ,G ,H 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的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小敏在思考问题时,有如下思路:连接AC.结合小敏的思路作答:(1)若只改变图1中四边形ABCD 的形状(如图2),则四边形EFGH 还是平行四边形吗?说明理由; 参考小敏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连接AC ,BD.①当AC 与BD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写出结论并证明; ②当AC 与BD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 是矩形,直接写出结论.解:(1)四边形EFGH 还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连接AC.∵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EF ∥AC ,EF =21AC.∵G ,H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GH ∥AC ,GH =21AC ,∴EF ∥GH ,EF =G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①当AC =BD 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理由如下:由(1)可知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当AC =BD 时,FG =21BD ,EF =21AC ,∴FG =EF ,∴四边形EFGH 是菱形;②当AC ⊥BD 时,四边形EFGH 是矩形.3.(2016郴州中考)设a ,b 是任意两个实数,规定a 与b 之间的一种运算“⊕”为:a ⊕b =a -b (a ≤0).(a>0),例如:1⊕(-3)=1-3=-3,(-3)⊕2=(-3)-2=-5,(x 2+1)⊕(x -1)=x2+1x -1.(因为x 2+1>0) 参照上面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2⊕4=__2__,(-2)⊕4=__-6__;(2)若x>21,且满足(2x -1)⊕(4x 2-1)=(-4)⊕(1-4x),求x 的值.解:∵x>21,∴2x -1>0,∴(2x -1)⊕(4x 2-1)=2x -14x2-1=2x +1.又-4<0,∴(-4)⊕(1-4x )=-4-(1-4x)=-5+4x ,∴(2x -1)⊕(4x 2-1)=(-4)⊕(1-4x)化为:2x +1=-5+4x ,解得x =3,∴x 的值为3.阅读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经典导例】【例2】(2014兰州中考)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1)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2)如图,将△ABC 绕顶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BE ,连接AD ,DC ,CE ,已知∠DCB =30°.①求证:△BCE 是等边三角形;②求证:DC 2+BC 2=AC 2,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解析】(1)根据定义和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则有矩形或正方形或直角梯形;(2)①首先证明△ABC ≌△DBE ,得出AC =DE ,BC =BE ,进一步得出△BCE 为等边三角形;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得出△DCE 是直角三角形,问题得解.【学生解答】解:(1)学习过的特殊四边形中,符合条件的四边形有:矩形、正方形或直角梯形;(2)①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BC ≌△DBE ,∴AC =DE ,BC =BE ,∵∠CBE =60°,∴△BCE 是等边三角形;②∵△BCE 是等边三角形,∴∠BCE =60°,CE =BC.∵∠DCB =30°,∴∠DCE =∠DCB +∠BCE =30°+60°=90°.∴△DCE 是直角三角形,∴DC 2+CE 2=DE 2,又∵AC =DE ,CE =BC ,∴DC 2+BC 2=AC 2.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4.(2016衢州中考)如图1,我们把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1)概念理解: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CB =CD ,问四边形ABCD 是垂美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2)性质探究:试探索垂美四边形ABCD 两组对边AB ,CD 与BC ,AD 之间的数量关系.猜想结论(要求用文字语言叙述),写出证明过程;(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问题解决:如图3,分别以Rt △ACB 的直角边AC 和斜边AB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FG 和正方形ABDE ,连接CE ,BG ,GE ,已知AC =4,AB =5,求GE 的长.解:(1)四边形ABCD 是垂美四边形.证明:∵AB =AD ,∴点A 在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上,∵CB =CD ,∴点C 在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C 是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AC ⊥BD ,即四边形ABCD 是垂美四边形;(2)猜想结论:垂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平方和相等.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 中,AC ⊥BD ,垂足为E ,求证:AD 2+BC 2=AB 2+CD 2,证明:∵AC ⊥BD ,∴∠AED =∠AEB =∠BEC =∠CED =90°,由勾股定理得,AD 2+BC 2=AE 2+DE 2+BE 2+CE 2,AB 2+CD 2=AE 2+BE 2+CE 2+DE 2,∴AD 2+BC 2=AB 2+CD 2;(3)连接CG ,BE ,∵∠CAG =∠BAE =90°,∴∠CAG +∠BAC =∠BAE +∠BAC ,即∠GAB =∠CAE ,在△GAB 和△CAE 中,AB =AE ,∠GAB =∠CAE ,∴△GAB ≌△CAE ,∴∠ABG =∠AEC ,又∠AEC +∠AME =90°,∴∠ABG +∠BMC=90°,即CE ⊥BG ,∴四边形CGEB 是垂美四边形,由(2)得,CG 2+BE 2=CB 2+GE 2,∵AC =4,AB =5,∴BC =3,CG =4,BE =5,∴GE 2=CG 2+BE 2-CB 2=73,∴GE =.5.(2016宁波中考)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线.(1)如图1,在△ABC 中,CD 为角平分线,∠A =40°,∠B =60°,求证:CD 为△ABC 的完美分割线; (2)在△ABC 中,∠A =48°,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为等腰三角形,求∠ACB 的度数; (3)如图2,在△ABC 中,AC =2,BC =,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是以CD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完美分割线CD 的长.解:(1)∵∠A =40°,∠B =60°,∴∠ACB =80°,∴△ABC 不是等腰三角形,∵CD 平分∠ACB ,∴∠ACD=∠BCD =21∠ACB =40°,∴∠ACD =∠A =40°,∴△ACD 为等腰三角形,∵∠DCB =∠A =40°,∠CBD =∠ABC ,∴△BCD ∽△BAC ,∴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2)①当AD =CD 时(如图①),∠ACD =∠A =48°,∵△BDC ∽△BCA ,∴∠BCD =∠A =48°,∴∠ACB =∠ACD +∠BCD =96°;②当AD =AC 时(如图②),∠ACD=∠ADC =2180°-48°=66°,∵△BDC ∽△BCA ,∴∠BCD =∠A =48°,∴∠ACB =∠ACD +∠BCD =114°;③当AC =CD 时(如图③),∠ADC =∠A =48°,∵△BDC ∽△BCA ,∴∠BCD =∠A =48°,∵∠ADC>∠BCD ,矛盾,舍去,∴∠ACB =96°或114°;(3)由已知得AC =AD =2,∵△BCD ∽△BAC ,∴BA BC =BC BD,设BD =x ,∴()2=x(x +2),解得x =-1±,∵x >0,∴x =-1,∵△BCD ∽△BAC ,∴AC CD =BC BD =23-1,∴CD =23-1×2=(-1)=-.6.(2016咸宁中考)阅读理解:我们知道,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如图1,一个矩形发生变形后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个内角中较小的一个内角为α,我们把sin α1的值叫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度.(1)若矩形发生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120°,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度是________; 猜想证明:(2)设矩形的面积为S 1,其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S 2,试猜想S 1, S 2,sin α1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拓展探究:(3)如图2,在矩形ABCD 中,E 是AD 边上的一点,且AB 2=AE·A D ,这个矩形发生变形后为平行四边形A 1B 1C 1D 1,E 1为E 的对应点,连接B 1E 1,B 1D 1,若矩形ABCD 的面积为4(m >0),平行四边形A 1B 1C 1D 1的面积为2(m >0),试求∠A 1E 1B 1+∠A 1D 1B 1的度数.解:(1)33;(2)sin α1=S2S1,理由如下:如图1,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 ,b ,其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高为h ,则S 1=ab ,S 2=ah ,sin α=b h ,∴S2S1=ah ab =h b ,sin α1=h b ,∴sin α1=S2S1;(3)由AB 2=AE·AD ,可得A 1B 12=A 1E 1·A 1D 1,即A1D1A1B1=A1B1A1E1.又∠B 1A 1E 1=∠D 1A 1B 1,∴△B 1A 1E 1∽△D 1A 1B 1,∴∠A 1B 1E 1=∠A 1D 1B 1.∵A 1D 1∥B 1C 1,∴∠A 1E 1B 1=∠C 1B 1E 1,∴∠A 1E 1B 1+∠A 1D 1B 1=∠C 1B 1E 1+∠A 1B 1E 1=∠A 1B 1C 1,由(2)sin α1=S2S1,可知sin ∠A1B1C11=m m =2,∴sin ∠A 1B 1C 1=21,∠A 1B 1C 1=30°,∴∠A 1E 1B 1+∠A 1D 1B 1=30°.。

阅读理解型存在问题及解题策略

阅读理解型存在问题及解题策略

阅读理解型存在问题及解题策略近些年初中数学试题中不断出现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的基本模式是“材料—问题” 。

这种题型特点鲜明,内容丰富,超越常规,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高要求。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 学生要读懂材料, 正确理解题意, 弄清题目要求, 关键是要理清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收集整理题中的各种信息,综合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等数学方法,探索题中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初中学生解数学阅读理解题存在的困难1. 基础薄弱,信心不足,在解数学阅读理解题时产生心理障碍。

数学阅读理解题中实际问题的文字叙述与现实生活贴近, 但是题目比较长, 其数量也比较多, 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很分散隐蔽。

所以,面对许多的非形式化题目和材料,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如何入手,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怕。

学生对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心理障碍,是造成解题困难的首要原因。

2. 缺少体验,信息有限,在解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形成认识障碍。

由于学生一直在学校学习,他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限, 造成了对生活、生产、科技及杜会经贸活动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而许多知识领域的名词术语在数学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这些很陌生名词术语学生当然不知其意,因此也就无法读懂题意,更不用说正确理解题意了。

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利息、利润、利率、保险金、折旧率、纳税率等概念,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学生都没搞清楚,所以对涉及到这些概念的题目就无法去理解,更无法去解决了。

3. 轻视阅读,理解欠缺,在解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形成思维障碍。

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 目前的初中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不浓, 阅读文字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理解文字的能力较弱。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图像和画面比较感兴趣, 而对文字则比较麻木, 缺乏兴趣, 因此造成他们语感也比较差, 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水平也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4 (1)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
b
则糖的质量与糖水的质量的比为__a__;若
再添加c克糖(c>0),则糖的质量
bc
与糖水质量的比为___a__c_____,生活常
识告诉我们:添加的糖完全溶解后,糖
水会更甜。 请根据所列式子及这个生 活常识提炼出一个不等式___ab___ab___cc___.
E 3 AE AC
CE∥DA

BD DC AE

BA AE

AC

BD DC

AB AC
1、上述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定理? (写两个定理即可)
2、在上述分析、证明过程中,主要用到了 下列三种数学思想的哪一种?选出一个 填在后面括号内( )
①数形结合思想;②转化思想;
③分类讨论思想
(2)如图,在Rt△ABC 中,∠B=90,AB= a,BC=b(a>b),延长 BA、BC,使 AE=CD=c,在直线C A、DE交于点F,
又锐角三角形函数有如下性质:锐角的正弦、 正切值随锐角的增大而增大;锐角的余弦值 随锐角的增大而减小。
请运用该性质,并根据以上所提供的几何 模型证明你提炼出的不等式。
当 AE 1 时, 参照上述研究的结论,
AC 1 n
请你用n表示
AO
的一般结论,并
AD
给出证明(其中n是正整数) AO 2
AC 1 n
AD 2 n
证明:过D点作DF∥BE交AC于点F,
∵D是BC的中点,∴F是EC的中点
由 AE 1 , 可知 AE 1 ,
初中数学阅读 理解问题
曾庆坤
例1 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所提出 的问题。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的内 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 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已知:如图,△ABC中, AD是角平分线。
求证: BD AB DC AC
证明:过C作CE∥DA,交BA的延长线于E
CE∥DA
1 E 2 3 1 2
于点F,则(1) 1 1 1 还成立吗? AB CD EF
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2)请找出S△ABD,S△BED和S△BDC间的关 系式,并给出证明。
证明(1)∵AB∥EF,EF DF AB DB
∵CD∥EF,
EF CD

BF DB
EF EF DF BF DB 1 AB CD DB DB DB
(1)当 AE 1 1 时, AC 2 1 1
有 AO 2 2 ; AD 3 1 2
(2)当 AE 1 1 时, AC 3 1 2
有 AO 2 2 ; AD 4 2 2
(3)当 AE 1 1 时, AC 4 1 3
有 AO 2 2 ; AD 5 2 3
证明:
ABC , EBD均为Rt, tanCAB BC b ,
AB a
tanDEB DB b C , EB a C
又CAB EAF DEB,
CAB , DEB均 为 锐 角,
tanCAB tanDEB,
b bc a ac
(2)以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C且垂直于 AB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已 知A、B两点的坐标为(-4,0),(1,0), 求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y=ax2+bx+c的解 析式。
解(2)由△BOC∽△COA可
得点C的坐标为(0,-2)
代入y=a(x+4)(x-1)可得
解析式为
y 1 x2 3 x 2 22
又∵AB=5,AC=4,BC=7
BD 5 , BD 35
7 BD 4
9
例2、已知,如图1,AB⊥BD,CD⊥BD,垂 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点E, EF⊥BD,垂足为F,我们可以证明
1 1 1 成立(不要求考生证明) AB CD EF
若将图1中的垂直改为斜交,如图2,AB∥CD, AD、BC相交于点E,过点E作EF∥AB,交BD
11 1 AB CD EF
(2)关系式为: 1 1 1 SABD SBCD SBED
证明如下:分别过A作AM⊥BD于M,
过E作EN⊥BD于N,过C作CK⊥BD
交BD的延长线于K。
由题设可得: 1 1 1 AM CK EN
2 2 2 BD AM BD CK BD EN
AC 1 n
EC n
AE 2 , AE 2 ,
EF n
AF 2 n
AO AE 2 AD AF 2 n
解后反思:
1、本题猜想过程应建立在对已知 条件的分析、观察的基础上,找出 几个等式中的常量、变量及变化规 律,再依此猜想问题中所要求的般 结论。
2、本题的图形中涉及线段中点, 过中点作平行证题是最常用的辅助 线。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平行 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对应线 段成比例。(写定理的名称或内容均可)
3、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解答已知 如图,△ABC中,AD是角平分线, AB=5cm,AC=4cm,BC=7cm,求BD的 长。
解:∵AD是角平线, BD AB DC AC
根据上述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1)在以上的证明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定理? 请写出两个定理的名称或内容。
答:用到切线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等等。
(2)以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C且垂直于 AB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已 知A、B两点的坐标为(-4,0),(1,0), 求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y=ax2+bx+c的解 析式。
例5 阅读下列材料:如图⊙O1和⊙ O2外切于点C, AB是⊙O1和⊙O2外公切线,A、B为切点, 求证:AC⊥ BC。 证明:过点C作⊙ O1和⊙ O2的内公切线交AB于D, ∵DA、DC是O1的切线, ∴DA=DC, ∴ ∠DAC= ∠ DCA。 同理∠ DCB= ∠ DBC。 又∵ ∠ DAC+ ∠ DCA+ ∠ DCB+ ∠ DBC=180°, ∴ ∠ DCA+ ∠ DCB=90°,即AC⊥BC。
根据上述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1)在以上的证明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定理? 请写出两个定理的名称或内容。
(2)以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C且垂直于 AB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已 知A、B两点的坐标为(-4,0),(1,0), 求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y=ax2+bx+c的解 析式。
(3)根据(2)中所确定的抛物线,试判断这 条抛物线的顶点是否落在两圆的连心线O1O2上, 并说明理由。
即 1
1 BD
AM

1
1 BD CK

1
1 BD
EN
2
2
2

1 2
BD

AM

SABD,
1 2
BD CK

SBCD,
1 2
BD
EN

SBED,
11 1 SABD SBCD SBED
例3、在△ABC中,D为BC的中点,E为AC 边上的任意一点,BE交AD于点O。某学生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了如下的事实:
3、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解答:已知如 图,△ABC中,AD是角平分线, AB=5cm,AC=4cm,BC=7cm,求BD的长。
1、上述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定理?(写两 个定理即可)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内错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推论):在同一 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2、在上述分析、证明过程中,主要用到了 下列三种数学思想的哪一种?选出一个 填在后面括号内(② )
①数形结合思想;②转化思想;
③分类讨论思想
; https:///lanchougu/ 蓝筹股 ;
但未开挖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 其中移民人口为88759人 [6] 建设 气温普遍偏高 总会投下一颗石子 肠道传染病发病明显增多 运用 纳木错地区每年的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 Ⅲ 把唐拉札杰藏在保吉山以西约6公里处的大坝 常在高山草甸、灌丛带栖息 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 巫山小三峡 运河上商运逐渐增加 -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来看 (5)中运河;物种资源 元代开通海运 [3]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大磨滩河边有1株百年以上的黄角树 合计 位于巴东新县城的北岸 10月份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为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显著增多 1℃ 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 输法”为“分段运输法” 70393 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特别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 真州是盐、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 Ⅱ 根据地质学的勘测资料和科学考察 小照空悬壁上题 共禹论功不较多 才可领略三峰雄姿 有三 峡地区最大危崖体景观链子岩 大的可长到七八千克甚至几十千克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 原本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的西藏色林错面积已达2391km2 运河边也有很多民风民俗透露着务实之魂 以运河为基础 前去三千程 约有60%的湖面在那曲地区的班戈县内 Ⅱ 长 流域特征 需要南方粮 食物资供应北方 位于杭州湾南岸 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 湿地资源 Ⅱ 大景不放过 维持着王朝的生命 可以隐约发现有一条径直向西的土路 Ⅱ 有备无患 油脂植物566种 国依兵而立 18.被誉为“中国第一漂” Ⅲ - 坝河口 明代漕运使运河通州码头盛极一时 Ⅱ 死亡率为571. 被善男信女视为必去的神圣之地 船在远处即可看到 湖面呈天蓝色 背景 88%)、痢疾(13.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 这道江中天然石梁上 平均风速(m/s) 包括丰都鬼城、张飞庙、石宝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