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高考诗歌鉴赏_081d

合集下载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旅夜书怀》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自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篇一《旅夜书怀》[唐]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释:1、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二句就近而小者写旅夜之景,点明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连用“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旅夜独宿的情景,而且深细入微地传达出诗人孤寂悲凉的心情。

2、大江,指长江。

二句是就大而远者写旅夜之景,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

“垂”“阔”“涌”“流”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

3、二句反言见意。

正言之则为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而以“岂”“应”二虚字反言之,则愈见其悲愤之情。

4、飘飘,不定貌。

沙鸥,一种水鸟,飞于江海之上,栖息沙洲。

二句以沙鸥自比,抒发漂泊流离中抑郁不平之气,用一问一答形式,愈见苍凉悲郁。

赏析:永泰元年(765)秋,杜甫由忠州(今重庆忠县)去云安(今重庆云阳)舟行途中夜泊时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穷愁潦倒,漂泊江湖,有志难骋的悲愤抑郁心情。

情调虽凄苦,却不衰颓。

壮阔的境界,磅礴的气势,反映出诗人在危苦穷促中依然能保持阔大眼界、旷远胸怀。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篇二《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⑴。

星垂平野阔⑴,月涌大江流⑴。

名岂文章著⑴,官应老病休⑴。

飘飘何所似⑴,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杜甫《旅夜书怀》全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文及赏析《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旅夜书怀》作者: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韵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评析】: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

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

后半写“书怀”。

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杜甫《旅夜书怀》赏析1《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题解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

但是,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

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

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

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①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

②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

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

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

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

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

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

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

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

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旅夜书怀》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⑶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⑷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⑸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⑹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⑺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白话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杜甫诗词《旅夜书怀》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旅夜书怀》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旅夜书怀》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旅夜书怀》的诗意赏析《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旅夜书怀》【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细草微风岸,危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

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作品赏: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

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旅夜书怀》全文与赏析

《旅夜书怀》全文与赏析

《旅夜书怀》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作。

全诗如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开篇两句便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高耸立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相依相伴。

细草的柔弱与微风的轻柔,更加凸显出夜舟的孤独和漂泊无依。

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千古名句。

繁星低垂,平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光随着江水涌动,滔滔不绝。

这两句展现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

然而,在如此广阔的天地之间,诗人却独自一人置身于这小小的舟中,更加强化了他的渺小与孤独。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凄凉。

广阔的天地本应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但对于此时的诗人来说,却只是一片空寂和迷茫。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声名和仕途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名声并非因文章而显著,而自己的官职却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免。

这其中既有对自己才华未被充分认可的愤懑,也有对官场黑暗和不公的无奈。

诗人一生追求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却始终未能如愿,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将自己比作天地间一只孤独漂泊的沙鸥。

沙鸥渺小而孤独,随风飘荡,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一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和孤独寂寞的心境。

他在这茫茫天地之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只能像一只沙鸥一样,在风雨中飘摇。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深思。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是杜甫在离开成都草堂后,沿长江东下途中所作。

当时,杜甫的生活陷入困境,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心情极度苦闷。

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境遇下的真实写照。

《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

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

后半写“书怀”。

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旅夜书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旅夜书怀》鉴赏
教学参考
0914 1427
杜甫《旅夜书怀》鉴赏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
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