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试题:杜甫《旅夜书怀》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试题:杜甫《旅夜书怀》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传世佳作之一,请根据你对杜甫的了解并利用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对这首诗歌加以阐释。
【译诗】
旅夜书怀
杜甫
微风轻轻吹动大江岸边的细草,
桅杆高高的小船月夜孤独停泊。
星斗晶莹,垂望原野平坦开阔,
大江涌动,载着月光向东流淌。
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卓著,
虚居官位原应年老多病就退休。
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像什么呢?
真像天地间飞翔的一只沙鸥呀!
【备考答案示例】
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诗前半描写“旅夜”景象,景中有情。
首联写近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般渺小,像江中孤舟般孤寂。
颔联写远景,平野辽阔,大江浩荡,星月灿烂,反衬出诗人孤苦无告,颠沛流离的处境和心境。
诗后半“书怀”,抒发情怀。
颈联含蓄地用反话书怀,文章盖世,声名卓著,却不能施展,反被以老、病的借口排挤,也因此沦落到今日漂泊孤寂的地步。
尾联即景设喻,水天空阔,沙鸥孤飞,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借景抒情,字字含泪,感人至深。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旅夜书怀》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自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篇一《旅夜书怀》[唐]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释:1、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二句就近而小者写旅夜之景,点明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连用“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旅夜独宿的情景,而且深细入微地传达出诗人孤寂悲凉的心情。
2、大江,指长江。
二句是就大而远者写旅夜之景,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
“垂”“阔”“涌”“流”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
3、二句反言见意。
正言之则为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而以“岂”“应”二虚字反言之,则愈见其悲愤之情。
4、飘飘,不定貌。
沙鸥,一种水鸟,飞于江海之上,栖息沙洲。
二句以沙鸥自比,抒发漂泊流离中抑郁不平之气,用一问一答形式,愈见苍凉悲郁。
赏析:永泰元年(765)秋,杜甫由忠州(今重庆忠县)去云安(今重庆云阳)舟行途中夜泊时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穷愁潦倒,漂泊江湖,有志难骋的悲愤抑郁心情。
情调虽凄苦,却不衰颓。
壮阔的境界,磅礴的气势,反映出诗人在危苦穷促中依然能保持阔大眼界、旷远胸怀。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篇二《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⑴。
星垂平野阔⑴,月涌大江流⑴。
名岂文章著⑴,官应老病休⑴。
飘飘何所似⑴,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题解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
但是,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
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
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
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①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
②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
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
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
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
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
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
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
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
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旅夜书怀》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旅夜书怀》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二、阅读欣赏(共50分)(一)(4分)旅夜书怀①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
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8.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阅读欣赏8.答案:(1)基调凄凉悲怆。
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
(2)含情深沉凝重。
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病的忧愁。
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
(3)传情曲折有致。
首联将景物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满尽致。
全诗情感迁回曲折,顿挫有致。
(4)达情含蓄蕴藉。
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激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
按照0、1、2三类判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答案:示例一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
如由草、风、岸、樯、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徽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
(或如诗人将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义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
《旅夜书怀》全文及分析

《旅夜书怀》全文及分析《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诗作,全诗内容如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描绘了一幅孤寂的画面。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高的桅杆耸立在夜色中的孤舟之上。
“细草”“微风”以轻柔之态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细微感受,而“危樯”和“独夜舟”则凸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漂泊之感。
这两句通过对细微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千古名句。
繁星低垂,平野显得格外广阔;月光随着江水涌动,滔滔东流。
诗人用极其宏大的笔触描绘出了辽阔的原野和奔腾的江流,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然而,在这壮阔的景象面前,诗人却独自一人置身于孤舟之中,更加强化了他的孤独与渺小。
这种强烈的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又流露出他在天地间的无奈和寂寞。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他质疑自己的声名难道是凭借文章而获得的?而自己的官职却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黜。
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无奈。
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反而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平。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形象比喻。
自己漂泊不定的身影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
沙鸥在广阔的天地中孤独飞翔,无依无靠,这正是诗人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沙鸥自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漂泊,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忧虑。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旅途夜景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杜甫一生坎坷,怀才不遇,这首诗既是他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情景交融,意境雄浑。
诗人将细腻的情感融入到壮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如颔联中,壮丽的景色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旅夜书怀》全文与赏析

《旅夜书怀》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作。
全诗如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开篇两句便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高耸立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相依相伴。
细草的柔弱与微风的轻柔,更加凸显出夜舟的孤独和漂泊无依。
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千古名句。
繁星低垂,平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光随着江水涌动,滔滔不绝。
这两句展现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
然而,在如此广阔的天地之间,诗人却独自一人置身于这小小的舟中,更加强化了他的渺小与孤独。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凄凉。
广阔的天地本应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但对于此时的诗人来说,却只是一片空寂和迷茫。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声名和仕途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名声并非因文章而显著,而自己的官职却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免。
这其中既有对自己才华未被充分认可的愤懑,也有对官场黑暗和不公的无奈。
诗人一生追求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却始终未能如愿,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将自己比作天地间一只孤独漂泊的沙鸥。
沙鸥渺小而孤独,随风飘荡,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一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和孤独寂寞的心境。
他在这茫茫天地之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只能像一只沙鸥一样,在风雨中飘摇。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深思。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是杜甫在离开成都草堂后,沿长江东下途中所作。
当时,杜甫的生活陷入困境,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心情极度苦闷。
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境遇下的真实写照。
《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问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学生用)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及赏析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相关试题及答案】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答: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答: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3分)答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答: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
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
(1分)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1分)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1分)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1分)。
(反衬)阅读练习二:(1)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案:(2)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
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
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5、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6、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7、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
(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8、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3分)答: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
(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
(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阅读练习三:(1)诗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是:。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星垂、月涌等(2)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3)漂泊无依的伤感。
阅读练习四: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3分)2.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1、(3分)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3分)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注释】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译文二】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
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
后半写书怀。
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的后半是书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后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