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高清版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84998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
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
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
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
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
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注释:(6)颡:[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
(8)菩提:梵语,即“道”。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
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
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
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
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袍,掌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
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氏,世为人。
初,母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
(8)菩提:梵语,即“道”。
译文: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有个姓的人,祖辈是人。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临习指导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临习指导一、柳公权及其作品简介(一)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年——八六五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耀县)人,唐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以翰林院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累官太子少师,所以又称“柳少师”。
为人秉性刚直,从小工诗文,擅长篆、草、真,行,而对楷书致力尤深,是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
他的书法,初学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随后遍习隋唐以来楷法,所以他的作品,既具有魏晋人的风貌和隋龙藏寺碑的瘦劲,又更多地吸取了初唐以来各家之长。
由于他受到盛唐时期的颜书孕育,所有转折钩挑以及撇捺等笔调,又大量地变用了颜法。
柳公权博采群美而融冶一炉,写出了结体疏朗,神气清健,方圆兼使,法度森严而又富于变化的书体,与颜真卿同为有唐以来善于创新的一代宗匠。
同时,也正因为柳书有运古生新,遒媚兼备而平易近人的特点,所以也与颜书一样,同为实用价值较高的书体,影响后世极大,至今不衰。
特别在唐人楷书中,柳公权和颜真卿都好以大楷书写碑文,字体既能展写为榜书,又能缩写为中、小楷书。
所以柳体历来就风靡各地,甚至传播到日本等国。
在我国一向被选用为初学楷书的本,以此作为端正字形,练习楷书基本功的比较容易入门的好教材。
(二) 柳字流传下来的大字碑版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两种;1、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大达法师建立的,由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写,时年六十三岁。
全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原石现存碑林。
千余年来,虽历经传拓,字画仍清晰完好。
此碑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乃此碑之最大特色,是柳书的代表之作。
明代大书画家兼鉴定家董其昌评论柳书说;“余于虞褚颜欧皆仿佛十一。
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意思是如学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字,宜先从柳法入手,乃是捷径。
这从柳书《玄秘塔碑》的字迹来看,可以观察其涵二王的意趣,而又有深入浅出之妙,也足以说明董的评论是经过实践考证的。
馆藏拓本《(宋拓)玄秘塔碑》文献考

馆藏拓本《(宋拓)玄秘塔碑》文献考本文针对馆藏善本拓本《(宋拓)玄秘塔碑》的品貌、内容、题跋、钤印加以释读,对其成书年代加以考证,揭示了鉴定拓本的几个要点。
标签:善本拓本《玄秘塔碑》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同时,他也是“四大书法家”之一。
馆藏拓本中的《(宋拓)玄秘塔碑》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撰书之一,其蕴涵着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书题名中的“(宋拓)”是老一辈版本学家认为此本为宋代拓本,考其原因可能与文献当中有“宋本”的印章及吴伟业的题跋为证,但我认为此文献并非宋拓善本,而是清末翻刻拓本。
一、拓本品貌概述《(宋拓)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又称《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由唐代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正书并额,此碑为会昌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玉册官邵建和邵建初镌刻。
此碑石现存西安碑林。
是我馆珍藏重多善本中的一种拓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64岁时书写的很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著作。
王世贞云:“玄秘塔者,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大变耳。
”[1]此拓本为经折装,上下两张木板,桃木红色,润泽光滑,为黄花梨,长32cm宽19cm,框心长22.8cm,宽13cm。
书签上题有“汲古阁藏”四个字。
它的旁边书写着“梅村题”,下面有一枚吴伟业的“骏公”钤印,书后附丙戌初秋(1646年)吴伟业题识,雍正五年(1727)安岐题识,李宗瀚(1770―1832)题跋,书中第一页右侧边框处有罗天池题记。
每半页三行五字,字迹清晰,拓制精良,墨黑如漆,字口爽利,摹刻精确,不失原作神韵,品相较好。
二、内容释义《(宋拓)玄秘塔碑》书写着大达法师一生光辉荣耀的功绩,大达法师端甫长相:“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十岁在天水街亭镇崇福寺做沙弥,十七岁在安国寺做了和尚并升为法师,通涅槃于福林寺。
讲经说法由如唐玄奘在生。
柳公权书法《玄秘塔碑》赏析:最露筋骨

柳公权书法的新意即他在用笔上汲取了北碑中峻利笔意,在体势上又融合了欧、虞斜画紧结,中宫收敛的结字特征,十分巧妙地将颜欧的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其楷书清刚雄健,气象雍容的独特风格。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连篇累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而自成一家。
他曾学颜真卿的楷书,但他将颜字丰肥的笔画改变成清劲挺拔的笔画,正如苏轼所谓:柳少师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玄秘塔碑》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疏放,笔画内聚外射,撇画写得较细,且很挺拔,捺画写得较粗,且很舒展。
其用笔法度森严,丝丝入扣,起笔用方,收笔施圆,长画多瘦,短画多肥,竖画挺拔,横折圆劲。
唐会昌元年十二月立。
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
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既突出了点画的粗细变化,同时又表现了随体赋形的灵动性,达到了结体精到、用笔灵妙之美。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此作体势清峻劲利,骨气洞达,具有钢筋铁骨之气。
在学习柳体书法时,必须注意方圆兼备,避免因干枯而不够灵活多变,不要丢失了柳体圆润多姿的艺术趣味。
《玄秘塔碑》是柳体楷书的代表之作,其结字内敛外拓,有紧密,挺劲之感;其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刚劲之中;其书体端正俊丽、四面周到,处处体现出柳氏自己独特的面目。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 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
明王世贞:玄秘塔,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此碑用笔清劲锐利,干净利落;结体中宫收紧,端正紧密.临习此碑应注意其用笔的方圆兼施,方起圆结,勿使其筋骨暴露。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
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
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
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
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
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
(8)菩提:梵语,即“道”。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翻译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原文:《唐故左街僧录(1)、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2)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3)、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注释:(1)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
端甫总管左街僧录。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
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3)金鱼袋:唐高宗始,给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译文: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其余部分都是官名。
原文: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4)灵骨之所归也。
于戏(5)!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注释:(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德宗时被徵,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5)于戏:感叹词,同“呜呼”。
译文: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原文: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6)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7)如来之菩提(8),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注释:(6)颡: [sǎng]额头;颐:下巴。
(7)荷:对事物的品评,这里指领悟。
(8)菩提:梵语,即“道”。
柳公权

柳公权《玄秘塔碑帖》柳公权,字诚恳,号松雪道人。
京兆华原即今铜川市耀县人,村子是稠桑乡柳家原。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少时很尊敬父母,听哥哥的话,跟哥哥读书。
写文章、写字、绘画、一学便会。
酷爱文史,爱发表政治卓见。
24岁考中进士。
他头脑清楚,笔法流利,文词严谨,深为唐穆宗所常识。
根据他爱儒墨,喜政论,文学书法和强记博学的特长,封为“翰林书院抬学士”等职。
他博览群书,才华出群,出口成章,对答如流。
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宫,轿车刚停,文宗就令他以数十言颂之。
公权一视,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辞流利优美,无不惊叹。
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太平”。
公权毫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
柳公权博览群书,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正书。
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
那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不孝”。
就连不习汉字的外国使臣,每次入京,也“必重购柳书以去。
”柳公权用笔之道,富有深刻哲理。
穆宗李恒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
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听了,顿时政容,悟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历经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十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
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和兄公绰同葬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墓前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源立碑,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