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对比阅读答案
诗歌抒情方式赏析2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 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正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 长江南岸。②王浚:西晋龙驻将军,建造大型战 船以伐吴。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 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 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 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扬 掉鼓帆,顺流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④石 头: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⑤四海
② 间接抒情〔借景、托物、借史等〕 含义:诗人们借助多种修辞艺术,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引用典故〕
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含义: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 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 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 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情景交融。 形式:景中寓情;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直
登幽州台歌
接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抒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 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 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答复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 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 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 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并且此联 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原文:[唐代]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注释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在河北省。
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钩:古代兵器。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赏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的意思。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荆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乍看是应用赋法,实则启动后两句抒情,又具有兴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这首诗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高考诗歌抒情手法讲义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 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 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 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 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 涵的情思。 • 寓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 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 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 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 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 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 的思想感情。
4、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 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 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7、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用典抒情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托物言志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北陂杏花》 9、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乐景哀情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借史抒情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叙事抒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 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 心。
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 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 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 彼,叙事则借事抒情,写景则借景 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 史抒怀。
1、叙事抒情: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南园十三首》《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对比阅读答案

《南园十三首(其五)》《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对比阅读答案马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燕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昊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何当:何日。
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
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注]吴钩:吴地所产宝刀。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南北一带。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若个:哪个。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2)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南园诗由两个问句组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两问任选一问作答)(4分)【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间接抒情,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4分,答对思想感情的相同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各给2分。
)(2)《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
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
(开头两句将背景推向遥远的边地,那平静的画面后闪动着刀光剑影。
由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状,含有思想战斗之意。
燕山一说即当年窦宪追击匈奴、刻石纪功的燕然山;一说作者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之时,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最久、最烈的地带。
摄此物象是为套上金络脑的骏马驰骋疆场张目。
所写战场景色虽悲凉萧杀,但对志在报国者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
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南园》第一问是反问,也是自问。
用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写出了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焦虑万分的心境和投笔从戎收拾破碎山河的激昂之情、奋然之气。
马诗 李贺阅读答案

马诗李贺阅读答案篇一:马诗阅读答案篇一:马诗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七年级语文-魔方格【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意象中可看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意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诗人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种气概十分豪迈。
“收取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更是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男儿”两句,诗人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非常不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体现了反衬的笔法,又表现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他的生活与感情。
但这一首不借诗人的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在豪情中也流露出愤然之意。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训练 8.3修辞手法(含解析)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板块一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
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园十三首(其五)》《马诗二十三首(其
五)对比阅读答案
马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燕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昊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何当:何日。
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
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注]吴钩:吴地所产宝刀。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南北一带。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若个:哪个。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2)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南园诗由两个问句组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两问任选一问作答)(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间接抒情,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4分,答对思想感情的相同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各给2分。
)
(2)《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
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
(开头两句将背景推向遥远的边地,那平静的画面后闪动着刀光剑影。
由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状,含有思想战斗之意。
燕山一说即当年窦宪追击匈奴、刻石纪功的燕然山;一说作者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之时,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最久、最烈的地带。
摄此物象是为套上金络脑的骏马驰骋疆场张目。
所写战场景色虽悲凉萧杀,但对志在报国者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
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南园》第一问是反问,也是自问。
用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写出了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焦虑万分的心境和投笔从戎收拾破碎山河的激昂之情、奋然之气。
(李贺早已诗名远扬,但以才学入仕晋身之路被避父讳的礼教教条无情堵死,何不又多少出于无奈,用反问语气,也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愤
激不平之情)第二问继续用反问,从反面有力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同时亦使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溢于言表,牢骚的意味更加浓郁。
(4分。
本题两问任选一问作答。
答对了《马诗》的比和兴,各给2分;或说明了《南园》诗每一个问句的表达效果,各给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