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段小练习
文言文语段练习及翻译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①害:妒忌,怨恨。
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译文: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妒忌。
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今有人日攘(3)邻之鸡者,或(4)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
”曰:“请损之(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7)。
”如知其非义注释(3)[攘]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4)[或]有的人(5)[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是:此,这。
君子:指品行良好的人。
道:作为,行(6)义:好的(7)[请损之]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损,减少。
之,代表偷鸡这件事(8)[已]停止(9)[斯]则,就(10)[日]每天译文: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
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
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
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
”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
”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①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②【罄于前】③,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1.鬼魅:鬼怪2.旦暮:早晚3.罄于前:出现在眼前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狗、马最难画。
文言小语段翻译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讲练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再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中的“兵”、“利”、“战”、“善”、“赂”、“秦”等均为单音词,翻译时可分别改换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兵器、锋利、作战、得法、贿赂、秦国。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捕蛇者说》)这一句中有几处省略,第一处翻译时不必补出,第二、三处则必须补上“那蛇”“草木”,否则就不连贯,甚至会产生歧义。
有的还要补出相应的关联词,使句意关系更加显豁、畅达。
另如: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1998年高考第21题)译文:(如果)您今日顺从了,(那么)明日就可以享受富贵了。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可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文断句小练习

1.利用实词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 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 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 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 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 人有其宝
用斜线为下面语段断句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 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 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 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
①无从致书以观 无法获得书来阅读。
②手自笔录 亲手抄写
③弗之怠 不放松这项工作。
④走送之 赶紧送还书籍。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大多数愿 意把书借给我。
语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下车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语译的步骤:
1.通读全文,参照背景,把握大意,标出关键; 2.按照词序,逐词落实,注意特殊,对应译出; 3.先易后难,不必连贯,后据语感,推断难点, 4.调整全文,对照古今,修改稳妥,符合规范。
▪ 10.焚书
▪ 【原文】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 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 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 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 罪。”始皇许之。
▪ 12.汉高祖论功行封
▪ 【原文】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 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 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 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 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 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 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 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 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 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 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 也。”群臣皆莫敢言。
文言文语段复习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复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C.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D.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短小文言语段翻译练习及答案

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将划线句子断句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2、翻译加粗字词1、为()2、以状闻()3、诏()4、对()5、何不()6、如月之初()7、以()8.应诏()9奇爱之()2、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1、将划线句子断句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2、翻译加粗字词1.言()2.善属文()3、尝视()4、汝()5、为论()6、顾()7、面试()8、奈何()9、悉将()10、为赋()11、援笔()12、甚异之()3、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1、将划线句子断句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2、翻译加粗字词1、戏()2、会()3、适()4、白事()5、因()6、对()7、一坐()4、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
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1、将划线句子断句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2、翻译加粗字词1、辄()2、以为()3、已()4、善()5、俱以告()6、俄()7、盛馔()8、当为()9、然冀()10、具()11、以()12、讫()13、绝()14、所以()15、应()5、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小语段挖空练习

文言文小段深入挖空练习语段一公讳()锡,字昌龄。
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
知()杭州仁和县。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以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焚之府门以祝公()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籍籍取凶恶()籍吏民()——《鸿门宴》杯盘狼籍()——《赤壁赋》案必穷极案治()每移案()——《项脊轩志》治必穷极案治()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苏武传》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之道》一而治其余一以仁恕()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故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语段二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几凡学之不勤()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之凡学之不勤()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句读之不知()——《师说》蚓无爪牙之利()——《劝学》笃必其志之尚未笃也()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游从吾游者()旧时与臣游()——《鸿门宴》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善忌人之有善()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语段三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1、楚庄王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释:①当,妥当。
②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逮:及,达到。
王:称王。
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足够。
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
几:接近,几乎。
翻译: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
孔子布衣也,万乘②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注释:①廪丘,齐国地名。
②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
致:招引。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辞(1):推辞。
之:代词。
辞(2):告辞。
显:显扬,显耀。
苟:苟且,不严肃,马虎。
翻译: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
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
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3、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
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
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
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
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
太祖甚喜。
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选自《三国志》)(1)牒()除()会()将()谒()及()(2)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3)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袁公可立字礼卿。
公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抗疏归。
二十六载,仗钺治登莱军。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
公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问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
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
”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公既用,久踬复起。
当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谓老当愈辣。
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引咫尺之义折之。
虽无所匡挽,而义形之意再见之矣。
凡公精神著于为司李、御史时,即不跻台辅,其精神亦有以自见。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抗疏()归()仗钺()治()徐()过()固()百口()祗()折()匡挽()再见()著()跻()见()(2)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
”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3)公既用,久踬复起。
当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谓老当愈辣。
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松夜延丙议。
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
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
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
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语段小练习
一、马中锡,故城人。
父伟,为唐府长史,以直谏忤王,械送京师,而尽缧其家人。
中锡以幼免,乃奔诉巡按御史。
御史言于王,释其家。
复奉母走京师诉冤,父竟得白,终处州知府。
中锡举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①万贵妃弟通骄横,再疏斥之,再被杖。
公主侵畿内田,勘还之民。
六年三月,贼刘六等起,陷城杀将吏。
中锡受命出师,败贼于彰德,既又败之河间,进左都御史。
②然贼方炽,诸将率畏懦,莫敢当其锋,或反与之结。
1、解释:忤()械()竟()明年( ) 进()
2、翻译:①
②
二、王安中,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①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
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②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1、解释:就()迹()以为( ) 按()乡()引()
2、断句: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②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3、翻译:①
②
三、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①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节选《范文正公文集》序)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解释:何为()奇()以()有()恨()游()岂()
2、断句: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3、翻译:①
②
译文一:马中锡,故城人。
父亲名伟,是唐府长史,因为直言进谏得罪或触犯唐王,被戴上刑具送往京师,家人都受到牵连。
马中锡因为年幼,才得以幸免。
马中锡就到巡按御史处(诉冤),御史就把这情况向唐王报告了,唐王释放了他一家。
又陪母亲到京师各处诉冤,父亲终于洗清冤枉,最终当了处州知府。
马中锡在成化十年参加乡试考第一,第二年成进士,被授予刑科给事中的职务。
万贵妃的弟弟万通骄横跋扈,(马中锡)两次上疏斥责他,万通两次受杖责。
公主侵占京城附近老百姓的田地,马中锡判她归还百姓。
(这年)六月三日,贼人刘六等起来造反,攻陷城池杀死官吏。
马中锡等人奉皇命出师(征讨),先在彰德打败了贼人,不久又在河间地打败了他们,(马中锡)被提升为左都御史。
可是当时贼兵气焰正盛,几个将领全都胆小懦弱,没有谁能挡住贼人的锐气,有的反而和他勾结。
译文二:断句: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②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译文:王安中,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政和年间,天下相传言有瑞祥,朝廷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写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
有一天,特意发下三题制诏,让他起草,马上就完成了,皇上在草稿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
”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
开封的巡逻兵夜间追踪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位市民受惊,出来正好与士兵相遇,就把他当作盗贼捆绑起来。
市民向州府诉讼,经受不了拷打得惨痛,于是无辜服罪。
王安中调查了解这个案件,查究后获得冤情,就放出那位市民,治州府官吏之罪。
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
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以及亲戚同乡都借此攀附拉关系。
王安中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一些事情。
皇上肃静地接受了他的奏议,不久又上疏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要立即按照你的奏章办,可是马上要到天宁节了,等过了这段时间,就为你罢免蔡京。
”蔡京探知到这事,非常恐惧,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内宫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
译文三:断句: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
”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