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精)
赏 析 关 键 语 句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 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 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荷花 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十分形象自然。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1、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 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也是非常保贵的 肥料。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2、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 进行概括。
如,课文《花钟》: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 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 关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 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 美丽的笑脸……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赏析关键语句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一、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关键语句的位置
三、关键语句的作用
四、关键语句的运用
五、关键语句的意义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一、什么是关键语句?
赏析关键语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
(l)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
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作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
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2)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尽管苏轼的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
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
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耻辱,终于达到了目的。
(3)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
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4)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
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者观察过它了。
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
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
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从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
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
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1)(2)两段中用来说明下列两个论断的事例分别是①说明“有学问未必有才能”的事例是A.苏轼和贾谊的事例B.贾谊的事例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D.李善的事例②说明“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的事例是A.李善和贾谊的事例B.贾谊的事例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D.司马迁的事例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最确切的理解是A.概括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明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到达尽头。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秦冶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7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考试改革、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还有一些客观试题,但主观试题明显加大,而且还有一些开放型的很有创意的题型。
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上。
优秀记叙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却是十分精心的。
一些重点语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什么是关键字词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2.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若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那么,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
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
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课标法则: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现代文小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 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 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 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 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 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 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 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 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 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 例,在文学史上常有。
•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 1、不要人为地“拔高” •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 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 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 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 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举例 阐述了。
• 策略 5 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 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 问句。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反问句用疑问句 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如:那是我的错吗?表 示的意思是:这不是我的错。又如:你能打开窗户吗?在一定的 场合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 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如:你要命,还是要钱?如果 说话人是强盗,那么言外之意:不交钱就要你的命。如果双方是 夫妻,言外之意则是:别拼命干了,身体要紧。 •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如:屋子真热。 • 在一定的情景中表示的意思是:你打开窗户。 •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如: • 临日,贾母带着蓉妻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 贾珍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 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鬟等坐,并 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 画线的句子结构与前边三分句不同,采用了无主句与前边对照, 作者以示贾府主仆等级分别。这层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 句子结构变化形成的对比来表现的。这种“言不尽意”要比通过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表现的言外之意隐含得多,不 仔细品味是领悟不到的。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作者:杨爱珍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2期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
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其多,生存极其艰难。
第12页,共24页。
• 总结: • 要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所提的问题本
身如果是比喻句,答案则是找到本体就行。 • 基本步骤: • 1、找出处并标明 • 2、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 • 3、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
第13页,共24页。
小结: 特点:修辞句 方法:找出修辞, 挖出本体, 替换成句。
第14页,共24页。
• 第二类 考查方式: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 技巧点拨: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 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
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 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
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
“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
衬托 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
对比 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
象征 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理解句子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 ①表层字面义
• ②语境临时义 • ③句外延伸义
第4页,共24页。
高考考查方式
• 第一类: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如何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 技巧点拨: 所谓“含义”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
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 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
的。从风的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
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句子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含蓄有哲理;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
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耐心”这两个关键词去理解课文。
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草原》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如果从句子本身看,我们会认为这句话是写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景时的心情的。
但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却很肤浅、笼统。
草原的景色奇异而美丽,是作者从未见过的,景色的美丽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才感到惊讶,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景色。
“愿久立四望”反映了作者想尽情欣赏的心情,此时作者的感情已由初见草原时的激昂豪放转为细腻深沉,心中充满了遐想,他被这“奇丽”的美景陶醉了,所以“低吟”一首小诗最能表现此时的心境,而不再是“高歌”一曲。
通过贯穿前后,上下联系,就会由浅层次的认识发展到深层次的理解,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
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
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
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
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
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
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