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的命名
染料化学 第01章 染料概述

§1.3 染料命名与商品化
四、一些尾称的含义
B——蓝光(德文:Blau) BW——棉用(德文:Baumwolle) C——耐氯∕棉用∕盐酸盐 Conc.——浓 D——用于染色∕用于印花(德文:Druckerei) Double——双倍浓 E——表示浓度∕匀染性好 EX.——特浓 F——坚牢度高∕匀染性好 FF——甚亮 G——带黄光(德文:Gelb)∕带绿光(Green) H——热固型(活性) H.C.——高浓 I——相当于还原染料的牢度 J——荧光(法文:Jaune) K——冷染法(德文:Valt)∕活性热固型 X——活性低温型∕高浓度 KN——活性乙烯矾石凤型 L——耐晒∕可溶 Liquid——液状 M——双活性基∕混合物 Micro Pdr——细粉状 N——新型∕标准染法∕色光特别 P——印花用 Pdr.——粉状 Paste——浆状 R——带红光(德文:Rot) S——升华牢度好∕水溶性∕标准品 SE——海水坚牢(德文:Salz-echt) T——深 U——混绿用 V——带紫光 W——羊毛用∕温染法 Y——带黄光
同学们好! 今天内容 《染料化学》之 第1章 染料概述 请准备…
Tcwang© 1
第1章 染料概述
讲授如下内容: §1.1 引言 §1.2 染料的分类 §1.3 染料的命名与商品化 §1.4 染色牢度 §1.5 染料发展简史 侧重点是:染料概念 分类 命名 染色牢度…
Tcwang© 2
§1.1 引言
偶氮类 : 酸性橙 A
蒽醌类 : 酸性蓝 B
Tcwang© 5
§1.2 染料的分类
一、染料的应用分类
应用分类依据染料的染色工艺和应用性质,我国将染料的应用类别分为 11大类,外加 5 个另类,与 C.I. 基本相同。 1.直接染料(Direct Dye)—— 2.冰染染料(Ice Dye)—— 3.还原染料(Vat Dye)—— 4.硫化染料(Sulphur Dye)—— 5.酸性染料(Acid Dye)—— 6.媒染染料(Mordant Dye)—— 7.活性染料(Reactive Dye)—— 8.分散染料(Disperse Dye)—— 9.碱性染料(Basic Dye)—— 10.有机颜料(Pigment)—— 11.增白剂(Brightener)—— A.氧化染料(Oxidate Color)—— B.酞菁染料(Phthalocyanin Color)—— C.缩聚染料(Polycondensation Color)—— D.暂溶性染料(Temporary soluble Color)—— E.荧光染料(Fluorescent Color)——
第四章 概述(一)染料概述

耐摩擦牢度及其测定
影响耐摩擦牢度的因素
与染料在纤维上分布状态有关,染料染透性好, 表面无浮色,则摩擦牢度高
染色浓度高时,易造成浮色,摩擦牢度差
注意:评定染料的染色牢度,应将染料在纺织 物上染成规定的色泽浓度才能进行比较 ,因为 色泽浓度不同,所测牢度不一样
(3)耐日晒牢度及其测定
指染品受光照时保持不褪色、不变色的能力
亲合力是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
亲合力越大,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越大,染料 的利用率越高。因此可以从亲和力的大小判断 染料的上染能力。
注意
不同类型的染料对不同种类的纤维有不同的亲 和力
要针对具体纤维进行染料类别的选择
3、染料必须具有颜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染料是染色过程中的着色剂
注意:颜料与染料的区别
六、光、色、拼色及计算机测配色
概念
光的色散 单色光 光谱色 补色
六、光、色、拼色及计算机测配色
(一)、光与色的基本知识 光与色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 光、红外线及无线电波,它们的区别在于波长和频率不 同。只有波长在范围在380-780nm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 视反应,通常将这部分电磁波称为光或可见光。
四、染色牢度
概念
指染色产品在后加工使用或服用过程中,染料(颜料) 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能否保持原来色泽状态的 能力。
是衡量染色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引起褪色或变色的外界因素
后续加工过程中的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 服用过程中的日晒、洗涤、摩擦、汗渍、熨烫等
染色牢度主要包括:
与后处理有关
固色
(2)耐摩擦牢度及其测定
第九周 4染料基础知识(二)染料的命名

染料基础知识(三)染料的命名1.商品染料采用三段命名法,即冠称、色称和尾注。
一、冠称(属名)表示染料类别1.属名的分类:普通属名和专用属名。
二、色称1、色称:表示染料所染得的颜色2、颜色表示方法①红、橙、黄、绿、蓝、紫、黑等。
②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一)尾注1、表示染料的色光、牢度、浓度等其他性质2、用外文字母或符号表示。
根据使用习惯,列举常用符号的意义如下:㈠表示染料的色光、性质等B 表示带蓝光或青光。
C 表示适用于染棉。
D ⑴表示适用于染色;⑵表示稍暗。
E ⑴表示适用于浸染;⑵表示匀染性好。
F ⑴表示染色坚牢度好;⑵表示染料颗粒细。
G 表示带黄光或绿光。
H ⑴表示适用于棉毛交织物的染色;⑵表示热固型活性染料。
I 表示相当于还原染料的染色牢度。
J 表示带黄光。
K ⑴表示适用于冷染(指还原染料)⑵表示热固型活性染料。
L ⑴表示耐光性好;⑵表示染料的匀染性好。
M ⑴表示含双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⑵表示混合物。
N 表示正常或标准的意思,或系新染料。
O ⑴表示带橙光;⑵表示高浓。
P ⑴表示适用于印花或染纸;⑵表示粉状染料。
R 表示带红光。
S ⑴表示适用于染丝;⑵表示水溶性好;⑶表示升华牢度好。
V表示带紫光。
W 表示适用于染毛。
X ⑴表示浓度较高;⑵表示普通型活性染料。
Y 表示带黄光。
㈡表示染料的浓度和力份Conc 表示浓的;H.C.表示高浓的;Ex.conc表示特浓的;Double 表示双倍浓。
1.染料的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以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将每批产品与它相比得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注:这一百分数不是纯染料的实际含量,而是一个相对值。
㈢表示染料的物理状态Pdr.表示粉状;Pf.表示细粉状;Sf.表示超细粉状;Gr.表示颗粒状;paste表示浆状;liq.表示液状;p.f.f.d.表示染色用细粉状;p.f.f.p.表示印花用细粉状。
3染料基础知识

2、现代发色理论
染料产生颜色与染料分子轨道中电子的跃迁有关。
染料分子中的电子优先处在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上,此 时电子处在“基态”,当受到光照后,电子吸收光能, 电子跃迁到较高的分子轨道上,此时电子所处状态为 “激发态”。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能量差称为电子跃迁能 △E。
△E=E1—E0 = hc/λ 式中: E0 、E1 :分别为电子基态和激发态具有的能量 C:光速(3×1017nm/s) h:普朗克常数(6.62×10—34j.s) λ:光的波长
分的比例,即颜色中光谱色的含量,它可用来区分颜 色的鲜艳度。 3、亮度
亮度又称明度,是指有色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光的 强度,它可区分颜色的浓淡。
孟塞尔色立体由美国著名色彩学家、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孟塞尔于 1905年采用立体模型把色彩的三属性的变化关系全部表示出来色立体
色立体的中心轴为“无彩色”,之外的所有色标为“有彩色”。 色相:五个基本色:红、黄、绿、蓝、紫,加上五个中间色:红黄、 黄绿、绿蓝、蓝紫、紫红,以上共十个主色,构成孟塞尔色相环。 明度:孟氏色立体明度为11阶段,以0-10表示,0为黑,10为白,1-9 为不同级的灰。孟塞尔色立体各层水平面上的所有色标明度相同。越 接近白色,明度值越大;越接近黑色,明度值越小。 纯度:在同等明度的条件下,从灰 色到纯色的变化。含有色成分的比 例越大,色越鲜艳。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 效应;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 为浅色效应。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吸光度增加的效应,称为浓 色效应;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吸光度减少的效应, 称为淡色效应。
注意:染料的深、浅、浓、淡概念不可混淆
3)求未知染料浓度
①以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染料稀溶液,通过分光光 度计测得吸光度值A,绘出吸收光谱曲线 ,求 出该染料的max。
染料化学

1、染料(Definition of dyes):能将纤维或其它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
2,、颜料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藉粘合剂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着色的有色物质。
3、共轭效应(conjugation):在一个简单的双键分子中,如乙烯,π键的一对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分子中,如丁二烯,π电子的运动不再局限在两个C原子,而扩充到4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具有离域现象的分子结构体系叫做共轭体系。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叫做共轭效应。
染料的命名: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又称属名;色称,表示染料色泽的名称;词尾,以拉丁字母或符号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4、力份:也称着色强度,是生产厂家比照标准品染料所测定的染料的相对浓度。
5、染色牢度:染物上的染料经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后而保持原有色泽的能力6、中间体——合成特定目标产物的专用原料。
中间体亦称中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染料中间体——用以合成染料共轭结构的特定原料。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中具有多个不饱和的双键,且不饱和键在合成反应中相对较为稳定。
如苯、萘、蒽、苊、芘等。
起始物——某一特定合成反应的初始反应发色团——分子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主要提升λmax。
助色团——分子结构中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如—NH2、—OH等。
7、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的颜色。
白光(380~780nm)通过色散可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
补色——可见光波经选择吸收后所剩余的光波。
也可以理解为剩色和残色,吸收的光波和剩余的光波互为补色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染料的命名

染料的命名合成染料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有些染料的化学结构还未能确定。
工业用染料常含有杂质或是染料异构体的混合物,单用化学名称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染料的颜色及应用性能。
一般商品染料采用三段命名法,即冠称、色称和尾注。
一、冠称(属名)染料的属名分普通属名及专用属名两种。
普通属名各国各厂都可采用,例如直接、酸性、活性染料等,它们表示了染料的应用类别。
专用属名则为染料制造厂的专用名称,其他部门不能任意采用。
因此,同一化学结构的染料商品,往往有几十种不同的专用属名。
例如:还原染料有德国的阴丹士林(Indanthren)、瑞士的汽巴能(Cibanone)等。
我国则一律采用普通属名。
二、色称色称表示染料所能染得的颜色,它可以用红、橙、黄、绿、蓝、紫、黑等来表示,也可以借自然现象,动、植称的颜色表示,如天蓝、橘红、鼠灰等。
其名称抽象,含义模糊。
近代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所建立的表达方法,颜色的区分可以通过色调、纯度及亮度三者予以确定。
如翠蓝即可写成:(1)色调:λ=500nm;(2)纯度:30%;(3)亮度:32%。
其中任一数值有变更,即表示色泽起了变化。
这种用数字表达的方法,准确可靠,在学术上应用颇广。
三、尾注尾注表示染料的色光、牢度及其他性质,可用外文字母或符号表示。
根据使用习惯,列举常用符号的意义如下:(一)表示染料的色光、性质等B表示带蓝光或青光C表示适用于染棉D(1)表示适用于染色(2)表示稍暗E(1)表示适用于浸染(2)表示匀染性好F(1)表示染色坚牢度好;(2)表示染料颗粒细G表示带黄光或绿光H(1)表示适用于棉毛交织物的染色(2)表示热固型活性染料I表示相当于还原染料的染色牢度J表示带黄色K(1)表示适用于冷染(指还原染料)(2)表示热固型活性染料L(1)表示耐光性好(2)表示染料的匀染性好。
M(1)表示含双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2)表示混合物N表示正常或标准的意思,或系新染料O(1)表示带橙光;(2)表示高浓度P(1)表示适用于印花或染纸;(2)表示粉状染料R表示带红光S(1)表示适用于染丝(2)表示水溶性好(3)表示升华牢度好V表示带紫光W表示适用于染毛X(1)表示浓度较高(2)表示普通型活性染料Y表示带黄光上述符号也可以几个连在一起,以表明该色光之强弱。
精细化学之染料

七、染料的分类
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照 来源分类、按照结构分类和按 照应用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天然染料
合成染料
2、按结构分类 ➢依据 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 ➢按结构分类的优点 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按结构分类的缺点 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 型中;
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 染料的选择。
分类表格
3、染料的应用分类
➢ 依据 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 ➢ 应用分类的优点 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 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 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 ➢ 应用分类的缺点 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 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
第七章——染料化学品
大染坊
第一节:概述
一、染料的概念 :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纤维或
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泽的有色物质。
二、染料的应用 染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
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方面。
具 体
1、染色:染料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体的内部,而使物体获得 颜色。如各种纤维、织物、皮革等的染色。
A r N H 2 2 H X N a N O 2 A r N 2 + X -N a X 2 H 2 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R N H 2 H C lN a N O 2 R O H N 2N a C l
第二节:重氮化及偶合反应
偶氮染料是分子中含有偶氮 基(—N=N—)发色基团的染 料,是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染料,包括单偶氮、双偶氮、 多偶氮。一般酸性、冰染、直 接、分散、活性、 阳离子等染料的大部分属于偶氮 染料。而在偶氮染料生产中,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则是两个基 本反应。
染料的命名原则

染料的命名原则染料一般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有机芳香族化合物,有些染料的化学结构甚至还未确定,在染料生产上,染料成品中常常含有某些其它物质或者基异构体,因此有机化合物的学名常常不能作为染料的名称使用。
同时,染料的学名也不能反应染料的颜色和应用性能。
因此,染料采用专用名称。
在染料工业发展的初期,染料品种不丰富,通常是直接用染料的颜色作为名称,这就是经常见到的一些俗称,如:孔雀绿、荧光黄、品红等,这早己不适应染料品种日益增多的需要。
在西方发过国家,各染料生产分公司为了自己商业上的需要,往往保守染料化学结构的秘密,所以同一品种经常各有其商标牌号,造成了染料名称的混乱。
如用于聚酯纤维的分散染料,有的叫福隆(For On),有的叫舍玛隆(SAMARON)。
我国染料工作者对染料的命名的原则曾进行了在量的工作,但建立一个对生产、应用和研究部门都适用的合理方案,尚需总结和修改,并继续作艰苦的努力。
现根据我国原化学工业部从1965年1月起试行的《染料产品名词命名草案》,将我国染料的命名法——三段命名法介绍如下,染料名称由三部分组成,即“冠称”、“色称”和“字尾”。
(一)、冠称冠称表示染料根据应用方法或性质而分类的名称,如还原、分散、活性、硫化、直接等,共有三十余类。
(二)、色称色称为表示染料色泽的堍称。
色称采用三十个色泽名称:嫩黄、黄、深黄、金黄、橙、大红、红、桃红、玫瑰红、品红、红紫、枣红、紫、湖蓝、艳蓝、深蓝、艳绿、绿、深绿、黄棕、红棕、棕深、橄榄、橄榄绿、草绿、灰、黑。
色泽的形容词,采用“嫩”、“艳”、“深”三个字。
(三)、字尾字尾,即是以一定的符号和数字来说明色光、形态、特殊性能和其它染色性能。
但也有不少符号是染料厂商任意附加的,别人很难明确其确切意义,并因生产厂和染料类别的不同,有些字尾的意义彼此。
现将常见的符号说明如下:1、表示染料的色光、性质等的字尾B代表蓝光(英文BLAU,法文BLAU);BW代表棉用(德文BAUMWOLLE);C代表耐氯、棉用,不溶性偶氮染料的盐酸盐等;D代表稍暗,适应于染色,适用于印花(德文DRUCKEREI);E表示稍暗,适应于染色,适于竭染法;EX表示染料浓度高(英文Extra);F表示坚牢度高,鲜艳;FF表示甚量;G不同国家含义不同,德国往往表示带黄光(德文Gelb),而英语国家则常常表示带绿光(英文Green);I代表相当于还原染料的牢度;J代表荧光(法文Jaune);K代表还原染料冷染法(德文K alt ),或反应性染料中的热固型染料;KN代表新的高温型,N表示新的类型,通常指乙烯砜型反应性染料;L代表耐晒牢度高,染料的可溶性;P代表适宜于印花;R代表红光(德文Rot英文Red);S代表升华牢度好,水溶性,蚕丝用及标准浓度商品;SE代表Salz—Echt,即可海水坚牢;T代表泽深;U代表混纺织物用;V代表紫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另一种观点是活化氧理论,认为纤维的脆损是由染料的 3(nπ*)态和氧分子进行能量转移生成活泼的单态氧而引起的。 反应过程见下式:
3
A* + O2
hυ
A +
1
O2
1 Cell-OH + O2
氧化纤维素
在水蒸气存在条件下,特别是在碱性条件下单态氧还会生 成过氧化氢而使纤维素氧化。 混拼染色织物受到光照作用时,不同结构的染料分子间会 发生能量转移而导致拼色织物的色光变化,原因是有的染料分 子被光照激化后将能量转移给其他染料,使之转化成激化态而 导致褪色。
染料分子分解或与其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其中
光氧化和光还原反应是光褪色的两个重要途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一、光致异构化反应 对-二甲胺基偶氮苯等在偶氮基邻位上没有-OH或- NH2的偶氮染料在溶液中或染在醋酯纤维上,在光照下会 发生反-顺式异构变化,色泽逐渐变淡。
O NHCHO
O
NHCH3 hυ
O O
NH2 NHCH3
O
NHCH2CH2OH O O NHCHO NHCHO
O
NHCHO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3.其它染料 三芳甲烷类染料在光照时也会因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 而导致色变或褪色。如在氧气及光的共同作用下,孔雀绿 会被氧化至无色: NMe NMe
空气的湿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一般说来,试样的耐光牢度会随着含湿率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由于空气或织物的含湿率越高,纤维溶胀越剧烈,水 分与空气在纤维中的扩散速率也越快,因此染料褪色越严 重,具体影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织物的组织结构
及理化性质。但有些现象是难以用这些理论来说明的,例
织物的微结构对染料的光牢度也有影响。许多分散染料 在纤维上的耐光牢度随着纤维内晶区比例的增大而增高, 而一些阳离子染料在聚丙稀腈纤维上的耐光牢度也较其在 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上更高。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四、染料与纤维的键合强度 染料的光牢度和染料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关。 人们早期认为,键合越强,染料分子更容易将吸收的光能 传递给织物,从而减少了染料降解的可能性。活性染料与 纤维素纤维以坚牢的共价键结合,因此应该具有较高的光 牢度。 有时,即使染料与纤维形成比较强的键合作用,但如 果染料分子之间作用力更强,那么则有可能更容易发生能 量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染料的耐光牢度。一般认 为在下面三个染色系统中“键合越强,染料的耐光性能越 好”的结论是正确的,即碱性染料染聚丙烯腈纤维、直接 染料染纤维素纤维以及酸性染料染蛋白质纤维。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偶氮染料在光照过程中还可能同时发生氧化、还原 反 应 , 这 类 反 应 往 往 被 称 作 不 规 则 反 应 。 Nobuhiro Kuramoto等人在研究1-对硝基偶氮苯-2-萘酚在甲醇、乙 醇及2-丙醇中的光褪色反应时,发现染料被单态氧氧化
二苯乙烯结构的染料在受到光照和氧气共同作用时也 首先被单态氧氧化为过氧化物中间体,而后C=C键断裂生 成醛、酸类氧化产物:
AcHN CH CH NHAc
1
hυ O2
AcHN
CH CH O O
NHA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cHN
CHO + AcHN
COOH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三、 光敏反应
2 2
hυ [O] C 孔雀绿 NMe2Cl C O
而在溶液中结晶紫接受光照时会发生如下还原反应:
NMe2 NH2
Me2N
C
NMe2Cl
hυ
H 2N
C
NH2Cl
结晶紫
品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一些靛蓝染料在受到单态氧作用时也会发生褪色,在 此过程中,染料分子首先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中间体,然 后C=C键断裂生成靛红:
如下列两个结构十分类似的活性染料,干湿耐光牢度差异 却非常大:
湿耐光牢度低:
CH3O N N NH SO3Na SO3Na
OH
OH N
Cl N N NH SO3Na
Cl N NH N N NH SO3Na
干、湿耐光牢度差别较小:
N
N
SO3Na SO3Na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OH H N N O 3S NH2 hυ N N O 3S NH2 O
二苯乙烯结构的染料受到紫外线作用会产生顺-反式 互变异构现象。经研究发现以下结构的染料在溶液中以及 锦纶 66上都会发生顺反异构转化。
O2N CN H C CN C OH hυ NO2 C C OH H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起染料光褪色关键因素,但对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 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至今仍没有规律性的结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二、环境因素
氧气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染料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其耐光牢 度比氧气存在时高的多。氧气的作用是复杂的,它可以直 接参与染料激化态的氧化过程或通过氧化纤维与染料发生 作用,也可以和染料分子激化态发生能量转移,生成单线 态氧或生成过氧化氢使染料氧化。但有时染料是由于激化 态分子被还原而褪色的。所以氧气并不是对任何染料染色 试样的光照褪色都是必要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五、染料的化学结构 改变染料分子结构是提高耐光牢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在分散染料中引入氰基可以明显提高染料牢度,使用金 属络合的方法也可以提高牢度。
Cl CH3 O 2N Cl C.I. 分散橙 5 4-5级 N N N CH2CH2OH Cl O 2N Cl CH2CHCN N N N CH2CH2OCOCH3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六、染料浓度与聚集态 一般说来,染料光牢度会随染料浓度增加而提高的原
因被认为是由染料在纤维上的聚集体颗粒大小分布变化而
引起的。只有那些暴露于空气的染料颗粒表面才有可能发 生褪色,褪色速率与暴露程度有关,因此,聚集颗粒越大,
单位重量的染料暴露于空气、水分等作用的面积越小,耐
光牢度也越高。还原、不溶性偶氮染料等不溶性染料染色 皂煮后处理具有同样效果。
的同时还会被具有α-H原子的醇类还原,光氧化、还原
反应的共同作用使得染料褪色速率极快。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2.蒽醌染料 长期以来,蒽醌染料被认为是一类耐光牢度较好的染 料。这是因为蒽醌在受到光照作用时,分子上的羰基很容 易被激化,生成1(nπ*)激化态分子,1(nπ*)态越系窜跃
成为3(nπ*)态。由于氧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下降,3(nπ*)
态具有较强的亲电性,因此不容易被氧气氧化。而一些具 有还原性的介质则易使蒽醌发生还原。如蒽醌会被一些分
子中含有α-H原子的物质还原生成半醌,半醌还可以进一
步被还原为蒽二酚,使染料发生褪色。 上述反应可表示如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染料化学----第四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第三章染料的光化学反应及光致变色色素
第一节 染料的光化学反应 第二节 影响染料光褪色的因素
第三节 光致变色色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第一节 染料的光化学反应
在光(主要是紫外光)的作用下,染料分子中的化学键 发生改变甚至断裂,使得染料的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失去颜 色;也可能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染料的立体结构发生改变, 致使颜色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就是色变。 一般来说,染料分子的光化学反应主要是异构反应、还 原和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光敏反应等,另外光取代、光 聚合等光化学反应也有报道。染料光褪色是处于激发态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一般来说在偶氮染料与蒽醌染料进行拼色时此类褪色 更易发生,而且往往是偶氮染料褪色严重。研究认为单态 氧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此类 反应的机理尚未有定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第二节 影响染料光褪色的因素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1 O hυ O
*
3 O
*
O O H C OH
O
O
O
OH
O
OH
2 OH O
+ OH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蒽醌染料的光氧化褪色一般是通过蒽醌分子上的取代基 被氧化进而改变发色体系来完成的。H.S.Freeman等人曾 研究过蒽醌结构的分散蓝3号染料在聚酯纤维及尼龙纤维 上的光褪色情况,通过对染料褪色产物进行光谱分析,认 为染料主要发生光氧化反应,主要氧化产物如下所示:
许多染料本身是光敏剂,具有光敏作用。在染色和印花过 程中,染料的光敏现象给人们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染着在纤维上的染料分子经光照激化后,将能量转移给纤 维,使纤维在曝晒过程中容易氧化脆损;二,当织物用几种染 料混拼染色时,有的染料分子被光照激化后,能将能量转移给 其他染料,使之转化成激化态而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织物的色 光变化。 对于还原染料易引起纤维脆损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提出 了两种不同的反应机制,各有其一定的实验依据。一种认为纤 维脆损是由于染料在光照作用时首先被激化,进而夺取纤维分 子中的氢原子而引起的,因此被称为夺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