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壮族稻作农业史

壮族稻作农业史一、壮族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广西是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中,稻作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稻作农业起源稻作农业是指以水稻为主要种植品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
而壮族稻作农业则更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 稻作农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逐渐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唐代时期,广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广西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之一。
二、壮族稻作农业技术与特点1. 稻作栽培技术(1)水田建设:壮族人利用山地水源,修建了大量的水田。
他们采用了“梯田”、“坎田”等方式,将山地分成一层层的平台,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梯田文化”。
(2)育秧:壮族人采用的育秧方法是“泥揉法”。
即将稻谷放入泥浆中,揉捏后再晒干。
这种方法可以使稻谷迅速发芽,并且可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3)灌溉:由于广西气候多雨,壮族人并不需要大量灌溉。
但是在旱季时,他们会利用山上的水源进行灌溉。
(4)收割:壮族人采取手工收割的方式,使用镰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收割。
2. 稻作农业特点(1)多样性:壮族人种植的水稻品种非常多样化。
据统计,在广西境内就有近千个不同品种的水稻。
(2)生态友好:壮族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非常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
他们通常采用有机肥料和天然农药,并且在耕作过程中不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
(3)文化传承:壮族人将稻作农业视为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其传承下来。
在壮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水稻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和文化象征。
三、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经济影响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稻是广西乃至中国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稻作农耕文化

稻作农耕文化稻作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智慧和传统文化。
稻作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民智慧结晶的象征,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稻作农耕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
古人发现水稻的生长需要水的滋润,于是创造了灌溉系统,使水稻得以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作农耕文化体系。
稻作农耕文化的核心是水稻的种植和农耕技术。
水稻是中国农民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种植需要科学的技术和精细的管理。
农民们通过观察天象、掌握气候、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水源等手段,确保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他们还创造了一系列的农耕工具,如耧车、犁耙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稻作农耕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古代,人们把水稻看作是神圣的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
因此,水稻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中,水稻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会举行赏月和吃月饼的活动,而月饼的主要原料就是水稻。
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水稻也经常被用作题材,如戏曲、绘画、文学作品等。
稻作农耕文化还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米饭是主食,而米饭的主要原料就是水稻。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米饭被视为是最重要的食物,人们常常用“米饭”来表示吃饭。
而且,中国人吃饭的方式也与稻作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来吃饭,而筷子的发明与稻作农耕密不可分。
稻作农耕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产区之一,中国的稻作农耕技术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稻作农耕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同时,中国的稻作农耕文化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农业文化提供了契机。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栾丰实【作者简介】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发展与扩散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
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
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一、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变迁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尚不清楚,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为距今8000年前后的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只发现了10余处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北地区,东起潍河流域,西至济南以西的大沙河流域,东西长200多公里。
泰沂山系以南地区,前几年在安徽东北隅的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两处相距不远的遗址下层,发现了与后李文化相似的文化遗存,而其他地区目前尚无线索。
后李文化之后是距今7000-6100年的北辛文化,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比较丰富。
遗址的数量达到100多处,空间分布也基本上遍及大运河和南四湖以东的山东及江苏的淮河故道以北地区。
尽管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异,但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继北辛文化而起的是大汶口文化,其存续时间为距今6100-4600年前后。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也由平等社会开始走向分层社会,最终导致了早期国家的诞生。
距今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海岱地区方国林立,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战争频繁,催化和刺激了社会的迅速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如稻作农业的广为扩散等[1]。
中国稻作文化

中国稻作文化稻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至今已有一万年以上的水稻种植历史。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县上山遗迹的考古研究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
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人留下的大量稻谷遗存、骨耜(耕地农具)、家蓄的骨头、陶甑等陶器、干栏式住宅、水井等遗存充分说明了当时稻作农业的成就。
到公元前4000-3000年时,稻作农业已发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赣江流域、闽江流域、珠江流域,并向北推进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北线已到达北纬35度附近。
稻作农业的北上促进了稻文化和栗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合。
历史进入到公元前3000-2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已向北扩展到山东半岛,并传播到朝鲜半岛,然后进一步到达日本。
到唐代时,水稻农耕已北进到北纬43度地区。
唐代文献中所提到的渤海国“庐城之稻”是也。
庐城即今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市一带。
在探讨水稻农耕的起源时涉及三个核心问体:稻作农耕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由什么人发明?在什么时间?原始水稻农耕的起源应该在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以后的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时间。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迹、浙江浦江县上山遗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迹、浙江余杭良渚遗迹揭示着稻作农耕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在什么地方?根据现有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来判断,原始水稻农耕的发祥地应该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或华南地区,而且不一定是从一个点到面上的传播,也可能是多点起源。
也不能否认原始水稻农耕在亚洲其他地区起源的可能性。
中国的江南、华南、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都有可能。
但从考古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水稻农耕起源于中国江南的可能性最大。
由什么人发明?根据现有的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原始水稻农耕的发明者可能是古代百越族群的祖先或南蛮族群的祖先。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2.稻作的起源关于稻作的起源,中国的学者倾向于人口压力说:“(长江流域)夏季炎热,植物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干燥,除某些地下块茎植物外,很难找到就便的植物性食物,而狩猎也难以保证稳定的食物供应。
在人口随着史前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矛盾必定会尖锐化,迫使人们去寻找那种能够增产又便于储存的食物。
一旦人们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和易于长期储藏的特点,必定会着意培养繁殖。
”也有个别学者倾向于宴享说。
如陈淳先生就认为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起源,可能是原始先民们为了寻找味美的食物而选择了野生稻,然后有意加以栽培[10]。
其次,就中国本土农业而言,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是各自独立起源的,并无先后继承的关系。
即黄河流域是旱作农业区,主要栽培粟、黍、稷、麻、豆等旱地谷物。
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区,主要栽培水稻。
“二者在农业发展上是并行的两个系统,而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
”[11]这是由各自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也为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
因而国内外学者大都持赞同观点。
不过,中国的学者更注意着力探讨的是稻作起源地的问题。
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
在20世纪上半叶,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稻作起源于印度,然后渐次传到中国、日本和南洋诸岛。
这是因为当时考古出土的稻谷标本以印度的较早。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出土的稻谷标本的年代越来越早,远远超过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国家,于是,更多的学者(特别是中国的学者)主张应该在中国本土寻找稻作起源地。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几种观点。
(1)起源于华南最早提出这一假说的是已故中国着名农学家丁颖教授。
早在1949年他就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12]。
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中,再次论证“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接连地带的野生稻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的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13]。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和新思考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和新思考朱乃诚【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关键词】中国/新石器/农业 China/Neolithics/agriculture/origin 本文依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提出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形式是中心起源、边缘发展的看法,即稻作农业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公元前7000年后发展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流域,并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
According to the new discoveries from the cultural vestigesin the earlier Neolithic age, this thesis argues about theorigin and the early developing style of the rice agriculture.That is ,about 10,000 BC.the rice agriculture was derivedfrom the center of Southem China abounding in natural food;then about 7,000 BC it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wo-Lake-plain and the valley of Qiantang river, which were onthe margin of the cultural area of plenty foodcollection;later,it moved foward to the valley of Huai river.中国是农业古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包括黍)农业的故乡。
在中国境内探索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任务之一,是要解决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理区域与环境状况,稻作与粟作农业发生与早期发展的形式及其规模,以及这种农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等重大学术课题。
作物的故事︱稻作起源的三部曲

作物的故事︱稻作起源的三部曲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其祖先本是一种叫“普通野生稻”的水草,初看起来毫不起眼。
人稻结缘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
先民们从采集野生稻到收割栽培稻花费了数千个春秋,先后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从御寒到充饥2023年7月3日,北京,炭化稻【植物,顺山集文化二期(约公元前6200—前6000年)。
距今1.7万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人类终于初尝稻米滋味。
在此之前人们看到水稻只会盯住它的禾草部分,心里涌起的只是温暖的感觉,之后人们才会望着它的谷穗一边肚子咕咕叫。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澧县往东约540千米的江西万年,当地的吊桶环、仙人洞都是石灰岩山岭地貌,当中出土了大量水稻植硅石与花粉,与十里岗不同的是,这些植硅石大多来自1.7万年前的稻壳而非稻叶,相信这些人工集起来的稻壳是人类最早食用稻米的证据。
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突然间要尝试陌生的食物?我们知道饮食习惯是人类难移的本性之一,首个“吃螃蟹”的太冒险,必须战胜对未知事物的排斥和恐惧。
古气候学告诉我们那个时点正在进入间冰期,气候渐渐变暖,野生稻生长更繁茂了,分布范围扩大了,其中以结籽方式进行繁殖的稻株数量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稻谷比先前的冰期更常见了。
人们早已观察到鼠雀吃草籽的现象,捕获后又在鼠胃和鸟的嗉囊里见到大量的籽粒,因而知道有几种谷子是能吃的。
在许多民族的稻作起源神话里,说稻种是仙鼠或玄鸟带来的,与此有关。
人类第一次试吃稻米可不是采一大堆回来煮着吃,而是在现场一颗一颗掰开吃生的,从穗上摇下来带回家烹熟是后来升级版的吃法。
这样吃当然不管饱,但却在主吃肉食之余增添了一样新鲜的零食。
没错,是零食!就如同我们路过桑林随手摘几个桑葚吃,或者路过荷塘顺便剥几个莲子吃。
今天西南地区仍有少数民族生吃糯谷作零嘴,青年男女相约去田里摘还没成熟的青稻穗吃也是一项娱乐,少男少女们会将摘下的带壳稻谷烤成香喷喷的“糄米”。
二、从采集到栽培人们首尝稻米时吃的是野生稻,又过了大约五千年才开始种植和驯化它。
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1. 稻作农业的起源说到稻作农业,那可是中国古老而又璀璨的文明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咱们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开始尝试种稻子。
那个时候,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小小的稻谷将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想象一下,当时的他们在一片茂密的原野上,用双手播撒下种子,等待着丰收的日子。
可别小看了这几粒种子,那可是开启农业时代的钥匙啊!在那时,农民们还是游牧的生活,跟着季节变化而迁移。
不过,后来他们发现,留在一个地方,种点儿东西,能吃上新鲜的饭,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大家开始学习如何选择好的水稻品种,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终于找到适合的种子。
可见,古人也有点“因地制宜”的智慧。
慢慢地,稻作农业在长江流域扎下了根,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角。
2. 稻作农业的发展2.1 技术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稻作农业也在不断进步。
最初,他们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充足的时候,稻子长得壮壮的;雨水少的时候,那可就惨了,稻子干得像个秋冬的枯草。
不过,聪明的古人总是能想出办法。
比如,发明了灌溉系统,修建了水渠,让水源更稳定。
这可真是“滴水不漏”的计划啊!不仅如此,古代农民们还学会了轮作、间作等方式,既保护了土地,又提高了产量。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让稻作农业的产量飞速上升,大家的饭碗也越来越满。
想想看,吃上白米饭、稀饭,那心里可真是美滋滋的。
2.2 文化的形成稻作农业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丰收的粮食上,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
稻子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信仰和习俗。
农历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用新米做饭,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祭稻仪式,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这种敬畏自然、珍惜粮食的文化,真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更有趣的是,稻作农业还催生了一大堆的成语,比如“米珠薪桂”,形容粮食的珍贵;“五谷丰登”,那是每个农民的美好愿景。
这些文化的积淀,让稻作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高军目次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史二、中国稻作起源地研究的学说争鸣三、判断稻作农业起源地的标准四、稻作起源的原因分析五、普通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稻的历程六、中国稻作起源的阶段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史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作为中国农业起源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展开而开始,故而,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可以参照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史。
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比世界农业起源研究晚了将近六十多年。
一般认为1866年在瑞士湖上居住遗址发现粟等农作物遗存后,西方的学者就开始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而中国对农业起源的探究则与考古学被介绍入中国属于同时期。
中国考古学家对农业起源的探索始于对殷墟遗址的发掘。
在对殷墟发掘后,徐中舒著名的长篇论文《末耜考》,胡厚宣在20世纪30年代也撰写了《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农业》1,对当时的农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发掘技术发面的影响,早期考古学家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考古资料的初步解释,特别是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应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的阶段,所探讨的也主要是中国农业起源的大致时代和农业起源后的几个发展阶段。
稻作农业起源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未从农业起源的研究中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向出现。
这是中国稻作起源的萌芽阶段。
到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做到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稻作起源研究在以著名农学家丁颖为代表一批学者的努力下,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丁颖先生1926年于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发现野生稻。
1933年发表《广东野生1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稻及由野稻育成之新种》2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稻种的原产地。
他长期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稻作农业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稻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
1949年他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的论述。
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3一文中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
“华南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1961年8月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脱稿之时,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一节中,引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稻谷遗迹,包括仰韶遗址陶片上稻植株遗体和谷粒印痕。
安徽五河海城镇新石器遗址灰土层中烧焦的稻粒,江汉平原上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等遗址红烧土中屏入的稻谷壳,以及无锡的仙鑫墩、施墩,安徽肥东大陈墩、南京庙山,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阪等遗址发现的稻谷壳、稻谷凝块、陶器上的稻谷印痕等。
同时历数了云南滇池东南官渡、石寨山、剑川、海门口遗址发现的稻谷遗迹。
比较直观地感觉到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似比之黄河流域更为普遍,其栽培时期可能比黄河流域为早。
但是珠江流域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迹,指出这是今后应该注意发掘调查的。
4这一时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本土起源说”和“外来说”的“国界”争论时期。
进一步发展阶段是70年代至80年代末。
这一时期,农业考古取得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浙江省余姚县罗甸公社东方红大队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打破了中国稻作农业的“外来说”,把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于是农史学者面对河姆渡遗址这样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不能不作出深层次的思考,继而一系列的起源说开始兴起,主要有长江下游说、云贵高原说、江南说、黄河下游说。
5此时,对于稻作农业起源的争论转变为“区域”争论时期。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成熟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1年《农业考古》的创刊,给了稻作起源研究者极大的鼓励,稻作起源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
特别是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使的稻作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稻作农业起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另外,多学科合作的展开给考古学家更多的手段,能够从遗址中提炼出更多的材料,使得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全面展开。
新崛起的学说主要有:长江中游说、洞庭湖畔说、淮河流域说等等。
2丁颖著:《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北京市: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421页。
3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1957年第8卷3期,第243—260页。
4丁颖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16~20页。
5孙声如:《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农业考古》,1998年1期,第100~107页。
二、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学说争鸣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学说争鸣很早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大概有十数种说法。
在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初期,由于当时考古资料积累不多,对稻作农业起源地的研究仅仅根据野生稻的分布,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推测。
67实际上,中国稻作起源学说争鸣的发展也就是中国稻作起源研究的一部发展史。
随着的新材料的出现,一些新的合理的学说必然会展开,旧的不合理的学说也必然将遭到抛弃。
下面拟对12种学说进行简单总结。
1.印度起源说关于中国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最早时,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
891011这是由于当时中国考古学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材料和技术支撑,未能给出确凿的“本土起源说”的证据。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周拾禄12与丁颖13根据研究提出中国起源说。
但到90年代初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之一的地位才在国际上初步确立。
14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15,“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
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左右的古栽培稻16、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的古栽培稻17,“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2.云南起源说这一观点曾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支持。
日本渡部忠世先生认为水稻的原产地是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的椭圆形地带。
18菲律宾张德慈博士也认为水稻栽培“可能自尼泊尔阿萨姆——云南地区经由云南引人黄河流域,且自越南经由海路引人长江下游盆地”19。
中国最早提出此种观点的学者是柳子明先生。
柳子明先生根据在西江流域和云贵高原发现野生稻的事实、云贵高原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云贵高原蕴藏的非常丰富的植物资源等条件,认为稻种的起源地可能是云贵高原。
20支持这一观点的国内学者有汪宁生、游6惠富平:《关于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几点认识》,《农业考古》,2005年1期,第61页。
7张锴生:《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中原文物》,2000年2期,第17页。
8游修龄著:《稻作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2~21 页。
9丁颖著:《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26~28 页。
10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11浙江农业大学等五院校编著:《实用水稻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18~25 页。
12周拾禄:《中国是稻之起源地》,《中国稻作》,1948年第5卷5期,第53~54页。
13丁颖:《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1949年7期,第11~24页。
14应存山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16。
15游修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文物》,l976年8期,第20~23页。
1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8期,17~32页。
17张文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作物学报》,l998年7月第24卷第4期,第416~420页。
18渡部忠世撰,徐朝龙译:《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农业考古》,1986年2期,第102~11页。
19张德慈:《致<农业考古》>编辑部的信》,《农业考古》,1983年2期,第342页。
20柳子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遗传学报》,1975年第2卷1期,第23~29页。
修龄、李昆生等。
他们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如下理由:一、云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于水稻的生长;二、云南的植物种属多达15000多种,而且有3000多种稻种,其分布范围广;三、根据对云南稻种的同功酶的分析,发现酶谱一致,表明云南现生栽培稻和现代普通野生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1222324。
但严文明先生指出云贵高原最使人信服之处是有野生稻的存在,但是后经考察,云贵高原的野生稻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仅在少数地方有。
因此,仅仅根据其所具有的条件来认定其为稻作农业起源地是欠周到的。
25陈文华先生也认为,云南说只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推测,缺少考古证据,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
26不得不指出,“云贵高原说”不仅缺乏最直接的考古学证据,连其主要论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野生稻资源等,也未必十分令人信服。
在“东亚稻作起很和古代稻作文化”日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中日学者的集体论证下,基本否定了云南起源说。
273.华南起源说已故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早在1949年即提出“中国之稻作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的意见,1957年他再次著文论证这一观点。
(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论述)童恩正先生著文指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它可能在浙江杭州湾一带,但更可能在纬度较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地区”28。
李润权先生也支持此说,而且他强调了西江流域29。
另外,俞履圻30、吴燊妙31、裴安平32等学者也支持这一观点。
华南起源说的反对者也有很多。
其反对者主要诟病两个方面。
首先,与云南起源说一样,华南说同样缺乏考古材料的直接证明。
目前,华南地区没有出土过超过7000年的栽培稻遗存,而且支持该说的学者对农具的判断也存在争议。
其次,由于其环境条件良好,采集渔猎资源丰富,华南稻作农业起源缺乏必要的动力。
33向安强认为华南说在现阶段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并不重要,暂不可与长江流域相提并论。
34但是,近年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接近于广21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年1期,第71~83页。
22李昆生:《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云南文物》,1984年4期,第122页。
23李昆生:《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1期,第69~73页。
24汪宁生:《远古时期的云南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思想战线》,1997年1期,第98~102页。
25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9年2期,第75页。
26陈文华:《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农业考古》,1989年2期,第84~99页。
27古为农:《“东亚稻作起源和古代稻作文化”日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佐贺等地召开》,《农业考古》,1993年3期,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