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一模】玄武区(含答案)
2016江苏南京玄武区语文一模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一(28分)1.(10分)(1)所谓伊人(2)归雁洛阳边(3)何人不起故园情(4)共看明月应垂泪(5)断肠人在天涯(6)欲别故乡难(7)一湾浅浅的海峡(8)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9)示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写“月”且与思乡有关的诗句,皆可给分。
)(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本句不得分)2.(5分)(1)(4分)渴 mú zhàn 芒(2)(1分)每个有月亮的晚上,都看到思念在生长。
3.(2分)A4.(3分)抄写正确1分,字体正确1分,美观(笔锋清晰、端正)1分5.(2分)D6.(6分)(1)(2分)A (2)(4分)①(2分)《格列佛游记》;简·爱②(2分)C二(37分)(一)(17分)7.(4分)①父女情②夫妻情③父子情④故乡情。
(一点1分,意近即可。
顺序不作要求。
)8.(5分)(1)(2分)①父亲怜惜材料,制作杌凳。
②父亲制作杌凳认真,一丝不苟。
③稳坐杌凳,给新人砸核桃。
(一点1分,意近即可;写出两点,即可满分。
)(2)(3分)拟人、对比;形象地写出杌凳的皮实、有肚量、持重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杌凳的赞赏之情和深沉的感悟;语句短促、有力,引人思考。
(手法、内容、情感、语言特色,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9.(4分)本段写出了杌凳的丑陋外形(以及妻子对它的不敬重)(1分),与上文我对杌凳的态度形成对比,反衬杌凳品质——生与死、雅与俗、珍重与轻贱,它都默默地承受,比人有肚量,也比人持重(2分);为结尾劝妻子善待杌凳作铺垫(伏笔)(1分)。
(概括本段内容1分,作用3分)10.(4分)(从文章整体思考妻子这个人物的意义,3-4分;局部思考,2分;没有从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角度思考,1分)示例1:为什么要写妻子这个人物?写妻子吃核桃,突出她的善解人意;写她后来不敬重杌凳,反映她的改变,这是突出杌凳有着不变的品质。
(整体思考,3-4分)示例2:写妻子吃核桃有什么作用?体现了妻子的善解人意。
【15套试卷】南京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小升初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材料一:
8、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臆测(cè)恻(cè)隐抹(mā)布拐弯抹角(mò)
B.怅(chàng)然身体肿胀(zhàng)痴(chī)想吹毛求疵(cí)
C.粗犷(guǎng)心旷(kuàng)神怡哄(hōng)笑一哄(hòng)而散
D.脚踝(huái)地表裸(huǒ)露伺(cì)候窥伺(sì)时机
D D选项中的“地表裸露”中的“裸”读“luǒ”。“伺候”的“伺”读“cì”。
A臆测主观地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恻隐之心: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mā,擦:~桌子。.mǒ,涂:涂~.mò,把和好了的泥 或灰涂上后弄平:~墙。
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北大附中小升初试卷∣(含答案)
60分钟总分100
姓名:成绩:
1、某中学用五个同音字作为校训,以此激励师生创建良好的校风。请依次填写出其余的四个字。(4分)
秩序井然突出一个“静”字;环境整洁突出一个“_______”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_________”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_________”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_________”字。
7、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高谈阔论坛花一现迫不及待窃窃私语
B.神采奕奕彬彬有礼破镜重圆月白风清
C.世外桃园晓风残月顺藤摸瓜事半功倍
D.四面楚歌铤而走险厚此博彼貌和神离
D
昙花一现月白风清: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世外桃源
晓风残月出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意思是: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铤而走险挺身而出貌合神离貌:外表;合:一致;神:内心。外表看上去关系很亲密,实际上内心却不一致,各有各的打算和想法。“合”不能写作“和”。厚此薄彼bó
南京市玄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南京市玄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南京市玄武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语文(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时间120分钟)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5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4)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6)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7),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9)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10)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巧妙引用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 ,”,表明应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中美两国关系。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美国蒙特里海湾的沿岸,一棵柏树,历经cāng()桑,独自守候了百年;浩浩戈壁,茫茫沙漠,胡杨将根深深扎进地下20多米,挺拔的身姿顽强撑起一片生命的绿洲;奇寒无比的雪山上,雪莲花傲然绽()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却有如许震hàn()人心的生命奇迹在上演。
大自然就是以其神奇来导演一幕幕神话和传奇。
请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去看待大自然,请珍惜、呵()护每一个生命。
3.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写的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航海途中寻找淡水,从而登陆了小人国。
C.《水浒传》写了武松打虎、李逵发现母亲被虎吃后怒杀四虎等与虎有关的故事。
D.《名人传》记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班级开展“共建和谐家园”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南京市玄武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8分)1.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5)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已知泉路近,□□□□□。
(夏完淳《别云间》)(7)而现在/乡愁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8)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9)“月”是古诗中常见意象,有的表达了浓烈乡愁,如“ , ”;有的显示着清新意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下面是纪录片《记住乡愁》片尾曲歌词之一,依要求答题。
(5分) 每个有月亮的晚上,都看到思念在生长/村庄、水井与小巷,心中依然那么k ě望。
多少次我梦回故乡,总是记忆中的模.样/炊烟升起仍带清香,熟悉的呼唤就在耳旁。
乡愁是一壶佳酿,离家越久越醇香/有它就有最初的方向,未来会绽.出耀眼光m áng 。
(1)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k ě望( ) 模.样( ) 绽.出( ) 光m áng ( )(2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1分)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2分) A.人们希望《记住乡愁》中的故事讲得温暖,希望它能回味..我们的精神家园。
B.影视纪录者应该让观众在回望..家乡土地的同时,记取土地背后的文化价值。
C.镜头中的人和物所承载的家乡记忆、乡土情怀总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心头。
D.纪录片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让人重温..世代相传的祖训,寻觅传统文化基因。
玄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沮丧(sàng)耀武扬威(yào)B. 比喻(yù)震耳欲聋(yù)C. 沉着(zhù)风驰电掣(chè)D. 勤奋(fèn)鸦雀无声(yā)答案:A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他的聪明才智。
B. 我对他的决定表示非常赞赏,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C. 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缩短了两岸的距离,还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D.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答案:C3.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A二、填空题1. 《孟子》一书中,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观点的篇章是《 ____________ 》。
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以历史为背景,描写农民起义的是《 ____________ 》。
答案:水浒传3. 下列成语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____________ 》。
答案:三顾茅庐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小明从小就喜欢画画,每天放学后都会拿起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
他的画技也越来越精湛,常常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获奖。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兴趣爱好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天,小明在学校音乐课上认识了小红,小红擅长弹钢琴。
小明被小红的琴声深深吸引,他决定向小红学习钢琴。
从此,小明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小红家,跟着她学习钢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的琴声也越来越动听。
有一天,学校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小明和小红都参加了。
音乐会结束后,小明的琴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师们的感谢。依照语境要求填空。
程老师:同心同德,鼓励督促施良策。 小南爸爸:感谢老师们线上线下的辛苦付出!老师是园丁,一直呵护培育着祖国未来的 英才。
小南:爸爸,你的回赠留言只要稍作增删,就可以和程老师的赞语构成一副对联了, 瞧
玄武一模语文答案

玄武一模语文答案1、1《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立后破的写作方法。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1《致橡树》作者舒婷,是中国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致橡树》的作者是舒婷,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单选题] *A.滑稽(jī)宽宥(yǒu)菡萏(hán)殚精竭虑(dān)B.门槛(kǎn)缄默(jiān)胸脯(pú)间不容发(fà)(正确答案)C.坍塌(tān)锃亮(zèng)怯懦(ruò)信手拈来(diān)D.盘桓(yuán)褴褛(lǚ)拾级(shè)舳舻相接(zhóu)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遗憾浓酣B、色调协调C、娇柔骄傲(正确答案)D、意境景色6、“间隔”“亲密无间”的“间”读音都是“jiàn”。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58.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桃花源记》中的“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诫子书》《陋室铭》《爱莲说》中的“书”“铭”“说”都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C.《诗经》是我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汇总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诗歌。
(正确答案)D.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8、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凤姐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待贾琏外出办事,把尤二姐骗到家中,百般羞辱二姐,后又利用贾琏新妾秋桐羞辱折磨尤二姐,最后逼得尤二姐吞金自杀。
2016玄武一模卷及答案

2016玄武初三语文一模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28分)1.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3)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5)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已知泉路近,。
(夏完淳《别云间》)(7)而现在/乡愁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8)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9)“月”是古诗中常见意象,有的表达了浓烈乡愁,如“,”;有的显示着清新意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1)所谓伊人(2)归雁洛阳边(3)何人不起故园情(4)共看明月应垂泪(5)断肠人在天涯(6)欲别故乡难(7)一湾浅浅的海峡(8)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下面是纪录片《记住乡愁》片尾曲歌词之一,依要求答题。
(5分)每个有月亮的晚上,都看到思念在生长/村庄、水井与小巷,心中依然那么kě望。
多少次我梦回故乡,总是记忆中的模.样/炊烟升起仍带清香,熟悉的呼唤就在耳旁。
乡愁是一壶佳酿,离家越久越醇香/有它就有最初的方向,未来会绽.出耀眼光máng。
(1)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kě望()模.样()绽.出()光máng()(2)歌词中的“,”两句让我们想到席慕蓉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1分)答案:渴 mú zhàn 芒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2分)A.人们希望《记住乡愁》中的故事讲得温暖,希望它能回味..我们的精神家园。
B.影视纪录者应该让观众在回望..家乡土地的同时,记取土地背后的文化价值。
C.镜头中的人和物所承载的家乡记忆、乡土情怀总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玄武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8分)1.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3)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5)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已知泉路近,□□□□□。
(夏完淳《别云间》)(7)而现在/乡愁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8)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9)“月”是古诗中常见意象,有的表达了浓烈乡愁,如“,”;有的显示着清新意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下面是纪录片《记住乡愁》片尾曲歌词之一,依要求答题。
(5分)每个有月亮的晚上,都看到思念在生长/村庄、水井与小巷,心中依然那么kě望。
多少次我梦回故乡,总是记忆中的模.样/炊烟升起仍带清香,熟悉的呼唤就在耳旁。
乡愁是一壶佳酿,离家越久越醇香/有它就有最初的方向,未来会绽.出耀眼光máng。
(1)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kě望()模.样()绽.出()光máng()(2)歌词中的“,”两句让我们想到席慕蓉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1分)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使用错误..的一句是()(2分)A.人们希望《记住乡愁》中的故事讲得温暖,希望它能回味..我们的精神家园。
B.影视纪录者应该让观众在回望..家乡土地的同时,记取土地背后的文化价值。
C.镜头中的人和物所承载的家乡记忆、乡土情怀总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心头。
D.纪录片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让人重温..世代相传的祖训,寻觅传统文化基因。
4.用正楷或行楷将“浓醇的乡愁,文化的守候”两句抄写在田字格里。
(3分)5.对下列书法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1)(2)(3)(4)A.行书篆书楷书隶书B.楷书草书行书篆书C.楷书隶书行书篆书D.楷书草书行书隶书6.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6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论语》《孟子》《史记》《尚书》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
《史记》是编年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B.中国“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C.鲁迅是现代文学家。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D.菲利普、安东尼奥、奥楚蔑洛夫分别出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
(2)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4分)贝茜问我是否想要一本书...。
“书”字产生了瞬间的刺激,我求她去图书室取来一本书。
我曾兴致勃勃地反复细读过这本书,认为书中叙述的都实有其事,因而觉得比童话中写的有趣。
至于那些小精灵们,我在黄叶子与花冠之间,在蘑菇底下和爬满老墙角落的长春藤下遍寻无着后,终于承认这悲哀的事实:他们都己逃离英国到某个原始的乡间去了,那儿树林更荒凉茂密,人口更稀少。
而我虔信,小人国和大人国都是地球表面实在的一部分。
我毫不怀疑有朝一日我会去远航,亲眼看看一个王国里小小的田野、房子、树木;看看那里的小人、小牛、小羊和小鸟们;目睹一下另一个王国里如森林一般高耸的玉米地、硕大的猛犬、巨大无比的猫以及高塔一般的男男女女。
①语段中的“一本书”名字是《》,“我”的名字叫。
(2分)②选段内容后面的情节是()(2分)A.劳埃德医生为“我”夜晚出诊B.被里德太太关进红房子C.在洛伍德慈善学校被罚站D.被表兄约翰辱骂和殴打二(37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
(17分)杌凳①情缘凸凹看见眼前这只杌凳,我内心温柔。
这只杌凳,出自先父之手。
儿时家里打家具,锯下碎板木条,父亲怜惜材料,自制了几只杌凳。
他做得认真,挖榫楔钉,一丝不苟,便做得很牢固,用它抛击野狗,也摔不坏。
直让人觉得,只要人敦厚..,器具也随之敦厚。
那年我娶妻,带新人回家省亲。
因为新人貌美如花,又善解人意,父亲喜不自胜。
正好摘下来当年核桃,父亲就稳坐在杌凳上,给新人砸食。
新核桃口感好,新人极喜,几乎是父亲砸一颗,她吃一颗。
父女情浓,让人感动。
临走时我要了那只杌凳,一则以纪念,一则以砥砺我们的爱情,让父辈放心。
后来父亲病逝,送到殡仪馆火化。
抱骨灰盒时,我让三弟随身携带好杌凳。
依山里习俗,抬起来的棺材就不能放下,不能在中途沾土,抬棺人欲歇,就要在棺下支上两张条凳。
骨灰盒是浓缩的棺木,自然要有小小的杌凳相匹配。
骨灰送至祖坟要走百里山路,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一旦身累,就把骨灰放在杌凳上。
大礼完毕,我又把杌凳带回来。
殡仪用具,依乡俗或陪葬,或烧毁,以免带回鬼魂;但父子情重,且他生前我已竭尽孝道,即便有魂跟来,定会护佑我。
我真正的用意,是要留下念想,以便睹物思人。
后来我有了一定的文名,有了正常的文学生活,杌凳就从属于我的读写活动。
书架高大,想拿到最上一层的书籍,就要踩在杌凳之上;而最下层的书册低近脚面,查找翻阅时,又离不开杌凳之坐。
一踩一坐之间,竟有了近二十年的时光,即便是铁打的杌凳也会散架、变形,而它依旧结构坚实,不晃不动。
它好像是对你无声地发出一个宣言:我从山中来,带着认真与稳重,有着不变的品质,你尽管用。
但是,它的确丑陋:凳面乌黑,不见本来底色;凳脚因匝以复榫,鼓鼓凸凸,毫无秀气模样。
因此在妻子的眼里,即便经久耐用,也不过是一个卑贱的物件,所以她并不敬重——买来排骨,把案板放在它身上,用力剁;享受干果,譬如核桃、杏核,就以其做砧木,用力砸。
以至于乌黑凳面又添了累累伤痕,凸凹不平,愈加丑。
我终于不可承受,对她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杌凳,它承载着记忆。
她说,你自作多情。
我又说,物件也有人格,也有灵性。
你没听说,木头戳在那里,一年不烂是木头,十年不烂是魂灵,百年不烂是神圣,人就该跪拜了。
她说,你可别吓唬我。
在五十岁生日那天,对杌凳这老物件的感情,在心里突然盈满起来——我找来一块砂布,仔细擦拭它身上的疤痕,不仅抚平,还见了原木的颜色,它居然还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一切都对应着故乡那不老的土地。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掉下了眼泪。
或许,这就是乡愁。
这只杌凳,真是皮实:生与死,珍重与轻贱,它都默默地承受,不似人,还有不平,还有感慨。
因而它比人有肚量,也比人持重。
我更把这杌凳放进心里。
我对妻子说,从今往后,你对它就像对我,不要在它身上乱砸乱剁。
(选自2015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杌(wù)凳:矮小的凳子。
7.本文题为“杌凳情缘”,分点概括“杌凳”上承载着哪些“情”。
(4分)8.语言品析。
(5分)(1)联系全文说说父亲的“敦厚”有哪些表现。
(2分)(2)赏析第十一段中的划线句。
(3分)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六段的作用。
(4分)10.就“妻子”这个人物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写出答案。
(4分)问: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8题。
(20分)江南暮春清明风俗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
江南的暮春习俗像是在彷徨中寻找着什么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孝经纬》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三月节。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
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
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
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
三月初三取枸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
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
修禊,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
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说的就是著名的兰亭雅集。
当日,王羲之与众名士相聚曲水之畔,三杯两盏之后,他联想到战争的频繁与生命之脆弱,感慨:“固①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
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
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
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
介子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
《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传说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
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
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时代就已产生。
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
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
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迎接他的是天上地下的极乐世界。
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则留于墓中,享受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
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
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
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
《礼记》载,曾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
孔子回答:“向墓而为壇,以时②祭!”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
【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隋唐统一后,上巳逐渐变成了春游节。
《剧谈录》载:“开元中,上巳节赐宴臣僚,会于曲江山亭,恩赐教坊声乐,池中备③彩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
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这种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