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问题概述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1.有利于农村稳定。

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

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

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

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

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

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

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

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

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中国的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农民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关注的焦点。

农村发展的成败关乎着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而农民问题则涉及到千千万万农民的利益与幸福。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办法等角度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与城市地区相比,中国农村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差距和问题。

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养老和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

然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非不能克服。

首先,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体系。

农村应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此外,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土地的产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提升农业产出和效益。

其次,农村教育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农民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有助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同样,要加强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解决农民问题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

应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他们能够通过集体行动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力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对于农村人口流失和留守儿童问题,应综合施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农民留在家乡工作,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中国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国的农业与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着重讨论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一、农业现状与挑战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压力。

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农田撂荒现象增加,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农村改革与农民收入增长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并采取了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使得农民能够流转土地、增加收入。

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的努力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效率。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农业科技创新正在推动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

四、农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对于中国的农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环境保护等,以确保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村道路、供水和电力等方面。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提供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并推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管理。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

七、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农业保险是解决农民面临的风险问题、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农民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农民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农民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制度和农民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农民问题的演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的核心是皇权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土地被分封给地主阶级,而农民则成为地主的附庸,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自由。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农民长期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状态,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农民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难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问题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将土地从地主手中收回,并分配给农民。

这一政策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分配不均等,农民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土地制度再次发生了变革。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民可以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灵活运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有效缓解了农民问题。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流转和城市扩张对农民的土地权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农民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新的土地制度和农民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同时,农民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民工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城市中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地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当前的土地制度和农民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其次,要加强农民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的农民工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概括出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概括出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概括出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农村存在的问题农村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以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1.1 教育问题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学前教育机构不足,中小学教师数量紧缺且水平参差不齐。

许多孩子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辍学和失学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种情况影响了乡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1.2 医疗卫生问题农村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薄弱。

医疗设施不足、医务人员分布不均衡、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居民就医困难。

在某些乡村地区,缺少药店或者只有非专业人士从事药物销售。

因此,农民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严重疾病而言。

1.3 基础设施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电力、自来水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道路破损、供水不足、电力故障频繁等问题给农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此外,网络和通信覆盖也不够完善,给农村地区的信息传递和互联网使用造成限制。

1.4 就业与收入问题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就业机会上存在明显的缺口。

许多年轻人没有稳定工作机会或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

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导致贫困率居高不下,并促使一部分农民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问题原因分析2.1 教育问题原因2.1.1 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更加倾向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地区受到较大影响。

2.1.2 缺乏教育投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

2.1.3 学校条件差:建设和改善农村学校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农村财力有限,无法提供良好的校舍和硬件设施。

2.2 医疗卫生问题原因2.2.1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资源更加集中在城市地区,导致农村地区缺少专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2.2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支持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农村地区需求。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农民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六大主要特征 一.农民是集体经济的体现者,同时占有部分生产资料。

中国的农民从总体上说是集体经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同时,又是部分生产资料的个体占有者。

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看,中国的农民是同集体所有制相联系的。

农民集体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同时,农民个人又占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而且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农民个人占有的部分,无论在数量上、在范围上都有所增加。

据1980年的资料,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当年农民家庭经济产值达3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社员自留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达35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5.5%。

1984年末统计,全国农民个人和联户购买的拖拉机312万台,比1983年增加47.3%,占全国农村(国营农场除外)拖拉机拥有量的77.9%。

农户自有的农用汽车达18万辆,比1983年增加9万辆,占全国农村汽车总数的57.1%。

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

在集体占有中有个人占有;有较大规模和范围上的集体占有,如乡镇、村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也有在较小规模和范围上的集体占有,如新经济联合体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也有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占有。

这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是适合中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

实践也证明,它对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调动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两个积极性,都有巨大作用。

同时,这种状况也表明了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式,它还只是同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

二.开始向商品生产者转化,但尚未结束自给或半自给的状态。

中国农民开始向商品生产者转化,但尚未结束自给或半自给的状态。

中国农副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

据统计,1978至1980年期间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平均为33.9%,只比1978年以前提高了2.4%。

至1983年,农村商品零售额也才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8.6%。

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中国农村是国家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村问题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一些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农村人口问题是中国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不断减少。

这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和有一定技能的人纷纷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断下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土地问题也是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之一。

当前,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困难、土地流转价格低、土地承包期限不稳定等。

这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投资意愿不足,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同时,土地流转困难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限制了非农业产业的开展。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是中国农村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供水、电力等设施不完备。

同时,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不够完善,农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农村贫困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严重难题。

尽管中国已取得了减贫的骄人成就,但仍然有大量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贫困不仅限制了个体农民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农村的发展。

贫困问题的存在不仅与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也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农业生产技术的滞后有关。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面临着人口问题、土地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和贫困问题等主要困难。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有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交通、供水和电力等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的三农 问题 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 问题 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民的问题,包括农业问题、农村经济问题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农业问题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民的科技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土地、水资源等的限制,同时,农业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这也是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问题农村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上。

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条件较差。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而农业收入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三、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民的权益保护和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

农民在土地流转、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一些农民的土地被非法占用或者被强制流转,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其次,农民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一些农民在城市就业时面临着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最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导致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农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 农民问题的表现及特征 3 浅谈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农民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中国2013年主要地区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统计
一、农民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农民是中国市场化改 革的首创者和主动力
农民对中国工业化的 贡献
农民发展对我国农业 发展的贡献
农民对开放型经济的 贡献
奶及 奶制 品
1.1
洗衣机 (台/ 百户)
9.1
电冰 自行 摩托 箱车 车
1.2 118.3 0.9
移动 电话

食品 (元/ 人)
343.8
居住 交通 支出 通信
101.4 8.4
584.6
2000 250.2 13.3 23.9 1.1 28.6 2011 170.7 14.4 26.3 5.2 62.6 2012 164.3 14.4 26.3 5.3 67.2
1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 断优化与产业结构 的持续升级,行业 的“准入门槛”将 日益严格,企业对 劳动者的能力素质 要求会越来越高, 没有经过特定职业 技能训练的劳动者 获得稳定工作与较 高报酬的几率必将 越来越小。
2
农村劳动力进入 城镇之后所能享 有的收入报酬高 低与获得就业机 会的概率大小通 常是决定他们转 移行为是否发生 以及转移稳定性 的关键因素。
1985-1989消费低速 增长,整体进入温饱 阶段。 1995-2000消费增长 再次放缓。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只有4%,2000年城乡 居民消费水平之比增 大到2.99:1
(一)农民支出问题及特征
食品
耐用品
消费总支出
指标 1990
粮食 (千克 /人)
262.1
猪肉
10.5
卷烟 28.0
一业1978 年是2826.56万人,2011年为 16186.43万人,也就是吸纳了 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工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
目前农民工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 2/3以上,占据了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的 90%,煤矿采掘业的80%,服装纺织业 60%,一般服务业的50%。农民工已成 为支撑中国经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 中坚力量。 农民工群体形成了中国劳动力红利(农 民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非农产业工人 的劳动生产率之比是1:1.45)。2011 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业平均工资为 41799元,农民工实际平均工资为 24588元,即一个农民工一年剩余的 3278元都留给了城镇。按照当年农民工 15863万人计算,则仅工资差额一项就 留给城镇5200亿元。
“中国未来的一个大坎儿就是几 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儿能不能 过得去。“
(二)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问题及特征
王海坤《失地农民的出路与现实》:
从经验数据来看,一般每征用0. 067公顷(1亩) 耕地,就产生1.5个失地农民。据学者推算,我 国失地农民人数应在5 100~5 525万之间, 如果加上因农村超生等原因没有分到土地的 黑户口劳动力,这个数目则逾6 000万,目前 的失地农民中, 60%的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 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 没有因失地影 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
3
对劳动者文化知识与专 业技能要求越高的工作 岗位,其工资水平一般 也就越高;劳动者作为 理性经济人在选择工作 时,自己接受教育培训 所付出的“成本”通常 也是对其可能的工资报 酬进行“预期”的一个 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问题及特征
(二)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问题及特征
到2012年,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 大,占35.7%,其次是建筑业占18.4%,服务业 占12.2%,批发零售业占9.8%,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2%
(二)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问题及特征——农民工就业问题
12.3 120.5 21.9 4.3
820.5
61.5 77.1 60.9 179.7 2323.9
67.3 79.0 62.2 197.8 2495.5
258.3
93.1
1670. 1
1086.4
652.8
5908. 0
1233.6
796.0
6625. 5
(一)农民支出问题及特征 1 农民消费水平依然偏低
2001-2012,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366 元到7917元
(一)农民收入问题及特征
地区 (2013 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纯收入
可支配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水 平对比 (农村居
民=1)
全国总计
8895.9
26955.1
3.03
北京
18337.5
40321
2.2
上海
19595
43851.4
2 城乡居民,不同区域农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3 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
4
自给性消费减少,货币性消费增加。随着农村经 济生活市场化程度加深,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需要从市场取得,商品化比例大幅增加
(二)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问题及特征
Add keywords
Add keywords
“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的话, 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
增长速度缓慢
城乡差距加大
地区差距加大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 验来看,职业农民的 收入基本都能与城市
居民齐平。如日本 1973 年后,农民收 入就一直高于城市居 民;美国农民的收入 也是略高于城市居民。
(一)农民支出问题及特征
1990-1995消费 恢复快速稳定增 长 2001-2013消费 恢复稳定增长。 2011年农民家 庭人均消费首次 突破5000元, 恩格尔系数降至 40%
农民问题的表现及特征
二、农民问题的表现及特征
(一)农民收入 与支出问题及特 征
(二)农民的 分化与流动问 题及特征
(三)农民组 织与权力保障 问题及特征
(四)农民的 现代化问题及 特征
(一)农民收入问题及特征
1978-1991,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4元 增长到709元
1991-2000,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09元 到2253.4元
2.24
山东
10619.9
28264.1
2.66
河南
8475.3
22398
2.64
四川
7895.3
22367.6
2.83
云南
6141.3
23235.5
3.78
全国
8895.9
东部地区 12052.1
中部地区 8376.5
西部地区 6833.6
东北地区 9909.2
(一)农民收入问题及特征
绝对水平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