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实验室六大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实验室六大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实验室六大常用消毒灭菌方法目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消毒剂、抗生素)两大类。
1、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压力蒸汽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
它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
适合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金属器械、胶塞、蒸馏水、棉塞、纸和某些培养液的灭菌。
分为三种:(1)流通蒸气灭菌法:是指在常压条件下,采用100摄氏度流通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
该法适用于消毒以及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但不能保证杀灭所有芽孢,是非可靠的灭菌方法。
(2)间歇蒸汽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
方法同流通蒸汽灭菌法,但要重复3次以上,每次间歇是将要灭菌的物体放到37℃孵箱过夜,目的是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
若被灭菌物不耐100℃高温,可将温度降至75℃~80℃,加热延长为30~60分钟,并增加次数。
适用于不耐高热的含糖或牛奶的培养基。
(3)高压蒸汽灭菌法:103.4千帕蒸汽压温度达121.3℃,维持15-20分钟。
2、干热灭菌法是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oC~150oC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达到灭菌目的的一种方法。
主要适用于不便在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且不易被高温损坏的玻璃器皿、金属器械以及不能和蒸汽接触的物品的灭菌。
用此方法灭菌的物品干燥,易于贮存。
酒精灯火焰烧灼灭菌法也是属于干热灭菌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工作时,常须利用工作台面上的酒精灯火焰对金属器具及玻璃器皿口缘进行补充灭菌。
3、射线灭菌法利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的方法。
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的破坏作用而使其灭活。
实验室的灭菌方法

实验室的灭菌方法在实验室中,灭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有效地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两种。
一、物理灭菌方法:1. 高温灭菌(烘箱法):将待灭菌的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放入预热至适当温度的烘箱中,通过高温作用杀灭其中的微生物。
常用的温度为160-180摄氏度,时间约为1-2小时。
此方法适用于不耐热的固体物品。
2. 压力蒸汽灭菌(高压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适量清水的高压灭菌锅中,加热至适当的温度(121-134摄氏度),经过一定时间的高压和高温作用,实现微生物的灭活。
常规操作时间为15-30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器械、培养基、培养瓶等耐热器具。
3. 过滤法:通过微生物滤膜过滤器将待检测的液体或气体经过过滤,将其中的微生物截留下来,达到灭菌的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或无法承受高压的液体、气体样品。
4. 紫外线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放置在紫外线照射区域,经过一定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使微生物的核酸发生损伤,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该方法适用于表面较为平坦的培养皿、试管等小型器具。
5. 干热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置于常温下的烘箱中,在较高的温度(170-180摄氏度)下进行一定时间的干热处理。
该方法适用于不耐水或无法耐受湿热的物品。
二、化学灭菌方法:1. 乙醛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乙醛液并封闭容器,在一定时间内使乙醛蒸气作用于物品表面,达到杀菌的目的。
该方法易于操作,适用于对物品表面较干净的物品。
2. 酒精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乙醇或异丙醇溶液中一段时间,使其达到杀菌的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小型的器具或实验室台面的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物品,我们在选择灭菌方法时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尺寸和特点来进行判断。
同时,灭菌操作过程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灭菌的方法

灭菌的方法灭菌是指通过杀灭或消除微生物,使其不能再生长和繁殖的一种手段。
灭菌的方法有多种,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是物理灭菌的方法之一——高温灭菌。
高温灭菌是通过加热来杀死微生物。
常见的高温灭菌方法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是将待灭菌物品置于高温环境中,通过热传导杀灭微生物。
湿热灭菌则是将待灭菌物品放入高压蒸气中进行灭菌。
干热灭菌适用于较耐热的物品,而湿热灭菌适用于一些较为耐湿热的物品。
其次是化学灭菌的方法。
化学灭菌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微生物。
最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是使用消毒剂进行灭菌。
消毒剂可以通过氧化或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部分来起到杀菌的作用。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要求来确定,比如对于医疗器械的灭菌,一般会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消毒剂。
另外还有辐射灭菌的方法。
辐射灭菌是通过使用一定剂量的辐射来杀灭微生物。
常见的辐射灭菌方法有紫外线辐射灭菌和电子束辐射灭菌。
紫外线辐射灭菌是通过紫外线照射待灭菌物品,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从而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电子束辐射灭菌是使用高能电子束照射待灭菌物品,使其内部的微生物受到致死性损伤。
辐射灭菌适用于一些对高温或化学物质敏感的物品,如药品、食品等。
最后是过滤灭菌的方法。
过滤灭菌是通过使用合适孔径的滤膜或滤器来杀灭或去除微生物。
过滤灭菌的原理是将待灭菌物品通过滤膜或滤器,将微生物过滤掉,而保留物质本身。
过滤灭菌适用于一些热敏感的液体或气体,如注射用水、生物药品等。
综上所述,灭菌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要求。
对于需要灭菌的物品和场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灭菌,以确保微生物的完全清除,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食用菌灭菌常用方法

食用菌灭菌常用方法食用菌灭菌是指通过一系列处理方法,将食用菌种植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进行有效杀灭,以保证食用菌的安全和生长品质。
食用菌灭菌常用的方法有:1. 高温灭菌法:高温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灭菌方法。
在菌棒生产中,可以使用高温箱将菌棒置于高温环境中进行灭菌。
常见的高温处理温度为60-80摄氏度,持续处理时间为2-4小时。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杀灭霉菌、细菌和一些寄生虫,但对于孢子形式的病原菌可能效果较差。
2. 高压灭菌法:高压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灭菌方法。
通过将食用菌种植基质置于高压容器中,进行高压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各类微生物。
常见的高压处理条件为3-10兆帕,处理时间为20-60分钟。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杀灭孢子形式的病原菌和厌氧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灭菌方法。
3. 蒸汽灭菌法:蒸汽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
通过使用高温蒸汽进行灭菌,可以有效杀灭细菌、霉菌和一些病原体。
常见的蒸汽灭菌条件为115-121摄氏度,持续时间为15-30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培养基、菌种和容器等物品。
4. 化学灭菌法:化学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
通过使用一些化学物质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各类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灭菌剂有过氧乙酸、乙醛、次氯酸钠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培养基、菌种和器皿等物品。
5. 紫外线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是一种无污染的灭菌方法。
通过使用紫外线进行辐照,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常见的紫外线辐照条件为254纳米波长,辐照时间为15-30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操作台、空气过滤器等设备。
食用菌灭菌的方法选择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来确定。
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有害微生物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进行食用菌灭菌时,还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选择合适的灭菌剂和处理条件也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关键。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6种灭菌方法包括:
1. 高压蒸汽灭菌:利用高压蒸汽在一定时间和温度下对物品进行灭菌,常用于实验室器械、培养基和药品等。
2. 热空气烘箱灭菌:将物品放入预热好的烘箱,通过恒定的高温热空气来灭菌,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器械等。
3. 紫外线灭菌:利用紫外线照射对空气、表面和水进行灭菌,常用于空气净化器、水处理设备、实验室台面等。
4. 过滤灭菌:通过微孔过滤膜来阻隔微生物,常用于过滤液体以除去菌群,常见的过滤装置有滤膜和过滤器。
5. 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常用于表面消毒剂、手消毒剂和外科手术器械清洁剂等。
6. 辐射灭菌:使用电离辐射(如γ射线和X射线)或电子束来破坏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常用于医疗用品和食品工业中。
实验室13种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汇总

实验室13种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汇总1、热力消毒灭菌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
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
2、干热消毒灭菌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
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燃烧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因对物品的破坏性大,故应用范围有限。
烧灼法:一些耐高温的器械(金属、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采用此法。
将器械放在火焰上烧灼1-2分钟。
若为搪瓷容器,可倒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约1-2分钟。
采集作细菌培养的标本时,在留取标本前后(即启盖后,闭盖前)都应将试管(瓶)口和盖子置于火焰上烧灼,来回旋转2-3次。
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汽油、乙醚等。
燃烧过程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火焰上窜而致灼伤或火灾。
锐利刀剪为保护刀锋,不宜用燃烧灭菌法。
焚烧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以及其它已污染且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污纸、垃圾等,应放入焚烧炉内焚烧,使之炭化。
3、电热培养箱利用培养箱的热空气消毒灭菌。
培养箱通电加热后的空气在一定空间不断对流,产生均一效应的热空气直接穿透物体。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病毒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热空气消毒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以及明胶海棉、液体石腊、各种粉剂等。
灭菌后待箱内温度降至50-40℃以下才能开启柜门,以防炸裂。
4、微波消毒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杀菌的作用原理,一为热效应,所及之处产生分子内部剧烈运动,使物体里外湿度迅速升高;一为综合效应,诸如化学效应、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消毒,用微波灭菌手术器械包、微生物实验室用品等亦有报告。
微生物灭菌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灭菌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灭菌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高温灭菌:包括煮沸法、蒸汽灭菌法和干热灭菌法。
煮沸法将物体浸入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来杀灭微生物。
蒸汽灭菌法使用高压蒸汽来灭菌,常见的蒸汽灭菌设备是压力锅和蒸汽灭菌器。
干热灭菌法通过高温烘烤来灭菌,常用于灭菌器械或耐高温的材料。
2. 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物质来消灭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包括酒精消毒、酚消毒、氯消毒、过氧化氢(双氧水)消毒等。
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杀菌能力和适用范围。
3. 紫外线灭菌:利用紫外线照射来灭菌。
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常用于清洁室、空气净化器等场所的微生物灭菌。
4. 离子辐射灭菌:如γ射线、X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能够穿透物体并破坏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达到灭菌的效果。
常用于灭菌医疗用品、食品等。
5. 过滤灭菌:通过过滤器将微生物从液体或气体中格外,常见的过滤器有微孔膜过滤器和深层过滤器。
过滤灭菌对于瓶装水、药水等液体以及空气中微生物的去除效果较好。
化学灭菌方法

化学灭菌方法化学灭菌方法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或去除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方法。
它在医疗、实验室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及其原理。
一、酒精灭菌法酒精灭菌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常使用70%的乙醇溶液进行消毒。
酒精能够破坏细菌的蛋白质结构和细胞膜,从而杀死细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面消毒,但对于一些耐酒精的细菌和孢子可能不够有效。
二、过氧化氢灭菌法过氧化氢灭菌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灭菌方法,常使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能够产生氧自由基,对细菌的蛋白质、核酸和细胞膜产生氧化作用,从而杀死细菌。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消毒,但对于某些耐氧化作用的细菌可能不够有效。
三、氯化物灭菌法氯化物灭菌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常使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
氯化物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内的蛋白质,从而杀死细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面消毒和水处理等领域。
四、气体灭菌法气体灭菌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灭菌方法,常使用乙烯氧化物、过氧乙酸或氧化亚氮等气体。
这些气体能够渗透到细菌的细胞内部,对细菌的蛋白质和核酸产生氧化作用,从而杀死细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和密闭空间的消毒。
五、臭氧灭菌法臭氧灭菌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灭菌方法,常使用臭氧气体进行消毒。
臭氧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核酸,从而杀死细菌。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工业和医疗设备的消毒。
除了上述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紫外线照射能够破坏细菌的核酸,从而杀死细菌。
电解水是一种通过电解产生氯离子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灭菌。
冷凝碘灭菌法是一种使用碘蒸气进行消毒的方法。
总结起来,化学灭菌方法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或去除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酒精灭菌法、过氧化氢灭菌法、氯化物灭菌法、气体灭菌法、臭氧灭菌法和其他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灭菌方法简介一、辐射灭菌法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辐射灭菌。
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采用辐射灭菌法灭菌后的产品其SAL应《10-6。
γ射线辐射灭菌所控制的参数 主要是辐射剂量(指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
该剂量的制定应考虑灭菌物品的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事先应验证所使用的剂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
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25KGy。
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 剂量灭菌。
灭菌前,应对被灭菌物品微生物污染的数量和抗辐射强度进行测定,以评价灭菌过程赋予该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灭菌时,应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 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
如采用 与灭菌物品一起被辐射的放射性剂量计,剂量计要置于规定的部位。
在初安装时剂量计应用标准源进行校正,并定期进行再校正。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pumilus)。
二、干热灭菌法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
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
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
干热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测定。
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干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中的温度分布符合设定的标准及确定最冷点位置等。
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
细菌内毒素 灭活验证试验是证明除热原过程有效性的试验。
一般将小于1000单位的细菌内毒素加入待去热原的物品中,证明该去热原工艺能使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单位。
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所用的细菌内毒素一般为大肠埃希菌内毒素 (Escherichia coli endoxin )。
三、湿热灭菌法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压力蒸汽灭菌器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 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
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流通蒸汽不能完全杀灭细菌孢子,一般可作为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菌手段。
湿热灭菌条件通常采用121℃*15min、121℃*30min、或116℃*40min的程序,也可 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但必须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
对热稳定的物品,可采用过度杀灭法,其SAL应《10-12。
热稳定性较差产品的标准灭菌时间F0[指灭菌温度为121℃,生物指示菌的耐热参数D值为1分,灭菌温度系数Z值为10.0℃时的标准灭菌时间(121℃下计算的微生物等效灭活率)]一般不低于8min。
如产品的热稳定性很差时,可允许湿热灭菌的F0低于8,此情况下,应在生产全过程中,对产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严加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微生物污染水平,确保被灭菌产品达到无菌保证要求。
采用湿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湿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在不同装载时可能存在的冷点。
当用生物指示剂进一步确认灭菌效果时,应将其置于冷点处。
本法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四、气体灭菌法本法系指用化学消毒剂形成的气体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O3)等,本法适用 于在气体中稳定的物品灭菌。
采用气体灭菌法时,应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毒性。
本法中最常用的气体是环氧乙烷,一般与80%~90%的惰性气体混合使用,在充有灭菌气体的高压腔室内进行。
该法可用于医疗器械,塑料制品等不能采用高温灭菌的物品灭菌。
含氯的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则不宜使用本法灭菌。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灭菌柜内的温度、湿度、灭菌气体浓度、灭菌时间是 影响灭菌效果的重要因数。
可采用下列灭菌条件:温度 (54±10)℃相对湿度(60±10)%灭菌压力 8*10〈5〉Pa灭菌时间 90min灭菌条件应予验证 灭菌时,将灭菌腔室先抽成真空,然后通入蒸汽使腔室 内达到设定的温湿度平衡的额定值,再通入经过滤和预热的环氧乙烷气体。
灭菌过程中,应严密监控腔室的温度、湿度、压力、环氧乙烷浓度及灭菌时间。
必要时使用生物指示剂监控灭菌效果。
本法灭菌程序的控制具有一定难度,整个灭菌过程应在技术熟练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灭菌后,应采取新鲜空气置换,使残留环氧乙烷和其他易挥发性残留物消散。
并对灭菌物品中的环氧乙烷残留物和反应产物进行监控,以证明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度,避免产生毒性。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应进行泄露试验,以确认灭菌腔室的密闭性。
灭菌程序确认时,还应考虑物品包装材料和灭菌腔室中物品的排列方式对灭菌气体的扩散和渗透的影响。
生物指示剂一般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五、过滤除菌法本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空滤材的原理以除去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 方法。
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
除菌过滤器采用孔径分布均匀的微孔滤膜作过滤材料,微孔滤膜分亲水性和 疏水性两种。
滤膜材质依过滤物品的性质及过滤目的而定。
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滤膜孔径一般不超过0.22um。
过滤器不得对被滤过成分有吸附作用,也不能释放物质,不得有纤维脱落,禁用含石棉的过滤器。
滤器和滤膜在使用前应进行洁净处理,并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或作在线灭菌。
更换品种和批次应先清洗滤器,再更换滤膜。
过滤过程中无菌保证与过滤液体的初始生物负荷及过滤器的对数下降值LRV( log reduction value )有关。
LRV系指规定条件下,被过滤液体过滤前的微生物数量 与过滤后的微生物数量比的常用对数值。
即:LRV =lgN0-lgN式中 N0为产品除菌前的微生物数量;N为产品除菌后的微生物数量。
LRV用于表示过滤器的过滤除菌效率,对孔径为0.22um的过滤器而言,要求每1cm2有效过滤器面积的LRV应不小于7。
因此过滤除菌时,被过滤产品总的污染量应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
为保证过滤除菌效果,可使用两个过滤器串连过滤,或在灌装前用过滤器进行再次过滤。
在过滤除菌中,一般无法对全过程中过滤器的关键参数(滤膜孔径的大小及分布,滤膜的完整性及LRV)进行监控。
因此,在每一次过滤除菌前后均应作滤器的完整性试验,即气泡点试验或压力维持试验或气体扩散流量试验,确认滤膜在除菌过滤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除菌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进行验证,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工作日,否则应进行验证。
过滤除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
通过过滤除菌法达到无菌产品应严密监控其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建议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过滤操作。
相关的设备、包装容器、塞子及其他物品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灭菌,并防止再污染。
六、环氧乙烷灭菌法环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芳香醚味,沸点为10.8℃,嗅阈值为760 mg/m~1064mg/m,密度为1.52;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其最低燃烧浓度为3%。
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
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属灭菌剂。
环氧乙烷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故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
例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文件、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内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
环氧乙烷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1、环氧乙烷灭菌程序需包括预热、预湿、抽真空、通入气化环氧乙烷达到预定浓度、维持灭菌时间、清除灭菌柜内环氧乙烷气体、解析以去除灭菌物品内环氧乙烷的残留。
2、环氧乙烷灭菌时可采用100%纯环氧乙烷或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禁止使用氟利昂。
3、解析可以在环氧乙烷灭菌柜内继续进行,也可以放入专门的通风柜内,不应采用自然通风法。
反复输入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可滤除≥0.3um粒子99.6%以上。
4、环氧乙烷残留主要是指环氧乙烷灭菌后留在物品和包装材料内的环氧乙烷和它的两个副产品氯乙醇乙烷和乙二醇乙烷;接触过量环氧乙烷残留可引起病人灼伤和刺激。
环氧乙烷残留的多少与灭菌物品材料、灭菌的参数、包装材料和包装大小、装载量、解析参数等有关。
聚氯乙烯导管在60℃时,解析8h;50℃时,解析12h。
有些材料可缩短解析时间,如金属和玻璃可立即使用,有些材料需延长解析时间如内置起搏器。
5)环氧乙烷排放: 医院环氧乙烷排放首选大气,安装时要求: 必须有专门的排气管道系统,排气管材料必须为环氧乙烷不能通透如铜管等。
距排气口7.6m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易燃物和建筑物的入风口如门或窗;若排气管的垂直部分长度超过3m时必须加装集水器,勿使排气管有凹陷或回圈造成水气聚积或冬季时结冰,阻塞管道;排气管应导至室外,并于出口处反转向下,以防止水气留在管壁或造成管壁阻塞;必须请专业的安装工程师,并结合环氧乙烷灭菌器生产厂商的要求进行安装。
如环氧乙烷向水中排放,整个排放系统(管道,水槽等)必须密封,否则大量带热的环氧乙烷会由水中溢出,污染周围的工作环境。
七、臭氧灭菌法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
O3灭菌有以下3种形式:1.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2.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3.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臭氧灭菌的速度和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它的高氧化还原电位决定它对氧化、脱色、除味方面的广泛应用,有人研究指出,臭氧溶解于水中,几乎能够杀水中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铁、锰、铬、硫酸盐、酚、苯、氧化物等,还可分解有机物及灭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