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的相通之处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
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
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
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
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
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
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
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
1901年,5岁。
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
1907年,11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
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
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
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
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
”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
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
论徐志摩诗歌意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论徐志摩诗歌意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孙博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1.沿用经典意象中国在诗歌传统上很重视情景交融、意象互渗,即用相应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徐志摩无疑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善用意象的传统,并大量撷取古典诗歌意象入诗,但又在这些经典意象中注入五四时代的精神和徐志摩的个人色彩。
“落叶”和“雪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写落叶,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卫风·氓》),到“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再到“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忆秦城·咏桐》)。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落”有飘零之意,“落叶”常被用来感叹昔盛今衰,渲染悲伤气氛,感慨飘零身世,烘托内心伤感悲愁情怀。
因此这个意象营造的是一种不失美感的凄清意境。
在《落叶小唱》中,徐志摩这样吟咏道:一阵声响转上了阶沿/(我正挨近着梦乡边;)/这回准是她的脚步了……“落叶”在一阵阵地飞舞,而睡梦中的我也有恼人的忧愁和伤感,创造出一种伤感却不失优美的意境,带读者走进了诗人的愁思之中,这明显沿袭了我国古代诗歌“以象造境”的写作手法。
不同的是,“落叶”在古代诗词中几乎被打上了“秋愁”的烙印。
正如李清照所写,只要想到带有落叶意象的古诗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一种悲凉伤感的秋愁意境。
而徐志摩笔下的“落叶”,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或优美或活泼的清新意境,即便是忧伤,也是淡然的、轻盈的。
充分体现了徐志摩诗歌轻柔美的特色,总是一种轻柔恬静的意境,让人读之也不敢大声,这就与古诗词中的凄清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也正是徐志摩诗歌的独特性所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雪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从“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到“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论徐志摩诗歌对古典诗歌的传承

论徐志摩诗歌对古典诗歌的传承
在20世纪前期,中国古典诗歌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备受关
注的是宋代诗人徐志摩的《蝶恋花》和《虞美人》等古典绝句,他以
古体诗的技法,在文学形式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ts:徐志摩的古典诗歌传承了古典诗歌的精髓,把外切王实甫引进当代,独树一帜,和同时期张祜、元稹、刘长卿等运用清新用字、雅正调抑
塑造唯美气氛的传统,在写作新诗时写出了独特的造型,非常有创造
性地和历史节奏相得益彰。
他的诗歌有一种古典的古朴美感,体现了
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把古典诗歌的流派与当代思想和文学融会贯通。
通过发掘古典文言中深厚的文学内涵,徐志摩对古典诗歌又赋予了新
的意义,丰富了传统文学修辞形式,怡然自乐,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散发出美妙的诗意,同时也渗透有略带新时期文人气息。
完成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班级:091003姓名:罗宇学号:20092680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了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自然美等的特点和风格,表现出徐志摩的诗歌的独创性,独特的自然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时总会被一种熟悉的气息所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味出其诗的意蕴。
关键字:绘画美,自然美,绘画美,含蓄美,意向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因为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
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另一方面是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
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深深的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徐志摩自然美意象美民族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新文学,无疑是从反传统起步的,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叛逆者无可回避的文化基因仍然对他们产生着深层的影响,即便像徐志摩这样始终坚持了西方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的现代诗人,在他的新诗创作中,也仍然较多地受制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范。
这种规范甚至构成了他诗艺美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在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的审美习尚。
这一审美习尚对中国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无邪”直至明代朱熹的“中庸主义”,中和之美已发展到了极端。
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者,这种审美标准不乏其消极意义,为后世许多革新者所极力抨击,但它也确有可取之处,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正是继承了它积极的一面,明确提出要“用理智来节制情感”,主张和谐、含蓄、蕴藉,反对感情的一泻无余。
二、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感情的本真和意象的清新、自然上。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徐志摩,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名字,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理念对中国诗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他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诗歌理念的探索和追求上。
首先,徐志摩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他敏锐地察觉到旧体诗歌的局限性和束缚性,因此他大力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旧有的格律束缚,追求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如《再别康桥》等作品,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灵活,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
这种尝试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诗人,他们纷纷开始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其次,徐志摩弘扬了浪漫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他追求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现,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创造力。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赞美和感慨,表现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他的诗歌作品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徐志摩还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他注重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意象创造,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在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等主题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最后,徐志摩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诗人,在留学英国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展现了中国诗歌的国际化趋势。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国际诗歌界的关注和赞誉。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作者:唐蓉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3期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
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传统诗新诗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后,为了标榜其彻底的革命性与独立性,早期新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与旧诗相比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散文诗以周作人为代表,抒情诗则以郭沫若为先驱。
诚然,《小河》式的哲理暗示和《女神》式的感情宣泄在新诗坛上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后者,更以狂飙式的气魄引领时代青年。
但当汹涌的革命浪潮逐波退去,人们的情绪逐渐由激动归复于平静时,早期新诗的局限性就愈发显现,新诗只能是思想情感一览无遗的直白倾泻吗?新诗只能是鲜艳的旗帜和嘹亮的号角?新诗诗美又在哪里?于是,以传统诗美为指归的小诗作为对早期诗作的一种反拨蔚然成风。
至于标榜“醇正”和“纯粹”的新月诗人,更在美的形式与真的情感之间大力探索,寻求平衡。
徐志摩是新月诗人的重镇,他的诗作相当具有艺术魅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还有广泛影响,许多诗作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自然,徐志摩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他很崇拜惠特曼、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技巧特别是形式上也多有借鉴。
然而,徐诗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之源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作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那些脍炙人口的名作佳句,无不闪耀着古典诗美的璀璨光辉。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意境。
”境界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作之所以能历时久远,经过时代的披沙拣金到现在仍有夺目的艺术光彩,令人百读不厌、熟读成诵,是因为它们往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如果我们给意境下一个涵括性定义,那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透发作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篇一: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徐志摩善于成功而巧妙地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境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意境美包括清新恬静美、情景交融美、空灵美。
徐志摩善于选取富有空灵秀逸之美的自然意象和富有比喻、象征意义的美好意象,来营造情景交融、空灵宁静的意境美,来书写他不懈追求着的理想、爱情和灵性的自由。
一、清新恬静之美徐志摩曾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
”他还说:“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想。
”他认为只有大自然是最纯真、最自由、最美好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那么大自然所具有的秀逸空灵、清新幽雅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真正的美。
而且他还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得自由,生活得纯真。
要实现这些理想,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寻觅。
当然徐志摩擅长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述来抒发思想感情。
徐志摩最喜欢最常用的喻体有花、鸟、明星、水晶等等。
他喜欢选择莲花最为诗歌意象。
例如《她是睡着了》:“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用“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睡态的安宁祥和;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入梦后的幽静和谐;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睡熟时轻柔的鼾声;用“晨曦下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这一意象来表现处于欢欣梦境中少女酒涡的甜美;用欢快飞舞的彩蝶这个意象写少女入梦后的欢欣愉悦……这里的比喻意象绚丽多姿、摇曳多情、美妙绝伦。
又如:“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徐志摩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1.倾诉个人情感:徐志摩的诗作一直以直抒胸臆、倾诉个人情感为特点。
他在诗中经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他用散文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谊、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2.追求自由与独立: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追求自由与独立,表达了他对束缚和压抑的反叛。
他渴望摆脱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的桎梏,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卓越性。
他倡导个性自由、情感自由,主张摒弃束缚和约束,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我实现。
3.留白与意境:徐志摩的诗歌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通过减少修饰、陈述简略的方式,使诗歌留下更多的空间供读者去联想和想象。
他不仅注重表面的描写,更在其中表达了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意境的美感。
他的诗歌常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开启一种神秘而温馨的氛围,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思考。
4.感受自然与传统诗词的影响: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描绘。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将自然界的美妙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的交流与共鸣。
此外,徐志摩还受到传统诗词的影响,他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格律,使其诗作更加韵律优美和形式完整。
5.唯美与浪漫主义: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爱情、美的追求和理想化的情感。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狂热和渴望,他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和神秘化的描写,使其诗歌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
综上所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倾诉个人情感、追求自由与独立、留白与意境、感受自然与传统诗词的影响,以及唯美与浪漫主义情感。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独具个人风格,而且融合了多种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的相通之处摘要: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徐志摩如婴儿般的质朴单纯,他的诗,句句都体现了真性情。
于是,他像极了清朝的纳兰性德和后世的诗人海子,都是如烟花般的绚烂与短暂。
他写下《雪花的快乐》,炙热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寻;也写过《偶然》诉说自己想爱却得不到的矛盾与无奈;他写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过》展现了他追寻理想的路上的迷惘;他也写过《火车擒住轨》试图刺破黑暗向前进。
他在诗中肆无忌惮而又轰轰烈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超越了古人的。
而从古自今,每一位诗人都有着一个相同点,不矫揉不造作,以我手写我心。
而迎合、奉承的违心之作终会为历史所淘汰。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美;重章叠句;意境;爱情诗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现代诗歌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对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而论及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之处。
徐志摩是剑桥归来的洋学子,他的诗歌更多的受了英国浪漫派、欧洲现代派、巴那斯派的影响。
而且,五四运动提出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任何的文学形式都在竭尽全力的反传统,徐志摩更是当时诗坛上的急先锋。
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文学形式、文学载体,不论古今中外,在传情达意上,总有相通之处。
读徐的诗,甚至他的散文,总是洋溢着几分古典诗词的浪漫。
所以本文将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来纵向的探讨徐诗与古典诗词的相通之处。
形式上:整饬灵动新月派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主X,这在徐志摩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整饬而又错落有致的排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以及古典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其诗歌在形式上达到了整饬灵动的艺术效果。
建筑美的外在形式徐志摩精巧排列的诗句,给了读者最直观的“建筑美”的感受。
我们以最著名的《再别康桥》来举例。
全诗共七节,每四句一节,每句在六至八字间,在形式上,便赋予了独特的美感。
其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相互呼应,中间五句移步换景、逐渐升华,而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有着“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寻梦?撑一支长篙”这样的句式,调整了音节,避免了过度的整齐划一,使得章法更加严谨有度。
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
早期《诗经》中的四言诗,到五言诗七言诗,直至有着严格限制的格律诗和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要求的词、曲。
在一代代文人的完善下形成了固定的、完美的形式。
这其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我想举一首纳兰性德的回文词《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剪—丝红,红丝一剪风。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从内容上看,并没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只是文人纯粹的炫技之作,但从形式上来看,绝对是“建筑美”的典X。
而仔细说来,这首词的“建筑美”更像是对称的北方建筑,徐的诗则像是精巧的江南园林。
而这样的诗,还有《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他眼里有你”》《庐山石工歌》等等。
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重章叠句是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由于这样的气质禀赋,决定了徐志摩的情感表达必定是洒脱不羁的。
他在诗中,经常对某些词句反复咏唱,以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其富有“音乐美”,令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尽情地抒发。
如《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前三节每节都用了反复的手法,渲染了雪花在空中飞舞的轻盈与喜悦,而整体上又是一种排比的形式。
最后一节连用三个“消溶”,带有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像这种类型的诗歌还有《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为要寻一个明星》等。
而在古典诗词中,重章叠句的代表首推《诗经》。
如《蒹葭》,全诗共三节,每节只换几个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用以说明主人公凝望的时间之长。
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坻”,这种地点的转换,象征着爱人的飘渺难寻。
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渲染了寻找过程之艰,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精神。
清代词人顾贞观也有一首《满庭芳自悼》,更是重章叠句的代表。
如下:行行止止,止止前前,前前继继延延。
营营碌碌,竟日日闲闲。
那日凄凄缠缠,哀哀怜怜。
恁似个,痴痴怨怨。
且凭伊,轻轻薄薄,细语蛾眉自欢颜。
清切切,淡淡人前,笑语妍妍。
不予尊前,脉脉无言。
浅浅,多少事徐徐散散,月影当轩。
听潺潺,檐雨声声连连。
应是陈年旧景,凭栏处,闲花流湿,迹迹斑斑。
像这样的词在古典文学中还有很多,如李清照额“寻寻觅觅”,朱淑真的“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甚至有的词牌明确规定了某处必须重章叠句,如《忆秦娥》,《白香词谱》载“本词两处叠句,上下片第三句均为第二句末三字之重叠。
”(3)比兴手法的运用徐志摩诗歌善用比兴手法。
诗贵在含蓄,而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他的作品即显得浪漫飘逸,又更具有厚度和深度。
如《消息》这首诗:雷雨暂时收敛了;双龙似的双虹,显现在雾霭中,夭矫,鲜艳,生动,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
什么!又是一阵打雷,---在云外,在天外,又是一片暗淡,不见了鲜虹彩,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
在每一节的前四句,作者先是用赋的形式进行白描,在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兴起自己的感想,诗中雷收虹现的晴天被比拟成了希望。
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四行诗一首》、《天神似的英雄》等等。
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如《蒹葭》、《氓》等,次不赘述。
相较而言,徐志摩诗中的比兴用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诗经》,总有些为兴而兴的味道。
二、内容上:长于爱情诗徐志摩诗歌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李白式”的浪漫诗,抒发个人感情,表达对爱情、理想、自由的追求;一类是“杜甫式”的写史诗,试图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以讽刺时事、揭露弊端,他的诗第一类作的尤为出色。
(1)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徐志摩如婴儿般的质朴单纯,他的诗,句句都体现了真性情。
于是,他像极了清朝的纳兰性德和后世的诗人海子,都是如烟花般的绚烂与短暂。
他写下《雪花的快乐》,炙热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寻;也写过《偶然》诉说自己想爱却得不到的矛盾与无奈;他写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过》展现了他追寻理想的路上的迷惘;他也写过《火车擒住轨》试图刺破黑暗向前进。
他在诗中肆无忌惮而又轰轰烈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超越了古人的。
而从古自今,每一位诗人都有着一个相同点,不矫揉不造作,以我手写我心。
而迎合、奉承的违心之作终会为历史所淘汰。
(2)徐志摩还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如像白居易的《观刈麦》那样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先生!先生!》《叫化活该》《谁知道》等,也有像杜甫的《石壕吏》样反映战争灾难的《太平景象》。
然而徐志摩的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注定了他像北宋的晏几道一样,生活面狭小,不可能写出像杜甫的“三吏三别”样的作品。
三、意境上:继承古典虽然在当时诗坛徐志摩是现代诗的研究与创作的先锋,肩负着文学革命的大旗,但是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这些经过一代代文人加工整理形式的固定意象,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为他的诗歌增添了几分浪漫。
如《志摩的诗》中收录的《去吧》这首诗的第二节:去吧,青年,去吧!与幽谷的香草同埋;去吧,青年,去吧!悲哀付与暮天的群鸦。
里面的“幽谷”“香草”“暮天”“群鸦”,都是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
“幽谷”一词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如王安石《次韵春日感事》“潺潺嫩水生幽谷,漠漠轻寒动远林。
”“香草”这一意象起源于屈原“香草美人”的自喻。
“暮天”和“群鸦”常喻荒凉衰败,如王昌龄《潞府客亭寄X凤童》诗:“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徐诗中的常用意象还有白云、清风、夕阳、柳絮、雾、雷雨、彩虹、落叶等。
这些意象运用在诗歌中,极具古典美。
如《月下待杜鹃不来》第一节: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翻译”成一首古体诗:桥影卧波待鸿来,闲数螺纹层层开。
久倚石栏青苔暖,不觉凉意透我怀。
(个人觉得改写的很烂啊!)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努力,现代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我们回头再来研究徐志摩的诗,他是一位凭情感写诗的诗人,尽管在灵感来时他常常是不加节制的挥洒,造成了有些诗歌不够深刻,流于直白的缺陷,但他的种种尝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徐志摩的诗歌理论虽然取自欧洲,但他的体内流淌的是华夏的血液,他最根本的思想观念必定是受着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不论是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意境上都免不了与古典诗歌有着相通之处。
而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不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吗?参考书目:《徐志摩作品新编》(人民文学)韩石山编写《徐志摩经典诗集》(XX文艺)徐志摩著《追悼志摩》胡适《诗经》(XX)X钟雷主编《白香词谱》(人民文学)舒梦兰编撰《纳兰词》(XX人民)纳兰性德《秋水集》(来源于网络)顾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