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马上回来》观后感

合集下载

黑镜第二集观后感

黑镜第二集观后感

黑镜第二集观后感《黑镜》第二集观后感《黑镜》是一部备受关注的英国科幻系列剧,每一集都以独立的故事呈现,探讨了当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潜在危险与伦理困境。

第二集讲述了一个名为《15 百万赞》的虚拟社交媒体系统,该系统通过给用户的每一条社交互动提供评级,影响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对他人态度的改变。

观看完这一集,我不禁对现实中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深思。

故事的背景设定是一个将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完全融合的科技社会。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被植入了一个眼睛摄像头,可以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将这些记录传输到一个名为《15 百万赞》的虚拟社交媒体平台。

用户的每一条社交互动,无论是语言、行为还是思想,都会被其他用户评级。

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评级,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成就感。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名叫莱塔的年轻女孩,她是一个习惯性追求高评级的社交媒体用户。

为了提高自己的评级,莱塔无所不用其极,通过装扮自己的照片、使用流行用语和迎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制造社交互动。

然而,这种追求评级的行为逐渐让她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对他人真实需求的关注。

故事的高潮在于莱塔决定向《15 百万赞》平台反抗。

她开始挑战平台规则,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然而,她的挑战并不被广大用户接受,评级下降到了最低点,完全失去了社会地位。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思考社交媒体对人们行为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评价和认可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而社交媒体则将这种追求放大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通过实时的评级系统,用户可以随时知道自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地位。

这让人们更关注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社交互动的表现,而忽视了真实的自我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

其次,社交媒体强化了人们的封闭思维和群体认同感。

在《15 百万赞》中,用户的评级有助于塑造他们在虚拟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地位。

这导致人们愿意与自己评级相似的人交往,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子。

《黑镜》的观后感

《黑镜》的观后感

《黑镜》的观后感《黑镜》是一部由英国编剧查理·布鲁克创作的电视剧,以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探讨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观看完《黑镜》后,我深受启发,对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被剧集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设定和背景,展现了科技在不同场景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有的故事让我感到震撼,有的让我思考,有的让我感到恐惧。

例如,第一季的第一集《国歌》讲述了一个世界中,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来评判他人的价值,这种评判方式让我感到荒诞和可怕。

而第三季的第一集《妮诺基亚》则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对人类情感和道德的冲击,让我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其次,剧集中的角色塑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他们在科技的冲击下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挑战。

有的角色坚守自己的原则,有的被科技所迷惑,有的在科技的帮助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让我感到他们身上的故事和情感真实而触动人心。

此外,剧集中的科技设定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黑镜》中展示了许多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场景,这些设定虽然在剧情中存在一定的夸张和夸大,但却能够让我们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例如,第二季的第二集《白熊》讲述了一个社交媒体评分系统的故事,让我思考了社交媒体对人类关系和自我认知的影响。

通过观看《黑镜》,我对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和道德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科技的发展?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如何平衡科技与人类情感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总之,《黑镜》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视剧,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观看后,我对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科技的发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

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

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导读:本文是关于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希望能帮助到您!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丹青微醉从来没有一部剧能让我看完了第一季第一集之后满脑子都是卧槽,除了《黑镜》。

《黑镜》是一部英剧,但这部剧的“英范”却没有那么浓重,每一季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神剧就是“披着未来科技的外衣来探讨当下的社会和人性”。

其实如果仅仅评价这部剧的科幻脑洞,《黑镜》并不是十分出彩。

大部分的未来科技都和生物领域相关,比如记忆芯片、智能眼、虚拟城市、辅助作战系统、仿生蜜蜂等等。

剧情上总是会有一些bug,毕竟编剧又不是工程师。

如果仅仅执拗于各种未来科技所谓的漏洞,那这部剧的乐趣和意义也就少了一大半。

《黑镜》之所以称之为神剧,就是因为它把我们放置在了另一个视角看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在未来或许有技术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技术方案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比如记忆芯片、智能眼这样的黑科技,真的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吗?我们现在对于科技的追逐是否盲目,这非常值得思考。

当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一旦技术出现问题,甚至漏洞,这样的社会是否还会存在,是否还是正常的。

过度的虚拟化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好的体验,还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糟糕。

现在像比较火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如果真的成熟到可以全面铺开,是不是还能像当初研发时的初衷。

即使我们可以避免技术上的错误,但是当技术架空了社会,是不是意味着一旦技术崩溃,我们的世界也就停摆了。

《黑镜》只是很客观的告诉我们,技术也许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依靠技术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

这也是我目前为止看完《黑镜》后的一些看法。

阁楼上的假男人——评《黑镜·马上回来》

阁楼上的假男人——评《黑镜·马上回来》

当代人处于迷失之中 :第一季第一集 《 国歌》 ( e N a t i o n a l A n t h e m)讨 论 在这个 时代 ,各 种信 息 在 虚 拟 世界 中快 速 、 密集 传 播 ,面 对 如 此 情 形 ,个 人 将 如 何 自处 或 回应 ;第二集 《 1 5 0 0万点 》 ( F i te f e n Mi l l i o n Me r i t s )聚 焦 于 虚 拟 影 像 与 人 际 交 往 ,人 变 成 机 器 , 不再 能彼 此 体 验 ,并 涉 及 到 一 个 相 关 主 题—— 影 像 消 费 和 娱 乐 在 这 个 时 代 所 具 有 的 主 导 性 ;第 三 集 《 你 的全 部记 录 》 ( e E n t i r e H i s t o r y o f Y o u )讲 ,人
英剧 《 黑镜》 ( B l a c k M i r r o r )反 用 “ 镜子 ”这 一
在 欧洲 文 艺批 评 史 上 得 到过 持 续 使 用 的隐 喻 ,寓 意
们放 弃 了记 忆 能 力 ,并 将 其 职 能 全 部 委 任 给 影像 记
录 ,结果 导致 了身体 的麻木 或 身体 体验 的缺 失 。
面 对面 交 往 所 具 有 的 全 部 身体 感 知 ,但 终 究 只 能 像
我 与 内在 自我 之 间 的 中突 ,并 且 ,反 思 了 马克 思 曾
在 《 路易 ・ 波拿 巴的 雾 月 十 八 日》 中讨 论 过 的 主题
— —
电影一 样 ,被 呈现 的 身体 越 清 晰 ,越 让 人 感 觉 到 身 体 的缺 失 。 ③

D O I : 1 0 . 1 5 9 5 8 / j . c n k i . g d x b y s b . 2 0 1 5 . 0 4 . 0 1 7

黑镜读后感

黑镜读后感

黑镜读后感篇一黑镜读后感最近我看了《黑镜》这部剧,哎呀妈呀,真的是给我整得思绪万千!你说这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黑镜》里展现的那些场景,可能让人觉得好酷好炫,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后背发凉。

就比如说那个虚拟社交的情节,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可以随意打造自己的形象,想多美就多美,想多帅就多帅。

这看似很美好,也许能满足我们一时的虚荣心,可这真的能让我们找到真正的朋友和爱情吗?我觉得吧,不一定!虚拟的终究是虚拟的,隔着那层屏幕,谁知道对方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呢?还有啊,里面的那些记忆存储和回放的设定,看似能让我们留住美好的瞬间,但万一那些痛苦的回忆也一直缠着我们不放呢?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嘛!可能有人会说,那我们可以选择不看那些痛苦的呀。

可问题是,真能控制住自己吗?看完这剧,我就在想,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能给我们带来便利,也能把我们刺得遍体鳞伤。

也许未来的世界真的会像《黑镜》里那样,到处都是高科技,但我们真的准备好面对了吗?我心里真没底!篇二黑镜读后感《黑镜》这剧,可太让我上头了!说真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觉得就是个普通的科幻剧,能有啥特别的?结果,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越看越觉得心惊胆战!就像里面那个根据人的评分来决定社会地位的设定,这不是扯呢吗?难道一个人的价值就只能用分数来衡量?那要是今天心情不好,给别人打了低分,是不是就毁了人家的一生?我觉得这种世界简直太疯狂了,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样很公平很高效,但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还有那个能让人无限复活的技术,听起来很牛掰对吧?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好事吗?如果永远死不了,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还会珍惜当下吗?可能有人会反驳我,说能长生不老多好啊,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可是,做再多的事情,如果没有了对死亡的敬畏,一切是不是都会变得无所谓?这剧让我不断地问自己,科技到底是在拯救我们,还是在毁灭我们?也许,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但我真的希望,未来的世界不要变成《黑镜》里那样,充满了冷漠和绝望。

电影《黑镜》观后感范文

电影《黑镜》观后感范文

电影《黑镜》观后感范文电影《黑镜》观后感范文电影《黑镜》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由英剧转为美剧的高口碑科幻剧《黑镜》,被它精彩的剧情设置和对于科技将如何影响未来社会与人性的担忧表达所打动,忍不住要向大家推荐这一高质量的,非肥皂非爆米花的深度娱乐电视剧。

《黑镜》最初是由英国BBc4台在2011年12月推出的迷你电视剧,编剧为英国人(charlieBrooker)查理布鲁克。

自第三季开始,美国电视台Netflix成了《黑镜》新的合作播出平台,导演的变更也带来了一些拍摄风格和水准的改变,不过该剧的灵魂人物—编剧一直都是由查理布鲁克担纲,这也保证了该剧的质量水准没有大水平的下滑。

不论是英剧还是美剧,与国产剧最大的区别就是,每一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它是一个“剧集”而不是“连续剧”,每一集之间可能会有些许衔接,但集与集之间的核心故事内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也可能与他们的播出频率有关,按“季”来划分的英美剧大都是一周才播放一集,如果是我们国产剧这种前后剧情有十分密切联系的连续剧结构,观众看的可能会崩溃,因为根本就记不住前一集都说了啥,就算有“前情提要”,播出间隔太长也会让人因为兴趣变淡而放弃观看。

相反,独立的剧情结构既不会让人担心忘了前集剧情而摸不着头脑,又因为有新鲜的故事能够再次吸引人注意,所以只要制作精良,收视率就会有保证。

当然,播出频率和剧情结构到底是互为因果还是有先后的因果关系,我在这里就不深扒了,只给大家做一下简单介绍,让大家有一个基本印象。

此外,英美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演员的不固定性,一般的剧集会有常驻演员和临时剧情客串演员,这一般都是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群体的故事来分段表现的剧集,比如《神探夏洛克》、《实习医生格蕾》,还有的剧集则没有常驻演员,每一集都是全新的演员,这类剧比较少见,《黑镜》就是这样的剧集。

《黑镜》作为迷你的科幻剧,在电视剧类型分类相对发达的欧美,特效水平并不算高,画面也不算十分精美,但它里面充斥了大量的对未来科技和人性的表达,使得它不仅仅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还能引发人们认真严肃的思考,所以我说它是“深度娱乐”的电视剧。

黑镜观后感2000字

黑镜观后感2000字

黑镜观后感2000字《黑镜》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科幻电视剧,其导演查理·布鲁克尔创造了一个充满科技和人性的荒诞世界。

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探讨了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观看这部剧集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中科技对我们自身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深思。

在《黑镜》中,科技被描绘得极具悬疑和反乌托邦的一面。

例如,在第一季第一集《国家公爵》中,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视觉系统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个系统就像是人们和科技的连接通道。

虽然这样的科技可以带来方便,但也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付出了多少隐私来换取这种方便?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往往忽略了科技背后的潜在风险。

科技的侵入性也是《黑镜》带给观众的另一个重要反思。

在第二季第一集《空中浪漫》中,一个未来的社会中,技术开始控制人的生活,并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虚拟的爱情。

人们通过眼球植入的智能芯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了另一个世界。

这种技术依赖逐渐使人与真正的现实世界脱节,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人际交往,展示了科技在我们生活中切断了真实感的可能性。

除了对科技侵入性的探讨,《黑镜》还揭示了科技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第三季第一集《集体疯狂》中,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来避免负面情绪的冲击。

每个人都穿着类似于耳机的设备,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与现实世界中我们总是追求快乐和美好的生活态度有所区别。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科技是否使得我们变得更加脆弱,无法接受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是否应该保留一些负面情绪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除了对科技的思考,《黑镜》还涉及到了人性的黑暗面。

在第四季第一集《选举日》中,人们通过社交媒体选择和评价政府。

在一个看似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了操控人们思想和选择的工具。

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我们是否被社交媒体的刷屏效应所迷惑?这也让我对现实世界中政府和媒体如何操纵和影响公众舆论产生了更多思考。

电视剧黑镜观后感科技的反乌托邦

电视剧黑镜观后感科技的反乌托邦

电视剧黑镜观后感科技的反乌托邦黑镜是一部备受瞩目的英国科幻电视剧,每一集都独立成篇,探讨着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揭示了科技反乌托邦的可能性,引发了我对未来世界的思考。

《黑镜》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入的思考而成为了一部独特的作品。

每一集都将我们引入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展示了科技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中改变人们的生活。

其中有些故事给人以希望和启示,而有些故事则揭示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

观看黑镜不禁让我思考科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便利,但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深层次的问题呢?《黑镜》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情节,探索了科技进步对人类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挑战。

在《黑镜》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科技带来的悲剧。

例如,在《社交得分》一集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他人的评判和社交得分的影响。

这种社交评分系统虽然看似公平,但却令人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这引发了我对社交媒体的反思,我们在追求获得他人认可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个人价值?在《黑镜》中,科技也带来了对隐私权的侵犯。

在《无所不知》一集中,人们的大脑被连接到集体意识网络,个人的所有想法和回忆都被公开。

这种科技虽然帮助人们实现了信息共享,但也剥夺了人们的隐私。

这令我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否还能得到保护?隐私权是否正在被侵犯?除此之外,《黑镜》还反思了虚拟现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虚空之王》一集中,人们被困在虚拟现实游戏中,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

这种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是人们疏离现实世界,沉迷于虚幻之中。

这让我深思,科技进步是否也可能让我们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失去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机会?观看《黑镜》后,我对科技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

科技的进步固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创新,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隐忧。

我们需要更加警惕,思考科技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科技带来的反乌托邦。

然而,尽管《黑镜》揭示了科技反乌托邦的可能性,我仍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科技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镜·马上回来》观后感
《黑镜》是英国电视4台于2011年12月播出的迷你电视剧,由英国制片人查理·布鲁克制作。

全剧共两季,每季三集,以三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试图表达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

“《黑镜》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都围绕我们当今的生活展开——如果我们够傻的话,我们的未来就是这样。


黑镜第二季第一集《马上回来》讲述了Martha和Ash的故事:Martha和Ash是一对情侣,Ash喜欢用各种社交媒体,在Ash车祸死后,Martha朋友冒用她的名字激活了一个人工智能软件,Martha也从一开始的推拒最终尝试了一个具有Ash声音个性甚至是外形的人工智能并沉溺其中,最后Martha醒悟将人工智能放在阁楼。

当女儿在阁楼上和Ash谈笑时,Martha在下面几乎落泪。

黑镜中展现了大量的科技技术,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技术现在已经能达到。

比如女主人公Martha的那块画布,能放大缩小能拉近也能放远,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是很方便的,节约了纸张也避免灵感乍现时的手忙脚乱。

但是科技也存在弊端,Ash的死,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因为开车的时候玩手机然后死的,毕竟就现在社会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是有目共睹。

然后是媒介环境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在黑镜里,隐私好像总能被轻易挖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西游记》看多了,当看到Martha驱赶窗边的蜜蜂时我想到的是那是不是一个摄像头。

科技发达,媒介除了报纸电视网络,街上的广告屏都无时无刻不滚动着新闻,人工智能的Ash之所以能和Ash如此相像是因为系统读取了Ash在公众平台的发言,如果Martha提供Ash的邮箱账号之类人工智能甚至能模仿得更像。

那是不是意味着有人能伪装甚至取代自己发表意见,而这个意见通过媒介在短短几分钟内传遍全球给你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就像克隆人一样,这又是一个涉及伦理道德的禁区。

但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介,媒介环境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试想发生地震或者火山时,如果人们没有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仅靠口耳相传的模式那会给人员财产转移造成多大困难,尽管《黑镜》中大多表现的是科技的负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影片中所展现的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

Martha在收快递时用的是更具唯一性的指纹,收电子邮件时只需指尖轻轻一划,检查胎儿时手机信号也不会干扰仪器。

这些细节看起来自然随意,其实现在社会至少国内可以达到但是还没有那么普及。

如果这些科技发明都得以广泛传播,确实能提高不少效率。

媒介环境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黑镜》第二季第二集《白熊世界》中,更明显体现了一个全民媒介的环境。

而在《马上回来》中,这样的环境是通过Ash的社交网络体现的。

人们通过手机上传自己的生活趣事或者别人的趣事,也许是发泄情绪,也许是想引起关注,却在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商业机会。

片中有一个镜头,Ash看着自己已故弟弟的照片对女主说要发到社交网络上可能会有人觉得好笑,明明是悲伤的心情但Ash可能在网络上用玩笑语气介绍这个照片所以当假Ash 看到这张照片时他真的笑了起来,这样一个情绪的对比为女主的觉悟做铺垫,也表明了在媒介环境下人们展示的未必是真实生活。

媒介环境展示的是日常生活经过修饰的作品。

于是,当假Ash是真Ash在社交平台上一个有选择的形象展示演变而来,那么假Ash 在某方面可能比真Ash可以做的更好。

之前将假Ash推荐给Martha的女人就说过,如果你知道Ash的私人账号你甚至可以知道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对某人的脏话。

但是Martha没有提供这样的账号,所以假Ash说他不会骂人。

假Ash可以做到很多真Ash做不到的事,万一这样的人有了自我意识,会不会取代本体,就像科幻片里的克隆人一样?
我们常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常举的例子就是生活方便和环境污染。

事实上,科技对人的精神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科技发达所带来的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速度快速化和信息泛
滥,隐私被窥探也是令人害怕。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媒介环境,我们需要收到各种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也要发出信息让别人反应。

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在完成各种信息的交互。

媒介环境,无论是人手一部的手机还是路上随处可见的广告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就是媒介环境的扩大,伴随着媒介种类的多样化,传播速度变快,人们的节奏变快,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社会进步。

回到假Ash和Martha的问题。

假Ash是人工智能,所以他比真Ash懂得更多,甚至可以在和女主人公一边对话时一边快速查资料——也许也是利用类似谷歌百度一类的软件,毕竟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也已经可以搜查到几乎一切想要的资料,那么女主角为什么还是想着原来的Ash,明明假Ash比真Ash好得多,这应该是真爱,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有一个这样的男朋友也是可怕。

他不需要吃饭睡觉虽然对你忠诚但那不是出于爱,说的残忍点,他就是你一件很好用的生活用品,时间久了失去会难过但是可以用一个一模一样的代替,因为有强大的媒介环境,他可能知道和你的一切记忆,也能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的过……一直不会死。

媒介环境是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及广告商等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日常生活是每天平常的生活模式。

日常生活是基于社会情境的,而这种社会情境和媒介环境分不开。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扩大,日常生活深受媒介环境的影响。

推特、微博、脸书都是人民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媒介环境,有些人的日常生活一部分就是刷微博。

媒介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正确引导媒介环境,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风气任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