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
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应用

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应用情境创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手法,也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品德的形成大部分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
一方面,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另一方面,情境创设更是能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因此,本文对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该做了一些研究。
标签:情境创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重要性(一)图画色彩丰富,具趣味性小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情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1]情境创设能够教材内容更加具体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情景创设,使得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变得生活化,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我能行》这一课中,教师将学生一些好的表现收集起来作为素材,并把这些素材创设到情景中,部分同学会自豪地感慨道:原来我能行的。
学生顿时变得自信,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是有利于学生发掘自己的,认识自己,让教学事半功倍。
二、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创设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时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中,如果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话,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从而厌恶课堂,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结合课本所学的内容进行创设情境。
我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更多的是需要让学生从他们自身的生活出发,让他们用心地去观察这个社会,用心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2]其实,日常生活给了我们很多有趣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活,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达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68 第一,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情感教学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应重视文化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部分,法律和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情感可以得到体现。
比如说人教版初一《道德与法治》中的《少年有梦》的教学,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加入阅读的环节。
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知其中的梦想和理想的联系,让他们知道这些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实现。
接着需要设计一些环节,让他们知道其中关于努力有哪些方法。
对于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接着涉及中国梦的学习。
将我们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在上课之前将这些融入到自己教学过程中,将会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情感渗透在上课导入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情感教育使教学的环境有更多的和谐和快乐,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比如说所在教学人教版初一《道德与法治》中的《学习伴成长》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导入的时候播放视频《什么是学习》,以及歌曲《学习歌》,然后让问学生什么是学习,以及中国和西方在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以及学生怎样看待学习。
由于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兴致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非常有兴致的。
教师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回答,让后下面的学生进行补充。
第三,情感的课堂。
教师应充分整合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最后,情感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德和法治方面,充分实现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形式,情感教学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组织主题报告会、演讲,才能充分显示,使得情绪得到完全的自由。
结束语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学中要实现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
加强情感教育长期存在的一般意义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对于不合理的教育进行校正的现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作者:孙兰凤来源:《教育·名师在线》2021年第04期道德与法治课给人的直觉往往是生命的知识、抽象的道理,虽然说这样的认识不无缘由,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生动的、道理是可接受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教学方式的改进与优化。
作为对教学的研究,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方式的改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这是指向认知层面的;二是在教学中渗透情感,这是指向情感层面的。
相比较而言,后者起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更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首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在小学阶段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
而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保证情感教育的方式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了解与交流,教师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以积极、科学的态度、情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开展。
下面就这个话题,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
一、情感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情感教育需要置其于更加宏大的视野之下。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尤为重要。
可以不夸张地讲,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判定情感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一步讲,对于这一认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两点:其一,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提供精神动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学习是需要动机的。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总第340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摘要:人类的情感教育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为的是培养学生懂得感恩与感谢的情怀,对学生进行心灵洗涤,深化情感。
对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情感教学在本课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帮助学生升华道德情感,体会心灵起伏.文章对如何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正确进行情感教学进行了简要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感教学;中小学教育吕强(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教育辅导站)现代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死板的高成绩应试机器,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
正确实施情感教学是学校与教师必须加以正视的,尤其是在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一定要能寻找到正确方法认真实施情感教学,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心灵情感教育,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人格的发展。
一、浅谈中小学道德法治情感教学的不足在多数人的概念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缺乏重视度,过度重视考试分数,忽略了情感教学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情感教学是学生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培养正确的感情认知,完善学生的个人素质的过程。
但多数学校与家长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导致目前情感教学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
要想正确实施情感教学,还需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及学校的共同努力。
二、剖析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情感教学,顾名思义,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正确表达自己感情的。
高素质学生的培养,除了学习成绩要好,品行端正,也要会正确表达个人情感。
因此情感教育的地位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时,教师正确实施情感教学,有效帮助学生端正个人品行,提高个人素养,深度洗涤净化心灵,学会通过正确途径来表达个人情感,实现自我价值。
三、阐述情感教学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正确运用1.铺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在授课开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铺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来带动学生积极接受情感教学。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上好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注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而情感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示精彩的影片以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深入思考并感受到正确的道德和法治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生动具体的案例,如网络盗窃、校园欺凌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让他们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后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不同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
注重启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道德和法治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和研究来寻找答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给予充分的讨论空间,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强调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律机构,亲身感受法治的实施和作用。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体验到道德和法治对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在学校中进行,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情况,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共同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努力。
上好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教育、案例分析、启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初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正逐渐构建自我认同、建立自我意识和形成与他人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其正确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
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展示有关情感的影片、进行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他人情感的关注和理解。
通过学习和体验,学生可以培养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减少霸凌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助倾向。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还可以辅助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绪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对紧张、焦虑、恐惧等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通过教授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压力和困难等问题,学生可以学会乐观、坚强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韧性和情感稳定性,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讲述关于正义、公平、友爱等一系列的道德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讨论道德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各种不公平、助人为乐的经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实际行动,体验到帮助他人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更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律、自信、自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心学生的情绪波动。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鼓励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熏陶下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愿意投入到学习之中,不断努力,追求进步。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规范引导。
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需要得到规范引导。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知识的系统讲解,让学生了解到道德与法律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从而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以及不应该做的事情。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懂得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激励引导。
激励引导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积极的激励,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奖励,让学生感受到努力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果的喜悦,从而坚定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共同努力。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
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探讨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一、开展情感教育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态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读书、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诚实、宽容、正义、友爱等人生美德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情感教育的故事或者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听讲的方式,深入感受这些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并就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和态度。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向上的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制建设成就,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尊法守法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例如交通规则、网络安全规范等,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分组讨论这些规定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违法违规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形成尊法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尊法守法的意义,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和自觉。
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公益事业,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环保、扶贫、关爱留守儿童等,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关心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8-23T09:06:13.96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作者:黄新华[导读] 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黄新华(新疆石河子总场第一小学)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183-01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将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道德与法治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所包涵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以教材为课堂教学主线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教师积极的情感熏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优秀道德品行的形成。
一、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到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限制,抽象思维及逻辑概念的发展相对缓慢,在学习过程中多表现出具体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
那么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引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普遍案例的同时,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在积极情感的熏陶作用下,逐渐将所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具备的思想素质。
(二)深入了解学生,给予适当及时的引导
将情感教育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
例如:在学习《拉拉手,做朋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做自我介绍交朋友的方法进行,教师做表率,以真诚的态度向学生介绍自己,内容包括自己的优缺点、特长爱好等,让学生也通过这一方法自我介绍,使教师对班级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拉近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愿意走近教师,喜欢与教师沟通交流,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听从教师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时间也需要多参与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拉近师生距离,增进两者之间的感情,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例如:在刚刚步入小学阶段时,让学生明白自己长大了,热爱学校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学生生活,带领他们感受小学生活的快乐,建立深厚的情感,逐渐引导他们爱上小学生活,通过集体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并向他们介绍校园每一个角落,激发他们对美丽校园的热爱。
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班级组织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多种娱乐活动,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和他们一起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不仅能达到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喜爱之情,还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之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引起学生共鸣,促进问题解决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内容学习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将情感教育引入教学活动过程中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体验不同的情感,并找出消除疑虑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上学了,我能行》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的小女孩背着书包在门口抓着妈妈的衣角哭不停,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的表现,并让他们设想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有的学生说因为怕妈妈放学不来接她,因为怕学校没有好朋友还有人欺负她等,在这些假设里可能掺杂着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假设,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小女孩是我们班级的同学,你会怎么安慰她呢?在带领学生积极讨论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相应的思想感情,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掌握的知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地位,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做好表率,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如:在学习《我认识的老师》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认识的教师,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个老师,并说一说他为什么,这位老师身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品质。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成为他们喜欢模仿的对象,促进学生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
总结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可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6(02)
[2]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