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里上海都市生活与老舍笔下北京社会的差异

合集下载

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综述

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综述

现代文学简答题整理大一下学期第十章茅盾思考题:从结构和心理刻画等方面评述《子夜》的艺术特色。

答:①题材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是五四以来长篇小说中关注社会最具宏观性、整体性和时代性的史诗,整个20世纪30年代初都可以在《子夜》中得到最全面的体现。

②人物塑造上,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吴荪甫最为典型,他的性格就是外强中干,似强实弱,一方面他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和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管理经营之才,另外他身上又有着专制独裁,唯我独尊,内心惶恐,悲观绝望的特点,最后走向奔溃。

③结构上,是一部有着纠结复杂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的长篇小说。

并且虚实结合。

以灵堂这个特定的环境引出三条重要线索与几个次要线索,使其相互交错发展,又把军阀混战,赵伯韬与美国金融资本勾结转成暗线描写更加突出主线。

④心理刻画。

小说注重心理刻画,不仅挖掘和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并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结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十一章思考题:你如何认识骆驼祥子人生的悲剧性答:①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

小说真正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②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

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其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

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遭遇挫折,会自私自利。

在屡受打击之后,个人奋斗就会变成自暴自弃,从自私自利变为损人利己。

小说对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剧的思想根源。

说明祥子个人奋斗道路是走不通的。

祥子的悲剧形象:命运“三起三落”,从进取向上、不甘失败到自甘堕落。

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迫害。

祥子悲剧的主观因素:中小生产者个人奋斗思想与脆弱的性格特点。

祥子悲剧的催化剂:与嫌贫爱富、愚昧无知的虎妞不理想的婚姻结合祥子的悲剧是对罪恶的制度、病态的社会的控诉对下层人民的出路的探求。

《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与文化冲突

《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与文化冲突

《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与文化冲突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在城市中拼搏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城乡差异和文化冲突成为主要的题材之一。

本文将探讨《骆驼祥子》中的城乡差异和文化冲突,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

城乡差异的背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城乡差异非常明显。

城市代表着文明和机遇,而农村则代表着贫困和封闭。

在《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从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他追逐城市中的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体验了城乡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冲突。

城乡差异的体现1.经济差异: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而农村则缺少这些条件。

《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生存只能成为城市的骆驼赛夫,通过驮运货物赚取微薄的收入。

这种低收入与城市富裕阶层的巨大差距使他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边缘化和无力改变现状。

2.生活方式差异: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城市生活快节奏,充满竞争和压力,而农村生活相对悠闲和宁静。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被城市的快节奏和艰苦的工作所困扰,他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不断受到城市环境和城市人们的冷漠对待。

3.价值观差异:城市和农村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

城市更看重物质和金钱,而农村则更注重传统和家庭。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追求物质的满足。

然而,他的无情和冷漠正是城市文化对他的影响,使他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

文化冲突的影响1.社会地位的困境:由于城乡差异和文化冲突,主人公祥子总是感觉自己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无法改变命运。

尽管他努力工作,但仍然受制于城市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力量,无法摆脱贫困和边缘化。

2.人际关系的孤立:由于他来自农村,与城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主人公祥子在城市中常常感到孤立和被忽视。

他想成为一个城市人,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的努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

3.价值观的冲突:农村和城市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

《子夜》的三重主题

《子夜》的三重主题

《子夜》的三重主题作者:哪吒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1年第04期一、展现旧传统的崩溃《子夜》开篇就通过吴老太爷及其家人进城在衣食住行、习俗风尚方面所受的刺激,多角度地展现了在现代生活与文化观念的冲击下,传统的伦理思想与行为准则的崩溃。

吴老太爷及其儿子阿萱、女儿蕙芳长期住在乡下,是传统、守旧群体的代表,特别是吴老太爷,“虔奉《太上感应篇》,二十余年如一日”,传统是他唯一的精神需求。

同时,他把阿萱和蕙芳放在自己身边作为“金童玉女”,试图让他们成为传统的后继者。

进城之际,吴老太爷试图通过《太上感应篇》以及阿萱和蕙芳,将传统携入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但他的这一意图几乎在刚进城时就被打破。

当吴老太爷到达上海时,进入他视野的不再是乡村的宁静,而是现代都市的喧嚣:“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所有这些都与乡村生活、与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强烈刺激和压迫了吴老太爷的神经,并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吴老太爷的死象征了现代都市对传统的拒绝与阻隔。

不仅如此,旧传统的崩溃在进城之后的阿萱身上还进一步得到了体现。

首先是阿萱,进城途中就被现代的都市生活强烈吸引,他坐在吴老太爷的身边却“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

阿萱对这一画面的关注有双重意义:一是透过异性的身体形象,反映了现代都市里性开放观念的产生,这是区别于传统乡村的显著方面;二是表现了传统伦理对人的情感和性本能的压抑,而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直接“击溃”传统,迅速唤醒了它们。

在现代都市灯红酒绿的强烈刺激之下,刚进城的淳朴少年阿萱迅速被世俗化,即将在物欲横流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

小說中,阿萱第二次出场时,就已经跟着吴少奶奶等人一起打麻将,“牌声从大餐间传来,夹着阿萱的笑”。

《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

《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

《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摘要:《子夜》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大都市已死方生的世相百图,开创了都市文学的新格局,蕴含城乡对峙的主题,表现出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但没有为解决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指出一条明路。

关键词:都市乡村冲突矛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三十年代基本成熟,并由此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把握着一九三0年的时代精神的全部。

”[1]目前对《子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叙事艺术、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子夜》开创了都市文学的新格局”,“彻底改变了都市文学的现状,展现出它应有的整体格局”[2]方面较少论及。

茅盾创作《子夜》时曾明确提出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写一部“白色的都市与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

[3]因此,本文在二十世纪初乡村传统逐渐衰落、城市、城市化逐渐兴起的大背景下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论述《子夜》中都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冲突及作者面对这一冲突时矛盾的情感。

一、都市文明的五光十色与乡村传统的不合时宜厨川白村在《西洋近代文艺思潮》一著中指出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有各种机器的发明,导致工商业的显著繁荣,自此农业渐次失其势力,即因工厂的众多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使许多人纷纷离开乡下封都市谋生路,尤其受过教育又有活动能力的乡下人更希望到城市施展其抱负或者享受灯红酒绿的生活,因而使城市日益繁华。

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传统逐渐衰落,逐渐被现代化取代,城市化兴起,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工业文明与西方文化带来畸形繁荣的世界性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生活在其中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生。

《子夜》表现了一个过去所熟知的农村田园式社会向光怪陆离的城市转移的阶段,所描绘的都市色彩不是单一的,而是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众多驳杂颜色绘成的大幅油画:小说伊始便以空间上的高耸突兀,繁杂交错的立体构图,色彩上碧绿、瞑色、青燐似的绿焰,火一样的赤光,描绘了五光十色的上海大都市氛围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光谱,而这各种色彩造成的强烈反差正突出了万相杂陈的“光,热,力”的世界。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呈现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呈现

老舍作品中的城市生活景如何呈现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像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城市生活画卷,把我们带入了那个独特的时代和环境之中。

咱们先来说说《骆驼祥子》。

在这部作品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城,那可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说祥子拉车穿梭的那些胡同,狭窄而又悠长,两旁的四合院儿大门紧闭,偶尔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的几声犬吠。

祥子在这样的胡同里拉着车,汗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掉,他心里想着的是能多拉几趟活儿,多挣几个子儿。

这胡同里的墙皮有些脱落了,墙角还长着青苔,可就是这样破败的景象,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再看《四世同堂》,祁家所在的小羊圈胡同,邻里之间的那些事儿,被老舍先生描写得活灵活现。

祁老太爷总是操心着一家子的生计,想着怎么能在这乱世中保住全家的平安。

胡同里的大妈们聚在一起唠家常,谈论着物价又涨了,米又不够吃了。

孩子们在胡同里嬉笑打闹,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正风云变幻。

就说有一次,我去北京的老胡同里游玩,看到一位大爷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大蒲扇,眯着眼晒太阳。

那一瞬间,我仿佛就看到了老舍作品里的那些人物,感受到了那种悠然又带着些许无奈的生活氛围。

在老舍的作品中,城市的街头巷尾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会写街头的小贩儿,那吆喝声此起彼伏,“卖糖葫芦嘞——”“刚出锅的热包子哟——”声音悠长而响亮,仿佛能穿透整个城市。

还有那卖艺的,耍把式的,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他对城市中的人物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像《茶馆》里的王利发,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茶馆,那是操碎了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圆滑世故却又不失善良。

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茶客,有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有谈论国事的爱国志士,有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市井小民。

老舍先生不仅仅是在描写城市的表面,更是在揭示城市生活背后的社会问题。

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对生活的希望。

比如祥子,他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他,让他的梦想破碎。

《子夜》 都市的黑暗与希望的微光

《子夜》 都市的黑暗与希望的微光

《子夜》都市的黑暗与希望的微光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1930年的旧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都市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旧上海,一个繁华而又充满黑暗的城市。

在那个时代,旧上海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社会的贫富差距、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权力的腐败与斗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吴荪甫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形象,他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他的贪婪和自私最终导致他的失败,揭示了资本家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然而,尽管小说描绘了都市的黑暗面,但其中也透露出希望的微光。

在小说中,有一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坚守正义和良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这些人物的形象,如林佩瑶、雷鸣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子夜》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些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通过描绘都市的黑暗面和希望的微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子夜》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正义和良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

都市人精神生活探析——以《子夜》为视角赵莹莹【摘要】近代,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随着社会结构商业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朝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普遍的重商主义影响下,金钱控制、支配了伦理和情感,功利价值观取代传统伦理价值观成为都市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指导都市人行为的风向标.都市人以理性至上和冷漠的心态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时势和激烈残酷的商业竞争.《子夜》真实地折射出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小说中描写了各色被金钱俘虏的都市人,表现了他们的理智和冷漠,也表现了近代都市人自由平等的精神.【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都市人;精神生活;金钱崇拜;《子夜》【作者】赵莹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从一个普通的县城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充满西式风格的银行、商场、游乐场所等现代性的建筑及电影、电灯、铁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已共同铸造出民国上海宏伟的都市物质景观。

伴随着这种都市景观的出现,生活于其中的大都市人精神层面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众多的新来者如何能摆脱过去共同体的束缚,适应大都市的生活状态?其精神生活如何?《子夜》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它真实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租界化上海的都市生态图景,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当时都市生活状况和都市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文本。

因此,笔者拟以《子夜》① 茅盾. 子夜[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以下论及该小说, 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注出.为视角,将文学与都市研究结合起来,分析大都市中各色人与经济和金钱关系的纠葛,从而揭示出当时都市人的精神生活状态。

小说中有像吴荪甫、王和甫等挣扎在各种压力下的民族资本家,有赵伯韬等借着美国资本撑腰而气焰嚣张的买办资本家,有唐云山等在职的政客和雷参谋这样退役的军官,有来上海租界避乱的海上寓公冯云卿,有徐曼丽、刘玉英之类以色相和身体为资本周旋在实力人物之间的交际花,有李玉亭、范博文、吴芝生、韩孟翔等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上流人士;还有处境艰难而满怀反抗怒火的产业工人朱桂英、张阿新、徐阿姨等,以及被资本家利用的流氓打手桂长林、李麻子等众多的下层人物。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8000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8000

浅谈《子夜》中一九三〇年前后的上海经济【摘要】:茅盾所著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优秀的作品,作为一部表现都市的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经济状况以及这样的经济况下的人的反映与表现。

《子夜》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为描述对象,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经济的全景,表现出了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得到重新发现和定位,并引发新时期下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文就《子夜》中与经济发展相牵连的一些问题做些简略的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子夜一九三〇上海经济引言: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代表作《子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当下对茅盾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以宏大的艺术构思,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和斗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截取现实生活的横断面,第一次将城市经济生活为题材,以长篇叙述的形式贴近现实,近距离、细腻地表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生活面貌。

一、商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一九三〇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及金融紊乱交织在一起, 直接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各经济部门陷于大混乱之中。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无一例外地都展开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侵,而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正是它们展开经济侵略的主要对象。

使对于原本就基础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来说,从原料到包装都严重仰赖于对帝国主义国家的进口,进口的原料涨价了,中国制造的货物就得水涨船高, 价格非提不可。

如果想转用来自国内的原料,各地方的苛捐杂税又苛刻繁重,使制造出来的产品成本更高。

那么,当时的企业家要如何与国外的资本竞争,使企业生存下去呢?由于那时上海的土地买卖频繁,易于脱手,导致价格不断上涨,而且在动荡的环境里不易损坏和被抢夺,既保险又能赚大钱,因此金融界对它趋之若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同堂》里对钱孟石葬礼的描述
出殡的那天是全胡同最悲惨的一天。十六个没有穿袈衣的
穷汉,在李四爷的响尺的指挥下,极慢极小心的将那口白 辣辣的棺材在大槐树下上了杠。没有丧种,少奶奶披散着 头发,穿着件极长的粗布孝袍在棺材前面领魂。她象一个 女鬼。金三爷悲痛的,暴躁的,无可如何的,搀着她;红 鼻子上挂着一串眼泪。在起杠的时节,他跺了跺两只大脚。 一班儿清音,开始奏起简单的音乐。李四爷清脆的嗓子喊 起‚例行公事‛的‚加钱‛,只喊出半句来。他的响尺不 能击错一点,因为它是杠夫的耳目,可是敲得不响亮;他 绝对不应当动心,但是动了心。一辆极破的轿车,套着一 匹连在棺材后面都显出缓慢的瘦骡子,拉着钱太太。她的 眼,干的,放着一点奇异的光,紧钉住棺材的后面;车动, 她的头也微动一下。
老舍(1899年2月3 日—1966年8月24 日),原名舒庆春,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 北京人,中国现代著 四世同堂简介四世同堂》给人的感觉仿佛作者就住在 名小说家、文学家、 戏剧家。五四运动时 胡同里,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描绘了老北京百姓 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抗战时期的生活,就像是一部平民生活史,情节推进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 也不快,各方面都很有北京味儿,可见作者的功底是 的生日》、《猫城 相当深厚。 记》、《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等,短 篇小说《赶集》等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两部小说尽管所描述的时 间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甚至子夜里故事发生的时 间要更早,但子夜里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浓重的现代 气息,这与故事发生地上海在中国近代商业中心地 位是分不开的。 而老舍笔下的北京则保持着一直以来的传统, 比如小说前半部分祁老太爷对祖坟的重视,北京作 为中国文化古都,无论是上流社会借以消遣的琴棋 书画,还是引车卖浆之流引以为生的说学逗唱,无 一不积淀着厚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好多人物给人 的感觉就是“看破红尘,逆来顺受”,这与北京这 个政治中心恰逢近代乱局是不无关系的。
比较《子夜》里上海都市生活与 老舍笔下北京都市社会的差异
作家及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 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 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子夜的简介 描写了上世纪30年代 主人公资本家吴荪甫在乱世的苦心经 营,抗争与失败。全篇规模宏大,情 节紧凑,人物众多但都非常丰满。详 细描写了当时的实业,金融以及工人 运动,农民暴动等。 “ 不论取材、思想到气魄,都是中国 新文学划时代的巨制” (朱自清)
细节的差别
子夜的开头 就出现了三辆一 四世同堂 里出现的主要交通工 九三○年式的雪铁笼汽 小 具是 小崔的黄包车 火轮 吴老太爷去世后联系的是: 瑞宣在北平沦陷前常去的电影院 万国殡仪馆 叫:平安电影院 人们 谈论的电影《rio。Rite》 beauty parlour美容院 北平沦陷时期 众多人物对日寇 张素素站在吴老爷面前穿的 侵略反抗 是穿苹果绿色Grafton一种 名贵的外国纱 内战时期众多商人梦想着发 战争财
开篇的风格差异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 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 八十大寿。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 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 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 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 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 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 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 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 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 兽,蹲在瞑色中,闪着千百 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 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 消灾避难。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 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 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 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 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 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 因为它不象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 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 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 Light,Heat,Power! 是颇象一个葫芦。
尾巴。。
两部小说的背景描写都是非常的优秀且真实的,而 且描写的非常细腻。同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单纯的传 统或单纯的现代,比如四世同堂里写人们的思想在几 位进步型人物影响下传统中逐渐改变。子夜里夜上海 里众多因农民暴动而进入租借的地主乡绅。 总的来说,两位作家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蓝本,通 过对各自作品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现实记录,对这个 国家的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两部小说对葬礼的描写
《子夜》里对吴老太爷葬礼的描述 汽车的喇叭叫;笛子,唢呐,小班锣,混合着的‚哀 乐‛;当差们挤来挤去高呼着‚某处倒茶,某处开汽 水‛的叫声;发车饭钱处的争吵;大门口巡捕暗探赶 走闲杂人们的吆喝;烟卷的辣味,人身上的汗臭:都 结成一片,弥漫了吴公馆的各厅各室以及那个占地八 九亩的园子。
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人们都在谈论北方的战
事,谈自己的生意 甚至出现了一身玄色轻 纱的一九三○年式巴黎夏季新装的交际花徐 曼丽 所有人都不关心他的死,包括吴荪甫 等也准备谋划国债,解决工厂的工潮。
‚我是一点也不以为奇。老太爷在乡下已经
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 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 的。‛ 范博文对吴老太爷死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