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3

合集下载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味作文

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味作文

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味《北京人》是老舍先生早年创作并发表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题材,讲述了一群在北平城里混迹的市民社会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所做出的各种选择和反映,是一部充满了市井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北京人》是老舍先生在北平生活和创作发表过的作品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自1943年出版至今。

这三十多年来,老舍先生凭借自己在北京生活创作的经历和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北京人民的深厚感情,写出了一部社会深刻而又鲜活生动的作品。

老舍先生是我国新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他的创作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一座丰碑。

老舍先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老北京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也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等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一、浓郁的生活气息《北京人》这本小说讲述了京城众多市民们在北平城里生活工作,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子女婚事、养老保险等问题以及自己和家人之间矛盾等问题。

这些市民社会典型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市民社会的特征,展现了北京市井生活的种种风情,如爱喝酒爱疯闹爱吵架爱偷窃爱打架爱赌博等,这些市民社会典型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北京人》这部小说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部北京市民社会典型作品,这部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为写好这部作品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他始终把真实鲜活地再现北京市民社会生活放在第一位,通过生动而又真实地描写出了北京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们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

这部小说创作是老舍先生在上海完成后返回北京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这是老舍先生一生当中最后一次回归阔别近十年之久“大上海”这个故土之上写作《北京人》。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北京人》以老北京胡同为原型,描绘了这个城市中由生活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各种人物。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导语: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体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老舍先生的创作非常广泛,有大量享誉中外的话剧,有为数可观的和通俗文学作品,但更能集中体现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的创作。

一、京味幽默小说的典型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北京。

他的诞生日是旧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舒庆春。

老舍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他的父亲就是被侵略军烧残致死的。

老舍后来回忆道: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孩子的恶魔,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

童年的记忆给作家留下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老舍的童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便抚平心灵深处的伤口。

(一) 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是受这个人所处的地域影响的,就像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一样。

作家的语言习惯,创作风格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置身的语言氛围相关联。

老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这里学习、生活。

他在私塾里念过“四书”、“五经”,在新式学校里念完小学、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员、教育部的公务员等。

因不满教育界的黑暗现状,愤然辞职。

他的文学创作天赋,在读小学时就已暴露出来,得到老师较高的评价。

在北京起源后波及全国的“五四”运动,让老舍在思想上产生“大地震”,并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这给他创造了成为作家的条件。

他回忆道:“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作这样的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此而已。

我绝对不会忽然想去搞文艺。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历史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结果。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生活的千姿百态。

而《济南的冬天》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透过这篇散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散文魅力。

京味,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质朴平实,却又韵味无穷。

在《济南的冬天》中,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象。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一句简单的话,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这种亲切的语言风格,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北京方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里的“着落”“干啥”等词语,都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让读者听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声音。

除了语言,京味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上。

老舍先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他写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将小山比作摇篮,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温暖和慈爱,让人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宁静与温馨。

他写济南的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济南冬天的生机勃勃。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京味小说的发展自老舍开始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味特征;《老张的哲学》;《二马》;I引言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

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来自北京市民生活,其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等,也均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 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传统、丰富的精神文化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2 绪论-------------------------------------------------3 分论点一、文学创作中都有作者的影子-------------------------3二、老舍用“京味”写活了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4-5三、“京味”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5-7 结尾-------------------------------------------------7内容提要: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京味”文学,开启了现代“京味”文学的先河。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的作品也几乎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因此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不乏有自己的影子。

北京城是老舍写作的生活素材,他塑造了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新派、正派或底层平民形象,老舍都用“京味”写活了这些人物的形象。

他的作品展现的是北京飞风俗民情,写的是北京的人,说的是北京的话,讲的是北京人故事,呈现出浓厚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关键词老舍京味文学创作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老舍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但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她作品的幽默风、“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京味”,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开启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先河,他的“影子”即他的生活阅历,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乡土的眷恋,都深深地潜入他的创作中,因而也成就了他“京味”文学创作的风格。

一、文学创作中都有作者的影子老舍创作中的“京味”,首先是把自己的影子放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要素,将自己的影子作为创作的人物原型,可将文学作品写得鲜活且有可读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现代作家,老舍长期生活在北京,凭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阅历知识,他在作品中描写了人们所熟悉的北京的大杂院、四合院和胡同,表现了北京各类市民的凡俗生活。

透过这些浓厚的“京味”作品,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

老舍用自己的影子写活了作品中的人物,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他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包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但在他41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是漂泊在外地。

可是,作为一名地道的北京人,他无论他走到哪里,不管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都始终痴情不改地想北京,写北京。

这是因为老舍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北京,那里有他沉淀在他心中独特的人文景观、经久不散的北京情怀。

他说:“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所以爱北平也正是因为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1)因此,老舍在他的创作中,不知不觉地植入了他在北京生活的影子,因而写出了京味十足,鲜活的文学作品。

即使在国外生活,老舍始终心系北京。

1924-1930年,老舍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这期间,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小说都与北京有关,都是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

如小说《二马》,这是老舍1929年在英国讲学期间,由异国他乡寂寞的生活体验所写得一部长篇,也是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

即使是描写异国他乡的故事,作者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北京人。

小说的主人公是从北京来的父子二人——父亲马则仁和儿子马威,他们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伦敦求学和经商。

祖国的贫弱,让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国人常常受到欺辱,这也是老舍在国外最强烈的感受。

老舍有意把父子二人放到异国情景中去描写、去刻画。

通过对二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的描写,作者意在说明国势的衰弱必将导致国民的受辱。

还有,老舍小说中街坊、邻里描写也很生动有味,其中也不乏有他的影子。

老北京的胡同社会,主要由小生产者、中小商业者、城市个体劳动者构成。

由于老舍熟北京的生活,又用自己做原型,把人物写得十分鲜活,把“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写得淋漓尽致。

因而,他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

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北京的深刻了解,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影子有着密切关系。

二、老舍用“京味”写活了市民人物形象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逝世在北京。

北京城和北京人是他永无止尽的写作素材。

尤其是他笔下的“市民世界”,这是他“京味”的一大特色。

在老舍的一生当中,他用他大部分的小说构筑了北京城内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的各阶层人物,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以至三教九流、五行八卦各色人等无所不包。

他笔下的市民世界真实而又生动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北京文化的一种象征。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包括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在这三类市民中,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人物老马,他所信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信条。

这样一个角色,不由地使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

写于1932年的长篇《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小说,作者构设了一个荒诞的世界,通过写“猫民”们种种保守愚昧和非人性的性格,映射了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在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和环境,但通过阅读,我们依然能读出老舍的“京味”,读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这类人物还有《牛天赐传》里的牛老四,《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离婚》里的张大哥等。

老舍用十足的“京味”写出了这些老派市民身上的劣根性。

他们虽然是北京城里的人,但骨子里是农民,他们身上载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很旧派,很保守、闭塞。

老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不仅揭示了老牌市民身上的惰性,而且也实现了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老舍对市民文化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各种味儿体验得非常深刻、真切。

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败类和丑恶现象,老舍毫不吝惜讽刺之笔,予以辛辣地嘲笑和批判。

这种态度表现在他的小说中便是对新派市民形象的刻画和描写上。

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中,都出现过一昧追求“洋式”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如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等。

这类形象中写得最丰满的是《四世同堂》中的反面人物大赤包。

她凭着自己的奸诈狠毒,捷足先登,当上了北平妓女检查所的所长。

她勾结地痞流氓,干尽伤天害理的勾当。

她死心踏地的效忠侵略者,向日本人告密,竟达到了“消息假而心不假”的地步。

她拼命“工作”,竟达到了要随身带鸡汤以滋补身体的地步。

老舍写此类角色,老舍即使用的是漫画式的肖像描写,读来也感到“京味”十足,鄙夷不屑和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可以看出,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在批判传统守旧的同时,还对这些新潮人物也进行了强烈的嘲讽和批判。

老舍很注重社会的教化功能,于是,在他的笔下还出现了正派或理想市民的形象。

无论是《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还是《二马》里的李子荣,他们都是侠客兼实干家,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老舍自己的理想。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还塑造了一群城市贫民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祥子、老车夫老马,中年车夫二强子,妓女小福子,《我这一辈子》中的老巡警,《断魂枪》中的沙子龙,《四世同堂》中的车夫小崔等,他们是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为生计而奔波、而劳累、而死亡。

尤其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这许多底层市民形象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凭着自己的年轻力壮,凡是靠卖力气吃饭的事,他都做遍了。

最终他选择了做车夫这一行,于是,他把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作为在这个城市奋斗的唯一目标。

经过三年艰辛的跑腿,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买下了一辆新车,不料才半年又被抢去。

他虎口逃生,在路上捡的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钱,准备积攒着买第二部车,不久又被孙侦探抢走。

车厂老板刘四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但出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与她结婚,并用她的私房钱买下第三部车。

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

祥子作为一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就这样一步步被毁灭了。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以祥子为中心,塑造了北京城内的各色人物,从他们的穿戴、言行、处事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揭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并通过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反映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给底层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老舍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他们的身上有着北京城特有的味道,以致使人映像深刻,过目不忘。

老舍自幼奠定了丰富的民间生活的基础,长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因为在他的胸间藏有一部北京市民语言的话词典,词汇量之丰富,,运用起来又是那样得心应手,才使他对创作对象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才使他能用“京味”写活笔下的人物。

三、“京味”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老舍的创作特色就是写北京。

舒乙在《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所指出:“老舍的作品大部分是写北京的”(2)。

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老张的哲学》以写北京始,他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又以写北京终。

因此可以说,老舍的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舒乙同志对老舍的第二个结论是:“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

”老舍自己也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4)。

老舍用他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5)从老舍的创作经历看,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是以北京人的生活或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尤其是代表作《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是老舍“京味”小说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一部被称为用民族的血和作者自己的血写成的一部“痛史”和“愤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