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英子进入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就读。进入春明,除了住在南城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特别优待福建学生,一般学生的学费要二十五元,福建学生只要缴十八元。

南城是京剧演艺人员住的地方,所以一些京剧、话剧或演电影的子女都进入这所学校就读,像著名老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余慧文、余慧清就和英子同班,也是好友,他们的功课棒极了。余家生活保守,余叔岩不许孩子听戏的。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白杨(学生时代叫杨

君莉)比英子低一班,那时白杨圆圆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明眸皓齿,笑容甜美。还有比她低好几班的、后来成为名伶的言慧珠,也都是春明的学生。

今年八十五岁的吴金玉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

渐渐地,含英从丧父的失落中走出来,她交了一些好朋友,余家姐妹、吴金玉、万德芬、傅增、吴允贞、李菊同等,白天一起上课,放了学回到家,想起还有什么事儿没说,就再写信。含英常让会馆里的长班把信送到同学家,妈妈笑她:“不是刚才见的面吗?怎么这会儿又有事儿要说了,不能等到明天上学再说啊?”

路北的北新书局和路南的现代书局,是含英上中学后吸收新文艺的地方。现代书局是施蛰存等人办的,含英为自己订了一本《现代》杂志。她去看书的时候喜欢跟书店的店员谈谈什么小说、新诗的,觉得自己挺有点文艺气质的。爸爸不在了,妈妈整天在家弄孩子,她又上无兄姐,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含英都得自己做主。

那时北京的学生话剧已经很盛行,有一次她和白杨被选为学校代表,参加一个学生话剧的组织会议。那时白杨和姐姐住在宣武门外,含英从南柳巷走一条西草厂出西口到宣外大街去找白杨一道去。开会回来白杨送了她两张小照片。可惜白杨在春明念了一年就离开了。念初三的时候,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的同学排演《茶花女》,找上了她这个初中小女生轧一角,饰演茶花女的女仆纳宁娜。含英念小学时,就在附小图书室借过林琴南译的小仲马的《茶花女轶事》,她迫不及待地到琉璃厂的几家书店去找剧本,果然在北新书局找到了刘半农译的。回到家,她连饭都顾不得吃,就捧着《茶花女》看。她拿腔拿调地念着纳宁娜的台词,有时也试着别人的台词。妹妹们站在玻璃窗外看着她笑,妈妈也笑骂她:“在发疯!”

每个星期有三个晚上,要到导演也是名戏剧家余上沅先生家排戏。余家在城的另一头,每次含英下课回家,匆匆扒两口饭,就一个人坐上洋车,直奔余导演的家。洋车一路摇晃着,小小的她坐在车上,心里涨得满满的兴奋情绪,一路背着台词儿。那时已是深秋,她看着路边的落叶在秋风中吹起,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在经历另一种人生。

到了余家,还没下车,就听见屋里人声沸腾,外头冷,屋里却满室如春。余太太陈衡粹女士准备了茶点。余师母的姐姐就是前辈女作家陈衡哲。含英在这群大学生、高中生里是最惹人喜爱的小妹妹,她排戏一点也不怯场,余教授常常夸奖她。

戏排演了两个月,演出三天,非常成功,是由北平小剧院主办的,含英也成了小剧院的一员。慰劳宴上,十五岁的含英穿了件长旗袍,自做主张地配上一顶斜戴的米色法国帽赴宴。慰劳宴上,大家彼此叫着剧中人的名字,她一进门,就听到有人叫:“纳宁娜,来这一桌坐吧!”

演完了《茶花女》含英还文绉绉地写了一首新诗,发表在《世界画刊》上。《献给茶花女》是她一生中少有的诗作。

你在终夜看守着这脆弱的生命,

你在你的肉体里还留存着偎抱中所灌输的温和的柔情;

你紧紧地对着那默静无言的唇,

这也是你爱阿芒而给阿芒的爱的初吻。

无情的风,无情的雨,

再加上一个无情而柔弱无力的黄昏;

你为了青春,你牺牲了你的青春,

一个不可超越的身体,便会有忧闷、悲苦,和消灭的温存。

多年后,含英在偶然机会里又得到这本《世界画刊》,看到自己当年的诗,她笑着说:“哪儿这么多无情啊,柔弱啊。”

《茶花女》的经验使她难忘,不过她想,如果专制严厉的父亲在世,会让她去演戏吗?含英觉得自己像脱缰的野马,更别提多自在了。

林海音《童年乐事》的全文我的“小脚儿娘”

老九霞的鞋盒里,住着我心爱的“小脚儿娘”,正在静静的等着她的游伴——李莲芳的“小脚儿娘”。

夏日午后,院子里的榆树上,唧鸟儿(蝉)拉长了一声声“唧——唧——”的长鸣。虽然声音很响亮,但是因为单调,并不吵人,反而是妈妈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在这有韵律声音中,安然地睡着午觉。只有我一个人,在兴奋地等着李莲芳的到来——我们要玩小脚儿娘。

一放暑假,我就又做了几个新的小脚儿娘。一根洋火棍,几块小小的碎花布做成的小脚儿娘,不知道为什么给我那么大的快乐。

老九霞的鞋企,是小脚儿娘的家;鞋盒里的隔间、家具,也都是我用丹凤牌的洋火金堆隔成的。如果是床,上面就有我自己做的枕和被;如果是桌子,上面也有我剪的一块白布钩了花边的桌巾。总之,这个小脚儿娘的家,一切都是照我的理想和兴趣,最要紧的,这是以我艺术的眼光做成的。

最让人兴奋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个用厚纸折成的菜盘,放在坐凳我屁股旁边。等爸爸一吃完饭放下筷子离开饭桌时,我的菜盘就上了桌。我挟了炒豆芽儿、肉丝炒榨菜、白切肉等等,装满一盒子。当然,宋妈会在旁边瞪着我。不管那些了,牙签也带上几根,好当筷子用。

李莲芳抱着她的鞋盒来了。我们在阴凉的北屋套间里,展开了我们两家的来往。掀开了两个鞋盒,各拿出自己的小脚儿娘来。我用手捏着只有一条裤管脚和露出鞋尖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向李莲芳的鞋盒去,然后就是开门、让座。喝茶、吃东西、聊闹天儿。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我俩在说话。在喝茶、在吃中午留下来的菜。说的都是大人说的话,趣味无穷。因为在这一时刻,我们变成了家庭主妇,一个家的主妇,可以主动、可以发挥,最重要的是不受制于大人。

从六岁到六十岁

旧时女孩的自制玩具和游戏项目,几乎都是和她们学习女红、练习家事有关联的。所谓寓教育于游戏,正可以这么说。但这不是学校的教育课程,而是在旧时家庭中自然形成的。

我五岁自台湾随父母去北平,童年是在大陆北方成长的,已经是十足北方女孩子气了。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昨天,为了给《汉声》写这篇东西,和做些实际的玩具,我跑到沉陵街去买丝线和小珠子,就像童年到北平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挑买丝线一样。但是想要在台

北买到缠粽子用的丝绒线是不可能的了。我只好买些粗的丝线,和穿孔较大的小珠子,因为当年六岁的我,和现在六十岁的我,眼力的使用是不一样啊!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钮绊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珠子,也是女孩子喜欢玩的自制玩物,它兼有女性学习做装饰品。我用记忆中的穿珠法,穿了一副指环、耳环、手环,就算是我六岁的作品吧!

挝子儿

北方的天气,四季分明。孩子们的游戏,也略有季节的和室内外的分别。当然大部分动态的在室外,静态的在室内。女孩子以女红兼游戏是在室内多,但也有动作的游戏,是在室内举行的,那就是“挝子儿”。

挝子儿的用具有多种,白果、桃核、布袋、玻璃球,都可以。但玩起来,他们的感觉不一样。白果和桃核,其硬度、弹性差不多。布袋里装的是绿豆,不是圆形固体,不能滚动,所以玩法也略有不同。玻璃球又硬、又滑,还可以跳起来,所以可以多一种玩法。

单数(五或七粒)的子儿,一把撒在桌上,桌上铺了一层织得平整的宽围巾,柔软适度。然后拿出一粒,扔上空,手随着就赶快拣上一颗,再扔一次,再拣一颗,把七颗都拣完,再撒一次,这次是同时拣两颗,再拣三颗的,最后拣全部的。这个全套做完是一个单元,做不完就输了。

女性的手比较巧于运用,当然是和幼年的游戏动作很有关系。记得读外国杂志说,有的外科医生学女人用两根针织毛线,就是为了练习手指运用的灵巧。

挝子儿,冬日玩得多,因为是在室内桌上。记得冬日在小学读书时,到了下课十分钟,男生抢着跑出教室外面野,女生赶快拿出毛线围巾铺在课桌上,挝起子儿来。

为了收集这些玩具给《汉声》,我买来一些白果,试着玩玩。结果是扔上一颗白果,老花眼和略有颤抖的手,不能很准确的同时去拣桌上的和接住空中落下来的了。很悲哀呢!

除了挝子儿,在桌上玩的,还有“弹铁蚕豆儿”。顾名思义,蚕豆名铁,是极干极硬的一种。没吃以前,先用它玩一阵吧,一把撒在桌上,在两粒之中用小指立着划过去,然后捏住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放出,以其中的一粒弹另外一粒,不许碰到别的。弹好,就可以拣起一粒算胜的,再接着做下去,看看能不能把全有的都弹光算赢了。

跳绳和踢毽子

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台湾的橡皮筋。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放了学到玻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约寸长的剩余竹管,其粗细是我们用写中楷字的笔。很便宜的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丈长的绳。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跳双绳颇不易,有韵律,快速。但是在跳绳中拣铜子儿,也不简单。把一叠铜子儿放在地上(绳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头弯腰下去拣起一个铜子儿,看你赶不赶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弯腰,又伸手抢钱,虽不是激烈运动,却是全身都动的运动呢!

踢毽子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游戏,这玩具羽毛是基础,但是底下的托子却因时代而不同了。在我幼年时,虽然币制已经用钢板为硬币,但是遗留下来的制钱,还有很多用处,做毽子的底托,就是最好的。方孔洞,穿过一根皮带,把羽毛捆起来,就是毽子了。

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用色纸剪了当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当羽毛,都是毽子。而记忆中有一种为儿童初步学踢毽子的,叫“踢制钱儿”,两枚制钱用红头绳穿起来,刚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脚的长度即可。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钱打着布鞋帮子,倒也很顺利。

踢毽子到学习花样儿的时候,有一个歌可以念、踢,照歌词动作:“一个毽儿,踢两瓣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

念完,刚好踢十下,但是踢到第五下以后,就都是“特技”了!

活玩意儿

小姑娘和年幼的男孩,到了春天养蚕,也可以算“玩”的一种吧!到了春天,孩子们来索求去年甩在纸上的蚕卵,眼看着它出了黑点,并且动着,渐渐变白,变大。于是开始找桑叶,洗桑叶,擦干,撕成小块喂蚕吃。要叶丝了,用墨盒盖,包上纸,把几条蚕放上去,让它吐丝,仔细铲除蚕屎。吐够了做成墨盒里泡墨汁用的芯子,用它写毛笔字时,心中也很亲切,因为整个的过程,都是自己做的。最意想不到的,北平住家的孩子,还有玩“吊死鬼儿”的。吊死鬼儿,是槐树虫的别名,到了夏季,大槐树上的虫子像蚕一样,一根丝,从树上吊下来,一条条的,浅绿色。我们有时拿一个空瓶,一双筷子,就到树下去一条条的夹下来放进瓶里,待夹了满满一瓶,看它们在瓶里蠕动,是很肉麻的,但不知为什么不怕。玩够了怎么处理,现在已经忘了。

雨后院子白墙上,爬着一个浅灰色的小蜗牛,它爬过的地方,因为黏液的经过,而变成一条银亮的白线路了。你要拿下来,谁知轻轻一碰,蜗牛敏感的触角就会缩回到壳里,掉落到地上,不出来了。这时,我们就会拉出了声音唱念着:“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妈——你爹,给你买烧饼羊肉吃呀!……”

又在春天的市声中,有卖金鱼和蝌蚪的,蝌蚪北平人俗叫“蛤蟆骨朵儿”。花含苞未开时叫“骨朵儿”,此言青蛙尚未长成之意。北平人活吞蝌蚪,认为清火。小孩子也常在卖金鱼挑子上买些蝌蚪来养,以为可以变成青蛙,其实玻璃瓶中养蝌蚪,是从来没有变成过青蛙的,但是玩活东西,总是很有意思的。

剪纸的日子

一张张四四方方彩色的电光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小小的剪子在上面运转自如地剪起各种花样。剪好了,打开来,心中真是高兴,又是一张创作,图案真美,自己欣赏好一阵子,夹在一本爸爸的厚厚的洋书里。

剪纸,并不是小学里的剪贴课,而是北方小姑娘的艺术生活之一。有时我们几个小女孩各拿了自己的一堆色纸,凑在一起剪,互相欣赏,十分心悦。

等到长大些,如果家中有了喜庆之事,像爷爷的生日,哥哥娶嫂子,到处都要贴寿字、双喜字,我们就抢不及地帮着剪,这时有创意的艺术字,就可以出现了。

林海音简介

简介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欢乐时光皆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五○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顾,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先生。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时(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五○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林海音说到:“很难说那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十八岁时在北平的世界日报实习社会新闻的采访,便随时提笔写随记,从没想到写做出一番如何轰烈的事业来。”

林海音所钦佩的前辈女作家为凌叔华,并以凌的写作理念来自我期勉:“这样的她当年和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芙用英文通信时,维吉尼亚一直鼓励她用英文写作,要写自己切身熟悉的事物,并且告诉凌叔华说:‘继续写下去,自由的去写。不要顾虑英文里的中国味儿。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很贴近中国。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给中国读者的。’我在她们通信四十年后的今日读到这几句话时,心中惊喜的想,它怎么跟我一向对小说写作的把握,是这么接近呢!”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她说:“许多文坛的好朋友支持我,热心地帮我拉订户,写稿子。”于是,《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即使再赶急和忙碌,这份杂志总不会脱期,而对读者做到了如期出刊的信诺。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我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由于天性活泼好客,林海音家的客厅几乎可说是“半个台湾文坛”,热爱朋友的她,常邀文友来家里吃饭、喝茶、聊天。她家的客厅是人人称道的文艺沙龙,许多文学的梦想就在这里碰撞、实现。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她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晚年糖尿病缠身,2001年12月1日病逝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作品 出版书籍 1995年《冬青树》,台北:重光文艺。 1957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文华。 1960年《城南旧事》,台北:光启社。《晓云》,台北:红蓝。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倪娟娟 内容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秀贞。《烛》中贤良的瘫痪的启福太太。《金鲤鱼的百裥裙》中想要鲤鱼跳龙门的金鲤鱼。无论她们是什么身份,她们的生命都没能脱离一个词——悲剧。 关键词:旧式女性,悲剧命运 林海音的很多小说里的中心人物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这类作品多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中心,叙述她们的悲苦,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她致力于刻画女性的贤惠、温柔、善良的美德,表现了她们遭受的心灵的桎梏。笔者看的几篇小说中的女性几乎都没能脱离悲剧命运。她们殊途同归的悲剧性命运,让笔者在读完小说后,陷于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一“疯女人”秀贞 秀贞是《城南旧事》里的《惠安馆》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愣愣地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人们见到她总是躲避着,每次只要秀贞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会赶快捏紧英子的手,轻轻说“疯子!”然后就擦着墙边走过去,如果英子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会用力拉英子的胳膊加以制止。而在英子眼里,梳着油松大辫子的秀贞就像张家李家的姑娘一样,并无什么异样。实际上,“疯子”秀贞,她其实并不是真疯,只不过是深深地陷入幻觉之中而不能自拔。英子问她思康几点钟回家时候,她说:“快了。走了有个把月了。”!思康临走的时候许下的,回他老家卖田卖地,过一个月就回来明媒正娶地娶她。而她一等就等了六年。秀贞的爱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两个异乡人在交往中产生了恋情,但他的家乡是那个有办法的都到海外谋生去了,穷得尽吃白薯,“去的人吃出眼泪来”的惠安,他说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他说:“你是个孝女,我也是个孝子,万一我母亲扣住了我,不许我再到北京来了呢?”作为孝子的思康不仅要侍奉贫苦中的老母,也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这就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善良而痴情的秀贞没有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她说:“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她坚信思康会回来,可是,思康却杳无音信,她生下一个女孩,女孩却又被父母亲扔掉,于是,在双重打击下,秀贞疯了。她满眼都是女儿的身影,满口都是她的小桂子,她为女儿做衣服,想象她样子。她说:“我们小桂子也该上学了。我养点蚕,吐了丝,好给小桂子装墨盒用。”她心中盛满对恋人的爱意,恋人思康明明早已离去,她却劝他吃饭,为他赶走并不存在的苍蝇,疼惜“他病得不轻”,对着空床,却说“睡着了”,为怕吵着他,就轻手轻脚地走路,还特地关照她妈,要把裤子晾在墙边,以免思康出来进去“不合适”。她始终抱着期待在等着她的爱人和女儿,她始终相信她的思康会回来娶她,她的小桂子会回家叫她一声妈。她等在这儿是在等着女儿回家,然后带着女儿去找她爸爸。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她们母女团聚了,为了追寻恋人,一家团聚,秀贞与她失而复得的女儿在大雨中双双惨死于火车轮下,死后还被不明真相的人们冠上“骗子”的恶名。《惠安馆》中的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全是通过她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言谈动作表现出来的。这些表面看来是疯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实际上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深切地爱意。她清楚记得与思康相识相恋和分别时的情景,也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生孩子

连环画故事会策划方案

“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战连环画故事会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缅怀那些为抗战胜利英勇现身的先烈们。 “不能忘却的纪念”连环画故事会活动通过生动的故事会形式和拼图游戏,在轻松、有趣、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组成部分——连环画的认识与喜爱,为中国传统文化做普及与宣传。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在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点吸引了广大读者,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艺术家们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世界各族人民顽强抗击法西斯的真实情景,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反思历史,时刻牢记和平年代的幸福得来不易,从而为维护世界和平,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活动内容:

(一)连环画故事会——《抗日小英雄》 《抗日小英雄》故事简介:本书描绘了儿童团员王二小英勇战斗的故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羊,突遇鬼子扫荡,二小不慎被敌人抓住逼迫他带路,他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残忍地把二小挑在刺刀的刀尖上,摔死在大石头上面。王二小的壮烈牺牲传遍了根据地,他的英雄事迹还被谱写成了歌曲到处传唱。二小智斗日伪军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儿童学习的榜样,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是少年儿童最好的教育读本。 (二)、连环画拼图大奖赛 拼图比赛流程及规则 1.比赛参与:年龄为6~12岁的小朋友共24名,2人一组,分三

轮进行比赛,每轮4组选手参赛; 2.基本规则:每个参赛小组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连环画封面原图为准,将分裂为不同数量的连环画封面板块重新拼成原图图案,拼图无误并在每轮中用时最少的队伍获得胜利,拼图出现错误的小组自动淘汰。 3.奖项评定与设置:三轮比赛分别获胜的3组参赛选手进行最终决胜比赛,赛出整场比赛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五:颁奖环节: 在比赛全部结束后,为本次比赛的获奖者举行颁奖仪式,颁发奖状及奖品。

五年级下册语文1-2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班级:姓名: 一、课文内容: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1.《草原》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西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爸爸的神情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一) 内容简介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

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城南旧事简介(二) 故事简介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

历史故事连环画在线观看

历史故事连环画在线观看 小人国商城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被史学家们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然而受年龄与认知限制,对青少年朋友们来讲可以说无法去真正地理解、领会其中的价值与美感。 历史故事连环画在线观看,以网络连环画故事的形式,以人物为主线,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将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连环画方式来感受灿烂文化的同时,却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启发了智慧、陶冶了情操。 历史故事连环画在线观看以内容忠实于史料,没有过多的铺叙和描写,以帮助读者了解真实的历史。比如《夏朝的兴衰》连环画描写了大禹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征伐苗人战争的胜利,禹及各部落的首领拥有大量的奴隶和私有财产,促使原始社会崩溃,进入奴隶社会。禹死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度,经过几番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启死后,儿子太康继位,被后羿和寒浞夺权。几十年后,少康发奋图强,中兴夏朝,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少康死后,季杼继位,他征服了东夷各部落,扩大了夏朝的疆域。季杼时代是夏朝的强盛时期,以后便逐渐衰落。就是一部很好的了解历史的题材。 又如:大泽乡风云连环画很浓缩地介绍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名戍卒,出发戍守渔阳,途中行至大泽乡,因雨误期。陈胜与吴广密谋,杀了带队的军官,揭竿而起,举行起义。义军发展迅速,攻下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项羽等在全国各地起义响应。整部连环画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地用连环画来讲解了整个过程,欣赏起来丝毫没有累赘之感。 有不少朋友跟我说起想给他的孩子看一些历史故事类的书籍,又怕他们没那个耐心,就想起了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来,觉得如果孩子能看这些,也可以对历史有个很好的了解,就问我网上有没有历史故事连环画在线观看,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买书的钱来。没费多大力气,一个叫小人国商城的网站,便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里有许多许多题材的连环画,还没有广告干扰。还不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朋友,他立刻打开电脑,点击进入这个页面,孩子们围了过来,很新奇地一边看着,一边笑着品头论足,对这些上一代人看过的东西,竟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感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3a8168218.html,/u/b_f20e196433f661250133f7181fd20002.html

介绍一个地方

【教师简介】 吴金程,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小学副校长。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保定市语文教学标兵”、“保定市名师”“保定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保定市师德标兵”、“保定市科研型教师”、“高新区优秀校长”等光荣称号。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多年潜心探索,努力追求“灵动丰盈,师生融融”的课堂。在省、市各级语文教学大赛中作课,先后获得保定市小学语文年会特等奖,河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并多次在省市区上观摩课,受到好评;曾主持、参与研究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五个,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分获全国、省、市奖,并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 语文A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介绍一个地方 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小学吴金程 一、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而学习语文的途径也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结合全国众多语文教师云集桂林的实际,依托语文A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语文生活”中的“介绍一个地方”的教材内容,我们安排设计了具有语文实践活动性质的表达系列课:“介绍一个地方——让我带你游桂林”。 “让我带你游桂林”,对于广大来到桂林的老师来说是一种需要,对于桂林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次展示、提升的机会。 这里,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调动他们介绍景物的一般能力“介绍一个地方”,还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游览、调查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意、动手绘画等才能,为家乡桂林设计景点名片,为与会老师实实在在设计旅游行程,把作文、口语交际融于鲜活的语文生活之中,使语文课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

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 简介 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

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

拓展阅读:和林海音一起回忆童年

和林海音一起回忆童年 上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妈从故乡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頽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原理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深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接下来,我么将和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及作品《城南旧事》一起,会议童年的点点滴滴。 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城南旧事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随着爸爸妈妈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城,住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爸爸是大学教授,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度过。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认识了“疯女人”秀贞和卖唱的小姑娘妞儿。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发现,妞儿的耳后有一个痣。原来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就在这个晚上,秀贞带着妞儿去寻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们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贞母女的那个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后,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在课堂上,她跟着老师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离英子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总是在草丛里掩藏着什么。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 谁知,那人竟是一个小偷,不久,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这个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时也来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着宋妈的奶水长大的,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廊檐下。原来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

林海音的迟到阅读标准答案

林海音的迟到阅读答案 【篇一:五年级语文《迟到》的教案】 教者:灵宝市城关镇涧东小学陈菲菲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懂得要正确对待错误,改正错误。学习小“金钥匙”。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写出我改正错误的过程,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3、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面对错误”这一主题单元,说到错误,大家阶段最常犯的错就是迟到,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迟到的经历?你当时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错的?........ 今天让我们要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走进她小时候的一段迟到经历.板书【迟到】 一、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

管教恐惧催促赖床挪动狼狈遮盖懒惰 不禁征求瞪眼夹袄掸子混合红肿礼貌 鼻子罚站哭号撩起转头玉簪烤白薯 2.初读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篇课文记叙了我在父 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改掉坏习惯的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 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学习通过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自学导航 (一)速读2—5自然段,思考小海音迟到的原因,抓住文中的关 键词句概括,并用“——”画出小海音心情的词句。 1、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有一阵愁。心想,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 我听着不停的大雨,心里愁的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迟到了,而且 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拖着不合脚的大 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向学校去!(心理描写) 2、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出示)挨 打图 (二):体会父亲的“严”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甚至在上这门课前,并不了解林海音这位作家以及他的作品和影响。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而20世纪的台湾文学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组成部分的极其灿烂的一个分支。林海音在20世纪的台湾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就不仅表现在为台湾女性文学奠基之重大作用,还表现为身为编者、出版者,为培育、发展和繁荣台湾文学所做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 林海音刚开始是一位小说家,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著有长篇小说集《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短篇小说《绿藻和咸蛋》《城南旧事》《烛芯》《婚姻的故事》,散文集《冬青树》《芸窗夜读》等。老师上课重点讲了《城南旧事》一书。 这部书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是代表作之一。它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温暖和乐的生活写照,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天真的想法、话语,却道尽人是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是一部回忆童年的作品,而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不同的,却都充满了苦涩与甜蜜。读罢作品使我感到小英子的童年对于她的一生而言是难忘的,而他的快乐童年时光也有父亲的去世而结束了。但回忆扎了根,小英子生活过的那些地方深深地印迹在心灵之中,那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

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而另一篇小说《烛》更加真实地表现了旧时代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这篇与《金鲤鱼的百裥裙》在结构上有些相似,以倒叙的方法,从现实出发,引起读者兴趣,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到往事回忆之中。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从假瘫到真瘫的老妇人,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对其一生的悲痛回忆。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

燕子李三连环画故事第一册

燕子李三连环画故事一册 小人国商城 燕子李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是北京市民街谈巷议的风云人物。随着年代的久远,时间的推移,有关流传在人间的版本有多种,说法也是多种多样。老人们为了寄托某些哀思,在唏嘘地谈论中,渐渐把他变成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了。 有一天,李三丰泽园雅座要了一桌佳肴美味,又打了几两好酒,吃得是津津有味,总算一解了他数日来的馋瘾。这几天对他的捉拿之声不绝于耳,所以李三一直潜藏在荒郊野外的破窑烂屋里。多日不见外面的世界,又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实在把他憋闷得够呛,眼下也十分需要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这不,吃过美味之后,便闲逛着向大栅栏这里起来。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此刻侦缉队撒出的两个密探已经盯上了他的梢儿,一前一后的紧跟着他。侦缉队长马玉林躲在街口的一个小店铺里,正在这时,两个密探打这儿经过,马玉林便对他低声耳语:“叨住他!别让他再挠鸭子!”这两名队员谄媚地奉承马玉林:“嘿,这是白送小菜!敢在咱马队长的管辖的地面卖字号?。。。。。。马 https://www.360docs.net/doc/3a8168218.html,/u/b_f20e196436b243e50136b38ab65e0001.html 玉林不听他俩的白马溜须,说道:”少废话,跟上他,看他的下处在哪里?我在春茗茶馆等着回话!”两个密探,

一个手提着画眉鸟笼,一个手里揉着两只山核桃,装着附庸风雅,羼进纷纭的人流,监视着他们寻觅已久的燕子李三。 这时的李三一顿美味吃过之后,觉得口渴难耐,便走进茶馆,选一了个角落坐下,两个密探尾随他进了茶馆,一左一右坐在了他的邻桌。李三更没注意到对面窗前的茶座上,早有追踪了他两年之久的侦缉队长马玉林。他端起茶来刚要喝,忽听得邻座的议论悬赏捉拿他的布告,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他举目四望,忽见对面那个黑大汉诡秘地以目示意那两个提鸟笼和揉核桃的人。李三当即明白了自己已处在密探的包围之中了。 他眼睛一溜,发现身边的窗户没销上,可他想如果直接跳窗逃跑也跑不脱,他看看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包和一个刚买来的猪尿脬,顿时心生一计。他提起东西佯装向茶馆门口走去。两个密探立刻走上前堵住他的去路,只见李三拿起猪尿脬,对准两个密探的脸使劲一挤,挤得他们满脸是水,模糊了视线,大叫起来。马玉林一见情况不好,便要上来抓李三,李三一下将牛肉扔向马玉林,打了他一个趔趄,趁机奔向那扇窗户。刚踏上茶桌,推窗想往外跳,突然他们死死抓住了左脚,李三反应敏捷,嗖地一下扬起右脚,勾起那壶热茶,猛地一撩,茶壶砸在马玉林的脸上,热茶洒了三人满脸是开水,李三乘机翻身跳出窗外。 马玉林也顾不得脸上的烫伤,喊到:“快追!别让他再跑了!”

城南旧事林海音

城南旧事林海音 篇一:城南旧事林海音 林海音《城南旧事》好段摘抄《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以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城南旧事》中的好句好段: 1、小驴大概是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脖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牙儿过去打开了一袋子干草,他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重在花池子边的玉花给踩到了两三棵。驴子吃上甘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 2、小妹妹这时从妈妈的身上挣脱下来,她刚会走路,就喜欢我领她。我用跳舞的步子带着她走,小妹妹高兴死啦~咯咯地笑,我嘴里又念着我们看海去,念一句,跳一步舞,这样跳到门口。宋妈刚吃过饭,用她那银耳挖子在剔牙,每剔一下,就啧啧 1 地吸着气,要剔好大的功夫;仿佛她的牙很重要~小妹妹抱住她的腿,她才把耳挖子在身上抹了抹,插到她的髻儿上去。 3、秀贞没有说什么,吸溜着鼻涕站起来。天气暖和了,她也不穿缚腿棉裤了,现在穿的是一条肥肥的散腿裤。她的腿很瘦吗,怎么风一吹那裤子,显得那么晃荡。她混身都瘦的,刚才蹲下来伏在我的胸前时,我看那块后脊背,平板儿似的。 4、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5、这时,我的辫子梳好了,追了宋妈去买菜,她在前面走,我在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英子进入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就读。进入春明,除了住在南城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特别优待福建学生,一般学生的学费要二十五元,福建学生只要缴十八元。 南城是京剧演艺人员住的地方,所以一些京剧、话剧或演电影的子女都进入这所学校就读,像著名老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余慧文、余慧清就和英子同班,也是好友,他们的功课棒极了。余家生活保守,余叔岩不许孩子听戏的。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白杨(学生时代叫杨 君莉)比英子低一班,那时白杨圆圆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明眸皓齿,笑容甜美。还有比她低好几班的、后来成为名伶的言慧珠,也都是春明的学生。 今年八十五岁的吴金玉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 渐渐地,含英从丧父的失落中走出来,她交了一些好朋友,余家姐妹、吴金玉、万德芬、傅增、吴允贞、李菊同等,白天一起上课,放了学回到家,想起还有什么事儿没说,就再写信。含英常让会馆里的长班把信送到同学家,妈妈笑她:“不是刚才见的面吗?怎么这会儿又有事儿要说了,不能等到明天上学再说啊?” 路北的北新书局和路南的现代书局,是含英上中学后吸收新文艺的地方。现代书局是施蛰存等人办的,含英为自己订了一本《现代》杂志。她去看书的时候喜欢跟书店的店员谈谈什么小说、新诗的,觉得自己挺有点文艺气质的。爸爸不在了,妈妈整天在家弄孩子,她又上无兄姐,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含英都得自己做主。 那时北京的学生话剧已经很盛行,有一次她和白杨被选为学校代表,参加一个学生话剧的组织会议。那时白杨和姐姐住在宣武门外,含英从南柳巷走一条西草厂出西口到宣外大街去找白杨一道去。开会回来白杨送了她两张小照片。可惜白杨在春明念了一年就离开了。念初三的时候,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的同学排演《茶花女》,找上了她这个初中小女生轧一角,饰演茶花女的女仆纳宁娜。含英念小学时,就在附小图书室借过林琴南译的小仲马的《茶花女轶事》,她迫不及待地到琉璃厂的几家书店去找剧本,果然在北新书局找到了刘半农译的。回到家,她连饭都顾不得吃,就捧着《茶花女》看。她拿腔拿调地念着纳宁娜的台词,有时也试着别人的台词。妹妹们站在玻璃窗外看着她笑,妈妈也笑骂她:“在发疯!” 每个星期有三个晚上,要到导演也是名戏剧家余上沅先生家排戏。余家在城的另一头,每次含英下课回家,匆匆扒两口饭,就一个人坐上洋车,直奔余导演的家。洋车一路摇晃着,小小的她坐在车上,心里涨得满满的兴奋情绪,一路背着台词儿。那时已是深秋,她看着路边的落叶在秋风中吹起,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在经历另一种人生。

初中七年级作家简介

七年級作家簡介 1、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2、張抗抗性別:女出生年月:1950年7月出生地:浙江杭州籍貫:廣東新會張抗抗,女,1950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祖籍廣東新會。70年代末至80年代,張抗抗先以《淡淡的晨霧》、《夏》榮獲全國優秀中篇、短篇小說獎,後又以《愛的權利》、《北極光》等短篇、中篇,引起評論界廣泛爭論,遂成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代表性人物。進入90年代後,張抗抗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因以不同的藝術方式表現了獨特的人生洞察、歷史反思和情愛探幽,作品分別成為新時期文學雅俗兩極的重要作品,深受文壇內外的好評與歡迎。張抗抗的作品主要集子《張抗抗自選集》(5卷本),此後還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散文隨筆近40種。部分作品被譯成德文、法文、英文、日文、俄文在國外出版。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赤彤丹朱》《張抗抗》《沙之聚》《張抗抗散文自選集》《情愛畫廊》《永不懺悔》《張抗抗知青作品選》《地下森林斷想》《故鄉在遠方》《分界線》《城市的標識》

3、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我國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1923年,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誌,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 4、李漢榮,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散文佳作入選全國中學語文課本。先後出版詩集《駛向星空》(陝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獲陝西省作協第八屆505文學獎最佳作品獎)、三卷本文集《李漢榮詩文選》(由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詩歌卷《母親》、《想像李白》,散文卷《與天地精神往來》)。發表於1995年的散文《山中訪友》、入選教科書初中語文課本(初一,上冊),發表於2002年的散文《黑夜裏的文字》入選《中學生課外導讀》。 5、蘇雪林(1899~1999)現代女作家、文學研究家。曾用名瑞奴、瑞廬、小妹,又名蘇梅,字雪林,以字行。筆名綠漪、靈芬、老梅等。原籍安徽太平,生於浙江瑞安。她的著作頗豐,其中有小說散文集《綠

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2013年2月21日zhy发表评论8463人阅读《城南旧事》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创作的回忆记事小说。林海音以其六岁到十三岁的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了这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并于1960年初版。作品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着大人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书中那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使这部文学作品大获成功并经久不衰。以《城南旧事》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成为了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原籍在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于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随父母返回台湾,5岁来到北京,住在城南一座四合院里。林海音在北平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和青春岁月,在北平送走了自己英年早逝的父亲,在北平嫁为人妻。直到1948年,林海音带着妈妈、孩子和丈夫何凡举家返回台湾。林海音对自己成长的北京古城具有很深的感情,于是创作出了经典代表作《城南旧事》,以纪念自己童年的似水流年。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平城南的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林海音以温婉的文笔、超逸的风格,从天真善良的英子的角度描写出了古城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展现了旧北京的社会风貌。看着大人们的美好愿望总是与社会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英子童真弱小的心灵也越发显得孱弱。《城南

旧事》字里行间都缠绕着悲剧色彩,让文章显得丰富厚重,令人触目,发人深省。 充满自然、怀旧基调的《城南旧事》曾被评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文中那淡淡的忧伤、浓浓的诗意,让一代又一代人深受感染。《城南旧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故事描写,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着极强的社会意义,不愧是林海音独步文坛多年的经典文学作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城南旧事》是一部安静的小说,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当英子爸爸的花儿落下的时候,她已不再是小孩子……童年就这样远去,因为,这就是成长…… 《爱的艺术》——关于爱的心灵哲学 2013年2月20日zhy发表评论5450人阅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千百年来,爱情两字,折磨了无数人也幸福了不少人。人人都想和心上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做一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眷侣,可世间却有无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可怜种。爱情,究竟是什么,究竟拥有何等魔力,才能让天下人如飞蛾扑火般奔向它的怀抱?《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当代爱的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