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1.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实施效果,学生需要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理解变法的复杂性。
2.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包括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反对声音,学生需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克服简单化思维。
3.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其他历史时期改革的特点和成败原因,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等,增强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趣味性。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态。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王安石变法的相关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改革历史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历史责任感的人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改革呼声。
2.详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阐述各项改革措施的目的和实施过程。
3.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改善民生等,以及变法的局限性,如引起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对、加剧社会矛盾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学习目标: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

2.难点: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拟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

学问自学:一、起用王安石1.缘由(1)____________失败后,社会冲突更加锋利。

(2)________提出了变法的主见和设想。

(3)宋神宗盼望转变____________的局面。

2.标志:1069年,________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___,主持变法。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1)目的:转变______局面,调整封建国家、______和______的关系,开展生产。

(2)内容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或谷物给农夫,使农夫免受______盘剥。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舞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③免役法:又称________。

政府向应服役而又不愿服役的人户,按____________收取________,雇人服役。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________,收购____________,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____________,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依据____________和肥瘠收取赋税,______、______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________,依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那么选购。

2.强兵之法(1)目的:转变______局面,稳固____________秩序和、加强队。

(2)内容①保甲法:把农夫编为______,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____________养马,养马户可________________。

③将兵法:设“将〞为队编制的根本单位,每将置______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器监:监督制造______,提高____________。

3.取士之法(1)目的:为顺当推行变法,选拔和培育______。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课程教学设计

《王安石变法》的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对变法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2)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2、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2、学法: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的、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播放一段介绍王安石及变法的视频,让学生对王安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观看完视频介绍后,教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王安石变法。

(讲授新课):二王安石变法一、变法的背景(设问)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出现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积贫积弱的局面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变法的必要性除此而外,王安石变法得以推行在当时也已经具备一系列的可能性条件:2、“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设计(3页)-最新学习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设计(3页)-最新学习文档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情分析】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法】学生自学、探究、设置角色体验【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导入新课】通过王安石的个人简介导入【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填空,大致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填完之后用展台展示,大家一起来纠错。

【了解历史】一、背景1、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实施变法。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内容及措施5、成效:王安石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的势力,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6、不足: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而且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7、结局:宋神宗去世后。

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理解历史】1、通过时空穿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变法对各个阶层的影响,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何不同反响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

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马法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

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教学设计(4页)《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邱丽静【课标解读】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

首先是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

而广大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入不敷出。

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

宋仁宗年间,范仲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⑤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从而制止了一些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2)强兵方面:①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农民的镇压与控制,同时也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一部分,节省养兵的经费。

②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3)科举和学校方面:①整顿太学,增加太学生的名额,并且根据学习成绩来选拔人才,同时又设置了许多专科学校,培养改革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②改革科举制,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设计(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优秀设计(3页)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教法】基础知识学生自学,重点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探究,交流,展示,迁移运用。

通过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见解历史的过程,层层递进,解读历史。

【学法】学生自学、探究、设置角色体验【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导入新课】通过王安石的个人简介导入【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填空,大致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填完之后用展台展示,大家一起来纠错。

【了解历史】一、背景1、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实施变法。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内容及措施具体措施三、成就及结局5、成效:王安石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的势力,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6、不足: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而且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7、结局:宋神宗去世后。

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理解历史】1、通过时空穿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变法对各个阶层的影响,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何不同反响呢?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

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马法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

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无答案)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编写人:李建红马林审核:高二历史组编写时间:2016.10 10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②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评价其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知识梳理】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严重的社会危机(1)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增设官僚机构----- ( )扩充军队------------ ( )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 (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积弱局面行政效率低下(2)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用,锐意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巩固训练】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1了解北宋社会危机表现(三冗、两积)及形成原因❖2了解庆历新政内容,分析失败原因❖3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4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①“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下降﹙﹚②________________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③_______________的威胁边疆危机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直接原因目的人物措施结果:失败原因⑴⑵影响:巩固练习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军事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C.形成了冗官局面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二、王安石变法1.原因条件目的:问题探究:⑴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⑵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3.评价⑴积极:⑵局限:⑶性质:⑷失败原因﹙据材料及课本分析﹚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认为,青苗法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时在,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材料二苏辙认为,这是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学习目标】
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具体内容、结局和历史作用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不同阶层利益的再分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应该学习王安石不畏强权的精神。
[学习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
8、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D.前错后对
9、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
A大地主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4、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5.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比较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A保马法 B将兵法C保甲法D军队精简
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
7.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宋神宗态度动摇 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失败原因:
(1)
(2)
(3)
(4)
(5)
(6)
启示:
(1)
(2)
(3)
(4)
【达标训练】
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2、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B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多次发生战争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2、积贫积弱局面的局面形成阅读思考:北宋为何会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呢?
(1)积贫局面的形成
“分化事权”(机构重叠)
①官僚机构膨胀 “恩荫”法 授官多 冗 官
[学习难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的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历史背景:阅读思考:回忆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A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农民赋税沉重
(二)合作探究(分成六个小组)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变法核心: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改弦更张、革新除弊
探究一 王安石是怎样理财的?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有何异同点?
(4)据材料,可见王安石与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青苗法实行的积极意义。
材料四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lei)绁(xie)惟恐不迨。
(5)材料四指出了青苗法存在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
王安石采取的解决财政措施中,争议最大 的是哪些措施?哪项措施成效最大?哪项措施对地主利益触触动最大 ?
科举取士多冗费
②为应付对外战争及稳定社会秩序,经常“荒年募兵”冗兵
③对辽和西夏战争,军费高涨,岁币增多
(2)积弱局面的形成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①集中军 权
实行“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兵无常
②荒年招募流民当兵,军队素质下降
③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
思考:你认为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军事:
探究三:感应历史
假如你是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假如你是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角色体验: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王安石变法最初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农民:
士兵:
财政官员:
官僚地主:
读书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可奈何、前功尽弃
材料二 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
材料三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还有,一些农民交不起募役钱,官吏就强迫百姓拆房屋卖木料来交纳。这些情况都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四、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精神永恒,传世千古
探究四: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性质:
进步性(历史作用)



局限性
探究二: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2、冗兵——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保甲法:作用(目的)政治:
农田水利法
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利于灌溉和防洪;耕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积增加
市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目的
具体措施
作用和成效
为改变极弱的局面,加强国家对军队的管理,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军队的战斗力有明显提高;积弱局面有所改善
保马法
⑴ 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⑵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实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对谁有利?
材料二 (苏轼说)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 (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3)根据材料二,可见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