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满江红》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秋瑾(1871年-1907年),清末民主女性活动家。
她的音容笑貌,嫣然一笑,便能吸引人眼球。
但她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国情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推动了她一生的奋斗事业。
秋瑾曾经写下许多反清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满江红》。
《满江红》原文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满江红》译文地势险峻的边疆上,黄沙漫天飞舞,百战不殆。
天下事宜谋定然后作为,士兵们乘着神舟踏上去长安的征途,千里长记,人们盼他们无论胜败都快快归来。
可是后来我们听见了战士哭泣的声音,哭泣着要告别九重天,他们忽然接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都下的文官武将,他们清楚它们的责任是什么:为了凝聚祖宗辈出的梦想,为了满足后代的心愿,他们必须不断地思考往事,思考未来!中华民族啊,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此刻,我们要忍住悲伤,把我们梦中想过的圆梦变为现实吧!《满江红》赏析秋瑾的《满江红》感性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悠久传统的千年的感情认同,深深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情感。
她用精巧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民族的忧患与衷肠。
文章充满爆发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动人的倾向性。
诗歌第一句“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语气庄重,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回归,饱含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抗击奴隶主、封建主、帝国主义一切侵略者的革命传统和民族奋斗精神。
第二句“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突显出了中国人的理性与阅历。
在这里,长征是用理性的方式来表现人的历程。
长征本身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的无限信任与期望。
第三句“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深表对民族深情厚爱。
秋瑾通过耐心的讲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动情态度。
第四句“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则余音袅袅。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赏析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秋瑾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创办《白话报》,提倡男女平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秋瑾《满江红》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①,八年风味独思浙②。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背景: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詞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满江红·小住京华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 1。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诗】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四、展示点评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