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文体学视角

合集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可以将假借字的产生与人类的认知模式结合起来。

通过分析得出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认知的平衡化发展:人们遇到新的客体就会用已有的图式去同化,同化使假借字得以产生以弥补象形造字的局限性,得到暂时的认识平衡;二是思维的表音化发展:思维的表音化发展要求把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结合起来传递语言信息,假借字借用已有的象形字来记录无形可象的同音词,从而满足了表音化的发展需求。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明确提出假借字的产生是“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采用表音的方法”使得“那些难以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就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了。

”:辟:本义为法,借表躲避、开闢、邪僻等义;后以这个字为音旁,加形旁造后起字表假借义:“避、闢、僻”。

形成了形声字。

只靠音形成的假借字可以看作是一种方法。

与形声字应区别开。

新中国成立后的正字工作:(一)简化汉字,确立简化字的正字标准。

1.简化汉字的理论依据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其形体直接携带着意义信息。

汉字既是表意文字,便具有表意文字必然具有的特点。

首先,当人们为根据意义为词或语素指定视觉符号时,总是与造字者的具象思维相联系,抽象性不可能很强,而且,越是要求符形的表意能度高,携带的信息量大,就越会增加符形的难度。

文字符号必须保持符形的区别度;而意义之间的差异纷繁而模糊,一个一个去区别,势必使符形更加繁化。

所以,表意文字个体字符丰满而繁难,在它的早期往往不可避免。

其次,表意文字的性能是形义统一的,而词义是语言中演变最快、最活泼的要素。

意义的增多和改变时时会推动字符的增多和符形外观的改变。

所以,一种文字如果坚持表意性能,它的字符数量必会越来越多。

但是,符形的繁化阶段在文字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以后,便必然要结束。

这是因为,文字职能的发挥,是由书写和认读这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

就认读而言,人们希望符号形象丰满、易于识别;就书写而言,又总是希望符号简单固定,便于书写。

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

认知语用文体研究——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
总第 6期
认 知 语 用 文体 研 究
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
刘风 光
史 红艳
( 大连 外 国语 大 学 英语 学 院 ,辽 宁 大连 1 1 6 0 4 4)
摘 要 :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 的界 面研 究,是一种诠 释文学语篇的新视角。本文梳理 了认 知语 用文体 学的国 内 外研究现状.指 出该领域 的研 究意义 ,并 通过言语 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 式深入 探讨 了认知语用文体 学的具体应用, 指出 目
前认 知语 用文体 学研 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 阔的 学术 空问。 关键 词 :认知语用文体 :文学语篇 :言语行为 :认知指示 :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 :H 3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2 0 9 5 — 4 9 4 8( 2 0 1 4)0 3 一 O O 6 4 — 0 5
同陌路 ,缺乏对话。尝试把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学者 还被指责为学术不精。但是,随着两个领域的不断发展 ,
目前 文体 学研 究 前 景 比较 乐 观 ,因为 有些 作 者认 为文学
批 评 可 以从 语 言学 中受 益 颇 多 ( T s u r , 1 9 9 2 : 2 7 9 — 3 l 8),
B l a c k( 2 0 0 6 ) 等学者的专著相继出版。S e l l 主编的论文
集 《 文学 语 用 学 》, 标 志 着 文 学语 用 学 的诞 生 。 与此 同
时 ,随着文学阅读和阐释的 “ 认 知转向”,认知文体学
吸 收认 知 科学 和语 言 学 的成 果 应运 而 生 。它 将语 言选 择 和 认 知结 构 、过 程 紧密 地结 合 在一 起 ,系统 明 晰地 阐述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人物塑造的偏离现象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人物塑造的偏离现象
第 3 7卷第 源自期 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1 .3 7 No.1
2 0 1 4年 O 1月
J a n .2 0 1 4
情节 与语 言层 面 的互 动 。 C u l p e p p e r[ 】 ] ( w r 2 ] ( 的人 物 识 解 模 式
有关 。它控 制着 读者 对长 期记 忆 的提取 以及 相关 认 知所 付 出努力 的大 小 。


翻 译 中人 物识解 的偏 离 : 理想 读者 、
表征 所包 含 的命 题 内容 ; 情 景模 式 是 读 者 综合 属 于
长期 记忆 的 已有知识 和来 源 于文本 基的新 知识 后所
输 出 的人 物认 知模块 , 其 中, 已有知识 包 括读者 的 阅
读经 历 、 教 育 背景 以及 文 学信 仰 。总 的识 解模 式 涉
及两 种形 式 : 自上 而 下 的处 理 和 自下 而 上 的 处 理 。 前者 指 与 已有 知识 有 关 的认 知 识 解 , 后 者 指 与新 知 识有 关 的识 解 。除 了以 上各 个 模 块 以 外 , 在读 者 识 解系 统 的更 上 层存 在 着 一个 控 制 系 统 , 该 控 制 系统 与读 者在识 解 过程 中处理 各种 信息 的整体 认知 能力
差异 。这在 小说 的人 物塑造 方 面会有 所体 现 , 进 而 导致 译 文 的人 物 塑造 发 生认 知上 的偏 离 。运 用 认知 文体 学 的研 究方 法 , 可 以对这 种语 言现 象 予 以阐释 。

《从认知文体学视角分析《逃离》中的前景化》范文

《从认知文体学视角分析《逃离》中的前景化》范文

《从认知文体学视角分析《逃离》中的前景化》篇一一、引言认知文体学,一门探究文本如何被理解并产生的学科,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致力于分析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思考以及理解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前景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策略,能突出和强调某些特定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本文以著名文学作品《逃离》为例,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分析其中的前景化手法。

二、概述《逃离》《逃离》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四篇故事。

门罗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入的人性探索而著称,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人性中的爱、恐惧、欲望等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其文本中的前景化现象。

三、认知文体学与前景化前景化是文学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突出和强调某些元素,使这些元素在文本中显得特别突出和显著。

在认知文体学中,前景化被视为一种认知过程,涉及到读者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解读。

通过前景化手法,作者可以引导读者关注到文本中的某些特定元素,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四、《逃离》中的前景化分析(一)语言层面的前景化在《逃离》中,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实现了前景化。

例如,作者常常使用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挣扎。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等,使文本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二)主题层面的前景化《逃离》的主题主要围绕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

作者通过将人物置于各种困境中,突出人性的弱点和挣扎,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主题层面的前景化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三)情节层面的前景化在情节层面,《逃离》也运用了前景化手法。

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使某些情节和人物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

这些情节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冲击力,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

五、结论通过对《逃离》的分析可以看出,前景化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体分析的认知阐释】实用认知性文体的文章

【文体分析的认知阐释】实用认知性文体的文章

【文体分析的认知阐释】实用认知性文体的文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等领域,均出现了“认知转向”。

“认知文体学”被界定为跨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的文体学派,这一流派将以下两者有机结合:(1)对文学文本精确细致的语言分析;(2)对文本生产和接受所涉及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关注。

布拉格学派的Mukarovsky为了说明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概念。

这一概念不仅对布拉格学派的文学文体分析,而且对英美文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前景化”的语言形式,是在语法上或使用频率上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在读者的阅读心理中占据突出位置,往往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新奇感,使读者特别关注语言媒介本身的作用。

尽管前景化是一种语言审美概念,但被视为认知文体学的一块重要铺路石。

本文将采用三个认知理论工具,对Philip Larkin的诗作《Going》进行认知文体的分析,旨在说明认知对文体分析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二认知分析的图式和概念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独立于任何语言的形态――句法特征的认知手段和交际原则的分析(卢植2006:15),从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法去探索语言共性,认为语言共性是人类的感知机制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整体-部分关系,时间顺序的概念,都是人类感知世界时所共有的认知结果,因而,这两者便是语言的普遍原则或语言的共性。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认知特点是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

人们通过这些基本认知特点能直接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经验和认知的基本层面。

基本层面不仅包括基本范畴、原型,还包括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

世界是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

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不仅获得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而且获得了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

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

意象图示是基于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层面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方文山词作的认知文体学分析

方文山词作的认知文体学分析

方文山词作的认知文体学分析认知文体学是一门处于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认知科学接口处的年轻学科。

与传统文体学不同,它将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作为关注点,这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以突显观为基础的“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它与文体学中的“前景化”理论有相似之处,认知了图形与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前景化的文体功能。

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中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语言。

词作者要想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义,就必须借助非常规的手段,因此歌词是前景化现象最集中的文学体裁之一。

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创作的歌词在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认可度。

他用不同常规的方法制造出了新奇、生动而又丰富的语言形式,使其歌词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二、图形-背景与前景化理论以突显观为基础的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理论。

它最初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15年提出。

所谓“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相反,所谓“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1/ 6托的部分。

人们在认知上对“图形-背景”的感知与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有着相似之处。

图形和背景是反映突显、感知前景化的主要心理运作机制,是前景化的认知基础。

“前景化”也被称为突出,是文体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最初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后经过雅克布森、利奇和韩礼德等人的完善,成为成型的文体观。

人们日常的标准语言可看作是文学语言的背景,而文学语言可看作图形,也就是对标准语言的“常规”进行有意的违背。

在文学作品中,那些为了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作的变异或平行就是前景化,旨在“突出”,引人注目,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前景化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解析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选择,也为文学作品的解析提供有力的证据。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春》之赞歌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春》之赞歌
语 篇 及其 解 读 的关 系 提供 了更 系 统 、 详 尽 的 描述 魄 更 。 为 出 发点 提 出了 形式 空 间 化 假 设 中心 一 缘 图 式来 源于 人 的 边
第2 3卷 第 5期
V0.3 No5 1 . . 2
延 安 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 报
Ju ma f na c t n l& T c nclis tt o r l 'nVo ai a o Ya o eh ia tue ni
20 0 9年 l O月
O to 9 c. o 2
【 摘
与体统的文体学 比较而言 . 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 进 行 互 动 性体 验 过 程 中反 复 出现 的 常规 性 样 式 . 主要 起 意 象 它
论 或 框 架 来 解 释 或 预 测 语 言 材料 的解 读.而认 知 文 体 学 则 关 性 抽 象 结 构 的 功 能 。L kt归 类 了 七 类 意 象 图 式 : 器 、 源 一 ao t 容 始 注 语 言 分 析或 语 言 形式 选 择 的认 知 结 构 和 认 知 过 程 .这 就 为 路 径 一 目标 、 接 、 分 一 体 、 连 部 整 中心 一 缘 、 下 、 后 。并 以 此 边 上 前


人 们 日常 的标 准 语 言 可 看 做是 文学 语 言 的背 景 , 而文 学 语
认 知语 言 学 的 研 究 始 于 2 O世纪 7 代 . 自 8 代 中 言可 看 作 图形 . 就是 对 标 准 语 言 的 “ O年 0年 也 常规 ” 行有 意 的违 背1 进 6 1 。
以来 。 发展 迅 速 , 特 点 是 着 重 阐 释语 言和 认 知 能力 之 间 的关 但 韩 礼 德 认 为 . 是所 有 的显 著 都 是 前景 化 。 其 不 只是 “ 动 因的 e e 系。 在 2 纪 7 早 O世 O年代 。 体 学家 图尔 已开 始 对认 知与 诗 学 著 ” m t a d Do nn e 即一 个显 著特 征 如 果 与 语 篇 的 整 体 文

从认知文体学看D·H劳伦斯《请买票》

从认知文体学看D·H劳伦斯《请买票》

客 已经 将安 娜认 做熟 悉 的人 , “ Mi s s S t o n e ” 这一 称 呼显 示 了矿 工 的粗 鲁 和 对安 娜 铁 石 心肠 的 习惯 、调 侃 。这 与
矿 工 认 知 环 境相 关 。同 时 ,这 句话 中 ,运 用 隐喻 ,将 安 娜 的心 比作石 头 ,将 始 源 域 石头 映 射 到 目标 域 安 娜 的心 体 学 派 (申丹 ,2 0 0 2)。文 体 学 家对 话 语 表 达 方 式 的研 上 ,用石 头 的坚 硬 冰冷 来 描 述安 娜 冷 酷 强 硬 的性 格 ,引 究 已久 ,运 用 语 言 学 的理 论 方 法 ,探 讨 作 者如 何 通 过话 起 读 者认 知 的强 烈 共 鸣 。劳 伦斯 用 无 处不 在 的隐 喻 ,将 语 表 达 的方 式 取得 一 定 的文 体 效果 。认 知 语 言学 始 于 2 O 安 娜 的形 象与 石 头联 系在 一 起 ,将 安 娜 的铁 石 心肠 表 现 世纪 7 0年代 ,主要 阐释 语 言与认 知 之 间 的关 系 ,认 知语 得 生动 、淋 漓尽 致 。 言学 家 认 为对 现 实 的感 知 是 认 知 的基 础 ,认 知 又 是 语 言 而 安 娜 回复 的方 式 是 提 出不 可 能 完成 的条 件 ,将 鸡 的基 础 ( 王 寅 ,8)。认 知 文体 学是 一 门跨认 知 语 言学 和 眼揣进 口袋 里 , 安 娜 的话语 方式 为祈 使句 ,与矿工 相 似 , 文体 学 的学科 ,除 了研 究 文 本 的 语 言选 择 和 效果 ,认 知 此 外 ,安 娜 的话 语 违背 了范 畴 原则 ,鸡 眼 固定 在 脚 上 , 文 体 学 将 注意 力 更 多 放在 语 言 选 择 的认 知 结 构和 认 知 过 不 是 可移 动 的物 品 , 无法 揣进 兜里 , 这 一违 反认 知 的话语 , 程 中。 体 现 了作 为女 性 的 安娜 辛 辣 讽刺 矿 l T的严 厉 ,显示 安 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说,读书须杂,各方知识均须具备。因此倡导“随便翻翻” 的学风,意在督促学人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结构。中国古人所谓之 “饱学之士”,所强调的就是广学博识的学风。这一点,培根也有同 感。所以他说,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译文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王佐良 译文二: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 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 使人善变 ----水天同
• 最广为流传的篇作是翻译培根随笔集其 中的《论学习》等,该译作的语言精炼 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 版本。 • 王佐良用文言文选译了五篇,《翻译: 思考与试笔》(外研社)和《并非舞文 弄墨》(三联)两书中均有收录。 • 《并非舞文弄墨》尤值得一提,多数篇 目为王先生所译,另有部分篇目是王先 生约请杨周翰、李赋宁和周珏良诸先生 译
The list of works
• The philosophical work: • Advancement of Learning《学术的推进》(1605) • Novum Organum 《新工具论》(1620) • New Atlantis《新大西岛》(1624-1626) • Literary Works: • Essays《论说文集》(1597-1625)— Includes ”Adversity”, “Anger”, “Boldness”, “Cunning”, “Death”, “Discourse”, “Dissimulation and Simulation”, “Empire”, “Envy”, “Goodness”, “Great Place”, “Honor and Reputation”, “Love”, “Nobility”, “Revenge”, “Seeming Wise”, “Superstition”, “Truth‘, “Unity in Religion”, “Vicissitude of Things”, and “Wisdom for a Man’s Self”.
Essays的六种译本
• • • • • • • • • 王佐良 高健 张和声 曹明伦 蒲隆 水天同 外研社出版 天津:百花文艺,2001 花城 , 2006-3-1 北京:北京燕山,2000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1958 1986 》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 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 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 • 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 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 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 语系主任、副院长。 •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 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Of Studies简介
Of Studies,是培根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散文杂记 从读书之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学习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培 根以为读书的功用有三,即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其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亦有三,即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Career
• 1587: Be elected to Parliament • 1618: Became lord High Chancellor • 1620:Won the titles of Baron Verulam and Viscount St Albans • 1621:Be charged with bribery and betrayal(出卖) of justice
Style of writing
• Mainly preaching a reorientation to learning, 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organization and method for the busin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exp • Tending to express an abstract idea in the commonest, objects of the sight and experience. • Always writing down the simply thing that interested himself.
译文三:历史使人睿智,是个诗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物理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李明
说理性散文
在散文中分析问题,讲明道理,进行论证的文章, 下面结合说理性散文的特点讲解怎样阅读说理性散文
那么,如何品味说 理散文的理趣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品味说理散文理趣的基 础。说理散文的理趣,既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也是思想感情表 达的艺术效果 例如跳蚤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 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 发一篇大议论”,“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 理由”;苍蝇不嗜血,只是想“占一点便宜”,与蚊子比, “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如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就不难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明写昆虫,实写恶人。 “夏三虫”彼此半斤八两,怎么会有“可爱”与“不可爱” 之分,哪里有“道德”可言呢?作者将荒诞的人事作正面 “歌颂”,无疑强化了对荒诞人事的批判与嘲讽,这正是 文章的理趣之所在。
在培根看来,这两方面的积累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 所以,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译文一: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 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 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王佐良
译文一: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 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王佐良
译文二:在把学问上费时太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 是虚度,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段事是书生的怪癖 ----水天同
译文三:读书耗时过多易怠惰,炫耀所读之书乃造作,唯明智之士用读 书,判断是李俊按章行事乃书生意气 The History of the Region of King Henry the Seventh(《亨利七世本纪》) and The History of the Region of King Henry the Eighth(《亨利八世本纪》). • De Augmentis Scientiarum(论学术进) • The New Atlantis(《新系特兰提斯岛》) • The final 1625 edition of his Essays(《论 说随笔》)
Introduction
• Francis Bacon(1561-1626)was the founder of English materialist philosophy(唯物主义哲学)。 • He was born into the family of Sir Nicholas Bacon, keeper of the Privy Seal(玉玺)to Queen Elizabeth. The boy early won the favor of the Queen. He went to Cambridge at twelve and after graduating at sixteen, took up law. He soon beca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lawyers of the time. At twenty-three he became a memb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下议院) and his judgment and eloquence (口 才)made him famous. When James I came to England, Bacon obtained one important office after another until he became Lord Chancellor(大法官) and was an admirable judge, but in the course of rising he had made enemies who charged him with bribery(受贿). He was convicted(判罪) deprived(免去) of his office, fined and banished(流放) from London in1621. Five years later, he died in disgrace(耻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